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網友打出9.2高分的《觸不可及》,它憑什麼獲眾多讚許

2011年上映的法國頗具浪漫主義色彩的《觸不可及》,這部直抵心靈的影片,在播出之後,包攬了不少獎項,這也正是對其影片的肯定和支持。

這部改編於真實事件的電影講述了癱瘓的白人菲利普和德希斯機緣巧合下相識,並在僱傭的期間建立起某種友誼,並且兩人都在時間的見證下幫助了彼此,這次相遇由此改變了兩人的命運。

看這部電影,我最感動的地方莫過於當德希斯拉開窗簾,推開窗,將菲利普推到窗外看海景,當他們深情對望的時候,那帶著笑意的臉上,彷彿都在對著對方真摯的說“謝謝你。”

菲利普:“謝謝你,讓我如此快樂。”

德希斯:“謝謝你,給予了我新生。”

我認為,他們改變了彼此的生活,成就了彼此,當然,這裡面存在一些必然的共性。

豆瓣網友打出9.2高分的《觸不可及》,它憑什麼獲眾多讚許

1、馬洛斯需求層次中生理需求的共性,讓他們有了相遇的可能。

馬洛斯需求層次中,生理需求是底層的需求,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最首要的動因,只有這些基本的需要滿足之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菲利普因為全身癱瘓,身體機能缺損,已經無法滿足最底層的需要,因而這成了目前他最迫切的需要。而同樣的,德希斯沒有目標,沒有追求,一心只想領著失業救濟金,能夠解決自己迫在眉睫的生理需要。是同樣的需要,是這樣的共性,讓他們產生了共鳴,有了交集。

影片以白人富豪菲利普招聘全職陪護開端,在一眾穿著講究的人面前,穿著球鞋的他似乎於這裡完全格格不入,不錯,這放在平時,是根本沒有交集的可能,那些來面試的人,都明白得到這份工作意味著什麼,而德希斯本來就是誤打誤撞進來的,而且也不是奔著此次面試來的,而僅僅是為了拿到簽名,獲得失業救助金證明。

當德希斯在等了兩個小時後,還沒有等到叫自己名字的時候,他蠻橫的闖了進去,有了和菲利普的第一次對話,菲利普在和這個陌生人無厘頭的對話中,得知他過來只是來領取失業救濟金的。

當菲利普問他:“你的生活就沒有別的追求了嗎?”

德希斯:“當然有,那就是一個,這個追求夠品吧!”說著便當著菲利普面挑逗起他的女助理。

這成功的逗笑了菲利普,接下來他還是繼續試探了菲利普。

當他控制著輪椅離他稍近些的時候,給德希斯展示了他之所以不能簽名的原因。

德希斯看著他,不耐煩的聳聳肩,”那是挺煩人的!我已經浪費了很多時間了,是不是還要再等。“他的眼神透漏著”那又怎樣。“

他不覺得他殘疾就應該被同情,就好像他不覺得他窮就應該被憐憫一樣。

這種共性,反而讓他們在同樣的需求下,產生了同理心。這種同理心在於儘管如此,我不需要別人對我施以可憐!富豪菲利普如此,窮人德希斯亦是。

聰明如他,德希斯的出現讓他滿足了生理需求,這正是他招聘護理內心最渴求的條件。

電影很快給我們展示了德希斯的困窘,並不大的出租屋裡,有著七八個年紀尚小的孩子在打鬧,他連一個安靜洗澡的地方都沒有,在被趕出家門後,他遊蕩了一夜,無家可歸。

當菲利普問他”靠救濟金生活,不會讓你感到難堪嗎?你的良知不感到有點愧疚嗎?“

德希斯依然是那個樣子,”還好啊!你呢?“說著他仰頭指著他身旁的幾位護工,問他。

需求的滿足感,讓菲利普感到由衷的快樂。

同樣,當德希斯躺在專屬大浴缸裡泡澡的時候,在需求被滿足時,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在。

豆瓣網友打出9.2高分的《觸不可及》,它憑什麼獲眾多讚許

2、當達成某種共性的時候,才有了坦誠交流的可能。

坦誠交流是建立在平衡的基礎上的,也就是在兩人的眼中沒有任何的貧富差距,種族差距,不同差異等等,只有在兩個人互鳴的時候,才願意交心,交心的前提在於信任,信任是指內心放心將事情告知他人。這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難得,而這也預示著他們能夠成為朋友,成為知己的原因。

