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斯拉:挥之不去的“南洋情结”

“南洋”在汉语中主要指东南亚地区,而日语中“南洋”虽然含有类似的意指,但更常见的含义是指代“南洋群岛”,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日本委任统治过的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地理范围涵盖西太平洋上,现今的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马绍尔群岛、帕劳和北马里亚纳群岛等地区。

据说,日本与南洋群岛最早发生联系是在公元12世纪,当时有貌似太平洋岛屿原住民的人乘船漂流到了伊豆附近。后世的日本学者根据当时留下的文字记录,认为这些人很可能来自南洋群岛。明治维新后,日本以“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和“殖产兴业”等三大政策为指引,开始自身追求现代化进程(资本主义化进程),并将目光投向了浩渺无边的大洋。

事实上,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与南洋群岛的联系,恰恰是因为日本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建设海军。19世纪80年代后,日本海军的训练舰只开始出现在西太平洋上。以志贺重昂、三宅雪岭为代表的日本人开始接触这片陌生的海域和岛屿。在殖民主义思潮泛滥的年代,南洋群岛被描述成了太平洋上的热带乐园,一块等待着冒险家和开拓者到来的处女地。只不过,当时日本对外侵略扩展的主要矛头指向了亚洲大陆,而南洋群岛也还是欧洲人的殖民地,因而除了有限的贸易和移民外,南洋群岛对于大多数日本人而言,还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一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胜国接收了德国在赤道以北太平洋地区的全部殖民地,并经由国际联盟的授权获得了“合法”占有这一地区的委任统治权。从此,日本人开始把南洋群岛视为本国国土的一部分。事实上,在此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日本也的确对这一区域进行了有效的殖民统治。太平洋战争中,为了保卫这些所谓的“国土”,众多日本军民丧生于此。这段历史造就了整整一代日本人的“南洋情结”。这些在哥斯拉系列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1954年版《哥斯拉》中,哥斯拉最早出现的位置在北纬24°、东经141°,这个位置正好是硫磺岛,广义上也属于南洋的范畴。太平洋战争期间,美日两国曾经在硫磺岛展开激战,双方均死伤惨重。而硫磺岛的失陷,也是日本本土完全暴露于美军强大打击力的开始,也是很多生活在本土的日本人切身感受到战争残酷性的开始。因而,1954年版《哥斯拉》中的这个剧情设定的意指是非常明显的,而当时的绝大多数日本观众也都能从这个经纬度中读出编创团队想要借此传达的含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的变化,很多清晰的东西也开始变得模糊了。在四十七年后的《哥斯拉・魔斯拉・王者基多拉:大怪兽总攻击》里,哥斯拉被视为“太平洋战争中亡魂怨念的宿体”,巴拉刚、魔斯拉、基多拉这三头怪兽则作为日本“护国神兽”与之战斗。问题是,既然积聚于哥斯拉体内的亡魂,当年就是为了挺身护国而战死杀伤,他们的“怨念”又从何而生?而三大神兽为了护国而与之战斗,想要保护的又是什么?虽然片中给出了环保主义的解释:神兽所护卫的“国”,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国家,而是自然环境。可对照前后剧情,这种解释似乎又有欲盖弥彰之嫌。显然,编导者的内心纠结于民族主义与政治正确的拉锯之中。

哥斯拉:挥之不去的“南洋情结”

除去作为战争记忆的南洋,日本人更向往的是被想象成未开发的异域(殖民地)或处女地的“南洋”。这也是日本近代以来,作为社会整体的边疆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1962年上映的《金刚大战哥斯拉》是哥斯拉系列中的首部美日合拍片。原本作为美国怪兽片经典形象的金刚,由此被纳入了东宝空想科学世界的巨怪兽的行列。而此金刚亦非彼金刚。在1933年美国版《金刚》中身高7米、颇有灵性的猩猩王,摇身一变成为身高45米、体重二万零五百吨,足以匹敌哥斯拉的超级怪兽。不仅如此,金刚的居住地也由美版中的印尼苏门答腊转移到了位于南洋的法罗岛。剧中人——太平洋制药公司的职员们,最初登陆法罗岛的目的并非寻找金刚,而是寻找一种汁液可令人松弛的体细胞莓果的来源。这些设定都与当时日本人对于南洋群岛遍布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的边疆想象密切相关。而在此前一年上映的东宝空想科学世界中的另一头“名怪兽”魔斯拉的处女秀《モスラ(魔斯拉)》中,蛾型怪兽魔斯拉的栖息地英凡岛也被设定在南洋,有着与法罗岛相似的自然风貌和土著风情。需要指出的是,片中众多的南洋土著民都能讲日语,这并非全然是艺术夸张。日本殖民南洋群岛期间,曾在原住民中大力普及日语,并作为对原住民进行初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实际效果也非常显著,在日本委任统治后出生的原住民,大都能用日语进行日常交流。

