按時結婚,真的是人生最好的結局嗎?來自9000萬中國女性的焦慮

中國男性比女性多三千萬,這一看似客觀存在的事實,已經對社會穩定構成威脅。單身女性,被認為是問題的根源和解決方案。

而現代中國女性又該如何平衡社會對她們的期望:她們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每個女人都在尋找自己的真命天子,同時她們必須努力保持自己的抱負,還要承受來自家人、朋友、甚至是政府的壓力。

今天推薦給大家的這部紀錄片《剩女》,就講述了三位充滿希望的單身女性,她們承受著巨大壓力,但仍然決定以自己的方式尋找愛情。

當你初看這個主題,很難想象,這樣一部紀錄片會是兩位以色列導演拍攝的,而且她們可以把“剩女”這樣的中國題材拍的如此接地氣。

紀錄片所呈現出來的內容,卻很深刻很真實,很多網友都說自己是邊看邊哭。三位女性的故事,其實也是3800萬中國“剩女”,甚至9000萬中國單身女性的縮影。

按時結婚,真的是人生最好的結局嗎?來自9000萬中國女性的焦慮

紀錄片《剩女》耗時近4年,由 梅達利亞 和 肖什·莎赫拉姆 兩位以色列導演,與PBS(美國公共電視網)合作拍攝,主要講述了3位在北京生活的女性,因“剩女”問題而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彷徨和焦慮。

被“控制”的28歲徐敏

徐敏,28歲,長相漂亮,有房有車,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在一家電臺當主播。

按時結婚,真的是人生最好的結局嗎?來自9000萬中國女性的焦慮

條件優秀的她對伴侶的要求是:身高175+;必須有房;職業最好是公務員、金融、技術男等;家境不能差於自己,不接受農村家庭。

或許你會說,一定是她這樣的“職場金領”光環,導致了她要求太高了吧?

其實,徐敏在之前談過幾段戀情,其中不乏有自己滿意的,之所以後來沒成,是因為卡在了她母親那裡。

按時結婚,真的是人生最好的結局嗎?來自9000萬中國女性的焦慮

和大多數,北京父母一樣,母親在女兒擇偶問題上有一個不二法則,那就是:必須找北京本地人,而且門當戶對。

不管女兒交的男朋友有多優秀,只要不滿足這個法則一律免談,這樣看似“家長裡短”的劇情,不只出現在國產電視劇裡,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真實存在的。

所以可想而知,徐敏就剩下了。

作為獨生子女的徐敏是幸運的,父母讓自己上最好的學校,給自己買房買車。但徐敏又是不幸的,因為父母為自己付出得越多,就控制得越多。

按時結婚,真的是人生最好的結局嗎?來自9000萬中國女性的焦慮

在徐敏婚戀問題上,母親的意見甚至佔到了80%~90%,這意味著只要母親不答應,然後就沒有然後。


按時結婚,真的是人生最好的結局嗎?來自9000萬中國女性的焦慮

母親和女兒之間,從小到大都在上演“控制與委屈,強勢和不滿”的家庭倫理劇,而這一幕幕的劇集的背後問題,一直都積壓在徐敏的內心深處。日積月累下來,每每面對徐敏的反抗和苦衷,母親卻總是話不投機便拂袖而去,最後母女倆的“家庭會議”也總是在不歡而散中結束。

徐敏的情況,很能代表8090後的城市獨生子女們。一方面生活在父母的蔭庇之下,享受著父母提供的物質條件,一方面又想擺脫父母的束縛,渴望獨立自由的生活。

被“妥協”的36歲蓋琪

蓋琪,36歲,大學老師,出生於書香門第的她,年輕時也是端莊瀟灑,而且很早就對自己有了一個人生規劃:不打算要孩子。

而現在36歲的她,交了一個男朋友,年齡比自己小,還是農村的。

這人生走向的180度大轉彎,和這些年家裡的變故,有著說不清的關係:父親多年患病而後去世,家裡積蓄又所剩無幾...沒辦法,理想再美,人還是接受現實的。

就像很多一愛情故事,通常來說這樣的“姐弟戀”大體都不會是太順利的。年齡問題讓蓋琪望而卻步,也讓男友舉棋不定。而蓋琪一直渴望著一個能和自己產生精神共鳴的對象,而如今眼前的男友,也並非理想中的靈魂伴侶。

