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樟城鎮的傳說



樟 城鎮位於大樟溪中游和清涼溪匯合處,四面環山,登高山與塔山隔溪對峙。自唐永泰二年建縣以來一直是縣政府所在地,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清朝 和民國時期曾以“雙溪鎮”、“鶴皋鎮”為名,寓雙溪匯聚、風景秀麗、水立仙鶴、地靈人傑之意。解放後曾稱城關鎮,後為避與諸縣城關鎮重名,改稱樟城鎮,涵 境內樟樹綠市容美之韻。

宋殿中侍御史、興國侯、三劾秦檜勵天下的黃色年就是本鎮北門龍井厝(今虹井厝)人,其故居遺址尚存。境內 還有三元公園的聯奎塔、三元祠、中共福建省委舊址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碑、文廟、重光寺、大聖廟、仙佛寺、立雪書院、榕樟園(實驗小學)裡永泰三狀元塑像 和《永泰三元文化畫廊》等人文景觀。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城鋒鎮的傳說


城峰鎮地處大樟溪畔、樟城郊外東門外,因鎮政府駐龍峰村,故名城峰。境內四面環山,兩岸山峰峻拔,風光秀麗。境內太原奶奶崖石刻,據載:唐太和中縣令潘公 滿任,邑人留餞,流連數日,夫人王氏先已解舟五里汰王灘下,俟久不至,月夜登岸,書七絕詩於石壁上,詩曰:“何事潘郎戀別筵,歡情未斷妾心懸,汰王灘下相 思處,猿叫山山月滿船。”還有隔溪對峙的“清流戲鳳”石刻,系唐元和十三年歸安沈世祺所書。此兩處唐代石刻為福建省罕見的珍貴文物。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白雲鄉的傳說



白雲鄉位於永泰縣西北部,境內群山逶迤,峰巒迭翠。巖嶙嶼獅,三山升立,世有“三獅朝白麵”之說。
“白 雲”原名麟峰,最早的村落在東北萬年山麓。因其峰似麒麟奔逐,故取村名為麟峰鄉。後村落髮達人口日增,欲向周圍擴展,其族人遂於廟堂祈禱。是晚,天清月 朗,山風浮動,乃見一白鬚老者揮筆疾書,仔細看時卻是:“欲問躬耕何處是,白雲對面是君家。”既醒,乃是一夢。翌日清晨,鄉人登高遠眺,見青山綠水,白雲 繚繞,陽光下分外壯觀,仔細看時,正與萬年山相對,即言晚間夢中事,遂依之所點,舉族徙遷。所遷之地,便是今日的白雲鄉,世人也有稱“白麵”。
境內山多水復,氣候宜人。西北面的姬巖與閩清的白巖僅離三里,是永泰縣著名的名勝古蹟遊覽區。永泰縣歷史名人黃莘田、黃文煥、黃展雲、黃建勳就誕生在這裡,至今尚存故居遺蹟。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清涼鎮的傳說


清 涼鎮地處永泰縣城北面近郊,鎮政府駐地的前身為清涼寺,因寺得名而稱清涼。此地水秀山靈,民謠贊曰:“不寒不暖清涼寺,無憂無慮極樂山”。境內名勝古蹟頗 多。竹演村山上的半片瓦石巖前刻有仙鶴足跡,登頂眺望大樟溪,往返船筏歷歷在目。樂山村極樂寺峭壁懸泉景色清幽。清光緒丁丑年旗山武進士林佔元曾與永福縣 知事沉俊協力募資建橋,後人建北橋亭紀念。建於清道光年間的孝節石坊雕工精美,至今保存完好。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富泉鄉的傳說



富 泉鄉位於永泰縣西南面的大樟溪畔,處於縣城通往大洋、同安兩鎮的山口地帶,為富泉溪與大樟溪交匯之處。古時此處滿山竹林,俗稱界竹口,方言諧稱愛竹口。後 取鄉政府駐地溪邊一眼溫泉,人民祈盼富裕之意,稱為富泉。本鄉有雷、蘭、鍾姓氏畲族近300戶1000餘人。境內瑞應寺建於唐廣明元年,鼎盛時僧眾多達 200餘人,和尚大墓和石馬大槽遺址尚存。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梧桐鎮的傳說



現在梧桐鎮的街道,據傳古時是一片樹林,僅有溪畔一排 梧桐樹。明朝正德年間,吳氏兄弟二人,始來拓荒造田,繁衍宗枝,並於所開地界立“吳氏田壠”界碑,取村名為吳壠尾,後有圳南林氏並下度尾龔魏二姓,部分徙 遷此地,以所購林氏剩餘住宅劃村而居,併合議以梧桐樹為村標誌,因“梧桐”與“吳拓”方言諧音,遂改村名為“梧桐”,至今仍有人稱“吳壠尾”或“吳壠尾 厝”。


