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捐躯的赵括真的是罪人吗?谁才能为赵国赢下长平之战?

胡帅波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为得到被韩国“白给”了赵国的上党,秦国主动发难,左庶长王龁受命率军攻打并占领了上党,此地百姓纷纷逃亡赵国,赵国的军队在长平接应上党的百姓。同年,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廉颇奉赵孝成王之命迎击秦军,双发各有胜负,但还是赵军胜少输多。七月,赵军连败,廉颇不得已退守丹河一线,赵孝成王对于这样的战绩颇为不满,于是换上了名将赵奢之子,年轻的赵括担任统帅,而秦军则暗自将主帅换成白起,最终赵括中了白起之计,在长平之战中葬送了赵国四十五万大军。那么问题来了:“只知道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是赵国的罪人吗?赵国还有谁能赢得长平之战呢?”

一、名将之后,骄躁轻敌

赵奢,战国后期赵国不可多得的良将,阙与一战,赵军在赵奢的带领下以奇兵大胜秦军,赢得漂漂亮亮,赵国上下大振,赵奢得封“马服君”,与廉颇、蔺相如等名臣良将平起平坐。赵括是赵奢之子,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身,在其父的影响下,赵括少时便熟读兵法,聪明强识,但父亲还是有着强烈的担心,认为儿子只记书本,并无实践,不可谓善,一日,赵奢对自己的妻子表达了担忧:“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者必括也。”果不其然,赵奢的预感是对的。

赵孝成王六年(前260),秦赵交手,秦军高歌猛进,而赵军却节节败退,先是一名裨将被斩,其后赵军四名都尉被杀,两个遏制秦军的据点丢了,之后秦军又发起强攻,斩杀赵军两名都尉。不得已,名将廉颇败退至丹河一线,修筑壁垒,赵军自此固守不战。前线败仗太多,赵孝成王对廉颇很是不满,正在这时,秦相范雎派人携带千金,在赵国四处散布谣言,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当赵孝成王召见赵括,问退秦军之策,赵括毫不犹豫拍胸脯保证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不过令赵王与赵括都没想到的是,秦军也在暗地里换上了自己的“杀神”白起,白起命令先头部队佯装败退,赵括信以为真,率军猛攻,被白起率军截断后路,还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等到赵括发现形势不对时已经晚了,只得被迫下令全军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择机突围。然而赵军外无友援,能无粮草,士兵们开始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先是指挥军队突围,失败四、五次后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失败并被秦军乱箭射死,为自己的轻敌付出了代价。

二、赵王无能,士卒惨死

长平之战,赵括确实难逃其咎,然而在他之上,还有此战的罪魁祸首,赵国的“无能”国君——赵孝成王。周赧王四十九年(前266),赵孝成王年少初立,国政由太后把持。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切断了韩国另一块土地,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以此换得赵军攻秦。赵孝成王召来平阳君赵豹商量此事,本是信心满满的赵王,却被赵豹淋了一头冷水,在赵豹看来,冯亭献上党是为了把赵国绑上船,是想嫁祸给赵国。赵孝成王听后不是很高兴,又问平原君赵胜,赵胜力劝赵王答应,并说:

“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此大利也。”赵孝成王大悦,复问平原君:“何人可守城?”赵胜答曰:“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虽不敌白起,但守城足矣。”因为赵孝成王一时贪恋,引起秦昭襄王的不满,于是秦国决定出兵攻赵。

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决定做错了,这也直接导致了赵国大败。

其一便是换下了老成持重的廉颇,用实践不足的赵括代替。廉颇老成,对守城颇有心得,因此在知道正面战场上不敌秦军时,选择转攻为守,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成功的遏制了秦军的攻势,这一拖便是一年。秦国不堪战争负担,于是秦相范雎遣人携千金在赵国散布谣言,此时的赵国除却廉颇,蔺相如已是病入膏肓,李牧还未出头,虽有燕国降将乐毅,但赵不敢用,于是赵王力排众议,临阵换将,以自己喜爱的年轻将领赵括代替廉颇,为长平之战的战败埋下伏笔。

其二便是外交的失败,上党之争,起初赵国连连战败,赵孝成王想向秦国议和,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二是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赵孝成王一时糊涂,选择后者,虽然名士虞卿一再劝谏,但赵孝成王不听,派遣郑朱到秦国求和,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已经和解而楚、燕等国惧怕两国联盟,不敢再援助赵国,此时的赵国已是孤立无援了。

其三便是改变了廉颇坚壁不出的布局,任用赵括后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被白起采用诱敌之计,赵军输的一败涂地。长平之战大败,四十五万赵卒冤死,罪魁祸首还是赵孝成王。

