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否為周文王一個人完成的?為什麼?

非想


首先,這是一個錯誤的問題!有幾個概念不清楚!不搞清楚這幾個概念,所有的回答都是錯誤的!

第一,易經與周易的概念不清楚。什麼是易經,什麼是周易?周易包括兩部分,一是易經,另一個是易傳。易經是周文王完成的內容,有卦象與卦辭兩部分,這是最早的版本。易傳是孔子等人完成的部分,是對易經的解釋,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內容。易經與易傳兩部分加起來才是周易!

第二,時間概念不清楚。在易經產生之後幾百年才有了孔子,就是說易傳的產生已經是在易經之後的幾百年,當然了,周文王就是早於孔子幾百年,幾百年之前的周文王怎麼能完成幾百年之後的易傳呢!

第三,對易經的結構概念不清楚。易經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卦象部分,一個是卦辭部分,卦象部分是數學的部分,是標準的、成熟的二進制體系(這部分要解釋起來內容較多,如果感興趣可以看本人的《易經新論》連載),這是自然科學部分。另一個是卦辭部分,這是闡釋社會運動規律與哲理的部分,是社會科學的部分。這兩部分加起來才是完整的易經。

第四,對科學的產生規律概念不清楚。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有它的產生規律,對這些科學與規律的認識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如二進制這個數學規律就需要從伏羲到周文王的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卦辭的哲理同樣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而一個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發明兩套科學規律是不可能的,是違背歷史規律的。

搞清楚了這些概念,就比較容易理解這一錯誤提問想問的內容了。


於雁鳴的哲學與易經


首先我們從《易經》說起。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周易》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一般認為它形成於秦漢時期,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

那麼《周易》和《連山》,《歸藏》有什麼區別呢?

《連山》《歸藏》的八卦順序都是用的先天八卦排列,也稱之為伏羲氏八卦。是以《乾卦》為天,《坤卦》為地,

天地定位(乾坤),山澤通氣(艮兌),雷風相薄(震巽),水火不相射(離坎)。

而文王是根據先天八卦,在八卦順序排列進行變化後所成,後世稱之為文王八卦,也稱後天八卦,其卦序是: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乾卦》的位置變成西北,《坤卦》的位置變成西南。

準確地講,《周易》是歷經三古(夏,商,周),人經三聖(伏羲氏,周文王,孔子)的傑作,並非周文王一人之作。

可以說孔子在推動《周易》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孔子的《中庸》之道,在後世的各種數術當中都廣泛應用,例如在八字預測中,選擇喜用神,就用的扶弱抑強,弱者五行要幫扶,強勢的五行要克洩,使其命局不過亢過衰,達到陰陽平衡,才是真正的好命。

在《中醫》裡陰陽五行,也是根據相互平衡,八綱辨證,五臟臃盛則洩,虛羸則補,這樣就會身體康健。中醫治病八法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就是洩強扶弱的中庸之法。

今年武漢發生的新冠肺炎其實就是肺臃,肺氣過旺導致的疾病,中醫專家開出的方子都是清熱解毒散淤,治癒率百分之九十。運用的正是《中庸》之道。

所以想學好中醫,《周易》是必經之路。



李布衣國學


說道《周易》,必須講一下《易經》,因為這兩部書是相互關聯和前後承續的關係。

《易經》是闡述天地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經典,是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據考古界消息,於2011年3月開始發掘的海昏侯墓裡,出土的竹簡中,可能就包括《連山》,因尚未整理完畢,其具體情況尚不得而知,但我們期待著這部文獻的面世。《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周易》是《三易》之一,是目前尚能讀到的《易經》中唯一的一個版本,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但我認為,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周文王姬昌在前人基礎上,把《易經》和伏羲八卦重新整理後的成果;第二種可能就是後人整理後,假託周文王之名發佈傳播的成果。因為據專家考證,《周易》確實成書於殷週期間。無論那種可能,都不會是周文王一人所做。





笑看古今來往客


《周易》古經是我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最古老的典籍之一,歷代學者對它都極為重視。儒家將它尊為六經之首,道家則尊為“三玄”之一。

據《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意思好像是說文王在一次被拘留的過程中,在獄中完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及其卦爻辭的推演過程。也就是說文王作易的說法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中,但後世的學者也多有懷疑這一說法的。

