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什么人因为不会欣赏而错失人才的?

邬晴霜


如果说有谁一开始不被看好,最后却一鸣惊人。我认为我们的徐向前元帅就是这样的人!


徐向前是山西五台县人,与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家只隔着一条小河。后来阎老西在抗战中对其百般拉拢,徐帅却不为所动,最终成为开国元帅。



黄埔军校,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简称,位于广州珠江中的黄埔岛上。它创建于1924年5月,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前苏联的帮助下创办起来的。



黄埔军校从1924年创办到1927年“四一二"政变以前,共招收了六期学生,约一万五千余人,他们成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战争的重要力量。涌现了一大批风云人物,如国民党方面的胡宗南、贺衷寒、杜聿明、黄维、曾扩情、宋希濂、刘勘、邱清泉、王耀武、戴安澜、张灵甫、胡琏、邱行湘、戴笠、廖耀湘等人。共产党方面的徐向前、左权、陈赓、蒋先云、周士第、许继慎、蔡申熙、王尔琢、李之龙、周逸群、卢德铭、黄公略、段德昌、曾中生、林彪、刘志丹、张宗逊、宋时轮、许光达、罗瑞卿等人。



徐向前是黄埔一期生,考黄埔时他政治科优异,数学却交了白卷。当时的黄埔在各省都有名额,位于北方的山西也有名额,因为当时位于北方的山西考生大多都不知道黄埔军校招生,所以徐帅很幸运地被录取了,黄埔军校生身份为其开启了辉煌的一生。

徐帅考黄埔军校很幸运,走进黄埔遇到的贵人更幸运。初入黄埔的徐向前对什么都好奇,也没有什么信仰和主义。但其舍友蒋先云对其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蒋先云1902年出生于湖南新田县,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蒋先云任湘南学生联合会总干事,成为湘南学生运动的领袖。1921年冬,经毛泽东、夏曦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2年9月蒋先云同刘少奇、李立三领导了震惊全国的“安源路矿大罢工",随即成长为工人运动的领袖。 1924年3月,经时任国民党中央侯补执行委员毛泽东的推荐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第一期,之后又以各科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蒋介石曾声称:“如果革命成功后我解甲归田,黄埔军校这些龙虎之士只有蒋先云才能指挥!"周恩来亦赞扬他"是个将才!"。


蒋先云在黄埔期间参加了两次东征陈炯明,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战役,总是身先士卒,立功无数,逐渐成为当时国共两党的风云人物(黄埔期间加入国民党)。 北伐期间,蒋先云出任北伐军司令部秘书,蒋介石侍从秘书,不少宣言和文告都出自于他的手笔。

1927年初国共两党的分裂已不可避免,蒋介石以嫡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中将师长的高官厚禄妄想留住他,蒋先云不为所动,毅然离开蒋介石去武汉任湖北省总工会工人纠察总队队长。同年5月武汉国民政府决定坚持北伐,他被认命为国民军第十一师七七团团长兼党代表,率部北上河南,5月28日,蒋先云率全团攻打临颍城时,壮烈牺牲,年仅25岁。被国民政府追授中将军衔,一代豪杰就此陨落。



在黄埔期间,舍友蒋先云经常找徐向前谈话,渐渐地徐向前受其影响,逐渐向共产党靠拢,最终成为我党的一名高级将领和国家领导人,这一切的功劳离不开蒋先云的教诲。

蒋介石做为黄埔军校的校长,在人材的争夺上占尽先机。也在不停地为自己寻找人材。为日后的崛起寻找帮手。他经常找学生去谈话。

一天,徐向前被叫到蒋介石面前。蒋介石比较喜欢看相,恰好一脸苦相的徐向前来到他跟前,蒋介石一看徐向前的长相,加之徐向前说话搀杂着浓浓的五台口音,给人一种木讷的感觉,蒋介石跟他面谈的心情并不太好,因此下了此人将来不成大器的结论。简单问了几句就让徐向前回去了,以后再也没有和徐向前交谈,因此错失了一员虎将。



