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怎麼形成的?

daydayup0524


本質上源於信貸。

讓我們從經濟的最小齒輪——交易 開始講起:

一、交易

經濟本質上,是無數交易的總和。交易就是組成經濟的最小齒輪,如果你理解了交易,你就理解了經濟。

我們每次買東西,都是進行一次交易。

我們每次交易,通過使用貨幣或者信貸,購買商品、服務或者股票債券。個人使用信貸購買商品在平時的生活中最常見的場景,是貸款買房買車,通過證明自己(徵信報告中富裕的現金流以及不動產)向銀行貸款,購買大件商品。

而大多數人不明白經濟的原因,大概率是因為不理解信貸,畢竟錢是天天用,信貸一輩子也用不了幾次。

我們的信貸就和貨幣一樣,所以信貸+貨幣就是支出總額,支出就是經濟的驅動力(永遠記住這一句話,這就是經濟的核心)。如果用支出總額除以銷量,就可以得出價格。

個人、企業、銀行、政府,全部都在用以上方式(也就是信貸+貨幣的方式)進行交易。

而其中需要提出來說的是政府。

政府由兩個部分組成,中央政府和中央銀行(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央行),中央政府主要負責收稅和花錢,而中央銀行負責控制經濟中的貨幣和信貸數量。(以下簡稱“政府”和“央行”)

央行主要通過兩種手段來控制貨幣和信貸。一是提高或降低利率,二是發行更多貨幣。

二、信貸

在一個正在運行的經濟系統中,信貸是最為關鍵的一部分,比貨幣要重要的多。

在經濟社會下,人類有兩項原罪:

1、在有錢的時候,希望自己的錢能生出更多的錢;

2、在沒錢的時候,希望自己能購買某種東西,比如房子、汽車。

而借貸正好可以滿足這兩項需求。

貸款人可以通過向外貸款獲得額外的利息,讓錢生錢。

借款人可以通過借來的錢購買商品,或者投資。

只要兩者達成協議,信貸就產生了。

為什麼說信貸是非常重要的呢,因為借款人一旦獲得信貸,就可以增加自己的支出了。

而我們在交易那一章節中說過,支出就是經濟的驅動力,簡單來講,一個人的支出,就是另外一個人的收入。你花的越多,別人掙的越多,反過來說,別人掙的錢,都是你花掉的錢。

一個人的收入越高越穩定,貸款人就越傾向於借錢給他,比如我們的銀行更願意貸款給公務人員,因為公務人員的現金流穩定,也更願意貸款給企業,因為企業有抵押物。

信用良好的借款人有兩個條件:償還能力和抵押物。

償還能力是指你的現金流可以穩定足夠的償還你所欠下的債務以及利息,即時不能償還,你還可以出售抵押物比如最常見的房子,來償還債務。

這樣,借款人就可以放心的把錢借給這樣有信用的貸款人。

所以收入越高越穩定->借貸額度也可增加->可以增加支出--由於一個人的支出是另外一個人的收入-->導致另外的人收入增加->借貸額度增加->不斷循環。

這種不斷循環的模式,就會導致經濟增長。

三、經濟週期

隨著生產率的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日益富裕,這是自不必說的。

一般情況下,除了工業革命這種不多見的因素之外,生產率的提高都是線性的。

這裡多嘴一句,類似於工業革命這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機遇,都是可以極大提高生產率和人民幸福指數的,所以在生產率發展較為平緩的今天,全世界都在尋找下一個可以帶動經濟發展的機遇,所以為什麼像5G、人工智能這樣的技術,國家都在大力倡導的原因。

一個勤奮的人,在努力學習工作的情況下,可以更快的提高自身的生產率,國家也一樣,在開足馬力奮鬥的情況下,可以讓人民過上相對富裕的生活,但這些在短期內都不一定體現的出來,所以應了那句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然後是現在。如果之前你沒有勤奮的話,最好現在就開始勤奮努力,然後期待十年後的成果。(突然來了一波毒雞湯,哈哈哈)

生產率在長期來說效果是最為顯著的,但在短期內,信貸是最為有效的。

因為長期來說,生產率的提高是線性的,不會劇烈波動,所以不是經濟起伏的一個重要動力。

只有債務,才可以在短期內刺激經濟,提高GDP。

但刺激經濟都是要承擔後果的。

我們能夠通過借貸讓消費超出產出,但在還債的時候不得不讓消費低於產出,這是鐵律。

經濟週期波動有兩大週期分類,小週期一般持續5-8年。

大週期一般持續75-100年。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少能感受到這種波動,因為我們離這種波動太近了,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