三、分身乏术,无力回天

想必有读者朋友会想问:“既然赵括不行,那赵国如果继续用廉颇坚守不出,是不是就能打败秦军呢?”当然不是,上党之争,廉颇不敌王龁,赵军接连败退,如果换上白起,廉颇更是打不过。而赵国只能坚守一时,却守不了一世,长平之战历时三年,双方投入数十万兵力,当拖入持久战后,赵国的后勤明显不如秦国,而秦国后方离长平虽远,但转输效率大大高于赵国,双方相持两三年,互相囤积军资,但在决战阶段,还是秦国更胜一筹,想必赵孝成王也看出了这一点,才选择积极出击,不想再拖下去了,不过这也正中秦国下怀,毕竟秦昭襄王都亲自督军了,还下达全国动员令,征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入伍,可以看出两位国君的决心之大,就结果而看,是秦国更胜一筹。至于谁能为赵国赢得长平之战,在笔者看来,也只有可能是乐毅约定六国联盟,合纵攻秦了,但可惜的是,此时的乐毅是初降赵国,不被信任,名将赵奢已死,其余五国也是自身难保,难成合纵大策,长平之战已是定局。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此战后,赵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国,战国格局变成了秦国一家独大,而六国灭亡已成定局。不过赵国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如果赵孝成王继续用廉颇为将,而派使者联合其他国家,还有一战之力,然而无能的赵王一步错,步步错,纵使赵国再有能人,也是无力回天了。


邓海春


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之辈吗?我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先来分析看下当时的秦赵双方的实际情况,再结合赵括的用兵部署情况,最后再来下结论,他到底是不是一个无能之辈。

赵括剧照

一,我们先从粮草后勤上来看,赵国运粮据长平约200里的路程,而秦国据长平看似好像挺远的,对吧,但是秦国水运发达,完全可以将关内的粮草经黄河,渭河,汾水等河流运抵河内之地,再由河内运抵长平,而这段路程与赵国运粮路程相当,但是可远比赵国运粮的路好走多了,毕竟赵国运粮还要翻越太行山,而秦国直接走平原,所以在后勤运输速度与消耗上显然赵国要略逊一筹。粮草储备上,秦国的国策就是“耕战”,还拥有关内,巴蜀,江汉,河东四大上上的产粮基地,而赵国呢,只有邯郸,晋阳两处中中水平的产量基地,另外赵国虽强,但强于军事而疏于农事,赵武灵王的变法改革也未涉及农业方面的,加上之前的上党之战到长平之战这近三年时间的对峙,赵军的粮草消耗是巨大的,所以赵国的粮草支持是存在问题的。

二,赵括面对的局面以及采取的策略,我们要知道,赵括之所以代替廉颇,不是说赵王昏庸,赵国臣子无能啥的,而是廉颇那一套于整个国家来说无益,从将军的角度上看,廉颇的做法没什么毛病,虽说避战不出,好歹损失不大,但是从整个赵国角度上看,那就不一样了,秦国需要速战速决,赵国也同样迫切,所以赵括是背负赵王迫切决战的指令来的,赵括统帅赵军后很快就掌握了所有赵军,不管用的什么方法,这不得不说是能力的一种体现吧。另外为人诟病最多的就是他的主动出击,赵括不知道秦军用计吗?这点我们无法确定,但是赵括一鼓作气,乘势追击直扑秦军大营,一旦攻破秦军大营,那么此战结局就已经定了,但是他没想到的是秦军在面对他的如此强烈的攻势,也能拼死咬牙坚持,战后秦军付出30万人的伤亡代价,可见赵军攻击的强烈,我想若不是秦军主将是白起,恐怕在没有谁能有如此大的威望和向心力使得军士不畏死,伤亡如此惨重也能坚持下去的吧,这点也是赵括没想到的,要不然可能他也不会采用如此的战法。

三,赵军在被围四十多天的情况下,同袍而食,若是赵括真那么的无能,那么士兵们面对一个如此无能的统帅,把他们带到如此的绝境,心里会怎么想,还能不乱?但事实上,赵军依旧还能发动进攻,想着突围,没有任何动乱,直到赵括身死。最后总数四十五万的赵军还剩四十万人,秦军伤亡三十万。

最后,再说一下,面对秦国这个战国第一强国,无论经济,军事,农业都是当之无愧的一流,统帅亦是有着战神之称的白起,军队人数还多出赵军十余万,还是举全国之力一战。这种情况下赵国谁能抵挡?廉颇虽厉害,但是他连王齕都打不过,赵国还有谁?从上面后勤的分析来看,赵国能抗的过秦国?扛不住的,我们无法说赵括究竟是不是很强,但是纸上谈兵未免有失偏颇了。


