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滅亡時有1100萬領土,明朝僅有350萬,沒有清朝就沒有現在的960萬嗎?

蔓藤的幻想


“清朝留給後世1100萬領土,而明朝只有350萬,沒有清朝就沒有現在的960萬”這個觀點個人感覺值得商榷。本人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個人觀點。

一、明朝的疆域真的只有350萬嗎?

明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而關於明朝的疆域,各版本的疆域圖相差巨大。有的版本的大明疆域圖,幅員遼闊,遠邁漢唐。而有的版本的大明疆域圖,則疆域較為蹙小,僅約相當於我國現今疆域的一半。那麼,為何各版本的大明疆域圖,卻相差如此之大呢?

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計算方式。上面的大明疆域圖,囊括了大明的羈縻地區。而下面的大明疆域圖,則僅為大明的實控區域,也即所謂的“兩京十三省”。其中,兩京為京師(北直隸)與南京(南直隸),十三省(正式稱謂為布政使司)為:山東(遼東都司,在行政上隸屬於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

二、清朝在反對外來侵略、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中的作用。

在這方面,清朝的統治者功績不可磨滅。

十七世紀中期,俄國已完成對西伯利亞的征服,並於1666年派遣一支哥薩克探險隊進入黑龍江流域,築雅克薩城,試圖征服滿洲,此時的清朝雖然對俄國的進犯憂心忡忡,但軍事戰略的重心是對關內的征服,無暇北顧。直到康熙時期平定三番、收回臺灣,國內局勢趨於穩定後,康熙才決定武力清除黑龍江流域的俄國勢力。1685年彭春將軍率10000陸軍、5000水軍,攜200門火炮,從齊齊哈爾進軍,將雅克薩城摧毀,驅趕了俄國人。

但不久俄國人又趁清朝退兵之際,再次潛入黑龍江流域,重築雅克薩城。清軍再次對其進行圍剿,圍攻持續了一年,就在俄國人即將全軍覆沒時,康熙為爭取俄國不同厄魯特蒙古結盟,下令撤軍,併為城內的俄國軍人提供寄養。當時清朝的疆域包括:滿洲、漠南蒙古、中國本部行省、臺灣、甘肅東部。而漠北喀爾喀蒙古(今外蒙古)尚未臣服清朝,西北的西藏、青海、甘肅西部及今天的新疆都由厄魯特蒙古諸部控制。

1689年,清俄兩國在尼布楚進行邊界談判,康熙皇帝為了向俄國釋放善意,防止俄國與準葛爾結盟,臨行前對索額圖表示清朝可將尼布楚讓給俄國,並以額爾古納河為兩國邊界。但在談判中,俄國代表堅持俄清邊界應以黑龍江為界,雙方僵持不下,談判瀕臨破裂。此時清朝在邊境集結了10000人的軍隊,外加90艘戰艦,威脅要動武,而俄軍只有1500人,最終俄國妥協,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規定以外興安嶺及額爾古納河為兩國邊界。

在解決了北方的俄國問題後,康熙開始集中力量對付葛爾丹(漠西厄魯特蒙古準葛爾汗國)。1696年,清準雙方在今外蒙古的昭莫多展開決戰,葛爾丹兵敗自殺。清朝逐控制了喀爾喀蒙古(今外蒙古)及哈密地區。

1720年,清朝為控制西藏與準葛爾(西藏為喇嘛教聖地,所以控制西藏,就可以收服蒙古諸部)發生戰爭,清軍分兵三路,第一路由喀爾喀蒙古出發,進天山北麓攻打準葛爾汗國本土,以牽制準葛爾,使其無法增援西藏駐軍。第二路、第三路分別由西寧、四川進軍西藏,是年西藏併入清帝國版圖。

1723年,青海和碩特部(厄魯特蒙古之一)宣佈背叛同清朝名義上的宗主關係,切斷了通往西藏的道路,同時與準葛爾結盟。雍正皇帝命年羹堯、嶽鍾琪率軍征討,1724年,青海正式併入清帝國版圖。


1731年,雍正對準葛爾發動了一系列征戰均不成功,最終在光顯寺之戰取得勝利,此戰準葛爾元氣大傷,從此再也沒有能力主動進攻清朝,而清朝也發現此時自己尚不具備完全吃掉準葛爾汗國的實力,於是雙方展開談判,最終以阿爾泰山為清準兩國邊界,達成和解。

1745年,準葛爾大汗噶爾丹策零死後,準噶爾部上層為爭奪汗位發生內訌,最終達瓦齊繼承汗位,可達瓦齊為人荒淫無度,不理政事,結果眾叛親離,厄魯特蒙古多個部落先後歸附清朝。乾隆見此下定決心乘勢出兵新疆。1755年二月,清朝發兵5萬兵分兩路, 直搗伊犁,最終達瓦齊被押送至北京,但受到乾隆的好生款待。後來西北又發生了阿睦爾撒納之亂,但隨後被平定,阿睦爾撒納也死在了俄國。

至此,清朝的1300萬平方公里帝國也建成。清朝與準格爾汗國的慘烈戰爭,持續了將近70年。

此外,在臺灣設置臺灣府、平定三藩叛亂、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亂、土爾扈特部眾迴歸祖國,這也顯示了清政府在對少數民族的加強一統。 此後,清政府對西藏地區也加強了管理,順治皇帝賜予五世達賴,“達賴喇嘛”封號。康熙皇帝賜予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封號。清朝開始設立駐藏大臣,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常駐西藏,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隨後在伊犁、吉林、黑龍江、盛京、烏里雅蘇臺等地設立將軍,在西北各地設立參贊大臣等官職,兼管軍務和民政,大大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並且通過會盟、聯姻、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少數民族首領等方式,加強與邊疆各族的聯繫。

三、今天的960萬是無數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熱土一抷魂”。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能忘記走過來的路,不能忘記躺在衝鋒路上的革命先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