而經濟的上下波動起伏,也不取決於我們是否努力工作或者善於創新,主要取決於信貸的總量。

信貸的產生,其實就是我之前所說過的在經濟社會下人類的兩項原罪之一:在沒錢的時候,希望自己能購買某種東西。

提前消費,為了購買現在買不起的東西,你的支出必然超過收入。因此你需要借錢,想貸款人借錢,實質上是向未來的自己借錢。

借錢一定別借多,估量著自己的未來收入來,更何況現在經濟不景氣,一定不要太樂觀,何況現在這麼多消費陷阱都在誘惑人掏錢,年輕人信用卡刷唄都刷爆了,碰上小貸就完了。

借錢要還,天經地義,信貸其實就是你在未來的某一天,通過減少你的支出來還掉你所承擔的債務。

在你借錢增加支出消費和還錢減少支出還債的這一段時間內,就製造了一個經濟週期。

對於個人是這樣,對於國家也是這樣,對於整個經濟也是這樣。

所以為什麼信貸這麼重要,因為信貸觸發了一系列將在未來發生的可以預料的事情(欠債還錢導致的經濟週期)。

這就是信貸和貨幣的最大區別。

在現實生活中,一般人可能感覺不清楚,但其實大部分所謂的錢,都是信貸。

美國國內的信貸總額,大約50萬億美元,貨幣總額只有大約3萬億美元。

雖然信貸在還的過程中會導致減少支出造成經濟下行,但是借貸並不一定都是壞事。

比如你借錢買一個大彩電來享受,電視機是不會帶給你任何收入來償還你所借的錢。但是如果你買一個拖拉機來提高你的農田產量,用它收穫更廣闊的莊稼賺更多的錢,不僅能夠使你償還債務,還能讓你有更多的收入來增加你的支出。

相同的,你的支出就是別人的收入,你的支出提高之後,別人的收入也會提高。

別人的信貸額度上升,可以借更多的錢來生產,這就是經濟繁榮的簡單道理。

但不要忘記,借貸是有周期的,週期會上行,就會下降。

四、短期債務週期

隨著經濟活動的增加,支出也隨之增加,商品價格開始上漲。

為什麼支出會隨著經濟活動的增加而增加?

不錯,是因為信貸,信貸是可以隨時憑空產生的東西。

為什麼商品價格會開始上漲?

是因為如果支出和收入的增長超過所生產商品的生產速度,商品價格就會上漲。

通俗的說就是錢比商品多。這個時候,我們會把這一現象稱之為通貨膨脹。

央行不喜歡看到通貨膨脹,因為這會導致非常多的社會問題。

央行就會使用金融手段來解決這一問題,比如提高利率。

隨著利率的上升,因為借錢利息的增加,現有的債務持有成本也會增加,相當於每個月的信用還款額會增加,願意借錢的人就會減少。

一方面人們會減少借款,另一方面持有債務的人還款利息增加,生下來可以支出的額度自然就會減少,支出速度就會放慢,而由於一個人的支出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這個時候他人的支出也會隨著收入而降低,同時也會減少借貸。

人們的支出下降,由於支出的減少,經濟活動減少,導致商品價格下跌。

在錢變少而商品不變的情況下,商品價格隨之降低,我們把這一現象稱之為通貨緊縮。

如果通貨緊縮嚴重導致通貨膨脹不再成問題的時候,央行就會降低利率,來增加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力。

隨著利率的降低,人們的償債成本下降,更多的人會願意借貸,人們支出增加,環環相套,又開始出現經濟擴張。

在短期債務週期中,由央行控制利率。

如果信貸易於獲得,經濟就會擴張。

如果信貸不易獲得,經濟就會衰退。

短期債務週期通常持續5-8年,而且在幾十年內不斷重複。

所以你知道美國經常升息降息為什麼會對全球經濟影響這麼大了吧,因為升息降息直接導致短期信貸的增減,而信貸就是錢,有錢了什麼都能做,沒錢了啥都幹不了。

因為在長期內,債務增加的速度超過收入,從而會形成長期債務週期。

五、長期債務週期

雖然人們的債務在增加,但貸款人反而會提供更寬鬆的信貸條件,這是為啥呢?

這是因為大家都認為現在的經濟形勢一片大好。收入一直增加,房價不斷上升,股票市場欣欣向榮,人們會用借來的錢大肆消費,因為所有東西都在漲,所以反而錢花的越多資產越值錢,人們越會借錢花錢。

所以雖然債務在增加,但是收入或者資產也以相近的速度在增加,從而抵消了債務。

與此同時,因為大量產生信貸支出,所以資產價格也隨之上漲,人們用大量借來的錢購買資產,比如房子。

因為投資促使資產價格日益升高,人們會覺得自己很富有。

因此,儘管積累了大量債務,收入和資產價值的上升,幫助借貸人在長期內保持良好的信用。

但這種情況顯然無法一直持續下去。

幾十年來債務負擔一直在緩慢增加,使得償債成本越來越高,到了一定的時候,償債成本的增加必然會超過收入,償債會迫使人們減少收入,你們知道我要說什麼了,由於一個人的支出是另一個人的收入,導致他人的收入減少,從而信用降低,信貸額度減少,而償債成本則繼續增加,使得支出進一步減少,大部分人連以貸養貸都還不起。

這時到達長期債務的頂峰,債務負擔變得過重,週期開始逆轉。

美國、歐洲和世界上很多其他國家地區在2008年就發生了這種情況,而那時我們是通過大放水來提振自家的經濟的,所以你知道了為什麼那時候要大放水刺激經濟了吧,因為不刺激就要走下坡路了,所以用放水的方式通過房地產強行續命。

