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高考沦为现代教育的“裹脚布”,减负能不能这么减?


从教育减负三十条的条例颁发出来之后,您的孩子真正的减负了吗?

给中小学生减负,已经“喊”了多年,从中央到地方,既有政策引导,也不乏改革探索。但揆诸现实,这些年,很多中小学减负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甚至还有“不减反增”的倾向。

“教育减负”不仅收效甚微,而且有些矫枉过正,社会成员在如何减负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教育减负政策的初衷与实际的效果背离如此之远,实质上是在“如何减负”上走错了路,不是对减负本身的否定。

安徽经典诵读近期邀请了学生家长、各级教师、教育专家等,就减负发表自己的看法,展开“教育论剑”。

我们希望以此激发更多的理性讨论。毕竟,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国家未来。

这一期关于教育减负的观点来自围棋老师、两个孩子家长的张老师,此外,张老师还提出了关于减负的科学方法——有效教育。


第一篇:痛心!中考、高考沦为现代教育的“裹脚布”,减负能不能这么减?

中考、高考沦为现代教育的“裹脚布”,减负能不能这么减?

学生负担重是因为学了大量“没用”的知识


现在的学生为什么学习负担重?而我们普遍的认为是孩子作业多了、补课多了。

这些解释其实都不得要领,真正的原因在我看来是:每个学生被迫学了大量对自己将来“没用”的知识。

我和很多大学生都聊过这个话题,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有这样的感觉:中学(初中和高中)辛辛苦苦学的很多知识,大学根本没有用过。

比如一个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以前学的数理化、生物、政治、地理等科目在上大学之后基本再也不会接触,乃至毕业之后这些科目的知识也与工作毫无相关。

再比如学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以前学的理化、生物、政治、地理、历史完全没用,语文也基本没用,而学习这些无关科目的时间却大大占用了主科目的时间。

现在大学教育共有506个专业,逐一分析,会发现一个事实:每个专业的学习,与基础教育阶段一半以上的学科无关,而很多学科技能在大学才正式开始学习。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一个学生在某一个学习阶段确定了将来主攻的专业方向,而那些与该专业无关的学科是不是可以不用学了?

但现在的中考、高考却说:不可以!

因为这些科目在中考、高考里都占有分值,甚至分值的比例更高。

举个例子:一个有物理天赋的学生,大学专业目标是物理学专业,但是高考语文的分数总分是150分,占比是物理分值的一倍。

如果一个大学美术系招生,考试项目里却有一项唱歌考核,而且唱歌的分值比素描、水粉的分数占比还高,这难道不是很奇怪吗?

中考、高考沦为现代教育的“裹脚布”,减负能不能这么减?

说起招生制度,著名画家陈丹青愤慨不已:“专业前3名的永远考不进来,由于外语达不到那个分数,因此他们的画形同废纸。我们不能单凭英语分数就把一个孩子粗暴地拒绝在门外。”

而就在1978年,陈丹青自己曾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

其实从以上的例子不难看出,中高考的科目设置有重大缺陷和原则错误:

1.没用精准反映大学专业的需求;

2.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3.违背教育规律,给学生施加了超重的学业负担。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些超负荷的努力,得到的是教育的低效、人才被埋没。就像百年前裹脚的妇女,她们忍受了多少年的痛苦,最终成了半个残废人。

中考、高考沦为现代教育的“裹脚布”,减负能不能这么减?

减负的建议


以现有大学的506个专业来看,如果自主确定高考的科目,以及各科所占的分值,改变现在的3+3或3+1+2模式。各个大学相同的专业所确定的科目可以不一样。这样一来,这个改变就能看出成效。

而这一改变的实质是:

在现有高考的形式下,给高校确定计分科目的自主权,使招生更有针对性;同时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兴趣,可以早一点确定自己的大学专业方向。

这样学生参加高考的科目相对于现有高考的科目就会减少,从而达到减负的效果。

改变后,大学各专业高考的科目理论上最少是一门,最多是九门。平均下来是三到四门,高中生的学业压力会得到有效缓解。

这是科学的减负,因为无关的科目的学习,不仅仅是增加了学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影响的有效知识的深度学习。

有了高考的政策转变,中考自然也会改变:初中生可以自主选择中考的科目(语文、数学必须选一科)。

一般来说,学生选择中考的科目也应该是三到四门,由高考的科目转变影响中考的科目。

这对初中生来说,意味着什么?解放!对国家来说,中国的教育从此走向了正途,开启了成为教育强国之旅!

