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史書記載帝王形貌中的相人術,受聖人異相說、五德終始說影響


探尋史書記載帝王形貌中的相人術,受聖人異相說、五德終始說影響

長歌君敘

一、什麼是相人術?

通過觀察人的形貌來預測命運未來的走向,以求趨吉避凶的方術是為相人術。相人術認為,人的形貌、骨骼、聲音、氣色以及舉止等外在特徵都是影響人命運奧秘的所在,相貌不再只是單純的外表,而是承載了更多複雜的內涵。

探尋史書記載帝王形貌中的相人術,受聖人異相說、五德終始說影響

清代的相人術

在古代社會,無論是身體部位的命名還是外貌特徵的描寫,其用詞幾乎都被相人術的語言所壟斷,身體部位的命名如天庭、印堂、準頭、地閣、五官、六府,外貌特徵的描寫如蜂目、豺聲、獐頭鼠腦、虎目燕頷、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等,都具有預示命運及性格特徵的含義。

同時,由於每一種不同的相貌特徵都對應著不同的命運貴賤、性格氣質,在中國古代這樣一個以身份、等級來劃分貴賤的社會中,同一身份等級的人也就差不多擁有同樣的命運,因而他們的形貌特徵也就大致相同,於是形成的特定相貌、命運類型,同一類型者所用的相人術語也大體相近。如帝王相貌大約是“隆準龍顏”、“日角月偃”和“龍鳳之姿”,文臣相貌為“眉清目秀”、“學堂瀅澈”,武將相貌多是“虎頭燕頷”、“虎背熊腰”,神仙則為“鶴形龜骨”、“清奇古怪”等。這些相人術語和觀念不僅在於古代人們的現實生活中,也出現在筆記小說中,同樣也反映在史書中。

二、什麼是聖人異相說?

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聖賢的長相都是怪異的、不同尋常的一種觀點。

探尋史書記載帝王形貌中的相人術,受聖人異相說、五德終始說影響

五德始終

三、什麼是五德終始說?

五德終始說是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所主張的歷史觀念,“五德”指土、木、金、火、水五鍾德行或性能,“五德終始”指這五種性能從始到終,終而復始的循環運動,以此作為歷史變遷、王朝更替的依據。

探尋史書記載帝王形貌中的相人術,受聖人異相說、五德終始說影響

長歌君述

一、相人術的發展演變

(一)相人術的產生。

在原始社會,中國古代的先民很早就開始關注相貌,思考相貌與人的氣質、性情乃至命運遭際的關係,形成了對相貌的一些固定看法,並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影響深遠的方術。

(二)相人術的流行。

探尋史書記載帝王形貌中的相人術,受聖人異相說、五德終始說影響

根據史書的記載,中國的相人術從春秋時期已經在社會上層流行,貴族士大夫在選擇繼承人或者君主擇士、嬰兒命名之時已經開始運用這門方術。古書中記載人的相貌時也常常使用相人術的一些術語,如豐下、虎目、方下銳上、鳥喙、豺聲等詞彙來描述人的形貌,並將這些特徵與人的氣質、性格和未來命運的吉凶貴賤相聯繫。

谷也豐下,必有後於魯。——《左傳·文公元年》

如《左傳》記載周內史叔服相魯大夫公孫敖的兒子谷時說谷的下巴長得豐滿,其後代子孫必將在魯國興盛發達。

叔魚生,其母視之,曰:“是虎目而豚喙,鳶肩而牛腹,谿壑可盈,是不可饜也,必以賄死。”——《國語·晉語八》

如《國語》的關於叔魚的記載關注相貌與個人生活命運緊密相連的內容,由此可見相術的影響逐漸增大。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探尋史書記載帝王形貌中的相人術,受聖人異相說、五德終始說影響

勾踐臥薪嚐膽

再如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之後,功成身退選擇離去,他從越王勾踐“長頸鳥喙”的長相上看出了此人不能與之共享勝利成果,於是遠遊五湖,避禍全身。而那位沒有聽從范蠡勸告而選擇留下的文種的悲劇結局,又恰好反面印證了范蠡觀察判斷的準確,同時也為相人術提供個一個絕好的註腳,當時人們與其相信范蠡的仔細觀察,更願意相信是范蠡是因為懂得相人術才有後來的善終。

探尋史書記載帝王形貌中的相人術,受聖人異相說、五德終始說影響

范蠡與西施雕像

於是相人術在春秋以降,為越來越多的人所信奉,上到統治階層、下至平民百姓,人們總希望從身體相貌中看出未來命運的走向,從而準確把握人生,趨利避害。

相人術對古代帝王形貌的描述的影響,從先秦時期一直持續到明清時期,可以說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

蜂目而豺聲,忍人也。——《左傳·文公元年》

《左傳》對春秋時期楚穆王商臣的記述,用到相人術專用術語。

天中伏犀,下相結於眉。——《舊唐書》

《舊唐書》對唐高祖李淵形貌的記載也不例外。

天日之表,龍鳳之姿,儀範端凝,見者懾服。——《清史稿》

《清史稿》對清世祖順治的形貌記載也受相人術的影響。

二、相人術在發展演變中受聖人異相說、五德終始說等影響

探尋史書記載帝王形貌中的相人術,受聖人異相說、五德終始說影響

古代相人術在觀察現實的人體相貌的基礎上建立起來,但在發展演變中受聖人異相說、五德終始說共同影響。在史書記載古人形貌中尤為突出。

徐偃王之狀,目可瞻焉,仲尼之狀,面如蒙倛;周公之狀,身如斷菑;皋陶之狀,色如削瓜;閎夭之狀,面無見肌;傅說之狀,身如植鰭;伊尹之狀,面如須麋。禹跳,湯偏,堯舜參牟子。——《荀子·非相》