当然,在东宝空想科学世界中,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边疆想象,也融入了“无名岛上的科学怪客”这样的经典科幻叙事模式。在《金刚大战哥斯拉》公映一年后的1963年,由几乎是原班人马组成的编创团队又摄制完成了《海底战舰》。片中,一支在太平洋战争后没有投降的日本海军部队,在南洋群岛中的某个不为外人所知的小岛上开发出了海陆空三栖超级兵器——海底战舰“轰天号”,希望以此作为复兴帝国的利器。然而,时过境迁,在面对要消灭全人类的深海文明穆帝国时,这支最后的帝国海军部队的指挥官神宫司上校选择了放弃偏见,带领众人驾驶轰天号与穆帝国及其守护怪兽曼达展开激战,并取得了全胜。《海底舰队》中的情节设计有其事件原型。太平洋战争中,驻扎在拉包尔的日军,因为美军采取蛙跳战术而未被波及。岛上的日军指挥官今村均大将命令以从本土征召来从军的帝国大学理工科师生为班底,组建兵器研究所,组装生产乃至研发各种武器装备。直至战败投降前,研究所被日军自行摧毁,并销毁了全部文件档案。至今,人们仍然搞不清楚当年日军在拉包尔,到底研制了什么的武器。

哥斯拉:挥之不去的“南洋情结”

无独有偶,在1966年上映的《哥斯拉•伊比拉•魔斯拉:南海大决斗》中,名为“赤竹”神秘组织在南海(南洋)上的某个岛屿上奴役了大量原住民,以他们为廉价劳力,秘密开发核武器。各有目的、偶然走到一起的良太、市野、任田、吉村等人意外漂流到岛上,撞破了赤竹的阴谋。最后,作为原住民保护神的魔斯拉和不知何故被困在岛上溶洞里的哥斯拉联手打败了潜伏在小岛附近海域里的食人怪兽伊比拉。赤竹的阴谋被挫败,原住民回归故乡,主角们各得其所,全片大团圆收场。

哥斯拉:挥之不去的“南洋情结”

到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随着美苏全球冷战的逐步升级,尤其是越南战争的不断升级,美国开始大幅度调整对日政策,甚至开始涉及到二战后“雅尔塔体系”中最敏感的日本领土问题。在《波斯坦公告》中的日本的主权被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周边小岛。但在1968年,美国单方面宣布将包括硫磺岛在内的小笠原群岛的管辖权归还日本,1972年又将冲绳的行政权交还给日本。这两个举动事实上是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单方面改变二战后太平洋地区格局。但在日本来说,却可以看作是对美外交的重大胜利,甚至某些日本人认为这是重新获得了“南洋”——尽管这只是个假象。而这种情绪也迅速反映到了哥斯拉电影的设定中。在1968年上映的《怪兽总进击》中,联合国于20世纪末在位于小笠原群岛中的一座岛(怪兽岛)上,建立了怪兽动物园,将来自世界各地的怪兽圈养到岛上,供科学研究。而在1974年上映的《哥斯拉对机械哥斯拉》中,身为古代琉球王国王族守护神的西萨王闪亮登场,与哥斯拉联手,在冲绳的海边击败了外星侵略者制造的机械哥斯拉。

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电影业开始进入新老交替的阶段。新生代的电影人以及他们的观众已经不像老一辈那样,对“南洋”情有独钟。反映到哥斯拉系列中,南洋的意象已经消失不见,而哥斯拉的舞台却更加的全球化。这正反映了当时的日本正借由来势凶猛的全球化浪潮走向世界性经贸大国的发展趋势。哥斯拉电影也由此展开了新一轮的全球化进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