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古代人也混广告圈?

从路边塞过来的宣传单

到公交车地铁站布满的商品海报

从广告里插播电视剧

到综艺节目里猝不及防的植入

从小红书、微博的网红店打卡

到明星用了都说好的代言

广告

无处不在


原来古代人也混广告圈?

我们不胜烦扰

却也无时无刻不受着它们的“支配”

那在没有网络的年代

古代人是怎么宣传自己的商品的呢?

总不能真的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吧


原来古代人也混广告圈?

打着“酒香不怕巷子深”旗号的瀘州老窖 不也从没停止广告的步伐吗

其实古代人也混广告圈

而且混的丝毫不比现在差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古人是怎么做广告的



先把招牌立起来

“三碗不过岗”可谓是古代广告圈的模范案例了。既打出了招牌,还保证了销量(血性男儿们怎么也得点他个三大碗吧)

这种招牌成本很低:一根木棍,一块布,布上写点字就解决了。若想自己生意好,就挂的高一些,让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但是,偏偏就有人“懒”到连字都不写。他们直接在木棍上挂个物件——

买酒的店铺就挂个酒壶

原来古代人也混广告圈?

买鼓就挂个大鼓


原来古代人也混广告圈?

如果老百姓对着各色的宣传语逛花了眼

那就让实实在在的商品说话吧



当街叫卖少不了

春秋时期,商人分为了行商和坐贾。坐贾有自己的店面,挂上招牌就可以安安稳稳地做生意了;而行商则需要走街串巷,沿街叫卖。

对于行商来说,吆喝声就是他们最好的招牌


原来古代人也混广告圈?

《清明上河图》中行商的身影

清代《燕市货声》记录了一年十二个月里各种各样的叫卖声。

他们有的“直抒胸臆”,以语调之曲折取胜

如:

馄饨出锅~~


原来古代人也混广告圈?

有的则朗朗上口,让你想记不住都不行

如:

铁蚕豆,大把抓,娶了媳妇不要妈


原来古代人也混广告圈?

叫卖声从早到晚

不仅热闹了街道,更温暖了人心



偶尔发发小广告

说到小传单

就得介绍介绍我国印刷广告的鼻祖


原来古代人也混广告圈?

北宋刘家针铺的广告铜版 (我发誓我没收广告费)

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们国家也是世界上

最早的实物印刷广告。

不仅有自己的标志,还有招牌宣传语和郑重承诺,这生意不火天理难容呀。



商业软文燥起来

印刷广告都产生了,没有好的宣传语推广怎么能行呢?智慧的古人早就想好了办法——写商业软文。

说到“商业软文”,就不得不提到“广告狂人”苏东坡了。作为文人的苏东坡,不仅对诗词有着极高的贡献,在广告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原来古代人也混广告圈?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如此有画面感却又不落俗的诗句,谁能想到竟是苏大学士为撒子写下的“推广软文”呢?


原来古代人也混广告圈?

对猪肉颇有研究的苏老师,为了让大家爱上猪肉,曾写过一首《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原来古代人也混广告圈?

对于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免费软文,商家们除了笑得合不拢嘴,还能做什么呢?



名人效应真“可怕”

王羲之帮老奶奶卖扇子的故事早已经是家喻户晓。有他的字代言,一扇千金绝不是说笑。


原来古代人也混广告圈?

其实,伯乐相马也是一个深谙名人效应的“心机”商人的故事。让伯乐绕着马转一圈,给他“一朝之贾”(一天的报酬)作为“代言费”。而在外人看来,马得到了伯乐的首肯,“马价十倍”也就不足为奇了。


原来古代人也混广告圈?

王致和臭豆腐也是一个因为名人而身价倍增的例子。这个名人就是慈禧太后。它传入宫中,慈禧太后对其大加赞赏,并赐名“青方”。清代状元更是为“致和酱园”专门写了一首藏头诗:“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酱配龙蹯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


原来古代人也混广告圈?

其实

酒香不怕巷子深

从来都是一句谬谈

在那个没有网络的时代

不在市中心的店铺更需要推销自己

别人尚且没有听说过你

又凭什么要求他们去买你的东西呢?


做人又何尝不是?

前有姜太公钓鱼剑走偏锋

后有毛遂自荐先声夺人

一味孤芳自赏恃才傲物难以成事

再有才华的人

也要主动出击,寻找机会


原来古代人也混广告圈?

第二课堂也要进击啦!

带着对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的一腔热血

坚守着“北京孩子讲北京”的本地化教育理念

用我们专业的知识和态度

设计涵盖各种学科的体验课程

必定让每个孩子都满载而归!


我们捧着酒走出巷子

希望您来“品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