日本的這一情況發生在1989年,之後就是他們常說的失去的十年,美國因為同樣的原因,在1929年也發生過這樣的情況。

六、去槓桿化

去槓桿化,就是去信貸化。

隨著信貸消失,人們收入下降,借款人再也無法借到足夠的錢來償還債務,借款人為了竭力填補這個窟窿,不得不出售資產,出售熱潮使市場充斥著待售資產,不動產市場一蹶不振。資產價格下跌,銀行發生擠兌,股票市場暴跌,社會緊張加劇,整個經濟情況開始下滑,並且一環套一環,形成惡性循環。

隨著資產價格的下跌,借款人能夠提供的抵押物的價值也跟著下跌,這會進一步降低借款人的信用,人們會覺得自己很窮,支出開始減少,因為一個人的支出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所以收入也隨之減少,財富減少,信貸減少,借貸減少,等等都隨之減少,並且這種情況,連央行的低利率都無法挽回局面。

美國在1929年和2008年的兩次去槓桿化期間,利率都幾乎為0。

為什麼連接近於0的利率都無法挽回這種情況?

因為借款人負債累累,其資產也大幅縮水,貸款人意識到借款人的債務過於龐大,即時借錢給他,也無法償還。相當於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即時央行將利率調整為0,貸款人也不想再向外貸款。貸款人停止放貸,借款人只能停止借貸,無法償還債務,導致去槓桿化失敗,經濟蕭條。

那到底該如何應對去槓桿化呢?

為了解決債務問題,有四種辦法:

1、個人、政府、企業消減支出;

2、通過債務違約和重組來減少債務;

3、財務再分配,將財富從富人轉給窮人;

4、央行印發更多貨幣。

這四種辦法用於現代歷史上每一個去槓桿化的過程。

第一種辦法,個人、政府、企業消減支出、停止借貸,通過攢錢還貸的方式消減債務。

當借款人不再借入新的信貸後,你以為債務會減輕,但其實情況正好相反。

企業消減成本還債,意味著工作崗位減少,失業的人增多。

你通過減少支出還債,一個人的支出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他人的收入也會隨之減少,收入下降的速度超過還債的速度,會導致債務負擔實際上更為沉重。這種解決債務的方法會引起通貨緊縮,令人十分痛苦。

第二種辦法,通過債務違約和重組來減少債務。

許多借款人這個時候實際上已經無力償還債務了,如果借款人不還錢給銀行,其他人就會擔心銀行沒有足夠的資金來兌現他們的存款而紛紛取出存款,發生擠兌現象。

如果個人、企業和銀行都出現了債務違約,那這就是嚴重的經濟蕭條了。

但那些人真的已經還不起錢了怎麼辦,只能同意債務重組。

債務重組的意思,其實就是國家承認憑空減少社會中的債務,或者延長還款期限,或還款利率降低,原來還100塊錢,現在還50塊錢,兩人就一筆勾銷。貸款人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因為少還總比不還好,總強過血本無歸。

債務重組讓債務消失,但是債務重組會導致收入和資產價值以更快的速度消失,因為本來銀行能收100塊錢的,可以借貸出去獲得更多利潤,現在只能得到50或者30,相當於收入憑空減少,和第一種辦法一樣,實際導致債務負擔更為嚴重,引起通貨緊縮。

第三種辦法,將財富從富人轉給窮人。

這種辦法聽著就非常悅耳。政府增加對富人的稅收,然後轉給窮人,以幫助經濟中的財富再分配。

但富人承受著經濟疲軟、資產貶值和增稅壓力,如果繼續蕭條下去,就會發生社會問題。

最後一種辦法,央行印發更多貨幣。

去槓桿化就是去信貸,去信貸其實就是導致大家的錢不夠花,那怎麼辦?

央行開啟印鈔機印錢就對了。

之前我們說過,央行主要通過兩種手段來控制貨幣和信貸。一是提高或降低利率,二是發行更多貨幣。

在去槓桿化的過程中,降低利率已經不起作用了,因為還不起債的人太多,貸款人不願意貸更多錢出來。

所以央行現在不得不發行更多貨幣。

發行貨幣和前三種辦法不同,會直接起通貨膨脹和刺激經濟的作用。

這種情況在19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期間和2008年都發生過。

而且世界各地能夠這樣做的其他央行,也都這樣做了。

央行通過開動印鈔機,使用這些憑空生產的貨幣購買金融資產和政府債券。

購買金融資產可以推升資產價格,比如股票和房子,從而提高人們所擁有的資產價格來維持紙面富貴,但這僅僅只能幫助那些擁有資產的人。

而那些沒有資產的人,央行通過購買政府發行的債券,把錢借給政府,政府通過購買服務和基建等,來增加工作崗位,提高人民收入,穩定社會平穩發展。

降低債務的四種方法,決策者必須平衡兼顧前三種通貨緊縮的辦法和通貨膨脹的辦法,以便保持經濟平穩發展。如果保持適當的平衡,就可以帶來和諧的去槓桿化。

結合國內目前的狀況,正在進行去槓桿化,努力保持平衡以便經濟平穩落地。

但只要出現平衡失誤,不管是通縮還是通脹,經濟危機就會到來。


不給糖就搗Dan


在這大好時光裡十分感激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希望以下為大家分享一這個問題對大家有所幫助,我希望我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到大家,也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我認為有人問國家印錢不會導致通貨膨脹?不會,因為這些錢被投入到了房地產上,變成了不動產,並沒有在市面上流通,所以不會對貨幣結構和物價產生影響。

