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家吃饭时碗里剩了饭粒就是没教养吗?

昔日丶怜惜丨


其实这个问题确实有些不太好回答,因这餐桌礼仪应当是不要剩饭,按照勤俭节约也是不不浪费的,虽然在家里面,但也要时刻保持不浪费的原则,因为有一个良好的习惯会让你的生活,工作都受益匪浅的,所以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按照你的内心去做,只要记得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要做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好每一件事情从小事,细节的事情做起,你自然就不会想那些无关紧要的话了⛽️希望你的生活越来越好!




肥小兔大王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每一个家庭一直讨论的问题,下面就来说一下我的经历,我媳妇影响了整个一家13口人的剩饭粒的问题,就当一个故事来看吧,我的观念就是榜样的力量。

先说一下我家为什么是13口人,因为我家父母和我兄弟三人,兄弟们都没分家,大哥家4口人,二哥家四口人,我和我媳妇还有一个3岁的宝宝,还有我的父母,一共13口人。平时我们一家在外面上班,二哥一家外面,父母和我大哥一起吃饭,每逢节假日,我们都回家以后,都在一起吃饭,作者提出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没结婚之前,我们从来没注意这个吃饭剩米粒的问题,现在想想确实每一个人碗里都吃不干净,无形之中浪费了粮食,很可惜。

这个事随着我们结婚以后就慢慢解决了,听我细细道来,我媳妇家信奉一个文化,里面信奉的东西很多,比如吃饭,父母必须先动筷子,不浪费粮食等等。从我媳妇进我家门以后,每次都是她主动给做饭,虽说做的不太好吃[我想静静],主动给我父母和哥哥嫂子们盛饭,吃完饭主动洗碗,她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每次吃完饭,碗里一个米粒都没有,有时候嫂子和老妈刷碗时看到老婆的碗就说起这个事来,后来嫂子就提议,大家都像我媳妇学习,每一个人吃光所有自己碗里的饭,大家都一致举手同意。大人都能做到,孩子有点困难,在大人的监督下,孩子们也慢慢养成了这个习惯,尤其是大哥家的孩子,都11岁了,以前总是剩好多,有时候大嫂给他吃了,有时候就扔了,但是现在这个毛病改了。家里吃完饭,每一个人的碗里都是干干净净,包括我3岁的孩子。家里养成了这个习惯,真的特别好。

这个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媳妇平时的较好的举止行为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身边的人,为所有人树立了好的榜样的作用,自然就养成了这个好的习惯,同时粮食也是农民辛苦的劳动果实,我们作为农民的儿子,更应该珍惜劳动成果。回归到作者的问题上,是不是没教养这个我感觉没怎么严重,但是这个习惯真的不好,也希望所有的人养成光盘行动的习惯,节约粮食,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没人节约一粒粮食,全国14亿人就是能省出数以万计的粮食,也希望所有人光盘行动[耶]


牛小厨美食


非常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在自己家里吃饭碗里有剩的饭粒这个问题,我来说呢,大家小时候读书都应该读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伴随着我们长大,古诗的内容也是告知人们要节约粮食,因为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是农民起早贪黑,辛苦劳作而来,在我懂事的时候开始,家里长辈就告诉我们吃饭的时候碗里不能有剩饭,那是的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大人来调侃的说法,你不把饭吃干净了将来会变麻脸,因为我是农村的,直到后来,看到家里的大人一到春耕时,就忙着把稻谷的种子载下去,一天一天的辛苦劳作,到秋季才能收获,关于是不是碗里剩饭就没教养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这是个教养问题,在自己家里或是别人家里吃饭时,能吃多少就盛多少,这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礼仪,和祖祖辈辈流传的家教。



佑哥的农村生活


真是太巧了,我们一家三口昨天刚讨论了这个问题。我认为这只是个人的生活习惯,怎么会和教养联系在一起那。就比如我吃饭就会把碗里的饭吃的干干净净,我的弟弟吃饭就会剩一些饭粒,从小便是如此。所以这不是教养的问题,只是生活习惯。


家有韩大姐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来小时候吃剩下饭时 ,奶奶总是说不吃干净长大了说个麻子媳妇,所以媳妇脸上有了痘痘黑点什么的,我总是忍不住的想是不是小时候吃饭不够干净。

碗里剩米粒,首先我觉得不是好习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我们国家大力倡导国学教育,每一个小朋友估计都会背诵这首诗,但具体身体力行的教育还需要家长们多想办法,尽量碗中不留剩饭。

当然有些人说那剩下粥啊什么的粘在碗底,让我怎么吃干净,总不能让我舔碗吧!说到这里想起《白鹿原》中的黄掌柜,黄掌柜有个祖上传下来的习惯就是吃完饭后要舔碗。所谓舔碗,就是吃完饭后把碗沿、碗边、碗底残留的饭渣用舌头舔净。不仅自己乐此不疲,也要求别人这样。尽管他自我解释为节俭,不浪费,但过尤不急,反常的行为尽管在过去的旧社会,像黑娃这样的土娃也不能接受,更是不用提我国五千年的礼仪。但真的到了后来的大饥荒几天不吃饭的话,估计都得去舔碗了。

总结:碗里剩饭不是好习惯,习惯来自于从小到大的言传身教,所以和不同的家庭教养有关,但我们不能过度夸张,过犹不急!


味蕾绽放


从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上讲,碗中的飯必须吃干净,这既是真惜粮食,也是尊重农民的辛苦劳动。但事情往往有另外,有些人因某种原因碗中剩饭难免,还有小孩碗中剩饭比较普遍,这不能说没教养,只能说不够珍惜。没教养是晚辈对长辈的不尊,甚至打骂或弱待。看到一则报道,一个因冠状肺炎老人治好后,由社区工作人员送回家时,孙儿孙媳就是不准老人进门,工作人员进行规劝,这个孙媳不但不悔改,反而冲出去打工作人员,这样的人才是没有教养。


双猴机杼


是的。

古诗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学的时候就学过《颗粒归仓》的课文,教育我们要节约每一粒粮食。故《朱子家训》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点一滴能见人品质,良好的教养也应该从小抓起,从点滴抓起,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育孩子,寿县还得做好自己,身教大于言传,作父母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微炎刘


教养是评判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不会因为碗里剩了饭粒就下定论说这个人没有教养,可能孩子生病了不想吃饭,可能奶奶相让孙子(女)多吃些把饭故意盛多了,可能饭前吃了其它食物等等,原因而剩了饭粒,就评判此人没有教养未免太武断。

当然小时候家长老师就教导我们“粒粒皆辛苦”,浪费粮食固然 是不好的习惯,平时也要尽量做到不奢侈、不浪费。



宁静致远情感


为什么要强调是在家的,是想说在家吃剩饭粒,但在外不会吃剩饭粒吗?如果是真正的教养,在哪里吃饭都不会留下饭粒。


郑律师和周先生


其实对于剩饭粒就是没有教养这样的评价过于武断,这也正反映出我们在评判别人时有多肤浅,看到别人不好的一点就会给这人扣上无素质无教养的帽子,剩饭粒只能证明他对于节俭意识薄弱,不可以为他的品质定性!更何况以貌取人根本不是君子所为,既非君子还哪有资格评判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