历史微探索


赵括不是赵国的罪人,没有一个人人能打赢长平之战。廉颇李牧谁能不行,因为对手是综合实力较弱的赵国自己,拼不赢秦国的综合实力。



长平之战其实是秦赵两国综合实力的比拼,赵军无论是谁都会败的,败在的综合实力上面。



赵王也不是白痴,廉颇虽然虽然能守住,但是赵国的实际情况不允许这样,赵国的粮草无法供给40万赵军长时间的坚守,所以赵军只能拼死一搏。最后结局可想而知,40万赵军被全歼,赵国元气大伤。


百花争艳只为你


《纸上谈兵》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纸,汉代才有纸,

赵括死了几百年才有纸,他根本不知道纸是什么东西,赵括是历史上背锅最惨的人。

赵国国君昏庸,国力综合素质远远不及秦国,换赵括他爹或者廉颇再年轻20岁一样败,只是刚好赵括背了锅。

先说说赵括的家庭背景,赵括一生虽然只打过一次大战,而且还是败战,但他有个能打胜仗的爹——赵奢。赵奢是赵国的名将,能和廉颇相提并论,这个赵奢很能打,他一生当中最伟大的一次战役应该是阏与之战,全歼虎狼之师八万余人,这个在当时可是个震惊列国的惊天事迹,要知道秦国军队可是让列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在秦昭王时期还从未遭遇过如此败战,可以说是不可一世,而碰到了赵奢,八万余人被全歼,赵奢经此一役成为了当时名动一时的抗秦名将,而赵括便是此人的儿子。

将门之后,读了很多兵书,因此军事理论知识过硬,谈论兵法头头是道,战功赫赫的父亲与其谈兵论道往往也败下阵来。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一二,赵括出生于将门,所谓虎父无犬子,年轻的赵括大概也是胸有大志,想成为父亲那样的名将,因此勤奋好学,学习了大量兵家理论,精通各种行伍知识,这在当时的赵国应该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的,因此赵括在理论上,已经有了成为一名名将的潜力了。综观春秋战国,哪个战功赫赫的将军不是熟读兵书之人呢,赵括的对手白起更是深谙兵法之道。虽然说懂兵家理论未必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将军,但是不懂兵法的人,历史也证明了,他很难成为一个决胜千里的人,因此学习是通往将军之路的前提,从赵括对于兵法的熟知程度,我们毋庸置疑赵括的努力,按照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赵括是个读书很用功上进的好孩子。

秦赵必有一战,这是一场赌上国运的大战,谁能掉以轻心呢?秦赵双方既然一战在所难免,那就要选择最优秀的将军上阵。秦国有赫赫有名的白起,而赵国呢,除了廉颇,几乎没有善用兵者(赵奢已死),可是廉颇却不是主战派,赵王也无可奈何,因此只有找一个能打的上阵。在国家存亡之间,赵国不仅没有挑大梁的战将,更没有愿意挑大梁的战将,谁都知道这场战不好打,他们的对手是秦国,打的赢固然好,可是打不赢,就不是马革裹尸这么简单的事了,估计得遭致夷族之祸。因为这场仗太大了,大到决定两国命运,赵国那些有名望的人,没有愿意扛起这个重担的,而我们谈兵强于其父,锋芒外露的赵括同学就该登场了。

首先因为他是赵奢的儿子,其次因为他饱读兵书,是学霸,才名远扬,最后他愿意赴长平拯救赵国于危难。试想下,当时满朝文武,加上赵王,大家都不傻吧,可以说是集赵国精英于一堂,这些掌握国政的精英,难道会因为赵括能将兵法说的头头是道就将虎符交给这个未经战阵,乳臭未干的小伙子吗?这也太儿戏了吧!合理的解释只有一种,赵国到了危急存亡的时刻了,而赵国确实无人了,总要有个人作为政治的马前卒,那么赵括就自然而然被选中了。而赵括同学也不推辞,欣然赴长平。

赵括毕竟是一个为了自己国家冲锋陷阵的将军,他应该是光荣而伟大的,可惜的是他的运气有点背,第一战碰到的就是战神白起,长平这一仗,赵括若胜了他就是战神,败了他就是落水狗,人人可以奚落。

当时让赵括任赵军统帅是庙堂的一致决定,如果没有权利的支持,哪怕赵括口舌生花也无济于事,国家意志的错误,历史让赵括背了这个黑锅。

赵国国君昏庸,即使再这么昏庸也不会让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去长平左右一个国家的命运。长平之战是两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战争并不是赵括和白起的较量,靠个人能力拯救国家命运,左右战争局势,扭转历史发展的人的确有,但是真的太少太少太少了,换赵括他爹或者廉颇再年轻20岁一样败,只是刚好赵括背了锅。

两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生死存亡战争,并不是双方最高将领的博弈,换是别人一样是败的结局,没人拯救得了长平的命运。