徐向前在其后的岁月中与蒋介石擦肩而过。后来成为红军中的一员猛将,1931年成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打的蒋介石毫无还手之力。徐向前善打硬战恶战,用兵巧妙,往往以少胜多。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共歼灭蒋介石40个正规团6万多人。反六路围攻徐向前以8万对川军20万,最后歼敌10万。

抗日战争中,徐向前任八路军129师副师长,与刘帅一起指挥,打了奇袭阳明堡机场、神头岭设伏等诸多战役,成为歼灭日军最多的部队。



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指挥了晋中战役,用仓促组成的6万人歼敌10万。而后又进行了临汾、太原战役,解放了山西全境,打的阎锡山叫苦不迭。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加之身体在战争中的伤病,徐向前一直没有长时间指挥一支部队,因此没有学弟林彪的战绩。但林彪对徐帅一直很尊重,一方面是学长,另一方面是打的许多他不敢打的战役。


徐向前元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用自已的战绩狠狠地打了许多人的脸。在此谨向徐帅致以崇高的敬意!




行云流水1437995


这就很多了

战国时期魏国君主错失商鞅,商鞅在秦国变法。

战国末年楚王错失屈原。

袁绍错失郭嘉,郭嘉投靠曹操成为重要谋士。

孙权错失庞统,如果孙权的庞统,那东汉末年有时怎样的局面。

项羽错失韩信,不被项羽赏识,后投奔刘邦,直接被任命为大将军。

还有很多,不是人才,不懂得重用,善用人才最终走向灭亡。


默等卿归


历史上有太多关于不会欣赏人,而错失人才流失的事件发生了。我们说一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在蒋介石身上的吧。

大家都知道蒋介石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同时,他还担任过黄埔军校的校长,可以说蒋介石的崛起,正是依靠着黄埔军校的学生。

在蒋介石担任校长期间,他就经常和学生在一起聊天,看看谁的才能比较高,然后他就好把这个人收入自己的麾下,为自己效力。

我们都知道的胡宗南、杜聿明等国民党高级将领,他们都是从这个时期,被蒋介石给拉拢走了。

当然了在黄埔军校的学生当中,也有不想被蒋介石所用的,这个被蒋介石十分倚重,但是,就是不想跟随蒋介石,为蒋介石效力的人正是陈赓大将。

还有一个被蒋介石看走眼的一个人才,这个人才就是后来的徐向前元帅。

那时候每到晚上,蒋介石都会叫上几个同学去聊天。当蒋介石叫到徐向前的时候,他发现徐向前言语不多,觉得两个人兴趣没有那么相投。

所以,当时蒋介石没有和徐向前说几句话,就让徐向前提前离开了他校长的办公室,就这样蒋介石完美的错过了一个让他终身都后悔的人才。


蒋介石不知道的是,在他和徐向前谈话之前,其实徐向前早就心有所归来,他是一心想要加入共产党的。

因为徐向前之所以能够进入黄埔军校,他的引荐人正是毛泽东。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徐向前就已经和毛泽东很熟了,毛泽东是共产党员,蒋介石是国民党。徐向前对于蒋介石的拉拢当然是无动于衷了,所以,他的表现也不可能那么积极了。

总之,蒋介石就此失去了一个人才。

我们都知道,徐向前是一个很全面的将军,他无论是打运动战、游击战、还是大规模作战,伏击战.......,都是十分的擅长的。

在土地革命的时候,徐向前的军事才能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徐向前的大名更是如雷贯耳,尤其是他开辟的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对日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因为和日军作战的经验十分的丰富,且每次战役都能够取胜,徐向前被国民党请去,教国民党军队如何和日军打游击战。

