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灭亡时有1100万领土,明朝仅有350万,没有清朝就没有现在的960万吗?

蔓藤的幻想


“清朝留给后世1100万领土,而明朝只有350万,没有清朝就没有现在的960万”这个观点个人感觉值得商榷。本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个人观点。

一、明朝的疆域真的只有350万吗?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而关于明朝的疆域,各版本的疆域图相差巨大。有的版本的大明疆域图,幅员辽阔,远迈汉唐。而有的版本的大明疆域图,则疆域较为蹙小,仅约相当于我国现今疆域的一半。那么,为何各版本的大明疆域图,却相差如此之大呢?

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计算方式。上面的大明疆域图,囊括了大明的羁縻地区。而下面的大明疆域图,则仅为大明的实控区域,也即所谓的“两京十三省”。其中,两京为京师(北直隶)与南京(南直隶),十三省(正式称谓为布政使司)为:山东(辽东都司,在行政上隶属於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

二、清朝在反对外来侵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在这方面,清朝的统治者功绩不可磨灭。

十七世纪中期,俄国已完成对西伯利亚的征服,并于1666年派遣一支哥萨克探险队进入黑龙江流域,筑雅克萨城,试图征服满洲,此时的清朝虽然对俄国的进犯忧心忡忡,但军事战略的重心是对关内的征服,无暇北顾。直到康熙时期平定三番、收回台湾,国内局势趋于稳定后,康熙才决定武力清除黑龙江流域的俄国势力。1685年彭春将军率10000陆军、5000水军,携200门火炮,从齐齐哈尔进军,将雅克萨城摧毁,驱赶了俄国人。

但不久俄国人又趁清朝退兵之际,再次潜入黑龙江流域,重筑雅克萨城。清军再次对其进行围剿,围攻持续了一年,就在俄国人即将全军覆没时,康熙为争取俄国不同厄鲁特蒙古结盟,下令撤军,并为城内的俄国军人提供寄养。当时清朝的疆域包括:满洲、漠南蒙古、中国本部行省、台湾、甘肃东部。而漠北喀尔喀蒙古(今外蒙古)尚未臣服清朝,西北的西藏、青海、甘肃西部及今天的新疆都由厄鲁特蒙古诸部控制。

1689年,清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边界谈判,康熙皇帝为了向俄国释放善意,防止俄国与准葛尔结盟,临行前对索额图表示清朝可将尼布楚让给俄国,并以额尔古纳河为两国边界。但在谈判中,俄国代表坚持俄清边界应以黑龙江为界,双方僵持不下,谈判濒临破裂。此时清朝在边境集结了10000人的军队,外加90艘战舰,威胁要动武,而俄军只有1500人,最终俄国妥协,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以外兴安岭及额尔古纳河为两国边界。

在解决了北方的俄国问题后,康熙开始集中力量对付葛尔丹(漠西厄鲁特蒙古准葛尔汗国)。1696年,清准双方在今外蒙古的昭莫多展开决战,葛尔丹兵败自杀。清朝逐控制了喀尔喀蒙古(今外蒙古)及哈密地区。

1720年,清朝为控制西藏与准葛尔(西藏为喇嘛教圣地,所以控制西藏,就可以收服蒙古诸部)发生战争,清军分兵三路,第一路由喀尔喀蒙古出发,进天山北麓攻打准葛尔汗国本土,以牵制准葛尔,使其无法增援西藏驻军。第二路、第三路分别由西宁、四川进军西藏,是年西藏并入清帝国版图。

1723年,青海和硕特部(厄鲁特蒙古之一)宣布背叛同清朝名义上的宗主关系,切断了通往西藏的道路,同时与准葛尔结盟。雍正皇帝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军征讨,1724年,青海正式并入清帝国版图。


1731年,雍正对准葛尔发动了一系列征战均不成功,最终在光显寺之战取得胜利,此战准葛尔元气大伤,从此再也没有能力主动进攻清朝,而清朝也发现此时自己尚不具备完全吃掉准葛尔汗国的实力,于是双方展开谈判,最终以阿尔泰山为清准两国边界,达成和解。

1745年,准葛尔大汗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部上层为争夺汗位发生内讧,最终达瓦齐继承汗位,可达瓦齐为人荒淫无度,不理政事,结果众叛亲离,厄鲁特蒙古多个部落先后归附清朝。乾隆见此下定决心乘势出兵新疆。1755年二月,清朝发兵5万兵分两路, 直捣伊犁,最终达瓦齐被押送至北京,但受到乾隆的好生款待。后来西北又发生了阿睦尔撒纳之乱,但随后被平定,阿睦尔撒纳也死在了俄国。

至此,清朝的1300万平方公里帝国也建成。清朝与准格尔汗国的惨烈战争,持续了将近70年。

此外,在台湾设置台湾府、平定三藩叛乱、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部众回归祖国,这也显示了清政府在对少数民族的加强一统。 此后,清政府对西藏地区也加强了管理,顺治皇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康熙皇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清朝开始设立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常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随后在伊犁、吉林、黑龙江、盛京、乌里雅苏台等地设立将军,在西北各地设立参赞大臣等官职,兼管军务和民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并且通过会盟、联姻、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少数民族首领等方式,加强与边疆各族的联系。

三、今天的960万是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热土一抷魂”。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走过来的路,不能忘记躺在冲锋路上的革命先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