文科生哦


这就像是廉颇与王紇单挑,俩人面对面比划半天,谁也不动。赵王实在等不耐烦了。 换赵括上 赵括气定神闲,踏步如飞,直向王紇冲过去,突然白起从背后把刀架赵括脖子上,赵括大骂耍无赖出阴招,硬着脖子不低头,血拼到死。

如果按照廉颇那种严密防守的战略,白起还真可能拿他没办法。就好像老虎咬刺猬,无从下口。打仗不怕你出招,因为你再奇特的招只要你出招就有破的可能。但是你不出招谁还真就没办法。对于廉颇的谨慎,我是持支持态度的。就像曹操对徐晃的评价,未算胜先算败。所以即使不胜也不会败。再一个就是国力军粮的问题。水路什么的[捂脸][捂脸][捂脸]你看过地图吗?长平离邯郸非常的近。

而秦军要运粮补给线太长,而秦国粮仓蜀郡的粮食更要先翻越秦岭,再从水路运送。那个时候的交通可想而知,从长江流域运到黄河流域。再者是秦国先撑不住的,不是赵国先撑不住。秦国才派人贿赂了郭开,让赵王用赵括换了廉颇。所以第一,赵括肯定是不如廉颇多矣的。秦国不可能换一个比廉颇更厉害或者和廉颇一样的人,那是给自己增加难度,找刺激呢。第二,秦国对廉颇这种防守战略毫无办法,需要赵括这样出击的将领来决战。所以,廉颇肯定是正确的,不然秦国不会花那么大的力气换人。

看有些资料说的战孚只有20万,也就是投降之前战死20万左右,还有5万应该是守城3年战损的!这样看就比较合理了,而且这20万是赵括战死才降的,还被围了 40多天,估计几乎全部是失去战斗力的伤兵,当然,白起杀了40万,还有5万如果不是廉颇手上消失的,就比较有意思了,这四万多应该是几次突围的时候被吃掉了!

冷兵器时代双方战斗力相当,为何赵兵损伤五万而秦兵却损伤三十万?按理赵攻秦守应赵兵的损伤大于秦兵。而你的数据不知从哪儿得来的?故不可信、秦白起打的有准备之仗,电视剧中双方死伤各二十五万左右较为可信,赵降后被屠杀二十万。长平一战赵军死共四十五万左右为可信。赵军被5000秦军精锐切断退路,不得不说是赵括没有想到的,甚至没有部署防范,不得不说这是赵括无能,正是这条退路被切断,葬送了40万赵军!


历史深度揭秘


我一直很奇怪一点,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在为一个一辈子就打了一场葬送了赵国的失败战争的败军之将叫屈?好像如果没有长平之战的失败,赵括就是战国末期赫赫有名的将军似得?

事实上在实际的战场上,赵括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真正厉害的是他爹马服君赵奢,赵奢可是比廉颇还要厉害几分的狠角色,而是是史书中少有的在战国后期大败秦军的将领。

但是马服君赵奢对自己儿子的评价是什么呢?赵奢是非常的看不上自己的儿子的。赵括在他爹活着的时候就经常和他爹辩论军事理论,有时候他爹都辩不过他。但是他爹也说了,真正的战场和你在这儿辩论是两回事。

这句话真的是战场的金玉良言。我们后来宋明时期不就是这样吗?一帮没上过战场的文人老是用自己的认识想象战争。但是真上了战场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参考北宋韩琦的好水川之战。

这也和我们现在很多给赵括翻案的人一样,其实他们对战争的理解都太过理想化了,真正的战争远比你理解的更加残酷。

首先论军力来说,当时天下只有赵军可与秦军一争高下,通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军军力大增,这个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

但是秦国在经济上可比赵国要强一点。这得感谢司马错将军,拿下了蜀地,获得了千里沃土。如果说商鞅变法给予了秦国制度上的优势,那么司马错将军拿下蜀地,就为秦国打下了经济基础。

这是秦国的经济优势。

但是赵国就完全没有胜算了吗?也不是。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大家在为赵国和秦国军粮问题辩驳的时候,其实你们都没有地理常识,可能都没看过当时的地图。

长平这个地方离赵国的邯郸非常非常的近。反而距离秦国的咸阳就非常非常的远。秦军的补给线是赵军无法想象的,赵军运输如果消耗一个粮食单位,那么秦军就要消耗十个粮食单位。所以在这个领域中,赵军和秦军的优势其实是互相拉平的。

因为秦军要是从蜀地运粮,就要先把粮食从四川盆地跨过山脉晕倒咸阳,再顺水而下运到长平。不要问我为什么这么麻烦,因为那个时候没有高速铁路,很多关山隘口都没有打开,把长江流域的物资运送到黄河流域,困难、时间、损耗可想而知。

