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政大人的權力並不大,全省的四把手,為何有人說能夠直接對抗二品巡撫?

繁華萬里


學政是清朝最為特殊的一個職位,沒有之一!為什麼說他特殊呢?因為他雖然身處地方,卻屬於京官;身為各省主要大員之一,品級卻可以很低,而且沒有固定品級,自從二品至從五品都有。這在清朝官制中是“蠍子粑粑”——獨一份!

身處地方的京官

學政,全稱提督學政,也被稱為學臺、學憲,每省一員,主管各省與科舉考試相關的事務。既然是每省一員,提督學政自然應該是地方官了。但是,清朝的提督學政卻不屬於地方官範疇。清朝的科舉通常三年舉行一次,提督學政也是三年一任。在京官中遴選,然後外派各省,只管理一個科舉週期內的相關事務,從縣試、府試到院試、鄉試,都歸提督學政管轄,縣學、府學等等的教育事務也都歸提督學政領導,各省督撫無權插手。科舉週期結束,提督學政回京交差,原來幹嘛的還幹嘛去……

換言之,提督學政並不是常設職務,而是一個臨時性職務,只是這個臨時略微長了點兒,整整三年!提督學政雖然身處地方,卻是代表皇帝進駐地方工作的,很大程度上帶有欽差性質,並不屬於地方官,除了科舉考試相關事務,提督學政也無權插手地方事務。從這個層面而言,提督學政的權力其實並不大。

之所以那麼多人趨之若鶩,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掌握著很多人的仕途,如果黑下心來,還是相當有利可圖的。因此,提督學政也成了清朝最為高危的職務之一,因為科場舞弊被殺的提督學政不在少數,著名的俞鴻圖案就是典型的例子,最終俞鴻圖被清世宗腰斬於市……即便清如水,提督學政依然是“有利可圖”的。科場歷來重視同年、座師,一旦自己任期內的舉子將來飛黃騰達了,作為座師的提督學政也是會跟著沾光的。所以,清朝的提督學政之職一直為眾多官員所追逐。

提督學政的品級

眾所周知,清朝各省主要官員都是一品、二品的高官。總督編制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者從一品;巡撫編制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者正二品;布政使從二品;最不濟的按察使也是正三品!但是,提督學政卻非常奇怪,他屬於各省主要官員之一,卻沒有固定品級,原來是什麼品級,出任提督學政之後還是什麼品級。

清朝對提督學政的“學歷”要求很高,必須是進士出身,但是對級別要求卻放得很寬。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屬,只要是進士出身者,都有資格出任提督學政。在這些人當中,侍郎是從二品,十五道監察御史卻只是從五品。換言之,提督學政可以是從二品,也可以是從五品。從五品是個什麼概念呢?比正五品的府同知(大概相當於現在地級市的副市長)還要低一個級別。也就是說,一個比副廳局級還要略低的官員,卻可以和一群省級官員平起平坐!這也是清朝提督學政最為特殊的一個地方。

提督學政能否對抗巡撫

關於這個問題應該區別來看, 提督學政的職權範圍與各省巡撫並不重疊。換言之,巡撫的手升不到提督學政碗裡,提督學政也管不著地方事務,二者之間一般情況下不存在對抗的問題。

但是,有時候二者還是會發生交集的,最著名的莫過於雍正二年的河南鄉試罷考案了。因為剛剛上任河南巡撫的田文鏡鐵腕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侵害了士子們的利益,參加鄉試的士子集體罷考,事情鬧得很大,但身為河南巡撫的田文鏡卻沒有任何辦法。一來,巡撫無權管轄科舉考試,二來彼時的河南學政是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而且張廷玉態度曖昧、傾向於支持罷考士子。最後,田文鏡也只能是上奏清世宗,由清世宗派欽差到河南解決問題。

田文鏡既然敢上書參劾張廷璐就已經開罪張廷玉了,說田文鏡投鼠忌器顯然是站不住腳的,那麼他為什麼不強勢介入,卻要上書清世宗解決問題呢?就是因為提督學政不屬於河南地方官,河南巡撫無權干預提督學政管轄的事務。田文鏡在河南可以管天管地,就是管不了提督學政!如果從這個層面來看,提督學政的確是可以和巡撫對抗的。但前提是,所對抗的事情必須是提督學政職權範圍內的,地方事務提督學政無權干預,更別說是對抗巡撫了……

綜上所述,提督學政是清朝最為特殊的一個職務,他身在地方卻屬於京官,級別可以不高,卻能夠與各省主要官員平起平坐,甚至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可以與巡撫正面對抗!至於原因嘛,只有一個,提督學政是“欽差”,他代表的是皇帝,專事專辦,地方官員無權干預,即便田文鏡那樣強勢的巡撫也無能為力。


農民工歪說歷史


誰和你說學政權力不大?

