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斃伊藤博文,重傷列寧,殺手行刺為何偏愛勃朗寧M1900

中朝死敵伊藤博文命喪勃朗寧M1900槍下

伊藤博文是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主要幕後推手,著名的《馬關條約》就是他同清政府簽訂的。當時伊藤博文要求清政府一個月內交割臺灣,並說出了:“尚未下嚥,飢甚。”這句話。

1909年10月26日,時任朝鮮統監的伊藤博文乘專列抵達哈爾濱,準備同俄方進行談判。

擊斃伊藤博文,重傷列寧,殺手行刺為何偏愛勃朗寧M1900

志得意滿的伊藤博文走下火車,在俄方代表的陪同下開始檢閱儀仗隊。就在這時,隱藏在人群中的朝鮮志士安重根向伊藤博文連開7槍,其中4槍命中。伊藤博文身受重傷,很快就不治而亡。

在這次刺殺行動中,安重根使用的就是勃朗寧M1900。

列寧也曾被勃朗寧M1900擊至重傷

1918年8月30日,列寧在莫斯科的一次工人集會上發表演說。集會結束後,列寧遭到了刺客的襲擊,刺客使用勃朗寧M1900將三顆子彈射進了列寧的身體,列寧因此受傷。

擊斃伊藤博文,重傷列寧,殺手行刺為何偏愛勃朗寧M1900

這一天也被俄羅斯人稱為“俄羅斯歷史上致命的一天”。

朝鮮特工曾用仿製勃朗寧M1900偷襲韓國青瓦臺

直至1968年,朝鮮特工隊偷襲韓國總統府青瓦臺時,配備的武器仍是仿製的勃朗寧M1900。所幸那次偷襲行動沒能成功,否則韓國總統朴正熙也將成為勃朗寧M1900的槍下亡魂。

勃朗寧M1900是世界上第一支有套筒的自動手槍,多次參與著名刺殺事件更為它增添了傳奇色彩。在二十世紀初,眾多殺手都將勃朗寧M1900作為行刺首選武器,這和它出色的設計密不可分。

這款手槍出自槍械大師勃朗寧之手,他天才地提出了利用子彈擊發時的產生的動力代替人工完成上彈、拋出彈殼等操作,這樣可以將槍支的射速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級別。

根據這種設想,1897年勃朗寧設計出了最早的自動手槍,但是當時的美國公司並不看好他的設計,因為當時美國最流行的是左輪手槍。

擊斃伊藤博文,重傷列寧,殺手行刺為何偏愛勃朗寧M1900

直到遇到比利時人,勃朗寧自動手槍的價值才得到認可。勃朗寧M1900來到歐洲後,迅速大放異彩,一時之間,勃朗寧幾乎成為了手槍的代名詞。

對當時的殺手來說,勃朗寧M1900簡直是為他們量身打造的神兵利器。

雖然左輪手槍的可靠性很好,但彈巢的獨特結構使左輪手槍隱蔽性較差,加上較慢的射速,並不適合用來進行刺殺活動。

相比起來,勃朗寧M1900的體積就顯得小很多,而且沒有外露的擊錘等零部件,槍身相對平整,十分容易貼身攜帶。在快掏槍速射時,不容易被衣物鉤掛到。

擊斃伊藤博文,重傷列寧,殺手行刺為何偏愛勃朗寧M1900

除了體積小、重量輕、易攜帶外,勃朗寧M1900還有著不遜於左輪手槍的可靠性,在眾多刺殺行動中,勃朗寧M1900從未掉過鏈子,總能將子彈順利擊發出去並命中目標。

再加上勃朗寧M1900極快的射速,行刺時很容易就能在短時間內將彈匣打空,這就使勃朗寧M1900在同時代的眾多槍型中脫穎而出,成為頂級殺手們最得心應手的武器。

勃朗寧M1900在取得了巨大成功後,吸引了眾多國家進行仿製。民國時期,我國就仿製了大量的勃朗寧M1900手槍。那時有句順口溜叫“一槍二馬三花口”,其中“一槍”指的就是勃朗寧M1900手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