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裡看了一場出殯,記錄經歷之第三隻眼看“喪者”的感悟

星亂亂的布在天空暗的簾幕,似旁觀者的眼,靜且冷默。山野的風很有力地吹拂著和搜拽著,草葉,蒿草的枯枝颯颯的顫動,它們那枯瘦的軀體上,已沒有什麼可供肆虐的冬風搜刮了。

    

在村裡看了一場出殯,記錄經歷之第三隻眼看“喪者”的感悟

哀樂緩緩的奏著,從音箱裡放出來的。喪者的遺容停放在暗紅的棺木邊上,留一抹生前的淡笑。巨大的靈棚宮殿抑或廟宇般的聳立著,頂上有“××英魂逝世千古”的大字,側有“孝、悲、梅、冰”之類的輓聯粘貼在板狀的柱子上,隸書寫的,黑白分明的字跡。正中間高高的雞毛撣子巍然聳立。

    

在村裡看了一場出殯,記錄經歷之第三隻眼看“喪者”的感悟

喪者喪矣!年齡雖然不大,但喪者有名,京,州之官送的挽幛,寫些“××永垂千古”的字樣。那氣勢頗為排場,至於一般的官民,多送些精美價昂的紙紮、花圈抑或挽幛作陪襯,寫上某人的名號。不是親戚的百姓,齊齊的聚了去,為了看著這喪事的排場和做一些茶餘飯後的談資。

    

在村裡看了一場出殯,記錄經歷之第三隻眼看“喪者”的感悟

鑼鼓、嗩吶的民樂、合奏間斷的進行著,老的與青壯的,握著陳年的樂器,奏著不變的音符,很和諧,讓人心中搜刮狀的激昂,用毛主席一首詞中的“馬蹄聲碎,喇叭聲咽“來形容最為恰當。那嗩吶與人,二胡與琴手,一夥人圍了露天燃著的爐邊,將腳向前伸著,表情嚴肅,演著樂曲,那神情,彷彿京劇裡的戲子。民樂中不知何時加入了一手風琴,和著一起鼓奏。

    

在村裡看了一場出殯,記錄經歷之第三隻眼看“喪者”的感悟

被長長的鐵絲拉扯著站成兩排的花圈,前後搖晃著,在分外寒涼的風中,那閃著紅、綠光的紙紮上的花、花葉,沙沙響著,不顯一絲的倦意,靜待隔日在騰起的烈焰中隨喪而俱去,也即完結自己之使命。

 

在村裡看了一場出殯,記錄經歷之第三隻眼看“喪者”的感悟

祭祀在賓儀先生的喝令聲中進行,有人在靈棚旁的高凳上站著,舉了鑼,在每個祭祀之始敲兩下,“鏜鏜”預示著又一道輪迴。子女親戚們著一身的孝衫,由主祭人捧著祭品,向著靈柩叩拜,間以哭嚎,一批批的人祭,一批批的人尾隨,只見那白的身軀,白的孝帽在人們,旁觀的女人小孩童間或一兩個高個男人圍成的甬道中起落,矮了下去,又雨後春筍般地升起,向前移動,繞靈柩轉,後折回,重新端了祭品,向前,在賓儀先生“一拜、再拜、三拜、四拜”的喝令聲中灑酒三杯以示祭奠,而後伏地嚎哭,又為“節哀”的聲音止住。

在老人或半老的人的指引下,程序一道道進行,而那孝子賢孫,也就尾隨著,在賓儀先生不可違抗的喝令聲中,機械地重複著一次又一次的動作,連哭也是在喝令聲中進行的,而孝巾矇頭的背後,時而顯見的女人們青絲又為這祭祀增添了些許的神秘。

    

在村裡看了一場出殯,記錄經歷之第三隻眼看“喪者”的感悟

人們擠緊了看,用定定的目光間或談論著,命,生與死,或這喪事的排場,顯見主家的權勢。人們對於死者深表同情,卻又無法去解釋喪者早喪的原因,

在人們,生老病死,是聽天由命的事,由他去吧!

    

在村裡看了一場出殯,記錄經歷之第三隻眼看“喪者”的感悟

老人只是木然的哀悼或陪著落淚,而壯年人已承擔起主持這一切的重任,一代一代,一切都必須按即定的儀式進行。

    

在村裡看了一場出殯,記錄經歷之第三隻眼看“喪者”的感悟

在鐵鏈嘩啦亂響的起靈聲中,老幹與側幹上好,壯健的勞力將棺木抬起,喝一聲,行進,鑼鼓開道。

    

在村裡看了一場出殯,記錄經歷之第三隻眼看“喪者”的感悟

而兒童,為了看,爭搶鞭炮,跑著送將焚的花圈,且不顧惜被凍的通紅的小手,反正大家樂樂的跑,得些跑路的紙幣之類的酬勞。

    

在村裡看了一場出殯,記錄經歷之第三隻眼看“喪者”的感悟

人們言談著,喪者喪事的隆重,喪者喪事的賺賠,喪者未老先逝的可憐與喪者後代的可憐,權作一天生命的逝去。

    

在村裡看了一場出殯,記錄經歷之第三隻眼看“喪者”的感悟

而這野外風格外的冷,削著行人的臉,瑟索著,講著少穿了衣服,鄰家的小孩被風吹病了,躺在炕邊的床上,不再爭著去看昨天的祭祀。

  

作者簡介:旅行歲月小記,用心靈感悟記錄人生的實際和心靈的旅程。勵志語錄,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曾經在紙媒發表散文、詩歌、論文多篇。歡迎交流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