學政不是地方官,而是中央派遣官。全稱提督學政,掌一省學校與秀才舉人科舉,地位在巡撫之下,布政使按察使之上。

聽起來權力面狹窄,類似於今天省教育廳長加省初級公務員招錄委員會主任。

學校體系不說,科舉負責人是不得了的實權職務,一省三年產生一屆舉人100~200人,一屆半秀才大體1000多名,而學政就是這些舉人秀才的座師,尤其舉人今後要徹底貼上學政的標籤。一般人做官,可懟上司同僚,對座師就得如親爹一樣孝敬,否則就是欺師滅祖。

此外,學政是派遣官,以本職擔任。高可正二品侍郎,三四品的翰林院學士,低可是正五品的郎中。侍郎本官是正二品,和總督同級,超過大多數從二品巡撫(少數巡撫如山東巡撫正二品,加尚書才從一品),所以,學政雖是巡撫的下級,但與巡撫是同輩相交,哪怕巡撫也得出門迎接。而布政使按察使這些官還輪不到巡撫迎接。

因此學政屬清貴職務,平時不屑與俗務官員交往,也是自成體系的本省二把手。對於這樣的官員,巡撫不能也不大好去對付,因為學政屁股後面有一群清貴官,巡撫得罪不起,否則要被禮部、翰林院和各省學政噴死。


四川達州


學政的地位並不低,也具有抗衡二品巡撫的實力。

雖然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是從二品高官,有許多加銜的還是正二品,但巡撫是無權管轄同省學政的。

學政不僅是擔負一省文化教育行政之職,還具有監察地方官員的作用。


(學政衙門)

隨著各省督撫權力日重,如何防範他們濫用權力成為皇帝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

  按照清朝的規定,學政主管一省教育、考試,查察一省教授和生員的情況,他的地位很高,與督撫平行,在布政使、按察使之上。

學政由朝廷中央直接委派,與督撫沒有隸屬關係,三年一任,待遇優厚,有“得一學差,儉約者終身用之不盡”的美譽。


(清代生員)

學政明裡管理地方文教事務,但他們也有暗中牽制督撫的任務,只是與御史公開監督有一定的區別。

學政上任前,要接受皇帝安排的“自督撫至各州縣,俱要留心訪察”的任務,他們也會隨時將督撫及地方弊政上奏。

乾隆二十五年江西學政謝溶生就曾上奏劾巡撫貪贓受賄之事。

 乾隆隨後派劉統勳前往查辦,最後查得上奏屬實,江西巡撫被革職查辦。


(學政大人)

學政工作的重心在科舉,科舉是古代讀書人求仕的最主要途徑,也可以說學政掌握了讀書人的命脈。

雖然科舉考試的主考一般由翰林出身的閣臣或禮、吏二部長官擔任,但會試同考官一般由學政充任,從而極易形成科舉考試中的座主與門生關係。

封建社會是個講究秩序的社會,講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座主與門生既是師徒,又容易形成利益共同體。


(巡撫與學政、臬臺合影)

學政做為座主,要對門生盡愛護、扶助、提拔,為門生“延譽”,擴大影響,為門生升遷拉關係,在必要的時候,還要盡力保護門生。

門生髮達後,要對座主的提攜、照顧進行報恩,對座主的行為往往互相包庇,形成“朋黨”。

可以說,學政是可以依靠門生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意圖的。

隨著學政權力日重,皇帝又開始依靠督撫來鉗制學政,規定各省督撫可以在年終密陳學政聲名,作為衡量學政廉潔與否的重要依據。

做為統治者,是不希望看到在他治下的某一地區形成一支具有共同利益的小團體,所以統治者會讓地方大員們相互制衡、相互監督。

學政雖然不掌握行政、軍事實權,但因為他的監查之權和封建社會特有的門生習俗,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勢力,這也是他們能對抗二品巡撫的原因。

歪眼小史工作室內出品


剛日讀史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學政確實沒什麼權,但是誰要敢把學政惹毛了,他也就沒什麼好日子過了。

