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看这题目您别笑,这还真不是我编的,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儿,那您就会说了,是不是诞下皇女的这位妃嫔不受皇帝的喜欢,所以乾隆才赏了两根黄瓜随意打发?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也不是,收黄瓜的两位可是皇帝的心头肉,是皇帝最宠爱之人,赏赐给她们的东西哪件不是精挑细选,贵重无比,所以绝对不是皇帝一时兴起或神志错乱,那赏两根黄瓜是什么意思?您听我慢慢给您解释。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从十七岁入宫到二十八岁封妃,汪氏足足用了十一年的时间终于登上了乾隆后宫的巅峰)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当然,惇妃之所以咸鱼翻身完全是因为她为乾隆生下了最后一个孩子:固伦和孝公主)

先向大家介绍今天故事的主角:惇妃和她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一般被称为十公主)。惇妃汪氏,满洲正白旗的包衣(包衣也就是奴隶的意思)出身,父亲只是一个小小的都统,乾隆二十八年入宫后汪氏被封为常在,与后世小说或影视剧中皇帝对汪氏宠爱有加不同,在入宫的前几年汪氏坐足了冷板凳,她足足用了五年才熬成了贵人,可惜没过多久又被降为常在,从乾隆二十八年到乾隆三十六年,汪氏足足等待了八年才复封为贵人,不过否极泰来,正当汪氏悲哀的认为她的一生就会在后宫凄冷的度过时,乾隆突然对这个二十五岁的女人动了心,仅仅只过了几个月,汪氏就由贵人升级为嫔,乾隆三十九年,惇嫔汪氏怀孕,这是乾隆二十九年后紫禁城后宫再一次有妃嫔怀孕,年过六十的老皇帝欣喜若狂,他毫不吝啬自己的荣宠,于乾隆三十九年的九月晋升惇嫔为惇妃以此来表彰汪氏为皇家诞育子嗣的功绩,几个月后,皇十女呱呱落地,年老的乾隆看着襁褓里粉嫩的女儿真是爱若掌上明珠。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固伦乃是皇后嫡女封号,和孝公主的母亲不过是低贱的包衣竟也能享此封号,可见其宠)

等到公主十二岁时老皇帝就迫不及待的封爱女为固伦公主,此事其实非同小可,“固伦”称号可是只有皇后所生嫡女才有资格享受(皇后生的女儿封固伦公主,相当于是亲王级;妃子所生的女儿封为和硕公主,相当于郡王),乾隆的众多女儿中也只有和静、和敬两位公主享有固伦封号,其他的女儿们即使是孝仪皇后(也就是延禧攻略里的魏璎珞)所生也只是和硕公主,而和孝公主的额娘不过是包衣出身,乾隆竟然破例封和孝为固伦公主,可见乾隆对女儿是多么的偏爱。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乾隆儿子虽多,然都颇不入老皇帝法眼,即使是永琰也嫌过于平庸老实)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乾隆最喜欢的还是容貌与性格都与自己极为相似的小女儿,也感慨和孝公主是男人就好了!)

乾隆的儿子虽多但长于文事,于弓马之道并不娴熟,这让强调满洲法统的皇帝颇为失望,而和孝公主很好的弥补了父亲的遗憾,公主不但在相貌上与乾隆为相似,更可贵的是她虽受皇帝盛宠却并不骄纵,和孝爱男装,能骑马,性情明快刚毅,爽朗不输须眉,稍长大更经常身着男装跟随皇帝游猎,还曾经一箭射中大鹿,这也难怪乾隆把和孝爱宠到了骨子里。

尽管乾隆三十八年永琰已经被乾隆秘密定为储君,但自从五阿哥永琪病逝后皇帝的儿子们综合水平良莠不齐,老实平庸的永琰也不过是矬子里拔将军让乾隆颇有微词,看着或早死或庸碌难当大任的儿子们,再看看伴随在旁充满活力的爱女,老皇帝慨然而叹:“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老年的乾隆喜怒无常,但只要公主在身边,老皇帝总会喜笑颜开)

乾隆对和孝的喜爱连朝鲜人都忍不住感慨,老年的乾隆脾气逐渐喜怒无常,服侍的太监们往往皆因小过而获罪,这时候只要把和孝拉过来无论乾隆有多生气都会马上平息愤怒。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因为和孝,惇妃也在后宫地位水涨船高,为此她还嚣张的打死一个宫女)

因为和孝,惇妃在后宫的地位也一步登天,也许是被皇帝冷落得太久,骤然受宠的汪氏颇为嚣张跋扈,乾隆四十三年还因为一件小事活活打死一个宫女,这让乾隆龙颜大怒,晚年的乾隆特别注意自己“十全老人”的形象,惇妃这样胆大包天打死宫女简直是对自己英名的抹黑!用皇帝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执掌天下四十余年,乃天下万民之主,尊贵如此都从来没有杖毙内侍宫女的情况,最多也就是打几十板子完事儿,你惇妃怎么敢打死宫人?必须要严惩!乾隆惇妃说:“事关人命,其得罪本属不轻,因念其曾育公主,故从宽处理,如依案情而论,即将伊位号摈黜,也不为过。”要不是你生了个好女儿,就是把你的位份废黜也不为过!于是汪氏被降为惇嫔,并被老皇帝好好的申斥了一番,并责令罚一百两银子给被害人的父母,让他们好好将女儿安葬。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惇妃的行为让自诩“十全老人”的乾隆颇为恼火,要不是看在和孝的面子上他就要严惩惇妃)