按時結婚,真的是人生最好的結局嗎?來自9000萬中國女性的焦慮

在“理想和現實”的鬥爭中,蓋琪最終還是選擇了步入婚姻。正如蓋琪自己所說:婚姻總意味著你要放棄一些東西。

對於蓋琪而言,放棄的就是夢想中的婚禮、伴侶,熟悉的生活以及不育的權利。

按時結婚,真的是人生最好的結局嗎?來自9000萬中國女性的焦慮

婚禮在老公的農村老家舉行,非常傳統和喜慶,被圍觀的蓋琪獨自坐在鋪好的床上,顯得有些無所適從。

後來,因為生活和工作的考慮,蓋琪和丈夫離開北京,搬到了房價相對較低的廣州居住,很快蓋琪就生下一個女兒。

丈夫體貼,女兒可愛,蓋琪也得到了在外人看來似乎挺圓滿的結局,而內心真是的感受,也只有自己知道。

被“嘲弄”的34歲華梅

華梅,34歲,在北京一家港企從事律師工作,出生于山東農村。她家裡面還有4個姐姐,華梅排行最小,是家裡面唯一一個上過大學,也是唯一一個還沒有結婚的孩子。

按時結婚,真的是人生最好的結局嗎?來自9000萬中國女性的焦慮

這樣的現狀,可想而知,每年回家肯定是要被長輩們和親戚們各種催婚的。

父親說:你34歲沒結婚,別人問起來,我都沒法說。

母親說:我去年生了一場病,臨死之前,唯一的心願就是希望你結婚。

姐姐說:你不結婚就是不正常,再幸福都不叫幸福。

在親人們的圍攻之下,華梅有口難辯,爭執一番後誰也說服不了誰,她只能趴在窗邊默默淌眼淚。

按時結婚,真的是人生最好的結局嗎?來自9000萬中國女性的焦慮

受過高等教育的華梅自然明白家人的侷限,也知道他們是出於對自己的關心。這樣的“催婚”對話,相信很多單身麥粉們也都感同身受,每年回家也都會被這樣的“親情說教”。

事實上,不管是滿足家人還是為了自己,華梅在尋愛這條路上都做出了足夠的努力。她參加過相親大會,去公園的相親角尋覓過姻緣,甚至還求助於相親網站,但都未能成功。

公園的叔叔阿姨介意她不是本地人,同時覺得學法律的女孩太厲害,不敢娶回家;而網站的工作人員更是直言其外貌一般,年齡過大,在婚姻市場中沒有優勢,且性格偏於強勢,勸她柔和一點。

華梅反駁說:年紀真的很大了?可是我覺得我的年齡很好啊。

工作人員再次予以否認:你認為你的狀態很好,看起來很年輕,那都是自欺欺人。

按時結婚,真的是人生最好的結局嗎?來自9000萬中國女性的焦慮

我們所處的社會,就是這麼簡單粗暴,而婚戀市場更是如此。工作人員的話雖然不中聽,充滿額嘲諷的異味,但這就是現實,也是社會的“集體性”焦慮,只是這份焦慮沒能解決大齡女青年們的實際問題,反而還增加了她們的負擔和壓力。

按時結婚,真的是人生最好的結局嗎?來自9000萬中國女性的焦慮

紀錄片的最後,華梅選擇去往法國留學,臨走前她說這樣一段話:“

我還是要奮力奔跑。就好像逃生一樣。社會很安全,但還是很不安,要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去打仗,剩女也好單身狗也好,別人的催促也好,你要不停地去和他們戰鬥。你打勝了一個,打勝了一個,但那個地方有千軍萬馬。最好的辦法是一邊戰鬥一邊撤退。好端端的人生過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不結婚的問題。我過著一種戰鬥的生活,逃亡的生活。

值得喜悅的是,去往法國的華梅後來遇到了愛情,並且收穫了自己的幸福,結婚生子。

按時結婚,真的是人生最好的結局嗎?

這樣三個“非典型”故事,大概也是當下大多數大齡單身女青年的現狀吧。一邊要和四面八方的各種聲音戰鬥,一邊又會因為這些聲音而產生焦慮和動搖。

當女性向年齡和世俗壓力繳械,做出看似“正確”的選擇。現實卻往往把她們朝著意外和不可控的方向推去。

人口學家曾提出“婚姻包袱”概念,特別在中國家庭,婚姻總是和生孩子、養孩子、照料雙方父母緊緊捆綁在一起。

結婚不僅沒有讓生活質量提高,反而幸福感大大降低。

女性在家庭中無償工作的時間大幅增加,這讓她們無法兼顧事業,甚至在職場中成為被歧視的對象。這是一種普遍的“婚育懲罰”。

據民政部《全國社會服務統計數據》顯示,近幾年中國結婚登記人數逐年遞減。

按時結婚,真的是人生最好的結局嗎?來自9000萬中國女性的焦慮

中國女性在覺醒中,思想漸漸發生了轉變。看多了曾經因為年齡、父母、周遭人眼光而匆匆步入婚姻的失敗例子。越來越多的人對婚姻有了更多的思考,對婚姻質量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根據騰訊“事實說”調查:“81.2%的女性認為超過30歲結婚可以被接受,或者不論在什麼年齡結婚都可以。”

按時結婚,真的是人生最好的結局嗎?來自9000萬中國女性的焦慮

越是高學歷、高收入、一線城市的女性,越少被“剩女”的刻板印象影響。結不結婚,什麼時候結婚,完全是女性的自我選擇。她們不是結不了婚,更不是被“剩”下來。

婚姻不應該是女人的包袱,而更應該是女人的一種人生機遇。

優秀的女性,有獨立生活、獨立賺錢的能力。她們不需要靠男人來養活,不用趁著自己最年輕的時候,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人。她們有權利和資本,去等待,去篩選那個正確的人。

人生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只有自己經歷了,才能夠體會到其間的好與壞。不要因為年齡大、被催促就匆忙結婚,也不要因為被催婚就一味奉行獨身主義,而拒絕婚姻。

我們不歡迎“控制”、“妥協”和“嘲弄”。 但我們自己也要首先想清楚,我們到底想要度過怎樣的一生,以及是否有去面對和承擔後果的勇氣。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幸福,也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