中國古代的官場職位永遠是排第二的,關係才是最硬的存在,你說你是內閣首輔,但是老子有皇帝罩著,你能奈我何?劉健、謝遷最終還是倒在了劉瑾手下。


學政也是這個道理,雖然我的品級不是很高,一不管錢,二不管兵,三不管政。

但是我管學啊,古代上學只有一個目的,考科舉當官。仕子們在科考的過程中,學政大人就是他們的座師,將來那些高中進士,位極人臣的學習子們在地方考試考中後都是要親自去答謝學政。學政作為座師,他的學生可以說是遍佈朝野。你今朝得罪了一個學政,明天你就會發現有一個官僚派系和你為敵,就問你怕不怕。

不僅如此,學政的上任方式類似於欽差,說白了人家是京官,你地方官權再大也只能坐以待斃,人家京官權再小也是直達天聽。

最後說,學政就是一個管學的,和地方大員們是一點利益衝突都沒有,得罪了反而惹一身騷,討好了人家回去和皇帝說你兩句好話你就有希望了。當然是能供著就供著了


守仁讀仁




首先,我們聊聊其他高級官員。總督是地方上的封疆大吏,總督一般掛兵部尚書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頭銜,屬於從一品或者正二品的高官,除了四川總督和直隸總督之外,其餘的總督負責兩三個省的綠營軍務。同時,兼管治理河道、糧食運輸等工作。由於總督的地位很高,一般稱呼總督為部堂大人或者制臺大人。 至於巡撫,則是一個省當之無愧的一把手,每個省的軍政民財等所有事務,都需要巡撫管理。巡撫一般掛各部侍郎或者都察院右都副御史的頭銜,屬於正二品或者從二品文官。因此被稱為中丞大人或者撫臺大人。



這兩位屬於封疆大吏,位高權重,甚至可以和朝中的六部九卿們抗衡。至於提督,雖然是從一品官,品級上可能超越了巡撫,與總督平級。但是由於自己是武官,文貴武賤的老傳統非常有用,必須接受總督和巡撫的節制。 布政使屬於從二品文官,負責全省的人事任免、賦稅徵收、經濟建設、政策發佈等工作,屬於常務副省級,僅僅比巡撫低半級。由於地位很高,通常稱布政使為蕃臺大人。至於按察使則是正三品的文官,負責全省的司法、治安和刑獄工作,兼管公檢法各個機關,屬於實力派。因此,按察使被稱為臬臺大人。



在巡撫衙門裡,巡撫大人自然是正堂官,但旁邊有兩個座位,分別留給按察使和布政使。布政使和按察使屬於巡撫的助手,但是並不是屬官。當然,巡撫衙門的命令,按察使和布政使必須執行。否則,巡撫可能會請出王命旗牌。此外,還有一位官員不能忽視,那就是學政。學政雖然不顯山不露水,但地位非常重要,巡撫也要給點面子。 在古代社會中,朝廷採用科舉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讀書人需要從童生慢慢晉級,通過秀才、舉人、進士等挑戰以後,成為了朝廷幹部。由此可見,科舉制度對朝廷很重要。



朝廷不敢把科舉工作交給地方官員,因為擔心地方官員拉幫結派。因此,專門從朝廷抽調官員負責各省的科舉工作。這個官職就是學政,學政負責全省的教育工作和科舉考試的審核工作。雖然不涉及各地行政事務,但掌握了讀書人晉升的命脈。因此,學政被稱為“學臺老大人。” 學政的品級差距很大,如果加掛各部侍郎頭銜,那就與巡撫大人平起平坐。拜會巡撫大人的時候,巡撫甚至需要出門迎接,雖然實權不如巡撫。如果加掛監察御史的頭銜,可能僅僅是正五品。請注意,即使是五品的學政,各地官員仍舊得罪不起,因為背後的關係太可怕。



古代文人考中科舉以後,都會認主考官為自己的座師。學政大人每年都會做主考官,手下擁有很多門徒。有的學生甚至在品級上,已經超過了自己的老師。如果學政與按察使、布政使等地方官員發生矛盾,學政大人的學生和門徒們,肯定會聯合彈劾,這個場面非常可怕。 所以說,即使是巡撫和總督都不會輕易招惹學政。請注意,總督和巡撫都屬於行政官員,沒有權力插手科舉工作。



