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前程似景,官场20余年,但就爱当“炮灰”,终成皇帝讨厌的人


他前程似景,官场20余年,但就爱当“炮灰”,终成皇帝讨厌的人

范仲淹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曾由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败局已定,改革已走到了尾声,宰相章得象拿了一份奏折给宋仁宗,是范仲淹的辞官请辞。而此时的范仲淹也早在几个月前离开了京城,到地方上任去了,这次之所以请辞,是听闻许多改革派官员被贬,朝中又起朋党之论,让身在外地的范仲淹心灰意冷,就上表了这个辞官的请求。

宋仁宗接到请辞表,很是为难。如果不批,恐怕保守派官员不答应;如果批了,又怕伤了范仲淹的心。更何况,这次改革是皇帝自己把范仲淹推到了前台,如今骂声一片,却让范仲淹去背这个黑锅,宋仁宗也心中有愧。

宋仁宗左右为难,就问宰相章得象的意见。章得象是个官场老滑头,深知皇帝的心思;他虽从未公开反对新政,但骨子里是个保守派,对事情从不轻易表态,一旦表态,就必然是致人于死地的狠招。于是,章得象就对宋仁宗说:“范仲淹向来喜欢虚名,这次辞官,如果陛下立刻答应了,就有伤陛下的圣德,不妨先下诏挽留一下;如果范仲淹上表谢恩,不再辞官,那就可以正式罢免范仲淹了。

”章得象的潜台词就是:只要范仲淹谢恩,不再请辞,说明他这次请辞并非真心,而是利用皇帝的仁慈。一个利用皇帝的人,说明不是忠君之人,即使再罢免他,天下人也不会说什么。

章得象不亏是官场老人精,话语只要包装得好,谗言也可以变成忠言。宋仁宗听从了章得象的建议,就下诏挽留了。范仲淹本就无心辞官,看到皇帝挽留,万分感动,还以为皇帝像之前一样信任他,即刻上表谢恩,没再提辞官的请求。对宋仁宗来说,范仲淹的表现不幸被章得象言中,内心失望至极。

范仲淹是天之骄子,一直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理念,得到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敬佩,可是,到了晚年,完美人格却被章得象在皇帝面前“侮辱”了一下。章得象的诡计之所以能得逞,根本原因还是晚年的范仲淹开始明白人生了,这可以从他离开京城前往陕西之前,拜访退休的老宰相吕夷简的一番谈话看出来。吕夷简问:“不知范公此次为何要这么急着离开京城?”范仲淹沉默许久,说:“此次出京,是想要处理好西线军务。”吕夷简却摇摇头,说:“

不对,要想处理西线军务,在陕西怎么比得上在朝廷呢?”范仲淹一愣,自己明明是改革失利,想离开朝廷这个是非之地,却还不说实话,但吕夷简却能一眼看穿,不禁对吕夷简万分敬佩。

要知道,在以前,吕夷简是非常忌惮范仲淹,范仲淹也很敌视吕夷简。但是,此时的范仲淹,已经到宰臣行列中走了一圈,却碰了个灰头土脸,感悟已经和当年完全不同,对当初自己多次抨击吕夷简,内心已有悔意。

世人一直以为,范仲淹是改革失败,才彻底活明白的,这话也对,但也不全对。因为,“庆历新政”前夕,范仲淹还在西北指挥对西夏的作战,干得是风生水起,压根儿就没想着回朝廷。当时范仲淹已经55岁了,在那个时代已经算是步入老年了,当庆历三年四月,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枢密使(相当于军委主席)时,范仲淹是连上五道奏章推辞。三个月之后,宋仁宗再次下诏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再次推辞,理由是“执政岂可由谏官而得乎”。

范仲淹到底经历过什么?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任命?这还得从青年时的范仲淹说起。

范仲淹27岁考中进士,出任泰州西溪镇监盐税。西溪靠海,堤坝常年失修,百姓经常受到洪涝灾害的侵袭。眼看百姓受苦,范仲淹不顾越权之嫌,向领导进言,请求修复堤坝。当时的转运副使张纶对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很欣赏,就同意了范仲淹的请求,而范仲淹也由于张纶的举荐升任兴化县知县,全权负责修堤事宜。

但是,在修建堤坝的过程中,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堤坝被暴风雨和海浪摧毁,无数百姓死亡,而范仲淹也因此被关押起来,等候处理。但是,范仲淹并没有为自己的安危担心,反而在狱中给张纶写信,陈诉修筑堤坝的好处,眼前仅是一时之困难,若能修好堤坝,则成百年之功。张纶被范仲淹感动了,在钦差面前力保范仲淹,请求让范仲淹再次阻止修建堤坝。范仲淹无罪释放,继续负责修建堤坝的事情,不巧的是,范仲淹母亲去世,他只能辞职回家丁忧三年。不过,张纶还是继续修好了堤坝,百姓为感谢张纶,为张纶修筑祠堂,而张纶却告诉百姓,范仲淹才是他们最值得感谢之人。可以说,范仲淹第一次亮相,就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他前程似景,官场20余年,但就爱当“炮灰”,终成皇帝讨厌的人

