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策上將李世民打仗三板斧:堅壁,逃命,求增援

西討元帥戰薛舉之逃命篇: 舉潛師掩其後,壬子,戰於淺水原,八總管皆敗,士卒死者什五六,大將軍慕容羅、李安遠、劉弘基皆沒。世民引兵還長安,舉遂拔高墌,收唐兵死者為京觀;文靜等皆坐除名。

西討元帥戰薛舉之堅壁篇: 薛舉進逼高墌,遊兵至於豳、岐,秦王世民深溝高壘不與戰。

西討元帥戰薛舉之求增援: 八月,薛舉遣其子仁果進圍寧州,刺史胡演擊卻之。

不聽指揮的部下

李二首次統率三軍戰薛舉就遭遇慘敗。據《資治通鑑》記載:“癸未,薛舉寇涇州。以秦王世民為元帥,將八總管兵以拒之。薛舉進逼高墌,遊兵至於豳、岐,秦王世民深溝高壘不與戰。會世民得瘧疾,委軍事於長史、納言劉文靜、司馬殷開山,且戒之曰:"薛舉懸軍深入,食少兵疲,若來挑戰,慎勿應也。俟吾疾愈,為君等破之。"開山退,謂文靜曰:"王慮公不能辦,故有此言耳。且賊聞王有疾,必輕我,宜曜武以威之。"乃陳於高墌西南,恃眾而不設備。舉潛師掩其後,壬子,戰於淺水原,八總管皆敗,士卒死者什五六,大將軍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皆沒,世民引兵還長安。舉遂拔高墌,收唐兵死者為京觀;文靜等皆坐除名。”

根據以上記載,薛舉是孤軍深入糧少兵疲,從唐軍可以“恃眾不設備”也可以看出兵力上佔有很大優勢,但是在我方形勢如此有利的情況之下,李二仍然不敢與薛舉交鋒。《資治通鑑》給出的理由是李二得了瘧疾,等他病好了才能打,可是《舊唐書》說的卻不一樣。《劉文靜傳》:遇太宗不豫,委於文靜及司馬殷開山,誡之曰:"【舉糧少兵疲,懸軍深入,意在決戰,不利持久,即欲挑戰,慎無與決】。待吾差,當為君等取之。"《殷嶠傳》說得更明白:時太宗有疾,委軍於劉文靜,誡之曰:"【賊眾遠來,利在急戰,難與爭鋒。且宜持久,待糧盡,然後可圖。】"——李二本來就是要打持久戰,想耗敵糧盡再打,跟病不病的毫無關係。

【推薦一部都市小說,喜歡的可以點擊看看】

“薛仁杲之為太子也,與諸將多有隙;及即位,眾心猜懼。郝瑗哭舉得疾,遂不起,由是國勢浸弱。”薛舉一死薛秦眾心離散,加之突厥變臉、李軌夾擊,“逆賊飢餒,亡在旦夕,秦王帥數十萬眾,四面俱集”——劉感也是眼觀大局才會選擇做英雄。

薛秦滅國是最終的結果,這個結果由諸多因素導致,淺水原一戰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秦王二次西征,此時的薛秦早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盟友——突厥;外部被唐涼聯手夾擊,李軌從西面奪佔了薛秦數郡;內部也分崩離析,連重臣親貴都紛紛反戈叛逃。

然而李世民還是龜縮坐等了兩個多月,直到薛仁杲快沒了立錐之地、朝廷又派龐玉增援之後才與宗羅睺在淺水原打了一仗,其實結果已毫無懸念。 薛仁杲是在內外交困逼仄不堪的形勢下降唐的,首都天水附近的冀城已經落入李軌之手,對於他來說,當時其實只剩下了做唐國俘虜還是做涼國俘虜兩個選擇。

看看地圖就知道,李二耗來耗去,最後滅薛秦收穫十分有限,倒是府庫被他拿到手私分了。 有時我特別困惑,史書中充斥著李二騎馬衝殺的鏡頭,還曾自誇與尉遲恭一個拿槊一個拿弓就天下無敵,然而這些不過是匹夫之勇。譬如滅薛秦這一場戰爭,李二為什麼不吹一吹自己作為三軍統帥,如何指揮調度屈突通、劉文靜、馬三寶、劉弘基、張長遜等這些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改變戰局,僅僅堅壁挫銳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了嗎?

天上不可能總是掉餡餅,像太原起兵的時候一樣,這隻能說明很多問題其實都不是他解決的,所以他也編不出個子醜寅卯。

天策上將李世民打仗三板斧:堅壁,逃命,求增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