否則,就屬於越權干涉政務。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一群秀才圍堵河南巡撫田文鏡,田文鏡一點辦法都沒有,因為秀才的事歸河南學政管理。田文鏡氣急敗壞去找河南學政,開口第一句就是:“那群鬧事的學生,你還管不管?”由此可見,巡撫大人也無法涉及科舉事務。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對於這個問題我有自己的見解,我把我的看法給大家說一下,看看大家是否認可。學政大人的權力其實也是很大的,要同巡撫相比權力就不大了,但是大家不要忘記了,學政大人可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員,主管一省的教育考試事宜,就是當地的巡撫和總督也不能夠決定學政大人的烏紗帽。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就會出現有時候學政大人不太聽巡撫的話的情況了。當然了,一切事情都要因人而異,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情。

學政一般都是進士出身,官職是二品,也是很有來頭的。學政俗稱"學臺",能當上學政的人都很有來頭,由朝廷在侍郎、京堂、翰林、科道、部屬等官進士出身者中簡派。位置在巡撫與布政使、按察使之間,三年一任,其辦事衙門稱"提督學院"。張之洞任過湖北、四川兩任學政,張之洞剛擔任學政的時候,四川的科舉考試,弊端叢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張之洞嚴肅整治了陋習,對受賄作弊的人員,給予懲處,並於1867年四月奏陳"川省試場積弊,籌整頓法八條"。

巡撫是地方大員,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夠當上巡撫的人那可是非常了不起的,絕對是在宦海沉浮多年的精英。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名。巡撫的品級是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正二品。在一個省巡撫擁有著絕對的權力,尤其是在古代社會,交通不發達,信息也不通暢。地方的大事需要由官員處置,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都經常看到地方的知縣知府等官員 不僅僅要發展生產,還要負責斷案,幾乎就沒有地方官不管的事情。清代的大清官于成龍就曾經擔任過直隸巡撫,為百姓辦過很多好事。

當學政和巡撫發生矛盾的時候,學政是弱勢的,但是巡撫也不能夠徹底的指揮學政。能夠當上學政的人,本來很多就是官場中的精英,很多都是京官,都是具有著自己的官場勢力,學政也不是好惹的人,具有著遠大的前途。很多學政都是朝廷很看好的人物,地方的巡撫名義上是上級,但是對於學政大人也要另眼相看的。在當今社會,巡撫相當於是省長的位置,學政相當於是教育廳長的位置,但是教育廳長是要完全的按照省長的安排部署來開展工作的。


詩詞中的陽光雨露


學政即提督學政,是清代特有的官職,紀曉嵐和張之洞都曾擔任過學政一職。顧名思義學政是學官,具體來說學政主要掌管一省的教育和科考,從職權上看學政很類似於現在的教育廳長。比起封疆大吏巡撫的權力,學政的權力確實要小很多,但是清代的學政確實也不是巡撫輕易敢惹的,至於說學政能夠直接對抗巡撫,這又有些誇大其詞了。那麼為什麼一省的長官巡撫不敢輕易得罪一個分管教育考試的學政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學政不是一般的官員

學政雖然是朝廷委派到地方上掌管一省教育考試的官員,但是它的性質和一般的地方官有很大的區別。

清朝為防地方科考舞弊,中央會直接參與到地方上各層次的科考,學政就是朝廷臨時委派到地方負責教育監管科考的官員。學政的任期是三年一任,這和三年一鄉試應該是對應的,從這點來看學政其實很有“欽差”的味道,這是學政特殊性的一個體現。

學政和提督一樣都不是督撫的屬官,理論上學政、提督和督撫是平行的關係。學政的品級不是固定的,朝廷一般是從部院侍郎、郎中或六科給事中等官員中臨時選派人員到地方擔任學政,學政的品級就是以“空降”前的品級為準。

擔任學政有個特殊的要求,即擔任者必須是進士出身。這倒也好理解,畢竟學政是去當學官的,本身的業務水平肯定得比較高才行。

以上是學政的幾點特徵,其實單從學政的特點裡也能嗅出巡撫不敢輕易得罪學政的一些原因。

學政的潛力很大

雖說學政的職權不算大,品級也很可能不會很高,但是能被朝廷委派到地方擔任學政的基本上是受朝廷信任的人,或者是朝廷想提拔的人,所以學政的聲望或潛力是比較大的,這是學政的潛在優勢之一。

學政是朝廷派到地方監管教育科考的官員,本身帶有欽差的性質,表面上看學政只管教育考試,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學政難免會接觸許多部門的官員,學政對這些官員的印象將會隨著學政回京而傳到京城。所以省裡的包括巡撫在內的官員很可能會和學政打好關係的,至少說不會輕易得罪學政。

學政管地方科考,省裡那些考中秀才或舉人的學子就是學政的門生了,學政是他們的座師,這些學子日後如果考中進士步入官場,那麼他們就成了學政的官場人脈,這也是巡撫不敢輕易得罪學政的原因之一。

