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肺炎病人的“終極武器”:中國僅400臺,何時才能自己造?

搶救肺炎病人的“終極武器”:中國僅400臺,何時才能自己造?

◆全世界能生產ECMO的廠家,不過10家,除了日本一家,其他都在歐美。

正解局出品


它是ICU裡把守“生死之門”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搶救新冠肺炎危重病人的終極武器。


它就是ECMO,中文名“體外膜肺氧合”,俗稱“人工肺”。


ECMO因為疫情“意外”地進入了人們關注的視野,卻也留了疑團:


為什麼中國只有區區400臺?

為什麼中國造不出來?

中國什麼時候才能自主製造?


1. 機器一響,黃金萬兩


1月22日,武漢一家醫院用ECMO成功搶救了一位危重患者,這讓不少人感嘆“真是不惜一切代價,用這麼貴的醫療手段搶救患者”,ECMO這個大家不太熟悉的東西,也因為“貴”被人關注。


搶救肺炎病人的“終極武器”:中國僅400臺,何時才能自己造?

(ECMO設備)


其實,早在2年前,網絡上的一篇關於北京流感的文章(對話框回覆關鍵詞“流感”,獲取文章)中,ECMO的貴就已經被人們熟知。


民間有“機器一響,黃金萬兩”的說法,形容ECMO的費用昂貴。


有多貴呢?


一臺ECMO設備的價格從100萬到300萬不等,這聽起來似乎並不是太嚇人,但是治療費用中,一組耗材套包的價格3-7萬。也就是說,開一次機至少幾萬塊。


除了材料費之外,還有設備的運行費用、人員支持費用、檢測藥物費用等等。


媒體報道過,一週的費用大概要14萬左右。


搶救肺炎病人的“終極武器”:中國僅400臺,何時才能自己造?


就算在國外,ECMO也是很奢侈的。


2013年的數據,在美國、荷蘭等國家,ECMO的治療費用在3.8-53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26-371萬元)。2005-2009年,英、美、澳ECMO的費用幾乎都超過10萬美元,2009年澳大利亞用ECMO治療H1N1,費用超過13萬美元。


貴是真貴,但它真正的可貴之處在於,ECMO能模仿人的心肺功能,對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續的體外呼吸與循環,在肺功能嚴重受損時承擔氣體交換任務,讓肺處於休息狀態,減少進一步損傷,以爭取寶貴時間挽救生命。


搶救肺炎病人的“終極武器”:中國僅400臺,何時才能自己造?

(1985年至2010年歐美及中國臺灣地區的ECMO費用)


相當於說,沒有其他辦法的時候,ECMO是擋住死神的最後一次機會。


2. 中國只有400臺


ECMO能讓人體心肺停個幾天甚至十幾天,讓它成了ICU裡搶救臟器功能衰竭患者的終極武器。


儘管業內也把有沒有ECMO作為一家醫院重症救治能力的評價標準之一,但它至今還仍很“小眾”。


搶救肺炎病人的“終極武器”:中國僅400臺,何時才能自己造?

(全國各地區的ECMO中心及病例數,其中廣東是國內最早引進開展ECMO的地區,病例最多,其次是北京和河南)


首先是用的人少。


2018年世界範圍內總共只有10423例ECMO的病例上報註冊。中國國內共上報3923例。


號稱“宇宙第一大醫院”的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8年ECMO病例以198例名列全國第一,不過這個數字和全年17萬例體外循環手術的數量比起來,屬於絕對的少數。


其次是設備也少。


根據統計,國內有260個ECMO中心,一共有大約400臺設備。


拿武漢中南醫院來說,這個有5400張床位,武漢最大的新冠肺炎定點醫院,也才只有兩臺ECMO。


搶救肺炎病人的“終極武器”:中國僅400臺,何時才能自己造?

(2004年至2018年全國ECMO中心數量與病例數量)


ECMO不僅在中國並不普及,在世界範圍內數量也並不多。鳳凰網財經報道,2019年提供ECMO的美國醫院數量,也才只有264家。


3. 為什麼這麼少?


既然是“保命神器”,可是為什麼ECMO不像其他醫療設備那麼普及?


