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该对孩子说的三句话,你说过几句?

每个孩子都是敏感的观察着,他们会小心翼翼地揣测大人的想法,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是稚嫩而细腻的。

他们或许并不能理解,你所说的话的含义,可是孩子可以通过当时的语气、表情、行为动作中,将背后的含义传达得清清楚楚。

所有你觉得不应当对其他成年人说的话或者语气,都不该对孩子说。尊重孩子,从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做起。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几句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你是否也对孩子说过?

最不该对孩子说的三句话,你说过几句?

一想到明天要上班就烦”

“要是不上班就好了”“一想到明天要上班就头疼”,诸如此类对工作的抱怨,你是不是也经常不假思索地在孩子面前提到过?

或许这只是一句口头禅,又或许是以此来让孩子觉得自己和孩子上学一样辛苦:你看,妈妈都累死了还要上班。

可是恰恰起到反作用,你可能得到的是孩子的一句:“我也不想上学”“要是不用上学就好了”。大人对工作懈怠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学习的热忱。

父母的责任是努力工作撑起一个家,孩子的责任是刻苦学习健康长大,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各司其职。

尼采说过,与恶龙凝视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与深渊凝视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孩子在压力中艰难前进,长期听到的不是鼓舞士气的口号而是连连抱怨,那么终将会被“深渊”所噬。

最不该对孩子说的三句话,你说过几句?


你在磨蹭什么呢?快点!

倒数3、2、1,是日常中最常见的催促孩子的方式。可是孩子却越催越磨蹭。

事实上,催孩子是以后总父母无法克服自身焦虑,而转嫁给孩子的一种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孩子也一样。

在催促教育中长大的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往往被父母的焦虑同化而变得同样焦虑,或者叛逆心理下变得拖沓。

有妈妈粉丝留言说:儿子写完作业就去看电视看到九点多,每次都要催三遍才肯去睡觉。

为什么每次都是第三遍的催促才起作用呢?

是因为长期的催促已经让孩子形成免疫。妈妈第一遍催,孩子根本不放在心上,深知这只是个预防针,妈妈还会再催的。

过了一会,妈妈催第二遍的时候,孩子才开始有所准备,知道妈妈待会要过来了,赶紧抓紧最后几分钟看一会儿,等妈妈催第三遍再去睡觉。

等到妈妈催第三遍,火冒三丈地跑过来,孩子才会知觉再不去睡觉就会挨揍的严重性。

长此以往,孩子毫无时间观念,更没有合理的安排,完全按妈妈什么时候催才会去做,不催不做,孩子也就越催越磨蹭。

父母大可以放手一次,让孩子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以及安排,也让他体验一次磨蹭的后果。并且下一次开始制定规则,同样也是在教会孩子自己做好时间管理,超过约定时间应当受到惩罚。

最不该对孩子说的三句话,你说过几句?

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的小朋友?

前阵子,女儿冲着一个很要好的同学萌萌发脾气,萌萌妈妈带着萌萌找过我两次,每次那个小女孩都会很委屈、软软糯糯地跟妈妈诉苦,看得我很是愧疚。

我带着女儿去给萌萌道歉,并要求她们两拥抱和好,我觉得女儿的行为不礼貌,道歉无可厚非。

可女儿的性格,向来都是温和懂事的,我询问女儿为什么发脾气,她抽抽搭搭地回答,萌萌这几天总是欺负她,玩具只借给别人玩不借给自己玩。

我当时随口问了句:“那她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的小朋友?”

未果,女儿哭得更凶了,接下来的一天都不说话,封闭自己。我立刻发觉事情的不对,仔细反思了自己的言辞,耐心又问了一遍女儿发脾气的原因。

女儿解释,萌萌这两天在幼儿园总是抢她的小饼干、扯她的小辫子,而且自己会把水彩笔借给萌萌用,可是萌萌却不借给自己。

后来我特意在女儿班级门口逗留了一会,悄悄在门后观察到,萌萌这个孩子确实带着些戾气。女儿帮她把掉在地上的橡皮泥捡起来,萌萌不领情:“你干嘛把我的橡皮泥扔地上!”揪了下女儿的小辫子。

那时我才反应过来,自己错怪女儿了。有些孩子并非想象中的单纯无害,作为家长,要蹲下来倾听孩子的想法,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往往我们在乎外界的评价反而忽略了至亲的感受。

“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的质问,倒更像是为恶霸开脱,孩子的内心会更加自卑、甚至抑郁,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放学之后,我向女儿道歉,是妈妈的处理方式有问题。并拉着女儿去找萌萌和她妈妈,向女儿道歉。

最不该对孩子说的三句话,你说过几句?

爸妈一句口头禅,孩子内伤一辈子!

孩子比你想象中更爱你,他们总是宽容地一次次原谅父母。儿子曾经安慰我:“不好的记忆我会忘记,我只会记得妈妈对我的好!”但我知道,记忆怎么可以筛选呢?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被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却会顽固地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