当蒋介石看到如今的满誉而归,在他的军营教授他的军队如何打仗的徐向前的时候,不知道他会做何感想。

我们都知道在抗日期间,因为徐向前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山西王阎锡山也一直都想拉拢徐向前,他说自己若是能够得到徐向前,自己保住山西,扩大山西的地盘,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可见,徐向前在这些牛人大咖的眼中,地位有多么的崇高。

我们都知道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也验证了阎锡山的看法,徐向前确实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因为阎锡山正是败在了徐向前的手下。

阎锡山霸占了长达三十八年的山西,正是被徐向前给解放的。所以说错过了徐向前绝对是蒋介石的一生当中,最为后悔的一件事。

当然了当时即使蒋介石想拉拢徐向前,徐向前也不可能效力于他。总之,命里早就已经注定了,他是得不到徐向前的人。

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都知道徐向前因为战功赫赫,被封为了元帅之职。


史学达人


人才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人才多了,国家自然兴旺。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很少,有很多人才因为得不到自己君主的赏识,最后远走他国,大放异彩,在战国时期这种情况就经常发生。

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战国由此开始,魏国在魏文侯和魏武侯的治理下,人才济济,迅速发展成为了战国第一强国。然而到魏武侯后期,人才的使用已经收到了打压,比如吴起这样的大才,也只有逃到楚国为臣,但是魏国依旧是战国时期的人才第一产生大国,只可惜这些人才大多数不为魏国所赏识。

第一个便是卫鞅。卫鞅原本是魏国丞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卫鞅,说:“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 ,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卫鞅赶紧离开魏国,卫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三年之后秦孝公广纳天下英才,卫鞅此时进入秦国,在三次游说秦孝公后,取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开始在秦国展开变法,史称“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开始走向了强国之路,逐步成为了当时的西方霸主。

魏国流失的人才远不止商鞅一个,紧着商鞅在秦国大放异彩的人是张仪,而张仪同样是魏国人,但是由于张仪的出生低微,并没有受到魏国的待见,张仪一气之下跑到了秦国,开始了综纵横之策,使秦国外交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张仪之后还有范雎,不错,你又猜对了,他还是魏国人。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被秦王拜为丞相。之后秦国在远交近攻的战略指导之下,开始了一步步蚕食魏国的战争。

魏国由于魏王和魏国丞相的短视,让三位原本想为魏国效力的大才,最后都背离魏国到达秦国,最后又帮助秦国攻伐魏国,可谓是魏国最大的失败。


帝国烽火


读史明智,莲子来了

说到眼力劲差,不识人才,就要说到两位姓刘的君主了,一个是西汉王朝的创立者,一个是蜀汉政权的帝王,大家猜猜是谁?请异口同声的说出来,对了,就是刘姓先祖-刘备和刘邦!

而这两位关系也是大着呢,刘备可以说是刘邦的子孙后代,请参见以下具体关系:

刘邦生文帝-文帝生景帝-景帝生武帝-武帝生中山王刘胜-刘胜生刘贞-刘贞生刘雄-刘雄生刘弘-刘弘生刘备

所以说没有一双识珠的慧眼是刘家祖传的毛病,至于毛病在哪,请听莲子细细道来

注:这两位都是差点错失人才,因为他们最终被自己眼力劲好的属下给纠正过来了

刘邦不识韩信之才,so 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是个出身可怜的娃,不好的成长环境导致他成为了一个问题少年,不光性格不好,到别人家蹭饭都不知道说谢谢两个字,所以他特别不受人待见,还曾受了胯下之辱

可能因为性格原因,后来他在项羽手下当兵,只做了一个执戟郎中,噗噗,可以想象就是拿着个杆子守在门口的普通士兵

哎,莲子不由的想到,韩信要是出身在富贵家庭,那长大还不是一枚妥妥的高富帅,走哪都是亮瞎人的眼,哪能只做一个小小的郎中

韩信很有才,但人太衰,给项羽多次献计都不被采纳,他一气之下投靠刘备了,指望着能刘备这里大放异彩,某个好官职

不过莲子用脚指头想也知道韩信还是做不了大官,问为啥?因为没人认识他啊,他没什么名气,自然不会被人推荐,也不会有人在刘备面前说他如何如何大才,按现在人的话就是没有粉丝效应