所以你说赵国在流血,秦国同样也在流血。就好比一个一百五十斤的人,身上开了一个一公分的口子在流血,和一个二百斤的人,身上开了一个五公分的口子在流血。两人对峙互殴,看谁的血先流干。

赵国受不了,秦国也受不了。

所以在军粮上来说,不是赵国国力的问题,而是赵国和秦国谁先忍不住。这个忍不住可不是说国家见底儿了,而是好比两个都在挨打的人,谁先喊怂。很显然,秦国是那个宁愿被打死也绝对不喊怂的硬骨头。所以这个问题上,不是赵国国力多少的问题,而是赵国的骨头没有秦国硬。

再来说说廉颇的战法问题。

现在说廉颇的战法是耗费国力什么的那些人,其实根本就不懂战争。一个合格的指挥官,尤其是这种大规模战役的指挥官是要非常非常谨慎的。因为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断送了国家。合格的将军都会和廉颇一样,在没有必胜的把握之前,是绝对不会盲目轻易的出兵的。真正的战场就好像宝剑出鞘一样,一旦出鞘那必然是要见血封喉的。整天拿个剑乱吓唬人,那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将军。

很多人说廉颇打不过王紇,这个话是没有依据的。如果理由是三年都没打过王紇,那王紇三年不是也拿廉颇没办法吗?

而且廉颇这三年也不是光闲着的啊。你们仔细看看,廉颇打造了一个非常立体全面大纵深的防御体系,百里石长城曾经让白起都头疼不已。所以廉颇的战法是绝对没有问题的。除非秦军拿大炮轰,拿飞机炸。

而如果秦军因为后勤而坚持不下去了,那么等待秦军的很可能就是失败。为什么呢?因为漫长的撤退线的问题。长平离邯郸近,离咸阳远。离赵国近,离秦国远。秦军等于是远征。一旦因为无粮而撤退,那么赵军完全可以在漫长的撤退路线上进行追击。

当然这也是廉颇当时的策略,只是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去事实。

那么到底是秦国撑不住了?还是赵国撑不出了?

很多人在说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都选择性举例。只说了赵国用赵括换了廉颇,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说你看就是因为赵国撑不住了,所以才用赵括换了廉颇。

对于这种人,我想说他们真的很无耻。活脱脱的文化流氓。

因为他们隐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

赵国之所以换掉廉颇,是因为一个人。

其实在这场消耗战中,真正最先受不了的是秦国,而并不是赵国。但是秦国比较硬骨头,也比较聪明。秦国贿赂了赵国的宠臣郭开,游说赵王,才让赵国用赵括换了廉颇。而并不是赵国因为撑不住了才主动用赵括换下廉颇。

这里也可以做一个其他的分析。

如果赵括真的是什么名将的话,那秦国干嘛要用赵括换下廉颇呢?换一个更厉害的赵括给自己找刺激?增加打赢长平之战的难度?觉得廉颇是个休闲版的没意思,赶紧换成赵括这样的地狱版才够劲儿?这道理就说不通嘛。

再说说赵括的战法问题。

现在很多人都拿赵括立刻就能掌管军队来说明赵括的军事能力。其实这并不能说赵括的军事能力多强,而是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后的军事制度非常的强。军队里有非常严厉的军事条例,对上级的服从,对命令的传达都是有严格的执行要求的。

所以你们说的赵括立刻都能掌握军队什么的,还是那句话你们把军队和战争当成了过家家。这不是你们村王二麻子和人干仗吆喝了几十个小痞子。军队是令行禁止的。

再来驳一下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依然在赵括的掌控这件事。第一个观点还是赵军军事制度的问题。还有就是当时的七国可不是之后的大一统天下。那时候的七国就是七个国家,和咱们与日本的状态一样。而且秦国是以首级作为战功凭证的,所以和秦军打仗往往只会死不会伤。而且赵军被围困,这里要重点说一下。一般打仗都是围三缺一,给敌人一个逃跑的希望,让敌人的斗志没那么强烈。但是白起在长平之战可不是围三缺一啊。层层包围,摆明了要全歼所有赵军。所以赵军只能团结,只能拼死,再没有其他出路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军会造成那么大的伤亡的原因。如果白起围三缺一,那么秦军的伤亡肯定没有这么大,而且也会赢的很轻松。但是歼灭赵国有生力量的战略目的就不可能实现了。

所以赵括的军事能力在这些方面是无法被证实的。

那么什么能证实赵括的军事能力呢?有

赵括一来到战场就积极的和秦军决战,想毕其功于一役。首先这点就能看出赵括的无能,和军事能力其实并不佳。

廉颇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都是先派军队和秦军进行小规模的试探性攻防,来了解秦军的战术能力等,才制定了符合战情的防御策略。

而赵括一上来就想决战。连个最起码的侦查分析都不做。即使你要决战,也肯定是先考虑打哪儿,再考虑打哪儿,避其锋芒,攻其软肋。但是赵括怎么做的能?带着全部的精锐死磕秦军正面。这和乡村里的小流氓打架有什么区别?