房地產繁榮是一片虛假的繁榮,買房的人等於提前透支了未來,用10年20年的時間來還房貸,房地產商人等於提前佔領了未來市場,把未來該掙的錢給掙了,許多父母連自己兒子的房子都替他們買了,他們長大後自然就不需要買房了。

所以房價不會一直漲下去,總有飽和的一天,現在許多家庭都有三四套或者四五套房子,當他們的身價漲到一定程度時,他們會在合適的時候賣出去,當賣方達到10%時,房價就會出現停滯甚至掉價。房價下跌給剩下90%的人帶來恐慌,於是他們紛紛跟風拋售房產,導致房價斷崖式下跌。

股市和房價一起暴跌,於是很多人紛紛拋售股票,直到股市崩盤,其實股市根本就沒這麼多錢,America經濟大蕭條前夕,股市上的股票如果全部套現,能買下14個America。

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最後在這裡,祝大家在新的一年有一個美好的開始,美好的生活,每天開開心心的生活,快快樂樂成長,謝謝!



股票行情投機客


建議您看達利奧的“經濟是怎樣運行的”這個動畫短片,可以把經濟危機形成的原因,以及怎樣化解經濟危機說的非常清楚了。我也可以在這,給您概括一下主要內容。

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和新古典經濟學家對經濟危機有著不同解釋,有效需求不足,市場調節失效等等,但是個人認為還是達利奧的週期嵌套理論從實踐角度最有效,也最實用。

為什麼經濟會出現危機(極速衰退),我們要先理解為什麼經濟會波動。

首先長週期的技術週期啟動的時候 由於新技術投資回報率很高,就會啟動新的債務擴張週期,企業部門就會擴張債務,從而加速經濟的上行。

這時候由於新技術,新產品的回報率很高,所以這個時候的債務擴張是良性的,因為企業很容易就可以通過產品賺到的盈利償還債務。

這個時候,技術週期,債務週期,庫存週期是共振向上的。

但是由於兩個原因,會導致債務週期的擴張逐漸由健康變得不健康。一是新技術的投資回報率會邊際下降,慢慢變得低於融資成本。二是新增的債務除了用於生產,更多也會用於消費。(用於消費的債務擴張 是基於借債人本身收入有提升的預期的,也就是舉債人認為自己其他方面收入的增長能夠償付這筆債務 這筆債務本身沒有對應有回報率的資產,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不健康的)

當不健康的債務持續累計,疊加技術週期得逐步走到頭,經濟就會迎來債務週期和技術週期的共振下行。

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看到經濟危機了。也就是說,在經濟繁榮時期,經濟體包括國家或者企業,加的槓桿,要在衰退期去槓桿,一個失控的去槓桿,就會發生經濟短期極速的衰退,就是我們定義的經濟危機了。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國家會在經濟衰退或者經濟危機時,逆週期的擴張債務,擴張貨幣,緩解疼痛,成功的去槓桿是可以避免危機,實現經濟的軟著陸的。一個失敗的去槓桿,要麼事加速的衰退,或者出現滯脹。



鄭宇光


經濟危機是怎麼形成的?我講講原理吧:

第一,是主權政府沒有嚴格遵守印鈔紀律,過多的印刷紙幣,給市場注入過多的流動性,紙幣的數量超出了社會商品總規模。

第二,在主權貨幣超發的過程中,紙幣濫發導致貨幣購買力下降,引發惡性的通貨膨脹,主權政府的信用就會嚴重下降,而貨幣的本質是信用,信用破產之後,便會引起居民擠兌,銀行破產之後就會導致與銀行聯繫緊密的各行各業都會遭殃,要麼是資金鍊斷裂,要麼是居民消費慾望不足,導致連鎖反應,這個連鎖反應的過程就是經濟危機發生的過程。



小學徒鏈筆


雖然作為普通人,特別是咱農民談這個話題有點高大上,但經濟危機真正到來時,卻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生活在社會的大環境中,我們誰都無法置身事外!

只要上過中學,學過《思想品德》的人,就會對經濟危機有一個認識,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特殊產物,就是一方面生產過剩,產品賣不掉,一方面消費者卻買不起!

計劃經濟時代,是短缺經濟,沒有經濟危機的物質基礎,經濟危機從根本上沒有存在的土壤!

市場經濟時代,特別是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世界經濟成為了一條產業鏈,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產能過剩,出口受限,企業破產,失業率增加,銀行信貸出現危機,都是經濟危機的前兆表現。

作為農民,產生經濟危機的原因我們無法弄得明白,看得清楚!但種好糧食有飯吃,卻是應對任何經濟危機的最智慧辦法!

美國追擊本拉登多年,現代科技手段卻在最原始的抗擊中消耗了多年!

所以,咱農民只要認準一條,未雨綢繆,種好自己的田,把自己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裡,我們什麼都不怕!

個人之見,歡迎批評意見!

關注村姑說村事,更多精彩話題共交流!