您看着觉得乾隆这事儿做的挺地道、很公正吧?其实这只是老皇帝自我吹嘘而已,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汪氏被降为嫔,结果一年不到就又被复立为妃,至于什么申斥罚金,乾隆每年赐给汪氏的珍宝就不知道有多少,区区一百两银子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嘛!而汪氏之所以这么快就能复封为妃,完全是沾了女儿的光,毕竟额娘受责难对和孝的影响也不小,处处为爱女着想的乾隆对汪氏的判罚也就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此时的和珅乃是乾隆朝第一重臣,富甲天下,把爱女嫁给丰绅殷德也不算让女儿受委屈)

随着公主的年龄增大,乾隆开始操心起爱女的婚事来,作为帝国最尊贵的公主,乾隆要为和孝找帝国最好的人家,让公主幸福快乐度过一生,选了又选,乾隆看中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这时候的和珅为御前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又当着步兵统领,同时担任户部、吏部和兵部尚书!集帝国的财、政和兵权于一身,权势滔天富甲天下,嫁给这样的人家才算不辱没了我女儿的身份!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和孝公主的嫁妆是所有女儿里最多的,皇帝对她的偏爱可想而知)

与此同时和孝公主的陪嫁是所有公主中最丰厚的,就连同样被封为固伦公主的两位姐姐也望尘莫及,可以说乾隆对和孝的宠爱让他丝毫不顾及其他已经出嫁公主的感情,其嫁妆之贵重,珍宝种类之多让人瞠目结舌。乾隆不但赏赐了大量的土地、奴仆给和孝,至于陪嫁的珍宝器物更是拣最好的,据说光这些器物就价值数百万两银子,除此以外还额外特赏三十万两白银给和孝充当嫁妆。为了保证女儿的婚礼隆重风光“公主出嫁当日,大官手奉如意珠贝, 拜辞於公主轿前, 无虑屡千百。首阁老阿桂虽然年老位尊,亦不能免。”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这样看来和孝和汪氏都算是乾隆末年后宫数一数二的红人,既是皇帝的爱妻娇女,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怎么会想着把两根毫不值钱的黄瓜来当赏赐?不怕别人笑话他寒酸么?

还真不寒酸,甚至还能说正是惇妃汪氏、和孝公主这样尊贵得身份才有资格得到这两根黄瓜。

这是怎么回事儿?

其实很简单,随着科技和交通的逐渐进步,我们的生活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冬天咱们照样能享受热带的水果和各种反季节的蔬菜,但这事儿搁以前就不可能,想在冬天里吃口黄瓜?您这是做白日梦呢!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对于北京的老百姓来说,寒冬里最常见的蔬菜就是大白菜)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冬天里吃根黄瓜怎么了?这就和黄瓜的习性有关了,黄瓜性喜温暖,且极不耐寒冷,在春夏之际吃根黄瓜这没什么稀奇,若是在天气寒冷的秋冬时节,抱歉,这可就难了。北京地处北方,每到九十月份便开始降温,到了新年时节更是寒冷,像黄瓜这样喜温厌寒的植物根本就无法存活,所以北方冬天最常见的果蔬就是大白菜,就是取其便宜,好保存的特性。汪曾祺先生曾在《胡同文化》里就这么说:“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既然黄瓜无法在寒冬的京师培育,那乾隆赏给惇妃的两根黄瓜是怎么来的呢?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古代虽有大棚地窖,但其花费价格过于高昂,普通百姓根本无法承受)

答案很简单,花大价钱培育的呗!和现代相似,古代也有类似的蔬菜大棚,不过主要是把蔬菜种在温暖的地窖或火炕中,所谓火炕其实就是在房间里筑炕烧火以增加室内温度,在这样温暖的环境下培育黄瓜、韭菜等植物。明朝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专门记载了这样的火炕,这里培育出的瓜果蔬菜都仅供皇室享有。

想要在大冬天吃上葱、韭菜和黄瓜,您得“覆以屋庑,昼夜燃煴”,一根黄瓜的培养费就高达半两银子!寻常百姓连油灯都舍不得点,哪里还有条件开辟个地窖来种黄瓜呢?所以在冬天,黄瓜可是正儿八经的属于奢侈品,您得有身份才能吃的上!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费尽心思的培育带来的是价格的飞涨,在冬天一根黄瓜就能卖五十两白银!)