所以,即便學政的品級和權力都不及巡撫,巡撫仍然會鑑於學政的特殊性而不敢輕易得罪學政。當然,除了教育和考試方面的事,學政倒也不會有意去對抗巡撫,巡撫和學政誰為難誰都是不明智的。


歷史守望者


題主說的不切確。以清代為例,不是一開始品級就很高,能與督撫相提並論的,權力也不算小,其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舉子的上升通道。

何為學政

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在南京設立太學(國立最高學府)。再逐漸完善府、州、縣學校,那麼誰來決定哪些人達到入學標準呢?初期由巡按御史、布政使、按察使決定。而後才設置了“學政”,為臨時性官員。為清代為例,學政任期為三年,派往各地均帶原官職銜,期滿仍回原衙門任職。

《清史稿》記載:提督學政學政職責:省各一人。以侍郎、京堂、翰、詹、科、道、部屬等官進士出身人員內簡用。各帶原銜品級。掌學校政令,歲、科兩試。巡歷所至,察師儒優劣,生員勤惰,升其賢者能者,斥其不帥教者。凡有興革,會督、撫行之。

歲科兩試

也就是說,在學政的三年任期中,最主要的就是主持歲科兩試(屬於院試)。這裡需要補充一點,讀書人需要先依次經過知縣主持的縣試和知府主持的府試,才步入科舉行列。再經過院試(考秀才)、鄉試(考舉人)、會試和殿試(考進士),正式入仕。所謂歲試是指學政考察轄區內生員的水平考試。生員按照身份又細分為廩生、增生、附生(入學不久的新生)。歲考列一、二等者,廩生可以成為貢生入國子監;增生、附生依次成為廩生、增生。列三等者者為合格,列四等者將受到“撻責”,即挨板子。通過歲試便是秀才,再通過科試,成績合格者便取得了鄉試的資格。

綠色通道

科舉之路畢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於是,朝廷還未落榜者準備了兩條綠色通道:

1、拔貢:即學政任期內,每逢酉年會在府州縣學時,再主持一場拔貢考試,在歷次歲科兩試,選拔成績名列一等次數最多者,於次年入京再進行復試,考中者可出任七品官員;

2、優貢:學政期滿前,由府州縣教官推薦優秀生員,經由學政考核錄取後,再會同督撫進行復試,合格者次年入京,後續流程如拔貢。

察師儒優劣

學政考核地方學校教師水平,也是一項重要職責。地方上,府設教授、州設學政、縣設教諭個一名,另各設若干訓導輔之。歲考當年,學政也主持一場對於教師的水平考試。但也念及教官待遇不好、品級不高,一般學政也不難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對於有真才實學的教官,學政屆滿後,往往會與督撫聯名保舉。

其他職責

1、觀察民風。即對當地的文風、民俗做個瞭解,實則充當皇帝在地方的“耳目”,把握民間輿論的動向;

2、提倡忠孝。當地要立寺廟祭奠忠臣,需要先請示學政,由學政上奏朝廷,核准後方可;此外對於貞節烈女的表彰,也是學政分內之事,由其頒發匾額;

3、審閱地方誌。作為少數異族統治,“文字獄”是對於宣揚“反滿”漢人的打擊,牽連甚廣。掌握地方誌上的價值取向,也成了學政的職責。

地位的變化

早期的規定,地方督撫、兩司不得干涉學政的職權。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學政多由道員、御史擔任,一到地方,名義上仍是督撫、兩司的屬官,要想獨立行事,恐怕不現實,需要看督撫、兩司的臉色,遇事更多“彙報”。順治朝的蘇松學政(當時叫學道)想在當地建立蘇州試院,不得不考慮自己的身份,不敢與巡撫據理力爭。直到雍乾之後,不但以翰林出身的官員出任學政,且品級也不低,很多都是六部堂官,學政才真正不受督撫及兩司掣肘,做到了《清史稿》的“凡有興革,會督、撫行之”。遇事也由“彙報”變成了“商量”。

由此才成了題主所說的“能夠直接對抗二品巡撫”,一般學政也不會與巡撫對抗,更說的是想說地位相當的意思,再者,講究隸屬門生的清代,巡撫一般也不敢找茬,誰能保證學政門下,不會出個大官。

後記

學政好比清代科舉人才流水線的“品質總監”,是至關重要的。其不僅要對車間主任(教授、學政、教諭)進行考核,還得對產品(生員)的品質進行檢驗。更兼具推薦職能,績效考核優等的車間主任將由“教育系統”推薦至“行政系統”任職。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公子霜塵