结果被秦军战术欺骗,详装败走,被秦军引诱到预设战场。这不就是无能吗?

赵括的这种集团抱团的打法,其实已经是非常过时的了。是春秋时代的战争。春秋时代就是大家都集团抱团,摆开阵势。而此时的战场早就不是那个时代了。

看看白起怎么打的,先引诱赵军进入预设战场,再派人拿下赵军后路故关和百里石长城,再派人切断赵军和粮草的联系,堵住赵军包围圈。那是花样百出啊。就好比《亮剑》里面国民党将领说李云龙,有本事拉开架势打一场,你这样打法不讲究啊。拜托这是战场,不是军事学校。

赵括就像是一个军事学校的优秀学生,成绩很好。但是他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连个屁都不是。而你们却非要为这么一个没有社会实战能力的人来辩驳。我承认他在军事学校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在真正的战场上,他是一个庸才。

赵括是不是赵国的罪人呢?

是,也不是

说起来历史很好笑,在北宋被金军围困汴京,第二次汴京保卫战的时候。北宋不思良将守城,却派了一个叫郭京的江湖骗子,用六丁六甲之兵和金军对战,结果当然是金军大破六丁六甲兵,攻下汴京,俘获北宋皇族。

那么郭京是不是罪人呢?是,但是真正的大罪人是朝廷的君和臣。

赵括也是一样。

赵括作为长平之战赵国的最高军事指挥官,肯定是要负上责任的,他跑不了,你就是说破天,有再多的理由,但是是他断送了赵国的举国男子,更何况这里面还有赵括自己的军事战术战略错误的问题。所以赵括肯定是赵国的罪人。

但是这场战争最大的罪人却是赵王和赵国的文武大臣。

其实在上党问题上来说,赵国君臣就有错误。上党原来是韩国的领土,秦军攻打韩国,切断了上党和韩国的联系,上党已经是飞地,是秦军嘴里的肉了。

但是上党郡守却不想投降秦国,主动接触赵国,想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王在平原君赵胜的撺掇下,果断收下了上党。用平原君的话说,不拿白不拿。

但是问题在哪儿呢?

秦军费了老鼻子劲儿了,又是出军队又是出钱粮的,打了一通,眼看上党就在嘴边了,肉被旁边那个一毛钱都没出的赵国给吃了。我想秦王只要不是个傻子二百五能咽的下这口气?放谁身上谁都咽不下。果然秦国举国震怒了。

而韩国也和赵国不答应了。因为上党本来就是韩国的领土,一个省长私下里和其他国家勾结,你赵国凭什么拿走我韩国的领土?

所以才有了秦国和赵国围绕上党开启的战争。

后来秦国打下了上党,但是赵国不服气,要和秦国接着打。这才有了长平之战。

为什么长平之战赵国在对峙的情况下,不体面的结束战争呢?

因为这就是赌博,刚开始下注一百,然后就越下越多。最后赵国的家底儿都下下去了,在赵王看来,我出了这么多钱这么多人,连个毛都没赚到太亏了。

这也就是赵国的第二个错误。在上党争夺失败后,其实是可以结束战争的。

第三个失败,赵国态度上的失败。

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并没有秦国这种全国上下举国动员的态度,反而在政治上左右摇摆,不坚定。而其他各国的感觉是,这双方是不是要谈判啊?那我还要不要帮忙?如果我军队派去了,人家和谈成功了怎么办?

所以如果说罪人的话,赵王是罪人,平原君是罪人,赵奢是罪人,郭开更是罪人。

那么谁才能为赵国赢下长平之战呢?

首先先说简单的吧,在将军层面来说,当然是廉颇了。因为廉颇的战略战法没有错误。

即使是白起也没有办法。即使打赢了廉颇,而秦国也再无一战之力。彻底推出历史舞台。这是白起和秦昭王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代价太大了。

再说说平原君赵胜吧。

这个人很有意思。每次读到这个人的时候,我都特别回味一下。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其实是平原君的错误导致的。在这件事情上其实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很爱占便宜的人,对于上党郡的态度是不拿白不拿。缺乏对事态后续发展的把控和认识。但是他考虑问题的利益却是从赵国的利益角度去考虑的。因为拿下上党是对赵国有利益的。