那有人说老子花钱行不行?那您可能还真心疼钱舍不得买,上面说了黄瓜成本就得半两银子,那流入市场得要多少钱?两根黄瓜就得要五十两银子!《人海记》记载:“尝闻除夕市中有卖王瓜二枚者,内官过问其价,索百金,许以五十金。市者大笑,故啖其一,内官亟止之。所余一枚,竟售五十金而去。”要我们看来这卖黄瓜的简直疯了,两根黄瓜还敢要价一百两!折合到咱们现在要将近三万多块钱!路过的太监打算讲讲价,一百两太贵了,不如两根五十两如何?要说一根黄瓜七千块钱也算是占了大便宜了,结果这卖黄瓜的竟还认为五十两是贱卖,一怒之下吃了一根,眼看着另一根黄瓜也要被吃掉,太监紧张了起来,最后一根五十两成交。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对于贵族们来说,在寒冬腊月吃上一根黄瓜,那代表您有身份,有实力,有银子!)

一根黄瓜五十两,真可谓是寸瓜寸金,您还别以为这是故意哄抬市价,人家家本来就这个价,童叟无欺。为此有人写诗感慨说:“黄瓜初见比人参,小小如簪值数金。微物不能增寿命,万钱一食是何心?”黄瓜竟然能和人参相提并论,这是个什么情况?说到底还是攀比的心态在作祟,对于王公贵族来说美食珍馐也不知吃了多少,怎么会看重区区一条黄瓜?妙就妙这数九寒冬本不可能有黄瓜,可我就有能力吃到,你看我牛逼不?别人自然也不甘示弱,就以为你有黄瓜吃?告诉你,我也吃得到!这互相攀比的习惯还是从明朝流传下来,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就说“京师极重非时之物,如严冬之白扁豆、生黄瓜,一蒂至数环,皆戚里及中贵为之,仿禁中法膳用者。”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白扁豆)

这白扁豆和黄瓜都不是什么贵重之物,但就就因为是反季节植物数量稀少,所以才受到京师权贵们的热烈追捧。于是乎黄瓜的价格也被越炒越高,谈迁在《北游录》中说“以先朝内监,不惜厚植,以供内庖。三月末,以王瓜不二寸辄千钱。四月初,茄弹丸或三千钱。”根据清朝计量单位,一寸约三点五厘米,等于一根不到七厘米的黄瓜就能卖一千钱(相当于一两银子)!但达官贵人宴请宾客时为了摆阔往往愿意当这个冤大头:“胡瓜即黄瓜,今京师正二月有小黄瓜者,细长如指,价昂如米,凡宴贵客,用以示珍也,其实火迫而生耳。北俗尚食新王瓜,初出,急以售之贵人,贵人亦以先尝为豪,不待立夏。其最早出者,虽不佳,可以两条易千钱。”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冬天在北京,就算是吃肉也别点黄瓜,这一根黄瓜足够吃一顿大餐得啦!)

本地人对此当然是心知肚明,但外地人不知道啊!所以总有人想省钱所以在饭馆吃饭时只点了蔬菜,结果一看账单吓了个半死。咸丰年间有个举人叫方朝觐来京城赶考,在一家饭馆吃饭,结果简单地一顿饭竟然吃了五十多吊钱!(相当于五两银子)读书人心疼不已认为是饭馆店大欺客,可伙计无辜地解释说你们吃的菜就值这个价啊!书生说我们就吃了四小碟黄瓜,连肉都没敢吃,就这还要五十多吊钱你是在玩我呢!饭店伙计解释说您别小看这一小碟黄瓜,就这“若正月间则一碟须京钱十吊,合外省制钱一千也。”好家伙,一小碟黄瓜就值一两银子!估计方朝觐得心疼死,这钱用来吃肉也行啊,花了这么些钱就吃了几小根黄瓜,亏死了!

要说亏点钱还好,后世还有因为一根黄瓜闹到朋友绝交的!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因为一盘拍黄瓜,两个朋友竟然要闹到绝交)

咸丰年间有个官员名叫潘炳年,有一次他请朋友在京师名楼广和居吃饭,为表示礼仪特意请朋友坐了首席,按照北京的惯例坐首席就得点菜,这朋友猜想蔬菜价格便宜,要不我多点几个为潘老兄省点钱吧!于是便点了一盘黄瓜(就是不知道是拍黄瓜还是凉拌黄瓜),结果吃了以后觉得味道不错于是连点三盘,朋友是吃的高兴但没注意潘炳年脸都绿了,为啥?等散席之后一算这三盘黄瓜的价格就要五六两!气的潘炳年干脆写了封信给朋友要求绝交——你小子这是故意往贵了点让老子当冤大头哪!朋友也一脸无辜:天知道这蔬菜的价格比肉还要高啊!

在清朝,冬季的一根黄瓜价格竟然超过了一部iPhone

所以您看,乾隆赏给惇妃的这两根黄瓜是不是特别贵重呢?估计清代的妃嫔们要能预知未来,看到咱们现代的女性为了减肥大吃黄瓜,还用黄瓜来贴面美容估计会羡慕死,这户人家是多有钱啊!这几十两的黄瓜就这么造,皇家也没这么气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