菲利普向德希斯坦誠了自己的過往,他曾有一個深愛的妻子,20歲的時候他們相愛,結婚後,妻子連續5次懷孕,5次流產,最終被醫生診斷為終身不孕,妻子很痛苦,他為了讓妻子緩解痛苦,帶她去感受了他最愛的極限運動,跳傘,卻因為天氣緣故,造成他脊椎斷裂,終身殘疾,他說:

“我最痛苦的不是身體殘疾,而是失去了她。”

這種痛苦化為內因,無時無刻的折磨著他,摧殘著他的精神,使他為之痛苦。

而德希斯亦是,他同樣有著不願意面對的事情,而這個事情也造就了現在的他。

德希斯的被菲利普問到關於他弟弟的時候,他猶豫著看了菲利普許久,緩緩的說出了自己的故事,他的爸爸媽媽是他的叔叔阿姨,因為當時不能生育,於是從親戚家過繼了他,8歲的他隨著養父母來到了這,之後,媽媽(阿姨)有連續懷孕兩次,又改嫁,之前的他不想插手這個家的事情,因為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始終和菲利普強調:

”我是被領養的。“

這個想法,讓他缺乏一種認同感,他找不到活著的價值,在這個家他感覺是多餘的,不被接受的,因而他自暴自棄,用自己的方式活著。

豆瓣網友打出9.2高分的《觸不可及》,它憑什麼獲眾多讚許

3、心理保護機制的共性,讓他們在面對不想面對的事情前選擇了逃避

自我保護機制是當自我概念的穩定性受到威脅時,人們有時會採取自我保護手段來加以應對。自我保護機制一般是無意識地發生作用的,但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使用一下,就可以使人在一種新的角色下相對輕鬆地生活。儘管它有自欺的一面,但它確實是一種心理自我維護的武器,對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

菲利普有一個筆友,兩人靠書信來往六個月,他卻從來沒有給筆友打過一個電話,是德希斯讓他邁出了那一步,給筆友撥去了電話,並且給筆友寄出了自己的照片,然而他還是由於自身現狀退縮了,他害怕了,他悄悄讓秘書將德希斯放入的他現狀癱瘓的照片換成他健康時的照片,並且在和筆友約好6點見面的前一刻,遏令秘書將她推走,沒錯,他還是逃避了。

他不敢想象見面後筆友看到他的樣子,他緊張,口渴,害怕,要了兩杯威士忌壯膽,最終還是敵不過自己內心的恐懼,落荒而逃。

而再見德希斯的時候,他們一起去了他出事的地方,一起再次隨風飛翔,他也終於在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中,對於之前的事故釋然了。

同樣也是德希斯讓他面對筆友,從而才有了兩人的真正的相識。

而當德希斯的弟弟闖入菲利普的家裡來找他的時候,他感覺到了不耐煩,他警告弟弟不要給他找麻煩,對於弟弟的情況,他並不想管太多。同樣是菲利普幫了他。

菲利普同他說,你的弟弟看起來需要管教了。你應該回歸你自己的家庭。

是菲利普讓他也學會了面對,並且感受到了愛於責任感。

他領著弟弟去了站臺,夜色中,他和弟弟倚靠著欄杆,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那個滿臉滄桑,為家奔波的女人,提著大包小包,艱難的從站臺上走過來的時候,德希斯接過了她手上的包,那一幕畫面是溫暖的。

他們不願面對的,也正是一直束縛他們的,他們害怕的,甚至始終想要逃離的,他們從未想過改變,因為之前他們的覺得這根本無法改變,他們從心理已經認定那是個改變不了的事實,強行面對只會痛苦,因而他們選擇逃避。

