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馬加鞭 廣州南沙擔當表率打好開局戰

(原標題:廣州南沙擔當表率打好開局戰)

南方網訊 3月9日,隨著“鐵兵20號”盾構機的刀盤破土而出,順利抵達南沙區東湧鎮西樵村盾構井,廣州地鐵18號線節後復工以來的首個盾構區間隧道順利貫通。這是我國在建時速最快的地鐵線,其建設對於實現廣州市中心城區與南沙新區的快速軌道交通連接,意義不凡。

這是南沙擔當表率的一個縮影。在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關鍵期,南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全面合作示範區建設的信心不變,決心不改。疫情時期的南沙,正在積極落實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的要求,築牢織密“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防線。“把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為全年經濟發展和南沙三區一中心建設開好局!”南沙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決心

推動重點項目火力全開

打好開局戰,需要決心。

地鐵18號線節後復工首個盾構隧道貫通,過程並不輕鬆。在施工過程中,中鐵二十五局用好科技“加法”,將BIM技術和“智慧工地”平臺等技術手段相結合,輔助人工監測,確保防疫和施工“雙安全”。

記者在現場看到,他們通過RFID人員定位芯片,實時查看一線作業人員軌跡;利用視頻圖像分析系統自動對密切接觸、不戴口罩和安全帽以及違規操作等危險行為作出監測預警,及時進行糾正,第一時間消除安全隱患。

項目負責人石超感觸頗深:“要不是及時暢通施工通道,進行出土運渣,盾構不可能這麼快完成。”原來,在復工初期正逢疫情擴散高峰期,工地附近村道封閉,車輛禁止出入。瞭解到情況後,南沙區東湧鎮政府相關部門主動找到項目部,為施工打開通道,解了項目建設的燃眉之急。“我們全力支持地鐵建設,但你們一定要確保車輛消毒,司乘人員無感冒發燒症狀。”東湧鎮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再三叮囑。

通過中鐵二十五局全體施工人員的努力,盾構機掘進先後克服了周邊建築物多,穿越範圍內農田、魚塘面積大,地質條件複雜和掘進風險高等難題,確保此次隧道順利貫通。

在積極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復工復產,這是南沙的原則。截至3月12日,南沙區已連續38天無新增確診病例,連續44天未出現無症狀感染者。在取得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果的同時,南沙區抓緊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動復工復產。一系列數據彰顯南沙打好開局戰的決心:列入廣州市工業百強企業復工率達100%,排名前50名的工業企業復工率達100%,1000人以上企業復工率達100%。

廣州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交通樞紐核心控制工程和地標性建築—明珠灣大橋,在2月14日就進行了主橋鋼桁樑架設復工工作,成為南沙區重點工程首個節後復工生產的項目。大橋建設者將整個施工工地作為隔離區,實行封閉式管理,採取生活區和生產區分別隔離的措施,實現生產、防疫兩不誤的要求。

重點項目、重大工程是關係國計民生和產業命脈的“定海神針”,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持續動力,更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南沙建立健全一個企業項目一名領導、一個服務專班、一套工作方案、一組支持政策、一個調度平臺的“五個一”機制,協調解決防護物資、用工、原材料、設備、物流等要素保障問題,推動企業項目高質量復工復產。

打好開局戰,南沙決心不變。

細心

分類管理嚴防死守

打好開局戰,需要細心。

隨著疫情形勢不斷變化,及時調整防控工作重點,成為南沙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精準防控、科學防控成為南沙打好開局戰的關鍵。2月2日,南沙區實現確診病例零增長後,南沙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將防控物資、工作重心向復工復產轉移。

南沙做的第一件事是摸清家底,逐一關懷。南沙區領導班子成員掛點聯繫重點企業,全區41位掛點區領導、28家責任部門與172家重點企業全面對接,實現100%走訪聯繫。

為了便於追源溯流,廣汽豐田除了實行錯峰就餐、“高考”式就餐,還推出“掃碼就餐”。就餐人員在就餐前和就餐後均要掃碼,記錄員工的就餐時間、就餐地點等信息。

“進廠上班六步走,分類管理嚴防死守。”這是昶聯金屬材料應用製品(廣州)有限公司員工人人都會背誦的口訣。位於南沙區大崗鎮的昶聯公司,每一名工作人員進入廠區前都需要完成六個“規定動作”:戴口罩、測體溫、全身消毒、填寫健康信息申報表、簽訂同意書(承諾如實申報)、領取臨時通行證。大崗鎮堅持“大廠要更加規範,小廠要嚴防死守”,全力應對復產復工防控壓力。