表裡鄉村


按照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分析框架,即從“一般”到“特殊”,可以從三個層次論述“危機”的產生:

一般方面。

商品經濟本身就蘊含著“危機”(馬克思稱為“驚險的一躍”)。商品生產者(廠商)能否“賣出”商品從而獲得“貨幣”,本身就只是一種“可能”。

廠商理論,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討論的是廠商在這種“可能”支配下的行為模式。

事實上,在馬克思的理論看來,廠商的自我調整每一次都是一次“危機”應對,無論是減少產量、增加庫存,還是擴張規模、增加投資。

馬克思並不認為“市場”無法調整“危機”,而是認為“市場”時時刻刻地“解決危機”。

馬克思把這種一般性的理論稱為“價值規律”。

特殊方面。

1、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流通—消費—再生產”在理論上是個閉環,但實際上資本主義一直以“外部市場”為主。

生產不足,而消費需求旺盛,算不算“危機”?在馬克思理論裡,這是一種“經濟危機”;但在現代經濟學裡是不算的,這叫“繁榮”。

生產充足,而消費需求不足,算不算“危機”?實際上,這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是“常態”,馬克思稱為“資本主義的擴張”,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就是不斷尋找“外部市場”的歷史。

結論1:馬克思理論認為,資本主義一直不斷地尋求“外部市場”,當“外部市場”無法滿足需求是便出現“經濟危機”。

2、資本主義制度下,金融資本、土地資本、產業資本(現代應該加上“稅收”)共同瓜分“剩餘價值”。

當金融資本在社會中處於壟斷地位時,產業資本居於從屬地位,從而導致產業資本的自身再生產條件無法滿足,帶來“經濟危機”。

結論2:馬克思理論認為,剩餘價值從生產領域產生,但當產業資本在資本競爭中失敗時,便出現了“經濟危機”。

3、產業資本處於從屬地位,一方面是因為金融資本的壟斷,另一方面是不同資本存在不同的“生產週期”。

資本週轉是馬克思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因為資本週轉的速度不同,那麼不同“廠商”的行為模式是不同的,“價格”的變化從生產資本那裡傳導到金融資本往往具有滯後性。另一方面,金融資本的生產週期更長,需要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價格”水平。在資本利潤率趨同的理論下,金融資本的風險相對較小,則其規模會不斷擴張,從而形成壟斷效益。

結論3:當金融壟斷資本主義形成,“經濟危機”不再表現為生產過剩。

4、貨幣生產和價值。

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

為了使分析方便,《資本論》中馬克思假設存在這種貨幣,即金幣(實物貨幣)。

但經濟現實中的貨幣,無論是鑄幣還是紙幣,又或者是信用貨幣,其使用價值和價值並不一定統一,即短期的存在使用價值與價值相分離,換句話說,單位貨幣的購買力保持不變(未發生通貨膨脹)但價值量下降的情況。(金屬貨幣退出流通流域,價值量上升,但紙幣不行、信用貨幣也不行)那麼,長期來看,貨幣本身受價值規律影響,尋求價值的過程,會導致“經濟危機”。

結論4:貨幣生產部門(央行——商業銀行,以及其他各種金融資產的擴張),作為一個“廠商”只有單向擴張一個選擇,其行為選擇只有兩項,維持或擴張。現代經濟運行中存在一個貨幣“廠商”不滿足“廠商理論”。



A股平頭哥


導致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 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導致經濟危機的可能原因有:經濟政策錯誤;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自然災害;全球化的後果;金融政策錯誤。

經濟危機早在簡單商品生產中就已經存在,這是同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相聯繫的。

在生產方式危機才變成了現實。隨著簡單商品經濟──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發展,就使經濟危機的發生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隨著社會分工的廣泛發展,商品生產,每個企業都成為社會化大生產這個複雜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它在客觀上是服務於整個社會,滿足社會需要、應受社會調節的。

由於生產資料私有,生產從屬於企業的利益,生產成果都被他們所佔有。而企業生產的唯一目的,生產的擴大或縮小,不是取決於生產和社會需要即社會地發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間的關係,而是取決於利潤以及這個利潤和所使用的資本之比,即一定水平的利潤率。因此,當生產的擴大程度在另一個前提下還遠為不足的時候,對生產的限制已經出現了。生產不是在需要的滿足要求停頓時停頓,而是在利潤的生產和實現要求停頓時停頓。

重要表現之一,單個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同整個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單個企業的生產,在資本家的統一指揮下,是有組織、有計劃的;而整個社會生產卻基本上陷於無政府狀態。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比例關係的失調,特別是生產與需要之間的比例關係的失調,是私有制所造成的結果。私有制把社會生產,企業們各行其是。各生產部門比例的不協調,是生產運動中的經常現象,而按比例的發展,則是生產運動中的個別情況。嚴重比例失調是引起經濟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產能增長與有效需求不足,即總供給與總需求或生產與消費。在追逐高額利潤的驅使下,所有資本家都拼命發展生產,結果是有效需求落後於整個社會生產的增長,商品賣不出去,造成生產的相對過剩。這是引起經濟危機的最直接的原因。

生產與消費以及市場無序競爭,作為具體表現是彼此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正是它們的結合,才不可避免地使再生產週期地遭到破壞,引起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知行贏