其實,無論國內外,ECMO的普及程度如此之低,技術門檻高和臨床使用制約是主要的原因。


先說技術門檻高的問題。


美國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相關技術研究和嘗試。從1972年第一例實際意義使用ECMO的病例開始,經過數十年材料和設備的不斷進步,直到2000年前後,技術才算真正能拿得出手。從這之後,ECMO開始逐漸推廣。


搶救肺炎病人的“終極武器”:中國僅400臺,何時才能自己造?

(ECMO從1950年代探索期開始發展至今,已經經過了60年)


“推廣難”的第一關就是生產技術和使用技術門檻都很高。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生產ECMO的廠家可以用“三足鼎立”來形容。國內主要用的是邁柯唯、美敦力和索林這三家公司的產品,這三家公司也基本包攬了全球的ECMO市場。


全世界能生產ECMO的廠家,不過10家,除了日本一家,其他都在歐美。


ECMO的整套設備中,最核心的是膜肺和離心泵。


其中,膜肺的材料尤其關鍵。為了不斷提高ECMO的臨床使用時間,膜肺的材料已經發展到了現在的第三代——固體中空纖維膜(PMP聚烯烴材料)。


不管哪一家能生產ECMO的廠家,想用第三代膜肺材料的,只能從一家企業進貨:3M公司。


搶救肺炎病人的“終極武器”:中國僅400臺,何時才能自己造?

(ECMO產業上游的材料被壟斷,價格居高不下,中游生產廠家也無國內廠家,完全依賴進口)


材料上絕對的壟斷帶來了價格和技術的壟斷,3M的產能一緊張,下游ECMO生產企業的產能也只能跟著放慢。


ECMO在臨床使用時的技術門檻也很高。


一旦使用ECMO,可不只是ICU醫生自己的事了,需要包括心臟外科、體外循環、ICU、超聲等多個專業醫生的共同支持,大概至少需要4-5名醫生共同協作。


2003年國內首個ECMO在廣東落戶,中國臺灣地區引進ECMO稍早於國內,臺北市長柯文哲是最早在中國開展使用ECMO的人。但時至今日,估計全國業內權威醫生中掌握ECMO操作的,能有2000人就算不錯了。


除了技術門檻,還有ECMO在臨床效果上的問題。


雖然被人們稱為“救命稻草”,可ECMO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百試百靈,反而可能在搶救時形成血栓、感染、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搶救肺炎病人的“終極武器”:中國僅400臺,何時才能自己造?

(中國和全球ECMO註冊患者的生存率數據)


由臨床效果引發的問題,也是“推廣難”不可忽視的一個原因。數據顯示,ECMO救治嚴重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院內生存率約為41.4%。


數據不漂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時候ECMO基本就等於最後的機會。


這讓ECMO的應用陷入了一個悖論當中:


統計數據顯示,上得早,治癒率高,花費低,但在現實使用中,它卻幾乎全是在搶救極危重的患者。


這也是國內醫院ECMO相比較其他科室醫患糾紛比例更高的原因。


畢竟,花費幾萬甚至十幾萬,“起死回生”的成功率也不是十拿九穩,醫保還不報銷,就算不碰見難纏的醫療糾紛,患者家屬也得考慮“人財兩空”的現實問題。


搶救肺炎病人的“終極武器”:中國僅400臺,何時才能自己造?

(全國各地醫院馳援湖北的ECMO設備)


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ECMO市場需求少,進而影響到上游廠家的規模、價格和技術發展,最終反饋到患者身上的是“機器一響,黃金萬兩”的高昂費用。


4. 中國能不能造出來?


幾乎所有的高科技產品,只要中國一打破壟斷,同類產品都會來個“跳樓價”,大到盾構機、挖泥船,小到智能手機無一例外。


那麼,ECMO中國能造得出來嗎?


壞消息是,中國現在還沒有一家能造出成套ECMO設備和關鍵耗材的企業,連國內代工生產的廠家都沒有。


一些和ECMO有點關聯的廠家,充其量也就是生產一些沒有什麼技術附加值的耗材而已。


沒有國產化,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技術。


簡單地說,ECMO系統就是離心泵提供動力+膜肺提供氧合。雖然原理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


因為這既涉及醫學,同時涉及到機電控制、流體力學等等許多系統。每一個系統或是核心部件都需要大量的基礎研究和技術積累,更何況還要把這麼多子系統整合在一起。


搶救肺炎病人的“終極武器”:中國僅400臺,何時才能自己造?