范仲淹赈灾图

在古代,不少官员把守孝当成一件苦差事,三年不得出仕,会错过很多机会。一些人名为守孝,实则上蹿下跳联络各级官员,为复出铺路;范仲淹守孝,是真的守孝,完全是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幸运的是,范仲淹遇到了一个人,即前枢密副使、刑部侍郎晏殊。晏殊因与刘太后政见不合,被贬应天府,他就在应天府办学校,大兴儒学。听闻在家守孝的范仲淹很有学问,晏殊就亲自登门拜访,邀请范仲淹为青年儒生讲学。于是,范仲淹与晏殊二人成为了知己,彼此都很欣赏对方。

两年之后,晏殊的儒学教育办的不错,刘太后本不昏庸,对晏殊的才能还是很佩服的,就再次把晏殊召入朝廷了。不久,朝廷让各个官员举荐人才,晏殊推荐了几个,宰相王曾看了之后,发现范仲淹不在其中,就问晏殊咋回事。而晏殊支支吾吾,尴尬地笑了笑不说话,王曾说:“身为宰辅,为国举贤乃是头等大事,你这份名单我先压着不上报,你重新写一份再交过来”。

这就奇怪了,在满朝文武的眼里,范仲淹算是晏殊的门生了,况且二人还彼此欣赏对方,都觉得只要有机会,晏殊一定会推荐范仲淹的,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原因何在?

原来,范仲淹为感念晏殊的知遇之恩,为了天下苍生,就向宋仁宗写了一封长达万言的奏章,恳请朝廷尽快改革弊政,而这却让晏殊害怕了。因为,晏殊年少的时候,也曾有些锋芒,可如今官场沉浮多年,许多棱角早磨平了,为官之道,一动不如一静。而守孝期间的范仲淹,竟然敢上万言书,大谈改革,这让晏殊吓了一大跳。他就觉得,和范仲淹当知己,谈谈学问还是可以的,如果举荐范仲淹当官,那风险太大了。要知道,宋朝举荐官员,举荐者是要负责到底的,如果被举荐者出问题了,举荐人也要受到牵连。

第一次遭贬

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一点,在一开始,晏殊才没有举荐范仲淹。现在宰相王曾都发话了,晏殊再不推荐范仲淹,就有嫉妒贤才的嫌疑了,也就只好推荐了范仲淹。

于是,范仲淹被任命为秘阁校理,成为了一名馆阁官员。这个官职虽然职位不高,但却非常有前途,许多人都求之不得,只要安分守己,几年之后就会成为知制诰,加入皇帝秘书班子行列,未来进入宰相班子机会也非常大。

但是,范仲淹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当他听说宋仁宗皇帝带着文武百官在朝堂上给刘太后祝寿行大礼,觉得这个事情欠妥。他认为,如果在宫中,仁宗自然可以按照家礼,以儿子的身份拜见母亲。可在朝堂之上,仁宗皇帝是万民之主,怎么可以向太后行大礼?

他前程似景,官场20余年,但就爱当“炮灰”,终成皇帝讨厌的人

其实,范仲淹也没说错,皇帝与太后,既是母子,更是君臣。毕竟,皇帝是万岁,太后是千岁嘛。于是,范仲淹就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章,陈述自己的观点。仁宗皇帝收到了奏章,对范仲淹很是感激。因为,仁宗皇帝已经20多岁了,按说太后早给还政于仁宗,可太后抓住权力不放手,这让仁宗很无奈。虽然有范仲淹的奏章,但仁宗还是保持沉默,目的是保护范仲淹。

但是,范仲淹一看皇帝不说话,就再上一道奏章,措词很激烈,直接批评太后贪恋权位,宠幸外戚,列举了不少罪状。范仲淹把奏折交上去之后,就在家中等着朝廷派人来抓捕。

其实,这时候范仲淹已经做的不错了,皇帝也知道你的忠心,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也为自己赢得了不畏权势的美名。但是,范仲淹偏偏一根筋,在上朝的时候,主动提起了这个事,本来呢,奏章的事一直被仁宗压着,太后和百官并不知情,现在把事情捅出来了。仁宗皇帝为了太后的颜面,就只好把范仲淹贬出了朝廷。也就是说,范仲淹本来有大好的前程,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理想,又甘愿再次当炮灰了。

不过,数年之后,刘太后去世,仁宗亲政,就把范仲淹调回了京城。当时朝中许多官员对已故的刘太后落井下石,朝廷弥漫着对刘太后的种种非议,谁敢为太后说好话,就会被当成太后的余党遭到攻击。而范仲淹却劝仁宗皇帝,说刘太后生前,虽然有种种不好,但有养育、保护陛下的大恩,太后已故去,应该忘记小的过错而成全母子之间的大德。

第二次遭贬

仁宗皇帝听了之后,是百感交集,想起了刘太后种种的好,于是下令严禁诽谤刘太后,而对范仲淹,更是尊重和欣赏,如果不出意外,范仲淹升迁指日可待。可是,没过多久,范仲淹又亲手毁掉了自己的良好形象,变成了一个让朝廷宰相,让仁宗皇帝讨厌的人。