中考、高考沦为现代教育的“裹脚布”,减负能不能这么减?

现在初中都不少于九门课的学习、考试,这对孩子的伤害、对人才的伤害、对教育的伤害,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1. 直接导致了学生超负荷的学业压力;

2.挤压了德育、体育、实践学习的时间;

3.有特长的学生平庸化;

4.破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上学产生厌倦;

5.透支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6.导致了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下降;

7.整个教育生态恶化;

8.影响了国家教育、科技的进步;

9.千千万万的家庭处于焦虑之中,影响了人民的幸福感。

我们的教育体制如此坚持文化课的全面考核,到底为了什么,全才的人又有几个呢?

我常常在想:钱钟书、张允和、罗家纶、钱伟长、钱穆、吴晗这些大师们放在当代教育体制下学习能考上大学吗?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吗?

他们都是偏科的典型例子,在我看来如果在现在的考试制度下,肯定有一部分人去职业学校了,相对的他们的才能还能发挥出来么?

再比如天才数学家陶哲轩如果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能有现在的成就吗?

我想,一个政策的好坏唯有亲历一遍才能深有体会,如果教育的专家们现在去参加一场中考、高考,相信对教育会有新的感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两千年前,庄子就感慨知识是学不完的。

所以学习要有方向、重点。

学以致用、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终身学习才是教育的客观规律。人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对于知识的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本就是自然规律。

回到减负这个话题,也是个人的一些感悟

我的减负建议有三条:

1.大学的各个专业,根据本专业的教学范畴,确定高考的计分学科;学生参加中考,在现有的中考科目里任选,但不少于三门学科(语文和数学至少选一门)

2.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分两部分:

基础部分和中高考部分。基础部分的内容是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中高考部分以现有的大纲为蓝本,淘汰过时的知识点,高中阶段的大纲内容加强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学生每一科可以按中高考大纲学习,也可以按基础部分大纲学习。

3.小学的学业考核实行五分制,基础部分的学业考核实行五分制。

另外,作为配套体系,我建议建立特长生教学体系,给特长生打开成长空间,因为与减负无关,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中考、高考沦为现代教育的“裹脚布”,减负能不能这么减?

有效教育


我把实施了上面三条建议的教育称之为“有效教育”。

什么是“有效教育”?

每个学生以自己的综合能力、兴趣特长、职业规划为依据,形成了自己的大学专业方向,围绕这个方向的知识就是自己的有效知识;

学习有效知识的过程就是有效学习;

学校实施的教育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这样的教育就是“有效教育”。

我认为篮球运动员姚明、台球运动员丁俊晖、天才数学家陶哲轩等就是“有效学习”的成功案例。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特长开始进行有效学习。也就是说一个人越早开始有效学习,越能出成绩。

“有效教育”对教育减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1.非有效知识的学习,内容减少了、难度降低了、考试简单了、作业没有了、补课不需要了;

2.没有偏科这个概念了,学生精神负担、补课负担大大减轻;

3.补课减少了,家庭教育方面的投资减少了,家长、学生的负担也同时减轻了;

“有效教育”最大的优点是解放了学生、解放了学校、解放了中国的教育,扯下无端束缚学生的裹脚布。

中考、高考沦为现代教育的“裹脚布”,减负能不能这么减?

我希望,在未来有这么一所学校:

上午,上文化课;下午,上兴趣课和社团活动,包括特长、体育、音乐、美术、手工、舞蹈、话剧、诗歌、哲学、游戏、科技制作……

晚上,读本书,写文章,看电影,散步,开晚会,或者发呆。周末,郊游、体育比赛、社会实践或参观博物馆。

也许,但愿,这一天并不遥远。

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才是我们理想的教育!

有效教育,不仅可以科学减负,还可以为理想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题外话:本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只是希望教育能走一条有效的路,可发表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