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会亡于“二世”,与赵高的“指鹿为马”有关系吗?

大马哈鱼12


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我个人的总结,我将秦国的二世而亡主要归结于两个方面:(1)秦国社会文化环境造就了暴君胡亥;(2)暴虐无道的胡亥针对秦国人才的大肆屠杀;秦国特定的文化环境养成了胡亥暴虐的性格,暴虐昏庸的胡亥无比信任奸臣赵高,做出“指鹿为马”这等令人调笑皆非之事。他们大肆诛杀秦国的良臣贤将,使得秦国人才凋零,最终走向灭亡之路。下面我将分别阐述这两点方面原因:


秦国社会文化环境造就了暴君胡亥;

胡亥出生时,距离秦国一统天下仅有十年,正是秦国马力强劲,势头正猛之时。那时的秦国法家思想正在大行其道,秦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统一战争。胡亥从出生开始就受到法家思想的浸染。随着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始皇之心也日益骄固,法家思想中的积极方面被慢慢摒弃,刑法严苛,横征暴敛却在日益加剧。胡亥常伴父亲左右,耳濡目染之中,皇权至上,唯我独尊的观念已深入胡亥内心。

人之初,性本善,胡亥学坏长歪他的老师赵高难辞其咎。始皇嬴政千不该万不该,不该让赵高当胡亥的老师。赵高出身于一个罪犯家庭,从小就被处以宫刑,是一个身心备受摧残,对社会充满负面情绪的人。他虽精于律法,有一定的才华,可他性格阴暗,又攻于权术,传授给胡亥更多的是法家学说之中最负面、最暴虐的内容。赵高对胡亥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推行的是愚民政策,而胡亥成了第一批受害人。秦始皇三十四年,下达焚书令,百家学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十八岁的胡亥失去了接触百家学说的机会,他不闻《诗》、《书》,思想禁锢在法家学说的圈子之中,无法集众家之所长,在严刑酷法,残忍暴虐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如此社会环境之下成长起来的胡亥,最终又被扶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为了一名暴虐无道的昏君,大秦帝国也在他的治理下开始风雨飘摇。

胡亥自毁长城,对秦国人才大肆屠杀;

胡亥成长的社会环境恶劣,本就是一个无寸功于秦之人,却在赵高的鼓动之下,通过“沙丘政变”,使得胡亥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自“沙丘政变”开始,赵高、胡亥对秦国人才的屠杀就未曾停止。

首先他们为了顺利取得皇位,赵高师徒伙同李斯发动了“沙丘政变”,他们更改始皇遗诏,赐死扶苏与蒙恬。扶苏见到遗诏之后,拒绝了蒙毅“复请”的建议,拔剑自刎,唯一有望收拾始皇留下的烂摊子的帝王之才,以此种方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文韬武略的蒙恬、蒙毅兄弟也死在了赵高的手里。

赵高师徒自知王位来路不正,又杀害了这么多大臣恐宗室成员不服,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又将屠刀挥向了宗族重臣,宗室成员亦被斩杀殆尽。

赵高为进一步掌握权力,他进言胡亥:

“先帝临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为非,进邪说。今陛下富於春秋,初即位,柰何与公卿廷决事?事即有误,示群臣短也。天子称朕,固不闻声。”於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史记》

胡亥与群臣隔绝,只和赵高商议天下之事,赵高成功将胡亥与众臣之间的联系切断,为进一步架空胡亥、掌握大权做好了准备。

随后赵高继续抓权,收拾李斯、冯去疾、冯劫等人,清除了这些重臣之后,赵高的权利基本已到极点。他为了验证群臣是不是都顺从于他,一手策划了“指鹿为马"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进一步清理了朝堂上不顺从他的人,为他的叛乱扫清了道路。

时针有话说

一般来讲,灭亡朝代的共同特性就是君主昏庸暴虐,统治之下,民不聊生。朝堂之上,佞臣横行,忠臣殒命。从小接受法家思想并在奸佞小人赵高的“谆谆教诲”之下成长起来的胡亥成为了一名昏聩的君主,他百分百的信任赵高,将秦帝国的人才例如:扶苏、蒙恬、蒙毅、冯去疾等人葬送掉,并且还将自己宗族势力斩杀殆尽。如此一番操作下来,朝堂之上已无良臣贤将为君主分忧解难,任赵高胡作非为,赵高权利一手遮天,宗族内部也无人可以制衡赵高。

站在权利顶峰的赵高欲将魔爪伸向胡亥,朝堂之上出演了一出“指鹿为马”的闹剧。此事件客观的来讲,为秦王朝的灭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此赵高进一步铲除异己,祸乱朝纲,最终杀害胡亥。

后续子婴虽继位之后一举铲除了赵高,但面对的亦是朝内无贤臣良将,天下烽烟四起的困局,回天无术,秦帝国灭亡已不可挽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