事情是这么一回事,仁宗自从亲政之后,没有了太后的管束,就宠信两个妃子。而仁宗的原配郭皇后吃醋了,在与两个妃嫔争执过程中,不小心用指甲划伤了仁宗的脖子。

仁宗就有意废后,安排宰相吕夷简负责这个事情,但是,废后遭到了百官的反对。尤其是范仲淹,觉得大宋立国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废后一事。就写了封奏折,批评仁宗为人子孙,却不能遵守祖宗礼法,废皇后就是不孝。结果,这事情就把仁宗和吕夷简给得罪了。

宋仁宗下了一纸诏书,立即将范仲淹赶出了京城,到地方当官去了。本来,按照朝廷的规矩,外放官员一般都要向皇帝辞行,而皇帝或多或少也会说一些鼓励的话,可这次,范仲淹被贬,是即刻出京,不得停留。这说明,在废后这件事上,范仲淹变成皇帝讨厌的人了。

他前程似景,官场20余年,但就爱当“炮灰”,终成皇帝讨厌的人

当然,范仲淹这次被贬,并不意味着仕途结束。后来因在地方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了朝廷。但是,刚回到京城,宫中就传来废后郭氏的死讯。原来,郭皇后被废之后,仁宗心中也有愧疚,就去冷宫见了一下郭氏,表示,不日将迎她回宫。但是,随行的宦官阎文应则吓坏了,因为之前与吕夷简一起陷害过郭氏,一旦郭氏复位,自己一个小小的宦官,就没好日子过了。于是,宦官阎文应就买通了御医,毒死了郭氏。

第三次遭贬

范仲淹听说了这个事情之后,就和宰相吕夷简闹起来了,觉得废后郭氏之死,吕夷简也有责任。按说呢,毒杀郭氏,吕夷简并未参与,也怪不上人家。但范仲淹嫉恶如仇,就死死咬住吕夷简不放。最后,仁宗无奈,就把范仲淹调到开封府当府尹去了。

还别说,不到一个月,范仲淹就把开封府治理的有模有样,赢得朝廷上下一片喝彩。不过,范仲淹又开始对朝政指手画脚了,本来作为地方官,朝堂的事与他无关,但他偏不。

当时,仁宗皇帝有意迁都洛阳,得到了宰相吕夷简的支持,但是,当范仲淹知道这事之后,觉得迁都不可行,又再次与吕夷简斗起来了,双方你来我往,几天时间朝廷上下乱成一锅粥了。

最后,仁宗综合衡量了一下,觉得吕夷简虽然有不少小毛病,可在宰相之位上还是称职的,而且对自己极为忠诚。当吕夷简和范仲淹各有缺失,难以共存的时候,仁宗最终还是选择了吕夷简,放弃了范仲淹,将其贬到饶州出任小小的知州。

他前程似景,官场20余年,但就爱当“炮灰”,终成皇帝讨厌的人

数年之后,吕夷简也因排挤宰相王曾一事,被仁宗罢免了宰相职位,也到地方去了。不过,一年之后,吕夷简又再度被召回朝廷,官复原职,经历了一番波折,吕夷简也对范仲淹的人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当西夏叛乱,边境动乱之际,吕夷简力荐范仲淹负责西北战事。从这以后,范仲淹就在西北建功立业,为抵御西夏做出了不俗的成绩。一直到他被召回朝廷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范仲淹才彻底离开了权力中心,再也没有被召回朝廷。

其实,几度被贬,一直到负责西夏战事,范仲淹的个人心境早就变了,特别是贬往饶州之时,由于环境太差,以致于妻子病逝,而自己也身患肺炎,种种的不幸,对范仲淹的打击很大,使得他对事情的看法也早就变了。

因此,当仁宗多次召唤范仲淹之时,范仲淹却多次推辞,范仲淹不是一个优柔寡断之人,换作以前,如果得到仁宗的诏令,能跻身宰臣行列,会立刻答应的。不过,经历了20余年的官场浮沉,此时的范仲淹已经成熟了许多,也活明白了不再是那个勇往直前,为了理想不顾一切也要当炮灰的冲动青年了。

而后来范仲淹之所以答应主导改革,是因为满朝上下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仁宗皇帝又拿出足够的诚意,开“天章阁”,尽情直抒己见,范仲淹才答应参与改革。

而范仲淹的改革,也是在朝廷的催促之下,仓促进行的,很多细节并没有完善,推行起来遭到了很大阻力,这也让范仲淹心力交瘁,特别是朋党论,让仁宗对他产生了猜忌,这进一步使得范仲淹在以后的行事方面,没有之前那种锋芒,变得小心翼翼了。

因此,当范仲淹听说许多改革派官员遭贬,自己也主动上了一份请辞的奏章,不得不说,范仲淹也有试探仁宗的意思,看自己在皇帝心中是否还有份量;但是,这一次的试探,却被宰相章得象给坑了。而对于仁宗来说,范仲淹正直的品行,让皇帝本人很是敬佩,现在范仲淹假意辞职,让仁宗觉得他已经不是原来认识的那个范仲淹了,不由得心生失望,也就难免对范仲淹生有厌恶之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