(ECMO的原理簡單,但是真正研製起來卻需要極高的技術和系統整合能力)


可以說,從關鍵部件到整體系統的研發水平,中國類似ECMO這樣的高端醫療器械水平仍舊落後。


畢竟這樣的醫療器械研發的週期短則數年,長則10年甚至幾十年。沒有一些支撐,企業很難在這麼長週期持續燒錢攻關某一個產品。


一位業內人士的話似乎能夠說明目前國產高端醫療器械研發的處境:


越是高端的醫療器械,國內的研發成本反而更高,原因在於一些工藝開發和材料的供應商在國內很難找到,而國外的產業體系已經很成熟,國外是在完善的體系下小步迭代創新,國內則是突破重圍中邁步跨越。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ECMO國產化沒有絲毫機會。


早在2014年底的時候,杭州官方媒體就以《開胸手術的膜肺耗材有望國產化》為題,報道了高層次海歸人才帶項目落戶杭州的消息,其中提到了國產的體外膜肺耗材包已經生產出樣品,並已臨床試驗,有望填補國內空白。


搶救肺炎病人的“終極武器”:中國僅400臺,何時才能自己造?

(國內媒體對國產膜肺耗材的報道)


在醫藥行業內部,有未經證實的信息顯示,在ECMO最核心的膜肺和離心泵的研發上,國內的公司或科研團隊都有一些動作:


膜肺材料方面,杭州一家企業自2013年就開始的PMP中空纖維膜絲研發項目,樣品已經在2018年正式下線,產品各項指標和國外產品沒有明顯差異,將聯手國內重點醫院的心肺、心血管科展開血液、動物實驗。


離心泵方面,國內某大學的科研團隊,自主研發出了國產電磁懸浮血泵,各項參數和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與邁柯唯的ECMO設備兼容,各項性能指標顯示可完全替代邁柯唯泵頭及耗材。


搶救肺炎病人的“終極武器”:中國僅400臺,何時才能自己造?

(某企業研發的國產膜肺材料圖,不過此內容未經證實)


上面的兩個信息並未得到確認,但是在最近,無論是國家政策層面,還是專業科研機構,都將要或是已經開始發力ECMO的國產化。


3月初,廣東省醫療器械所開始組織開展ECMO前期調研。這個國家體外循環器械重點實驗室,主要承擔體外循環器械的標準制修訂、上市後產品質量評價和風險監管等工作。


他們這次的任務,就是要整合國內頂尖技術資源,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打破ECMO完全依賴進口的壟斷局面。


5. ECMO國產化有什麼用?


就像2003年的非典之後,國家政策方面開始大力向醫療衛生實業傾斜,這次疫情也可能會推動以ECMO為代表的高端醫療器械國產化的進程。


首先,是強大的需求和廣闊的市場。


2018年國內ECMO市場規模已經達到2.4億元,2018年全國三甲醫院為1442家,若都配備了ECMO,這個市場的規模可以達到每年18億元的規模。


而且一旦國產化成功,能從被壟斷的高價中走出來,降低使用費用,提高普及率也是可以預期的。


搶救肺炎病人的“終極武器”:中國僅400臺,何時才能自己造?


其次,是中國醫療器械企業邁向高端的必經之路。


經過了30年的積累和發展,最近幾年國內醫療器械創新研發比較活躍,許多企業已經開始了從生產低值易耗的醫療器械耗材,向高附加值和高端醫療器械轉型的階段。


而這次疫情也再次突顯國內醫療行業急需轉型提升的現狀。能以這一個機器,提升所有相關子系統的整體行業水平,進而形成科技水平的突破提升,也是ECMO國產化背後的收益。


搶救肺炎病人的“終極武器”:中國僅400臺,何時才能自己造?

(全球ECMO市場預估)


前兩天關於疫情的一條新聞多少能帶來一些啟示:


德國海關扣押了瑞士買的24萬個口罩,瑞士傳召德國大使表示抗議,引發了一場外交風波。


小小的口罩尚且如此,ECMO這樣的救命神器,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比較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