平原君对上党不拿白不拿的态度,一方面是占便宜,另一方面可能是对赵国国力和军力的自信。但是因此而因发的国际环境和战争威胁是他没有想到的。

在长平之战前期,平原君赵胜其实是一个不太正面的角色,正是因为他的错误,才导致了长平之战的爆发。

但是在长平之战后的邯郸保卫战中,平原君无疑是赵国的英雄。他没有像别人想象的那样懦弱的潜逃,而是勇敢的站出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的奔走与魏楚各国,帮赵国找来了救命的援军。在信陵君入邯郸的时候,史书上有一个记载,是平原君赵胜身披盔甲,背着箭囊亲自迎接的。可见当时平原君是站在战争第一线的,他为他的国家承担起了责任,此时的平原君形象是无比高大的。

我经常说,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一流,平原君赵胜二流,孟尝君田文三流,春申君黄歇不入流。

如果平原君可以在长平之战早期,早早拿出他后期的风姿,或许历史可以改变。也许长平的失败让他成长了不少吧。

最后说说赵王。

其实长平之战,最重要的人就是赵王。我累了,不想多说了,写了那么多字确实很累。意思你们肯定都明白。如果赵王够英明,长平也许不会失败。


渭郃


长平之战的失败,赵括确实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但身为赵军主帅,赵括对于长平之败难辞其咎,他势必要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哪怕他只是一个背锅侠。

对于赵括的遭遇,我本人是表示同情的。

初出茅庐,就遇到了白起这样的沙场宿将,战败自然是在所难免的。因为这一场,就对赵括其人全盘否定,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原因有四。

其一,赵括与白起交手,这本身就是一场不平等的较量,赵括完全没有机会发挥本身的实力。

其二,赵括并不知道秦军已经换将,因为并没有做出针对白起的有效判断。

其三,赵括初出茅庐,就主导一场关于国运的大战,显然是有些揠苗助长了。

其四,即使面对白起这样恐怖的对手,赵军依然可以歼敌二十余万,显然不能说赵括一无是处。
如果给赵括足够的空间成长,从底层军官做起,一步一步向上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五到十年之后,赵括会成长为赵奢那样的一代名将。

但历史并没有给赵括机会,历史也没有给赵国机会。长平之败,决定了赵国的命运,也决定了赵括的人生。

那么话说回来。

如果赵国想要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到底该怎么说呢?

历史已经验证了,正面强攻只能是自取灭亡,那就只能采取守势。

首先,赵王要全方面的信任廉颇,不要给廉颇托后腿,让廉颇在前线稳住局势,短时间不要与秦军发生正面冲突。使出一个“拖”字决,尽量的拖延决战的时间。

其次,赵国上下要军民一心,坚定抗秦的决心,千万不要偷偷去和秦国议和,让其他五国看清楚赵国抗秦的坚决态度,尽量拉拢五国站在赵国这边。因为此时的秦国,经历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已经完全取代了齐国的霸主地位,五国不可能不忌惮秦国。

第三,派使者出使各国进行游说,重点是齐、魏、楚三国。齐国休养生息二十余年,国库充实,物资丰富,赵国只需重金贿赂齐相后胜,让其劝说齐王建借粮给赵国,让前线的赵军不至于断粮。

魏国公子无忌素与赵国交好,只需向魏王许以重利,陈说利害,再借助魏无忌的势力,大不了重演窃符救赵之事,让魏国派兵北上长平。

楚国经历鄢郢之败,早就与秦国有深仇大恨,只要派人出使赵国,陈说利害,都不用楚军兵临长平,直接进攻秦国南部,简直秦国注意力即可。

第四,如果有可能,可以派人游说韩王,激起韩王羞耻之心。长平之时,韩国已成为秦国附庸,韩王完全可以借口出兵助秦,派兵到长平与赵军里应外合。倒是三晋合并攻秦,里外夹击,就算不能大败白起的秦军,也能迫使秦军退兵,不至于有长平大败。

以上四点,若赵国可以保质保量的完成,那赵国尚有翻盘的余地。否则长平之败,赵国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这黑锅赵括是背定了。


盗帅夜留香YE


在我看来,赵括算不上什么罪人,也算不上什么一无是处的庸才,长平之战的战败他虽然有不小的责任,但换了廉颇也打赢不了,“纸上谈兵”属于黑得太过了;但虽然当下在网上被热捧,但赵括也算不上什么“虽败犹荣”的名将吧,他算得上一名能力不错的将领,与廉颇相比伯仲之间或是稍逊一筹,很可能是才华横溢,但弱点是缺乏临阵经验,也有点自视甚高。

赵括能奋勇战死在突围的前线,也算没有辱没他父亲赵奢的威名了。

从根本上看,无论是赵括还是廉颇,都无法打赢长平之战。

第一,武安君白起是战国第一名将,赵括和廉颇的水平离他都有不小的差距。廉颇虽然也是赵国历史上有数的名将,但遇到秦军却患得患失,严重缺乏进取精神,迟早会被秦军耗死;而赵括呢,长平之战的结果已经证明了他不够敬畏战争,尽管有一往无前的进取心,试图打破“等死”的窘境,但因为缺乏临阵经验,又陷入了“找死”的局面。