所以他只做了个仓库管理员,依旧还是个拿着杆子杵在门口。。。

再后来的故事发展,就是刘备带了有色眼镜看韩信,压根看不出韩信之才

韩信是个悟性好的,知道需要结交刘备身边的重要人物,进而让自己被推荐,所以因为他的一句话,夏侯婴觉得他话语不同凡响,于是进言刘备,但刘备仍然觉的韩信只适合管理粮饷。。。

紧接着韩信又用自己的才华征服了萧何,萧何是刘备身边的大人物呀,但刘备还是认为韩信只适合管理粮饷。。。,莫不是刘备对韩信有偏见?

再后来的故事家喻户晓了,韩信又走了。。。,不过这次没走成,被萧何追回来了,刘备也看在萧何的面子,封他做了个将军,这才得了重用

这过程曲折的,都能拐十八个弯了

刘备不识庞统之才,so庞统只做了个县令

庞统大家可能不怎么认识,但诸葛亮认识吧,庞统当时与诸葛亮齐名,并称卧龙凤雏,谋士徐庶有一名言可以很好的概括他俩:“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

庞统道号凤雏,就是小凤凰,意思是总有一天会凤翔九天,清鸣于云中,可往往事不如意,他的故事跟韩信达到了惊人的相似!

庞统一开始也不是在刘备手下做事,而是投靠了孙权,但因庞统长的太丑,也以为庞统小看了周瑜,而孙权跟周瑜这么好的基友,直接导致庞统不被重用

所以莲子再这里强调下一个真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于是乎跟韩信一样,庞统就去了刘备那,当然于是乎因为丑也没被重用,不过以从事守耒阳令,就是个小小的县令

后来的故事就跟韩信的有区别了,与韩信的默默无闻不同,庞统一开始就打响了名声,有了庞大的粉丝体系,其中就包括诸葛亮和鲁肃,在他俩的极力推荐下,刘备终于想到了原来还有这么一个人,于是一番谈论后大为器重,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莲子通过这个故事,总结了一个道理:人都会被光鲜华丽的外表吸引,没有人会主动想看普通外表下的内心,除非有人推荐,哈哈,外加重要一条,除非你真的有才,金子总会发光的

注:莲子不是历史学家,喜欢以通俗简单的语言讲故事,所以有不对的地方,请多多指教


莲生说史


常言道 良禽择木而栖 良臣则主而侍

好的头领都应该有好的军事 但是自古很多人都是以貌取人 三国时期 有个军事特别厉害 天下叫号称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个人就是庞统 道号凤雏 只因为相貌平平 而且难入大雅之堂 导致很多个头领都不愿意接受他或者容纳他

然而刘备就是爱才如命 完全不在意其相貌 只在意他的智慧和胆识 决定重用庞统 ,庞统见刘备如此对他尊敬和重用 也决心一心一意辅佐刘备

然后东汉末年凤雏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还有个传说 说庞统是为了救刘备而死的

刘备骑着的是白马 敌人没有见过刘备 只知道骑白马的就是他 敌人一心想着算计埋伏,杀死骑白马的 让庞统给算出来了

然后用自己马和刘备的白马换着骑了 而且打头阵 结果被乱箭射死了 这样的人又有智慧又有气魄和胆识 就是相貌平平 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 刘备算是伯乐相马了 最后庞统还救了他 也算是忠心可鉴 勇气可嘉 大智慧 大胆识了


相伴Life


项羽+1啊,韩信陈平都是从项羽手下跑到刘邦那里去的。自己手下的范增亦不能用魏惠王。公叔痤向其推荐商鞅,魏惠王不任用,最后商鞅入秦袁绍。荀彧郭嘉都曾在其军中,后因其难成大业转而辅佐曹操其实历史上这种事儿非常非常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