當他們在互相幫助中,面對的時候,也是他們逐漸改變的時候,逃避解決不了問題,問題依然在那裡,只有面對,才能獲取改變,才會有所不同。

豆瓣網友打出9.2高分的《觸不可及》,它憑什麼獲眾多讚許

4、人的一生遇到一個能夠改變自己的人,是一件幸福的事。

他們說德希斯是幸運的,是菲利普給了他第二次生命,當然這也和德希斯本人有很大的關係,他的性格是樂觀的,不過是缺乏引導,因而,在和菲利普相遇的過程中,他改變了自我。

去掉了之前身上的戾氣,在不自覺中變得能夠被這個社會所接納。

是菲利普的影響中潛移默化的改變了他。

當他第一次遇到菲利普的時候,是在面試時,他順走了菲利普和妻子的信物彩蛋。

同樣後來他拜託妹妹,千辛萬苦找到了他的彩蛋,還給了他。

當他遇到有司機將車開到菲利普的門口,佔用他家車位的時候,他蠻橫的將人從車裡拽出了,惡狠狠的警告了他。禁止停車。

同樣後來,他離開菲利普家的時候,遇到了同樣情況,他友好的敲了敲車,和司機說這裡禁止停車,讓司機離開。

當他第一次去菲利普那裡面試的時候,顯得及其不耐煩,並且僅僅是奔著領取失業金去的。

同樣後來,他去面試工作,禮貌的等待,並且寫下自己的特長,順利的拿到了司機的工作。

而這些是他之前從未覺得不妥的地方,缺乏禮貌,責任感,蠻橫,暴躁。這得益於菲利普,成為他的導師,才讓他有了不一樣的人生,因而電影后來說德希斯成為了主管,我一點都不稀奇,這不過是他明確了方向,找到了自我,應有的情況。

當然,遇到德希斯的菲利普是快樂的。在他成為殘疾後,在眾多人小心的如同呵護易碎的玻璃的時候,他的內心是痛苦的,這種感覺帶來的是被孤立,被排斥深深的孤獨感,沒有人理解他們,連說話也變得多餘。

活著僅僅是為了別人,失去了生理機能,也就失去了為自己活著的能力,因為無法自理。

這種想法一直伴著他,這也是他之前不快樂的原因,在遇到德希斯後,他也改變了。

雖然他護理技能一般,但是他能夠讓他感受到快樂,一種我和他人無異的差別。

別人擔心他的身體,於是讓他告別了速度的激情賽車。

而德希斯卻說,雖然你是我的老闆,可我不能將你塞到車後面,這種感覺他自己都無法忍受,何況是那樣處理的菲利普,於是他帶著他開著跑車,疾馳在路上。

別人總是顧忌他敏感的神經,在他的生日會上,人們都不敢跳舞。

而德希斯卻說無聊,並且在菲利普的生日上大展舞技,並且還帶動身邊其他的人一起起舞,那個生日大家都是自在的,快樂的。

在朋友的眼裡他沒有自理能力,是很容易受到傷害的,應當遠離德希斯那樣的人。

而菲利普卻感覺將他看作正常人,沒有所謂的同情心,是讓他最舒服的,那才是他真正想得到的。

認識德希斯之前,不能自理的他從未活的如此暢快,如此開心,並且收穫了德希斯這樣懂他的一生朋友。

當德希斯來看他時,隔著窗戶,看著鬍子拉碴,很久沒打理的他,依然和他大大咧咧的開著玩笑,而隔著玻璃那頭的他,

看著那樣讓人心疼。彷彿再說,你終於來了。

豆瓣網友打出9.2高分的《觸不可及》,它憑什麼獲眾多讚許

5、相互救贖,相互改變,這部電影的立意或許很深遠。

人們對待這個世界的方式大抵就是這個世界對待他的方式,如果他受到禮遇和尊重,他便有可能禮遇尊重別人,如果他感覺到自己是遭排斥和受詛咒的,那他最有可能是去排斥別人和詛咒這個世界的,儘管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是不自覺的。

德希斯作為一個黑人,在沒遇到菲利普之前,他的人生是迷茫的,沒有方向的,甚至於可能這輩子就在牢獄中度過了,是遇到菲利普之後,和菲利普相處的過程中,讓他感受到愛,感受到責任感,才找到了自我,尋找到活著的意義,尋找到自我生命的價值感。

這就好比下棋一樣,人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當我們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或者以外人的角度,或許很容易看清,而當我們置身其中,卻又很難察覺。

電影可能通過德希斯一個人,背後反映的是如他一樣的黑人群體,這或許也是電影中德希斯選用黑人的緣故。

同樣電影可能是通過菲利普一個人,背後想要反映的是弱勢群體或者殘障人士,他們真正需要的關愛是像個正常人一樣的平等看待。

由此看來,電影的立意很深遠,電影通過兩人的折射,背後想要反映的龐大群體,確實是觸不可及的,僅憑電影的改變是遠遠不夠的,關注他們的心理,才能讓他們的生活真正的迴歸正軌。

豆瓣網友打出9.2高分的《觸不可及》,它憑什麼獲眾多讚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