美國的金融結構是一個倒置的金字塔,它的底層是和物質產業與實際消費相關的接口,如工商企業貸款、房貸、消費貸款、教育貸款等等,以此為基礎構造出金融衍生產品的大廈。美國金融機構發放的實物類貸款不到20萬億的規模,包括房貸、工商企業貸款和其他消費類貸款,但衍生金融產品的規模卻達到了400萬億美元。現在底層垮掉了,上面龐大的建築也會跟著往下垮。因為這些衍生金融產品的標的都是與實物相關的貸款和債券,現在這些貸款和債券還不了,衍生金融產品的大廈就得垮掉。

  之所以是現在而不是前些年爆發,是因為2005年以來金融機構集中發放了大量的次級貸款,這些金融資產從2007年7月份就開始進入還款期,到今年第三季度進入還款的高峰期,到期的債券無法償還,危機就爆發了。我預計,這個高峰恐怕要持續到2009年。

  美國這場危機的主要原因是通過信用創造製造出了超出自身支付能力的需求,或者說消費未來。這一切得以維持的本質,是以強權和武力為基礎,一小部分人對絕大多數人的財富和資源進行侵佔,這種國際社會機制存在的基礎是信用和實力。但是,這兩樣東西都是動態的,有時甚至是極為脆弱的。實力是信用的基礎,信用是實力實現的工具,隨著實力的變化,信用度也在發生同方向的變化。

  隨著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中國崛起,打亂了原有的世界各國實力的均衡,這必將使原有的脆弱的世界信用體系進行價值重估,重估必然帶動經濟危機至少也是經濟動盪。盛極而衰,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西班牙、葡萄牙的沒落和英國的崛起,以及英國的衰退和美國的稱霸,無不如此。

在今天的世界裡,幾個大財團就可以綁架整個國家,甚至全球社會的利益。由於交通和通信手段的發達,各地區的金融市場、商品市場已經在全國層面被整合在一起。在這種形勢下,很容易通過企業間的整合,形成規模極大、市場滲透面極廣、涉及眾多公眾利益的少數財團。於是,政府需要提供市場規則、產權保護的公共服務。而且,因為這少數財團綁架了太多公共利益,出現了“大到不能倒”的局面。特別是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跨國金融公司牽連到的公眾利益不只侷限於其母國,而且跨越了國界,滲透到全球,“大到不能倒”的局面更容易出現。因此,傳統的純粹自由市場已難以持續。

國內一些評論認為,這次危機是美國金融資本主義的終結。我認為這誇大了危機導致的後果。美國式金融資本主義肯定還會繼續,這次危機帶來的衝擊,主要的影響是在量的方面,而不是質的改變。所謂的美國金融資本主義模式,包括很多內容,例如,靠信貸來促進消費,然後靠消費來帶動經濟增長,這是與現在的討論相關的。這個模式今後肯定不會改變。這種發展模式不是美國專有的,發達國家都不同程度地採用了這樣的模式,實際上,中國現在也要從投資驅動型的模式向消費驅動型的模式轉型。

  美國在19世紀後,基本是靠消費拉動增長,其原因是工業革命帶來生產能力的大幅提升。現代社會之所以都要靠消費驅動經濟,是因為工業技術、農業技術已足夠完善,人類的物質生產能力大大提高,不怎麼費力即能滿足物質消費需求。因此,最後制約人類經濟增長的不是生產能力不足,也不是投資不足,而是消費需求跟不上,消費是增長的瓶頸。各類金融市場發展的目的之一是通過住房抵押貸款、汽車貸款、教育貸款等來緩解因為人們收入不均勻而導致的消費不足問題,人們也通過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各類基金等金融品種,安排好未來的可能需求,以減輕青年、壯年時期的存錢壓力,從而促進消費。總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以及其它相關的金融發展,都是圍繞著把人們從存錢壓力中解放出來,進而釋放消費的動力。不僅美國不會結束這種模式,相反,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應該趕快學習,否則,中國和許多其他國家只能靠製造業和出口市場。

  那麼,次貸危機的結果會是什麼呢?首先當然是讓美國和全球的金融機構付出代價,中國的外匯儲備和商業銀行、日本的銀行業都已付出代價。其次是美國經濟和社會受到衝擊,消費信貸和其它信貸嚴重收縮,不僅美國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的貸款、投資會更加謹慎,而且其他國家的機構和個人給美國提供的信貸、資本會大幅下降。因此,美國未來一兩年的信貸消費很難增長。所以,我認為這次金融危機將壓縮美國的信貸消費,使這種經濟模式在規模上下調,但不會是終結。

  接管“兩房”以及通過動用政府資金解救其它金融財團之後,美國財政赤字在今年和明年至少多增幾千億美元,再加上伊拉克戰爭開支等,美國財政赤字會快速增長,需要發更多國債。這會把本來提供給民間、企業的資金轉移到政府手裡,壓縮經濟增長和民間福利的空間,而且使美元傾向於貶值,進一步打擊國際投資者投向美元資產的意願,減少美元資金的供給。

  因此,從許多方面看,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深遠,是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打擊面很廣、也很深。但是,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美國的金融和經濟模式,反而是強化了它,這次美國也會通過相應的改革再走出來。

