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你最害怕哪个?

野草在等春风


我是心理领域创作者山海姐姐。

生、老、病、死是探讨人类本质的哲学性话题,不同个体基于自身生物性因素、心理性因素、环境性因素以及文化性因素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受。

但回答这个问题我不打算从深奥晦涩以及模糊多棱的认知和思辨视角,我将用横轴和纵轴来描述人生长度与人生质量,以四种不同的人生情况来说明生、老、病、死你究竟应该怕哪个。

首先,我将人生长度作为横轴,人生质量作为纵轴,0基点以上表示人生质量不错,在这种人生质量状态下人的精神是好(愉快)的,0基点以下表示人生质量差,在这种人生质量状态下人的精神是坏(痛苦)的,因此也可以说0基点以上的人生质量值得过,而0基点以下的人生质量不值得过。

第一种情况:他/她应该害怕——生。

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十分糟糕的情景中,他/她的父母的生活境遇十分凄惨和贫穷,不能给到他/她像样的居所、不能提供足以果腹的食物,更不用说给到教育的机会,他/她的父母不仅不能提供其生存的基本权利应得,还用十分粗暴的方式来养育他/她,由于成长环境的极度糟糕、教育的缺乏以及父母的暴力养育,他/她即便成年后也不会像那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那样正常地生活了,看上去他/她似乎会重蹈父母的生活困境,永世不得翻身。

如果个体的生活是基于以上的假设,那么他/她就应该害怕——生。

第二种情况:他/她应该害怕——老。

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或者父母生存环境比较优渥的家庭,他/她能够在充满爱意和善意的环境中慢慢成长,接受正式的教育训练,并且父母对待他/她也倾注的应该有的资源与精力,那么很大的可能性他/她成人之后会按照人生阶段该有的发展进程去生活,因此他/她大致会成为社会的中产阶层,他/她的生活质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但仅仅限于他/她还具备工作能力的时候,一旦他/她步入老年,渐渐丧失的工作能力,则有可能会减少他/她的收入,导致生活质量也下降,但这种下降也不会让他/她觉得非常痛苦和生不如死,只是相比其有工作能力时候的收入有所减少。

如果个体的生活是基于以上的假设,那么他/她就应该害怕——老。

第三种情况:他/她应该害怕——病。

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平凡的蓝领阶层家庭,只能说他/她的父母省吃俭用能够勉强地将其培养成人,但也没有太多的资源或能力来帮助其在社会上谋得更好的发展,那么凭借他/她一己之力很可能会只能获得养活自己的工作,这样勉强让生活质量不至于掉下基点值0之下,但一旦病痛来临,则有可能导致他/她入不敷出,陷入生活质量落到基点值0以下的境地,让他/她痛苦不堪。

如果个体的生活是基于以上的假设,那么他/她就应该害怕——病。

第四种情况:他/她应该害怕——死。

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家境极其优渥,其父母拥有的财富能够让其不工作也能够享用一辈子,并且是一辈子过着极尽奢侈的生活也绰绰有余。那么毫无疑问,他/她的生活质量从出生开始就一直非常高,同时因为有家庭财富和资源的支撑,他/她基本上只要不出大差错,就会一辈子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但是他/她一定会害怕死亡,因为死亡会剥夺其享受高质量生活的权利。

如果个体的生活是基于以上的假设,那么他/她就应该害怕——死。

以上,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