隨著“梧桐”的不斷開發,陳、黃、張各姓相繼而入,昔日草木茂盛的山野,逐漸成為人煙稠密的集市。
及到清代,傳說一外鄉秀才,途經梧桐,晚宿水晶宮。因感於梧桐村野農夫有書香之乏,遂於牆上題詩:“地稱梧桐,並無鳳凰所棲。”次日欲去,時有鄉者見之而答:“宮名水晶,尚有魚鰲來朝。”秀才掩面而去。
梧桐位於樟溪上游,境內青山綠水,風光綺麗、著名的永泰三狀元之一、觀文殿大學士參知政事鄭僑墓就在潼關村附近的錦屏山下。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嵩口鎮的歷史傳說



永 泰嵩口鎮位於大樟溪和漳水河匯合口,境內崗巒起伏,群山環抱、峰谷相間。著名的“白巖尖”、“鯉魚上天”、“東湖尖”三座大山海撥均在一千五百米以上,是 全縣的最高點。宋朝初年,張氏喬嵩暨男振陽始於拓村,取父子名各一字為嵩陽村,後群姓繼入,以其村名不妥發生爭議,遂據其地勢更名嵩口,含地處高山之麓、 座落兩溪合口之意,自古為我縣南大門的軍事要塞。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張元幹就是出生在本鎮月洲村。
本鎮農民有趕墟的傳統習俗,每逢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墟日,本鎮各村莊和鄰縣、鄰鄉群眾從四面八方彙集墟坊,交易農副土特產品,市場繁榮,場面熱鬧,猶如節慶。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葛嶺鎮的傳說


葛嶺鎮位於永泰縣東部大樟溪畔,為永泰通往福州的東大門。相傳此地有一山似飛鳳,得名鳳嶺,葛仙君曾遊此嶺,故稱葛嶺。境內著名景區有:保持原始自然風貌的樂峰赤壁景區、隔溪相望的桃花洲、李花洲,有“方廣洞天”之稱的“一片瓦”方廣巖、巍峨秀麗的天門山峽谷生態旅遊景區。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大洋鎮的歷史傳說



大 洋鎮位於永泰縣西部,境內有盤古洋、陳乾洋和金盤洋三塊小平原,其中間隔一片苦竹林。明代中葉先民開發時砍去苦竹,使三個洋連成一片,故稱大洋。此地丘陵 重疊、溪山相連,風光旖旎,素以“建築之鄉”聞名遐邇。位於棋杆村的高蓋山險峻挺拔、絕壁落泉、古洞清幽、奇峰環繞,山上的名山室建於唐文德元年,是中國道教西嶽“第七福地”。元代摩崖浮雕“白蓮菜——蓮社七祖圖”為我國僅存的南宋創立的民間宗教七比丘造像遺蹟,甚為珍貴。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長慶鎮的歷史傳說



永泰長慶鎮舊時林木參天,人煙稀少。明嘉靖四年,魏氏祖唐七,由大田遷居此地,拓荒造田,繁衍宗枝,並以拓村日為紀念日,世代相傳慶祝,後人遂以“長慶”為村名。名勝古蹟有下漈寺、香蓋寺、奎光閣,宋林羽曾講學於蓮峰村,村口現尚存朱熹書跡“龍門”石刻。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同安鎮的歷史傳說



永泰縣同安鎮原名輔弼,最早時各姓人口極少,而匪禍不斷,鄉民為抗匪自願結盟,故名輔弼。又傳宋時因邑人鄭僑官至參知政事,是國家的輔弼大臣,故稱輔弼。 後因境內有個同安寨,取同安和諧順應民心涵義,故改稱同安。清未,有甘、藍諸族受匪徒連日圍攻,鄉民同心據寨抗敵,幸以保存生命財產安全,由此,取寨名為 同安寨,後擴大為村名。境內洋頭村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鳳凰寺,是福建省現存明代少有的完整建築物。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蓋洋鄉的歷史傳說



蓋 洋鄉地處永泰縣南部高山區。宋時有黃、鄭兩性先民遷居此地,黃氏所居山村以地勢之高取名蓋峰,鄭氏所居山村以地勢平坦取名蓋洋;後因黃氏人口較少,鄭氏宗 族較為興旺,故隱蓋峰之名,而取意“高山之洋”稱為蓋洋沿用至今。境內有著名的闇亭寺風景區,寺前雄峰矗立,寺後樹林茂盛,石卷嶺雲,景色清幽,素有“暗 地生輝”美譽,宋理學家朱熹曾遊此寺並題留“闇潭水湧天心月”聯句,傳為佳話。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塘前鄉的歷史傳說