在商朝商紂王統治時期,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在了牢裡,周文王此時並沒有怨天尤人,而是認認真真的研究古代人的天地智慧,在總結河圖洛書和伏羲八卦等前人哲學思想的基礎上推演出了文王后天八卦,並對八卦卦爻及其變化進行了詳細的註解,形成了《周易》一書。正如《史記》所載:“文王拘而演周易”。

文王后天八卦和《周易》總結了天地的運行規律和萬物相生相剋的原則,是洞悉天地奧秘的利器。周文王正是通過風水之術的推演,揭曉了天地循環的規律,看到商紂氣數已盡,從而在脫身之後遍尋曠世人才,興周滅商,開創了新的歷史。

而他推演的八卦和《周易》,不僅是中國古代人民認識世界的寶貴智慧,更成為了後世各種術數的發展源頭。所以說正是《周易》的起源和發展奠定了風水發展的基礎。


厚德載物49056


《周易》是我國最古老、最有權威、最著名的一部經典,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周易》這部書,是由《易經》和《易傳》兩部分組成的。《易經》是一部信息預測學,分為上下兩經。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有的學者為了區分《周易》經傳之不同,稱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易古經》,稱註釋《周易古經》的十篇著作(易傳)為《周易大傳》。

關於成書時代:

1.成書於西周初年

根據卦爻辭中的故事,如“喪牛於易”,“高宗伐鬼方”,“帝乙歸妹”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而沒有引用周成王以後的故事,故推論成書不能晚於周成王時代。

2.成書於春秋時期

天地、乾坤等字古書中很晚才出現,所以《易經》不可能早於春秋時期。

關於周易作者

《漢書·藝文志》在描述《周易》的成書過程時,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三聖,即伏羲,文王和孔子。

根據現代學界研究,一般認為,《易經》為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辭為周公所作。《易傳》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文的註解和對筮佔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





知命不憂


這個問題真好!

據史料記載,《周易》並不是周文王一個人完成的,而是經歷三個時期完成的。

首先是伏羲畫八卦。伏羲根據大自然中的各種現象、各種規律,如白天之後是晚上,晚上之後又是白天。春夏秋冬也是依照次序在更替等,把這些現象規律用簡單的符號象徵來表示,畫出八卦圖。

然後,周文王在八卦圖的基礎上,給《周易》作了卦辭和爻辭。八卦兩兩組合成六十四卦,每個卦六個爻,六十四卦一共三百八十四爻。

最後,孔子怕後人讀不懂《周易》,帶領他的學生們著了十篇文章為《周易》作詳細註解,就是我們說的《十翼》。有了《十翼》,我們今天才能有幸讀懂《周易》,讀懂聖人在說什麼。

歡迎一起討論!


霞光細語說易經


據《史記》記載,《周易》這本書起源於殷周之際,伏義作八卦,文王演為六十四卦,是西漢以前學術界公認的說法。以《易經》的內容看,其中有古代原始戰爭,祭祀,婚姻,生產的某些情況和甲骨文的卜辭有許多相似之處。從卦辭,爻辭中引用的一些例子來看,其中有殷周之際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及戰爭等,足以證明司馬遷論斷的《周易》產生的時代是有事實根據的。

在《易傳》裡透露出一點消息,“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耶?”但郭沫若說《周易》非周人所作,理由是周人在文王時文化還非常低落,文王本人還得親自出馬種田打穀和看牛牧馬,那裡還寫得出這樣的書呢?意思也就是說,那時的周人不能有這樣進步的思想,這話是正確的。但是我要補充一點,除了文化低落之外,周人那時剛走上歷史舞臺,正處在統治者的地位,故一切旨在追求他們統治的永恆性,對於“世界是在矛盾中變化的”一點,從他們看來,這是不可想象的。可是,當時文化程度較高的又是誰呢?是殷人。當時處在被壓迫的對抗地位的又是誰呢?還是殷人。所以,這一矛盾變化的思想,除了說發自當時的殷人,此外就很難思議了。