我們預計,美國的市場離穩定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但是決定性的調整在今年11月到明年2月基本上可以定局。全球市場和中國市場的真正走向在此之前還不會提前明朗,所以,分析、觀察是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


人類星光燦爛


比如有個紡織廠,僱傭了100名工人。

每名工人月薪30元,但是他的勞動能把50元的棉紗變成150元的棉布,所以他每個月創造的價值是100元。於是,每個月:

100名工人付出了勞動,獲得了3000元工資。

紡織廠廠主付出了8000元生產成本(3000元工資和5000元棉紗),獲得了一堆棉布(賣出去的話應該是15000元)。

但是,工人只獲得了3000元工資,導致紡織廠廠主只賣出去了3000元的棉布,還有價值12000元的棉布積壓在倉庫裡。

棉布必須交易出去才具備商品屬性和價值意義,用大白話說,他需要把棉布變成貨幣,再用貨幣購買下個月開工需要的棉紗(繼續生產),甚至用利潤開一個新的紡織廠僱傭更多的工人(擴大再生產)。

但是賣不出去,這些商品無法變成貨幣資本就什麼都沒有,反而棉布放個兩三年會朽爛。所以紡織廠廠主看著倉庫裡12000元的棉布,心塞。

【這就是經濟危機】

紡織廠廠主覺得沒那錢維持工廠運轉,但是暫時自己維持生活的錢不缺,於是不幹了,宣佈停工,100名工人失業。

紡織廠廠主手裡抓著棉布,心裡嘀咕,我覺得兩三年內還是有望把這棉布賣出去的。

(什麼?讓我把棉布從15元一匹降價到3元一匹讓P民們能買得起、買得完?不可能的)

【經濟危機的表現1:失業劇增】

【經濟危機的表現2:商品大量積壓,工廠倒閉】

過了1年多,棉布還是沒有賣完,紡織廠廠主非常捉雞。

於是他和其他幾十個紡織廠廠主一起遊說議員,議員再在議會里鼓譟,議會通過了對清朝宣戰的決議,在印度的一支分艦隊把清朝揍了一頓,清朝答應五口通商。關稅?什麼關稅不存在的。

紡織廠廠主高高興興地把棉布運去廣州賣掉了,終於換回了貨幣(白銀)。

【經濟危機的緩解方式1:強行打開外部市場,轉移/傾銷過剩產品】

過了1年多,棉布還是沒有賣完,紡織廠廠主非常捉雞。

這時候棉布的銷量莫名其妙上升了。原來北美突然發現了一個大金礦,幾百萬人都在那裡淘金,老有錢了!

終於有人買棉布了。紡織廠廠主這個月多賣了一千多元,下個月賣了兩千多元,漸漸清空了庫存,有錢了,工廠也恢復開工了,甚至還有利潤琢磨著在北美再開一個紡織廠。

【經濟危機的緩解方式2:天降好運,強行續命】

(這是19世紀中後期的真實歷史,資本主義工業化國家,尤其是英國和美國,走出經濟危機都靠金礦。因為金礦的工人生產出來的“商品”是黃金,不需要再經過售出流程轉變成貨幣,他其實就是貨幣。)

過了1年多,棉布還是沒有賣完,紡織廠廠主非常捉雞。

過了2年多,棉布還是沒有賣完。

該國的殖民地沒有金礦。

該國去年想打阿比西尼亞,結果被黑叔叔打回來了。

紡織廠廠主生無可戀,一生氣把棉布拉到郊外一把火燒了。紡織廠廠主在燒棉布的時候,正巧看到了出來倒牛奶的奶牛場廠主,兩人相視一笑。然後他們一起動手,把在不遠處拔槍自殺的鋼鐵廠廠主埋了。

工人們失業兩年了,把最後一件衣服送到當鋪換成麵包後,默默餓死在街頭,教堂的神父收起來埋了。一百多年後教堂拆遷,教堂後面一層疊一層的無主墓地發掘出來,所有教堂的無主屍骨疊在一個很大的地下墓穴中,教會的人一數,啊呀,200萬具骷髏,但是19世紀這個城市只有不到200萬人口呀。

(推薦旅遊景點:巴黎的地下墓穴)

又過了很多年,工人該死的都死了,企業破產的也都破產了,新的企業主誕生,新的工人從兒童長成少年,大家又繼續工作了。

【經濟危機的緩解方式3:來呀,互相傷害呀!】

時光如梭,紡織廠廠主II世的棉布又積壓了。

金礦已經枯竭。

世界的殖民地早已瓜分完畢。但是廠主II世又出錢收買議員在議會鼓譟要發動戰爭了。

你說奧地利的大公被塞爾維亞的刺客殺了,德國為啥要向英國宣戰呢?英國為啥要向德國宣戰呢?為什麼呢?

別管什麼市場不市場的了,因為打仗本身就能消耗產品,和……人口。

總動員,徵兵300萬,廠主II世積壓的棉布清空了,還得加班加點。

索姆河一天被德國機關槍掃翻六萬人,六萬個人的軍服又是好大的訂單啊。況且這六萬人也免得餓死凍死在倫敦街頭了。廠主II世放下報紙,心情愉快地注視著杯裡的紅酒。

【經濟危機的緩解方式4:帝國主義戰爭暨P民的互相傷害】

沒打仗的時候差點餓死,打仗了馬上要被機槍掃死,士兵們一生氣就掉頭衝進了冬宮,把沙皇全家突突了。

【再也沒什麼經濟危機了,全劇終……等等!】

蘇維埃成立了,可紡織工人的月薪為什麼還是30元?活我也沒少幹啊,甚至因為星期六義務勞動我每個月創造的價值不是100元而是120元了。

所以?這是為什麼?