塘 前鄉位於永泰縣東部的大樟溪畔,是永泰通往福州水陸交通的咽喉,因古代村民住宅前有一大池塘而得名。解放後曾隸屬大樟鄉、赤鯉鄉、葛嶺鎮,1978年又由 葛嶺劃出成立塘前人民公社(今塘前鄉)。境內溪流水域寬闊,是優良的天然淡水漁場。元廣東潮州路總管、福建行省參知政事王翰和其子明《永樂大典》副總裁王 偁的故鄉就在境內官烈村,官烈還是古時閩王王審知狩獵之地和原中共福建省委舊址。為官廉正的宜良知縣江景陽系境內莒口村人。他們的舊居、讀書處和墓葬遺址 至今猶在。境內新開闢的千江月農業生態觀光景區正受到遊客的青睞。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赤錫鄉的歷史傳說



赤錫鄉位於大樟溪中上游結合部,境內有二座山峰,隔溪對峙,如龍相據,溪中原有一赤色圓石,人呼“龍珠”,每於月明之夜,山風浮動,溪光粼粼,赤石便熠熠生輝,其色銀白如錫,鄉民呼之為“赤錫”,圓石與二山並稱“雙龍戲珠”,遂以“赤錫”為名。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紅星鄉的歷史傳說



紅星鄉位於永泰縣西北部高山地帶,舊稱雁門和坑門,因境內坑尾五角灣山形似雁而得名。明萬曆年間此地曾建有官府糧倉,故又名官村,後在“文革”期間以“官”字有“四舊”之嫌,遂改名紅星。此地為永泰縣城通往閩清縣的門戶。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洑口鄉的歷史傳說



洑 口鄉地處永泰縣西南部大樟溪畔,群山起伏,四周環繞,大樟溪和後亭溪迴旋奔流,匯合於長流潭出口,取“洑”字含水流回旋之意,故稱洑口。洑口是中國南方 “虎尊拳”發源地。清乾隆時洑口人李元珠首創“永福虎尊”拳術,其門徒李昭北的“虎爪”和鄭登光的“虎腿”拳技精湛,民間至今流傳“登光腿,昭北手”。 “虎尊拳”已傳到日本、西歐、北美等20多個國家。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東洋鄉的歷史傳說



東洋鄉位於永泰縣西北部,民國時期曾屬西區、三區、霞東鄉。境內四面環山,地勢平坦,村莊分散。從閩清縣上蓮入境的東洋溪把全境切成東西兩半,村莊之東面為一大片田洋,故得名東洋。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霞拔鄉的歷史傳說


下 拔鄉地處永泰縣西北部高山區,原名下弼,別稱遐達,後雅稱霞拔,取錦霞絢麗、出類拔萃之意,近代又把“霞”以簡化漢字“下”替代,遂名下拔。此地鑄造、翻 砂手工業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尤以“建清鼎”久負盛名,譽播閩中。近代竹編、草編、藤編工藝產品遠銷東南亞及北美和西歐等地。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盤谷鄉的歷史傳說



盤 谷鄉位於永泰縣西北部高山區,四面山峰環繞,巒谷起伏,中間一片開闊地平坦如圓盤,故取名盤谷。此地原是一片林木參天、荊棘叢生的荒蕪地帶,明永樂二年先 民由南京遷此定居,經幾百年辛勤開墾,漸成連片耕地和村莊。境內方壺山層巒疊嶂,懸崖崢嶸,谷險洞幽,泉沏池澄,魚奇樹翠,綠野長春,山川毓秀。建於宋的 方壺寺是張聖君信仰文化發祥地,其名在八閩、臺灣及東南亞地區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是福建省民間最重要的道教信仰人物之一。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丹雲鄉的歷史傳說



丹雲鄉位於永泰縣東北部高山之巔,地處閩侯縣雙峰、葉洋之間的天台山下。因鄉政府駐地位於丹洋和翠雲兩村之間,故取“丹”“雲”兩字合稱丹雲。境內山巒重疊、峰谷連綿,森林資源豐富,生態風光秀麗,主峰天台山以其峰頂寬平如臺而得名,為軍事上天然制高點。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嶺路鄉的歷史傳說



嶺 路鄉原名火燒橋。相傳境內鳳落溪上有獨木橋,橋下每存流浪者埋鍋造飯,一日不慎失火,燒了木橋,因而得名。又因本地位於縣界部位,山高嶺多,山路崎嶇,歲 久便稱之為嶺路。境內青雲山現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南宋時青雲山人蕭國樑高中狀元,狀元洞、狀元祠遺址至今猶存。

永泰各個地方的鄉鎮地名傳說,你瞭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