南沙通過提升防控工作精細化水平。督促企業嚴格落實防控主體責任,結合實際把各項措施抓實抓細抓到位。以南沙“城市大腦”系統為基礎,與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共同研發“南沙區企業復工報備系統”,並於2月3日上線使用。該系統依託區塊鏈技術,實現備案申請全程網辦、核查全程透明。基於企業大數據,該系統最大程度地簡化流程、提高效率,企業從提交復工備案申請到核查完畢,平均時間為8小時,最短只需3小時20分。

在全力促進企業復工復產方面,南沙出臺有關政策,打出一系列“組合拳”,出實招、解難題,有效解決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的“三缺問題”(缺員工、缺防護用品、缺原材料)。這些政策都有一個關鍵詞:精準。如推動南沙港、龍穴造船基地等企業安排大巴車前住粵東、粵西等地專程接員工返崗;委託人力資源公司開展網上招聘,並幫助企業培訓新員工;出臺專門政策對企業招聘新員工給予補助。

打好開局戰,南沙創新不斷。

信心

全力衝刺大灣區建設

打好開局戰,南沙有信心。

3月9日,南沙舉辦“2020年第一季度重點項目簽約及集中開工動員活動”,此時正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佈實施一週年和南沙自貿片區掛牌近五週年之際。這一年,許多人感慨,南沙有些不一樣了。

去年6月,新鴻基地產南沙慶盛樞紐項目開工建設。該項目將打造成為大灣區地標,並配合港科大(廣州)開學時落成,項目建設採用香港的建設管理模式,是香港與內地規則銜接的一個成功案例。

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郭基煇在致辭中表示,選擇南沙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南沙與港澳兩地的合作不斷深化,很多港澳企業都去南沙投資;二是南沙交通便利,未來還將形成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生活圈”;三是南沙有良好的營商環境。“我深信未來將有更多香港人到南沙投資、創業、工作和生活,我們將攜手打造大灣區美好的未來。”郭基煇說。

南沙既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也是廣深兩大城市深化合作的橋頭堡,兩大國家戰略在南沙時空交匯、機遇疊加。

南沙同樣有底氣。在推進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建設過程中,南沙緊緊把握科技創新是首要任務、開放合作是關鍵環節、民生福祉是出發點和落腳點、平臺建設是重要載體等四個方向。南沙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謝明表示,南沙的產業調整、營商環境等都為廣州經濟增長提供了良好的支撐,這批項目集中籤約動工,將助力廣州經濟運行實現良好開局,助推廣州經濟結構性指標繼續向好,新動能比例持續增加。

南沙的改變,讓越來越多的參與者更有信心。石超自2018年初從陝西來到南沙參與廣州地鐵18號線建設,兩年的時間他見證了南沙區發展的蓬勃勢頭。“作為南沙區的建設者之一,我親身感受到營商環境更加開放公平,政府政策更加便民利民,辦事效率高效務實,企業發展的機遇越來越多了。政府對於基建也加大支持力度,前幾天南沙區一下籤約開工59個大項目,大型生產研發基地和基礎設施建設都按下加速鍵。”

他堅信,在南沙,清風徐來,繁花自會盛開。

■觀察

快馬加鞭又一程

面對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投資是關鍵、項目是抓手。灣區南沙速度不慢,但仍需再快一點。

廣州市把南沙自貿片區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使命巨大,責任光榮。如果將2019年比作大灣區建設的開局之年,今年則是大灣區建設的攻堅之年。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南沙要當好表率;高水平規劃建設城市副中心,南沙仍在探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南沙,沒有理由放鬆!

2019年一連串優異數據的背後,更值得關注的是,第三產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佔全區經濟總量超過五成,南沙初步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但經濟體量小、產業結構仍待優化是擺在南沙面前的問題,南沙沒有藉口放鬆!

這種初步呈現的高質量發展態勢,能否承受住疫情的大考,能否在更加激烈的灣區競爭中領跑,引人注目。在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關鍵時期,南沙集中展示一批具有戰略性、帶動性、標誌性的項目,既給大灣區全面啟動建設一週年交出答卷,也為加快打造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加油鼓勁。

灣區明珠、開放樞紐、未來之城,南沙的任務還很重。這更是廣州乃至廣東的期待。

大灣區建設發展浪潮中,南沙既是見證者,又是參與者,更是探索者。

灣區南沙:請再快一點!

南方日報記者/柳時強 賓紅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