傳言黃帝龍顏,顓頊戴幹,帝嚳駢齒,堯眉八採,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湯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陽,周公背僂,皋陶馬口,孔子反羽。——《論衡·骨相篇》

若此之類,皆聖賢受天殊相而生者也。——《劉子·卷五》

在古代的《荀子》、《論衡》和》《劉子》等書中,聖人的這些異相就是天生的瑞徵,是有意長出來的,是他們聖德仁義的表現,與聖人的聖德偉績相匹配。在這樣的風氣影響下,後代史官為了強調帝王的正當性和必然性,也借用古代相人術的說法,突出一些怪異的形貌。

探尋史書記載帝王形貌中的相人術,受聖人異相說、五德終始說影響

影視作品中的劉邦劇照

《河圖》雲:帝劉季口角戴勝,鬥胸,龜背,龍股,長七尺八寸。《合誠圖》雲:赤帝體為朱鳥,其表龍顏,多黑子。按:左,陽也。七十二黑子者,赤帝七十二日之數也。木火土金木,各居一方。一歲三百六十日,四方分之,各得九十日。土居中央,並索四季,和十八日,俱成七十二日。故高祖七十二黑子者,應火德七十二日之徵也。——《史記·高祖本紀·正義》

漢高祖劉邦在《河圖》、《春秋緯合誠圖》的記載中像設計出來的一樣,而“赤帝之子”或明帝“項赤色,有似於堯”的記載,就受五德終始說以漢為火尚赤的影響而附會的。

探尋史書記載帝王形貌中的相人術,受聖人異相說、五德終始說影響

長歌君探

一、古代史書為何鍾情用相人術描述帝王相貌?

古代史書中描述帝王形貌時,為了利用民眾信奉相人術的心裡,從形貌的角度對帝王進行神化,往往採用相術中的一些術語,對古代帝王的身體相貌、聲音、舉止及精氣神進行描述,極力突出帝王相貌的奇異和不凡之處,並利用古代民族文化中對自然和動物的圖騰崇拜,多用天、日、月、河、海及龍、鳳、虎、豹、熊等來比擬帝王相貌的某些特徵,形成相對固定的模式和用法,使得這些比擬和說法只能用於帝王和聖賢,比如龍顏、日角、龍犀、龍鱗、龍鳳之姿、天日之表、龍行虎步、龍睛鳳頸等。這樣描述使得帝王生下來就與常人不同,是天選之子,帝王聖人統治天下是天經地義,百姓只能服從。

探尋史書記載帝王形貌中的相人術,受聖人異相說、五德終始說影響

影視作品中的史官劇照

相形不如論心,論心不如擇術。形不勝心,心不勝術。——《荀子·非相篇》

相人術雖然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專門寫了《非相》一文加以批判,指出身體形貌的長短、大小、美醜與吉凶、貴賤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提出“形不勝心,心不勝術”的論斷,但影響甚微,相人術依然在普通民眾中受多數人信奉,在史書中的記載比比皆是。

二、受相人術影響的史書記載的帝王形貌怪到什麼程度?

受相人術的影響,在古代史書中所載的帝王形貌,除了“天日之表”、“龍鳳之姿”、“日角”、“龍顏”等比較奇特的相貌外,還有一些更加奇異的內容。

如按照司馬遷的記載,漢高祖劉邦雖然應天命感龍而生,但畢竟長著人的樣子,但在《河圖》、《合誠圖》以及張守節的《史記·高祖本紀·正義》中,劉邦則變得更加怪異。“口角戴勝”是個什麼樣子?只有記載王母娘娘“戴勝”,“勝”是將一個細籤橫穿於兩個方形物上的東西,王母娘娘戴在頭上作為其特有神性的標誌,居然在人間變成劉邦口角戴的!不知是劉邦嘴巴長得像“勝”還是口角上戴有一個“勝”,反正含義不明,怪異呀!還有“鬥胸”是胸長得像倒扣著的“鬥”還是胸口有北斗星的圖案還是樣子?“體為朱鳥”就更令人費解;就連黑痣也要長在屬陽的左腿上,而且數目要合乎赤帝的七十二日之數,怪異到極點。

探尋史書記載帝王形貌中的相人術,受聖人異相說、五德終始說影響

畫家筆下的明帝,沒有史家記載的怪異

帝豐下兌上,項赤色,有似於堯。世祖以赤色名之曰陽,幼而聰明睿智,容貌莊麗。——《東觀漢紀》

《東觀漢紀》記載的漢明帝也著實怪異。還有南朝梁武帝蕭衍“兩跨駢骨,頂上隆起”;唐高祖李淵“體有三乳,左腋下有紫色志如龍”等奇異之相,怪異非同尋常。

長歌君觀

探尋史書記載帝王形貌中的相人術,受聖人異相說、五德終始說影響

卜卦看相

相人術,是古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史官在寫史書時,利用民眾信奉相人術的心理,將其運用於描繪帝王的形貌,以此說明帝王聖人統治天下是天經地義。當然,相人術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它只不過是看相之人欺騙百姓,史官神話帝王聖人形象的一種伎倆罷了。

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 袁軻.山海經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司馬遷(著),司馬貞(索引),張守節(正義).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圖片製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權,請聯繫長歌君刪除

探尋史書記載帝王形貌中的相人術,受聖人異相說、五德終始說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