根據郭沫若的研究,《周易》的作者為楚人馯臂子弓,子弓利用了許多的資料,尤其是利用了不少的關於殷周時代的繫辭,而作出《易》的卦爻辭,根據這個意見,不論《周易》的作者是誰,是否確為子弓,但從子弓作《易》所依據的資料,即利用了不少的殷周之際的的繫辭一點上看,可知這矛盾變化的思想,確起源的早,確在殷周之際。同時,假使《周易》的作者確為子弓的話,子弓為楚人,當殷周之際,許多殷人因受周人的威逼而向南方逃跑,於是這一矛盾變化的思想也就在南方民間流行起來,子弓便依據而作《周易》。這樣說,《周易》的作者,可能與郭沫若所說,是楚人馯臂子弓。





傳統文化領域創作者


《易經》的創作過程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具體一些說,伏羲氏創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寫《十翼》,伏羲氏在上古,周文王伏父子在中古,孔子在近古。

這說明什麼呢?

我們中國的事情,大多都是集體的智慧和結晶!

《易經》是寶典!

我們必須終身學習研究和實踐!

曾幾何時,《易經》被誤會,說成是這種書,那種書,但是這些都是誤會!

《呂氏春秋》說,《易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可見《易經》之包羅萬象、博大精深!

《易經》是宇宙人生規律的總結!值得我們不斷研究和使用,以不斷提升自己!


聿劍培訓師


您好,我來試一試,權當拋磚引玉:

這個問題前幾天一直在涉及,所以,知道一點。可是,越查閱資料越是迷糊,我只能說說自己的理解。

《周易》一書,“周”不是周王朝,而是借上“日”下“月”,寓有“週而復始,循環不絕”之意。

此書應該不只是周文王,還有伏羲氏、周公旦,孔子也是主要著述者,甚至也包括了已經失傳的《連山》《歸藏》的部分貢獻。

現在的《周易》其實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大部分。

東漢歷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對《易經》的作者的敘說如下:

《易》曰:‘宓戲氏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至於殷、周之際,紂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佔可得而效,於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依據班固的說法,《易經》這部經典是由三個聖人共同完成的:伏羲、周文王和孔子

(伏羲氏意像畫)

他們各自的貢獻:

1、伏羲,根據天地變化創作出了八卦

2、周文王把八卦演化為六十四卦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道: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

文王還完成了《卦辭》,《爻辭》則是周文王的兒子周公旦完成的。

上面兩個部分構成了《周易》的《易經》部分。

3、孔子完成了《易傳》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

孔子的論著構成了《周易》的《易傳》部分。

這個應該是翻越典籍後,得出的比較通行的說法。

希望對你有幫助。


武哥說文


目前我們常見的易經,也叫《周易》,裡面的《易經集註》,只是中國《易經》學問的一部分。實際上的《周易》,是周文王在羑里坐牢的時候,他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而我們國家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切中國的文化,都是源自於周文王著作了這本《易經》以後,開始發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家之說,都來自於這本書,都來自於《易經》所畫的這幾個卦。事實上還有兩種“易經”,一種叫《連山易》,一種叫《歸藏易》,加上我們手邊所持的《周易》,總稱為“三易”。《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歸藏易》是黃帝時代的。《連山易》以艮卦開始,《歸藏易》以坤卦開始,到了《周易》則以乾卦開始。


《易經》有一個三原則:一、變易;二、簡易;三、不易。


下面說說這“三易”。

1、變易

所謂變易,是指世界上的人和事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宇宙之中,萬事萬物任何時刻都是在變化之中,也就是現代的“時間”概念,時間在變,環境在變,情感在變,精神在變,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化之中。


2、簡易

所謂簡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而“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人類還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包括現代仍然有許多科學解釋不了的現象、事物,那是現在的經驗還不夠,科學的實驗還沒有論證,而當我們瞭解它的原理之後,就變成平凡而且非常簡單的,也就是把複雜的道理變得簡化,所以叫作簡易。


3、不易

所謂不易,是說萬事萬物雖然隨時隨地都在變的,可是卻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東西,它的存在能衍生出所有的東西,它就是永恆的存在。那它是什麼呢?宗教稱為“上帝”、是“神”、是“道”、是“主宰”、是“佛”、是“菩薩”;哲學稱為“本體”;科學稱為“功能”;不論它的稱呼是什麼,它可以衍生萬物,它可以永恆存在,它是不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