以下的回答屬於原創,分享個人的獨到見解,如有不當之處,請提出個人的寶貴的建議

題目的理解

按理說,在封建社會,社會等級是一個非常明確,低一級的人必須給高一級的人讓路,這就是“官大一級壓死人”。但是,為什麼在等級嚴明的清政府官場之中,學政大人的地位卻會與一把手巡撫平起平坐呢?這得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了



個人見解

  1. 巡撫,作為一個省一把手,省中的事務和大小的官員都是屬於巡撫管的,這在官員等級上面,學政是無法與巡撫相提並論的,但是就是因為學政他是管讀書的
  2. 在古代,那可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人的地位在平民老百姓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官員中也是一樣,學政管理教育,這個位置雖然等級不高,但是高一級的官員得讓著,因為讀書人的地位高
  3. 學政大人可不是地方官員,而是皇帝的人。這背景就大不相同了,即使是皇帝身邊的奴才,官員們有的時候還是得客氣點,因為皇帝可是這個國家的主人,你官再高,其實也是個奴才
  4. 學政大人,有很多的學生
  5. 在眾多的學生當中,會有很多的關係,當自己的老師受到欺負的時候,學生肯定會出手幫忙,這時候,任誰的官再高,也架不住,說不定這些學生當中還有官級比自己高的

當今也是如此

當官的地位不僅是要看他的等級,還得看他的背景,人脈,這些組合起來才是他的真正在官場中的地位的體現


太陽知識局


本人不太同意學政能對抗巡撫的觀點,很直白的,巡撫管一省民政,學政管一省的教育,在職責範圍上遠遠比不上巡撫;在品級上,巡撫是加銜的正二品,學政並無固定品級,它是從中央各部院選派到地方的官員,從侍郎到郎中都是選擇範圍,等於說擔任一省學政的官員,從二品到正六品都有。

圖為學政大人主持院試的考場,稱為“考棚”,考生多的大縣每縣一場,考生少的幾縣合一場。

唯一的區別在於,巡撫是地方官,而學政是中央派下來的官員,類比欽差,地方官員多少給些面子,清朝的統治者對國家選拔人才很重視,是國之大計,於是從朝廷各部院選拔優秀的官員,要求是兩榜進士出身,兩榜指舉人乙榜和進士甲榜,意思是必須是從舉人、進士一路考進來的,熟悉科舉制度的人才,捐監和封蔭不在其內。

康熙重臣李光地,曾擔任順天學政,在任時母親去世,需回家丁憂,康熙特旨學政之重,讓其在任守制。

清初時,各省設有督學道,是按察使的屬官,康熙以後,正式設立提督學政,也稱提學使,每省一人,但無固定品級,從朝廷的各院選人,內閣、六部、六郡都是選擇範圍,所以你可能是六部的從二品侍郎,可能是內閣的四品侍讀,也可能只是都察院的從五品監察御史,每3年為一任,世稱“學臺”,當然了,為了顯示重視,學政多為三四品左右官員充任。

圖為建水古城學政考棚的內景。

學政管理著全省府、州、縣的所有書院、科舉、文化等事務,主要負責歲、科二試,並巡歷省內,選派人才送國子監,上報納資的捐監,每屆的歲貢、恩貢、拔貢、副貢,所以一省內只要和教育文化相當事宜,學政可一人專斷,總督巡撫一般不干涉,一省中有興革的大事,總督巡撫也會邀請學政參與商討,所以份內之事,學政可獨斷,但份外之事,學政根本沒有職權,如何對抗?

紀曉嵐是擔任福建學政後升為都勻知府,同樣,劉墉也是擔任了安徽、江蘇學政後,升為太原知府的,知府僅為從四品,圖為劉墉畫像。

《清朝續文獻通考》記載,1802年,也就是嘉慶7年,一位給事中給嘉慶上奏,“各省督撫並無稽察之人,行止難免專擅,以此為由請求加學政稽察之銜,隨時舉奏”,嘉慶看完後以非朝廷體制駁回,並嚴厲斥責,地方有人辦事不力,各級官員上奏即可,學政也在其內,本就是大家責任內的事,為什麼單獨給學政加銜呢,豈不是讓學政職權重於督撫嗎?學政本是管理一省學校和教育的,如以稽察督撫之名干預地方公事這又如何算,從這裡可以看出學政並無對抗巡撫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