而且,沒給我發120元月薪的話,蘇維埃怎麼解決過剩和危機?

(您的好友計劃經濟已經上線)

蘇維埃有1億人口,每年能創造1500億價值。但是發給勞動者的薪酬是500億元。

蘇維埃規劃全國的商品生產,每年生產50億元的麵包,肉類20億,伏特加60億,……總之每年食品150億,衣物50億,住房100億,其他日用消費品200億,正好500億。

勞動者的500億工資剛好可以買走這500億消費品。完美解決。

不過,這500億消費品是由1億人口中的3333萬生產出來的。

另外6667萬人口也在工作,只是沒在生產消費品。

他們……生產了4萬輛坦克。

Wtf,要4萬輛坦克幹啥啊?

對對對,你說得有道理,明年我調整一下。

第二年,另外6667萬人口生產了大量的機器,足可以新開10家鍊鋼廠、5家鋼鐵廠、3家鋁冶煉廠、5家有色金屬工廠,10加飛機廠、20家拖拉機廠、10家造船廠、30家汽車廠、25家紡織廠……

工業化程度+15%,勞動生產率+20%,後年可以生產6萬輛坦克嘍。

(“能不能別提坦克的事兒了?”“那好吧”)

第三年……另外6667萬人口生產了1萬公里高鐵、2個核電站、1個高能物理實驗室、1個巨型射電望遠鏡……18枚衛星1艘飛船然後還用火箭打上去了……。

【我是計劃經濟,再也沒什麼經濟危機了】

說完了計劃經濟,現在把話題又回到資本主義國家。

這裡先說明一點,前面的例子很簡單,就像中學課本讓你學牛三,習題都是“無摩擦平面上無阻力的小車”,便於中學狗理解這個世界。但現實中可沒有無摩擦平面和無阻力運動。

接下來要說的凱恩斯主義,就是一道參數比較複雜的題目了。

凱恩斯大叔首先研究了19世紀中後期北美金礦開採產生的神奇效應(見前文經濟危機的緩解方式2)。凱恩斯發現:它的本質是通脹。由於當時各大國的貨幣基本都是金本位或者金銀本位,金礦大量開採,貨幣量增加了。

凱恩斯又研究了1914-1918年世界大戰的影響(見前文經濟危機的緩解方式4),發現這個的本質仍然是通脹——各國為了支持戰爭,加稅已經滿足不了軍費需求了,同時也都在強行印錢。所以世界大戰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危機的症狀。

凱恩斯認為,通脹可以緩解和儘快走出經濟危機。19世紀的北美金礦和1914年世界大戰這兩個事件,看起來一個是打仗死人一個是淘金髮財,然而本質上是一樣的,那就是通脹。

通脹首先是可以剋制邊際效率遞減效應,刺激或者說逼迫工廠主繼續開工,刺激工人不再儲蓄儘量消費。其次,通脹超發的貨幣有相當一部分把持在政府手裡,可以由政府主導啟動一些(不管有沒有意義的)工程,僱傭工人就減少了失業率,工人手裡有了工資,國家的消費總額也可以上升。第三,通脹通常伴隨著匯率下跌,這使得該國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具性價比,更有競爭力,有助於出口,也就是有助於轉移/傾銷過剩產品。

凱恩斯開啟了現代國家應對經濟危機的方式,也導致經濟危機進化為現代的經濟危機。

也是在這個時間點以後,各主要國家開始丟掉節操,先是定期地、頻繁地調低本國貨幣的含金量,最後乾脆拋棄了金本位,這都是為了通脹的時候方便。


一個花瓶


商品經濟本身就蘊含著“危機”(馬克思稱為“驚險的一躍”)。商品生產者(廠商)能否“賣出”商品從而獲得“貨幣”,本身就只是一種“可能”。

廠商理論,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討論的是廠商在這種“可能”支配下的行為模式。

事實上,在馬克思的理論看來,廠商的自我調整每一次都是一次“危機”應對,無論是減少產量、增加庫存,還是擴張規模、增加投資。

馬克思並不認為“市場”無法調整“危機”,而是認為“市場”時時刻刻地“解決危機”。

馬克思把這種一般性的理論稱為“價值規律”。

特殊方面。

1、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流通—消費—再生產”在理論上是個閉環,但實際上資本主義一直以“外部市場”為主。

生產不足,而消費需求旺盛,算不算“危機”?在馬克思理論裡,這是一種“經濟危機”;但在現代經濟學裡是不算的,這叫“繁榮”。

生產充足,而消費需求不足,算不算“危機”?實際上,這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是“常態”,馬克思稱為“資本主義的擴張”,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就是不斷尋找“外部市場”的歷史。

結論1:馬克思理論認為,資本主義一直不斷地尋求“外部市場”,當“外部市場”無法滿足需求是便出現“經濟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