第二,秦国的国力比赵国要高出一个层级,如果打持久战,时间站在秦国这一边。军力上赵军算得上战国中后期唯一一个可以和秦军正面打野战的强军,但经济实力是赵国的硬伤,长平之战打了几年,赵国就陷入了粮荒。

因此,在国力逊于秦国的前提下,赵国要击败秦国,第一要速战,靠廉颇这样的持久战显然是等死;第二点可能更要重要,既然国力有差距,赵军必须有一个至少不逊于白起的主帅,敢于出奇兵,敢于用险,才可能“以弱胜强”。显然,廉颇和赵括都不合适,能力上的差距肉眼可见。

那么,此时赵国还有谁?很多网友都喜欢“臆想”李牧。没错,李牧的确是战国同时代唯一一名能和白起相提并论的名将,出奇兵是他的招牌人设,如果长平之战由他唱主角,赵国或许就可以出奇制胜,至少打个平局。

但问题是,长平之战结束于公元前260年,此时的李牧在赵国北方边境可能还是一名中级军官,且不说此时的李牧是否有20年后那样威猛无敌,赵国君臣如何能极具慧眼的在人堆里把此时并不出名的他挑出来,并敢于连升数级让他提前二十年挑大梁?

是不是有点想多了?

当然,如果真的可以,虽然非常不合历史逻辑,我倒是愿意相信李牧将军能够力挽狂澜。

因为,他是李牧。


张明扬不说话


分析历史事件需要结合当时之大势来看,虽然是事后诸葛亮,吹牛成份大,但总是会看的更清楚些。

战国末期长平之战时,秦国已拿下巴蜀这个粮仓经营几十年了,同时秦国出武关也拿下了楚国的都城郾城及其周边土地,楚国被打残了打怕了。函谷关以东魏国韩国早已被打的心惊胆战,白起单枪匹马🐎出现在魏国都城就可以将魏王吓住不敢出兵。燕国和齐国相互打来打去,也就只能龟缩一隅。唯有赵国尚有点点力量和秦国叫板。

分析了上面的战国七国的形势,我们可以看出,长平之战时所谓合纵攻秦的国际形势已经不存在,唯有秦赵单挑。那么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要用赵括换下廉颇呢?因为廉颇等其他赵国将领均认为赵国只能坚守,不能主动出击,这战略是对的,所以秦军两年多都过不了廉颇的防线。可是战争是烧钱粮的大胃王,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赵国已经在僵持中耗尽了国力,坚守僵持下去赵国也是必败无疑。所以赵惠文王启用了赵括,因为只有他是持主动进攻战略的,对于赵王来说,守是必死死则亡国,可攻却还有一线生机。就算失败以赵人的勇猛,秦军杀敌一千也要自损八百,能缓解秦军进攻的步伐,后来看确实是如此。

由此可以看出,赵括明知不可为而放力一搏,对于赵国来说不是罪人,可以算是英雄。在这里我们不讨论赵括的军事才能,因为不管怎样,他都是打不过战神白起的。至于战败,赵人被坑杀也不是他能控制的。此战之前战败投降官兵就可以回国,也就是不杀降兵。

春秋战国来到秦昭襄王的这个时期,已经没有那个国家可以打败秦国,甚至就算山东六国合纵攻秦也打不赢。所以没有人能替赵国打赢秦国,国家实力摆在那里。






圣哲同学


为国捐躯的赵括真的是罪人吗?

答:我认为不是!顶多是为战败二埋单的!

谁才能为赵国赢下长平之战?

答:换做廉颇也未必就可以胜利,只是还可以拖下去!

我来分析一下具体情况: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发生在秦、赵两国间的一场战争。当时,秦国势力日益强盛,周天子形同虚设,各诸侯国人心惶惶。而这一场战争的爆发无疑对秦国、赵国,乃至天下的局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秦国主帅:王龁换成白起;

赵国主帅:廉颇换成赵括;

(范睢使用计谋让赵国把主将由廉颇换成赵括,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



一、秦国经济力量强盛,更有巴蜀粮仓。赵国地处战争中心,连年战争没能全力以赴发展经济,战争拼的是经济,因此赵国战败是必然。

二、秦国军队适合防御,不善于进攻。赵国军队善于速战速决。

三、赵括没有错误,换谁都是一样的结局。

四、赵括的军事才能从断粮46天没发生军变可以看出来。

五、赵括身先士卒,勇猛陷阵反映出军人的高贵品质。

六、赵孝成王力排众议任命赵括是形式所逼,并非错误决策。赵孝成王是一代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