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為什麼建議我們最好睡足覺後再做重要思考


尼采為什麼建議我們最好睡足覺後再做重要思考



尼采在《曙光》中有這樣一段話:

在你活躍異常,沉浸在某件事中享受快感的時候,是不會反省,也不會回顧的,所以你若是覺得自己不中用或者開始憎惡他人,那便是你疲憊不堪的證據,這種時候就該立刻休息。


反省

讀完了尼采的這段話,立刻讓我想到了中國的兩位聖人。一位是曾子,孔子的學生,他有一句名言就是: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要多次地進行自我反省。

另外一位是曾子的學生,孔子的孫子,子思,他在《中庸》這本書裡邊有一句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其實尼采提到的,在享受快感的時候,人是不會反省的,但是當自己很疲勞,情緒很低落的時候,覺得自己不中用,甚至恨別人的時候,這個時候也不應該反省。


情緒

為什麼?因為人的情緒要麼處的最高的頂點,要麼處在一個最低的低點的時候,都是不正常的,人看任何事情都是不客觀的。

一個人如果過於樂觀和過於悲觀,都是有問題的,都是不客觀的。提醒我們不要在情緒起伏特別大的時候,去思考重要的問題,去做重要的決策。

尼采給我們的建議是,這種時候應該立刻休息。這也讓我想到另外一句話:沒有時間休息的人,遲早是會有時間來生病的。


留白

中國的文化裡邊特別講究留白。不管是中國畫還是中國的書法,畫面上留白的部分,和畫的內容或者是寫字的內容之間,它有個對等關係。

沒有足夠的留白,或者沒有恰到好處的留白,這幅畫應該不能成為佳作,其實人生也是一樣的。

我們不可能永遠把弓拉得很滿,永遠朝氣蓬勃,我們總會有頹喪的時候,我們總會有體力和精力不支的時候。

其實這個時候不是我們不行了,不是對手太強大了,是因為我們累了,我們疲勞了,我們應該休息一下。


清零

人很多時候狀態不佳,提不起精神,甚至抑鬱和厭世,不一定完全是心理因素,很有可能是生理上透支太多了,消耗太多了,是動極思靜。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關掉手機,痛痛快快地洗個熱水澡,然後再美美地甚至狠狠地睡上一覺。

等我們醒過來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原來自己很擔心的問題,很害怕的問題,根本沒必要擔心,根本沒有那麼可怕。

所以呢,越是有抱負,越是有雄心壯志的人越要學會休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休息的智慧,也決定了人的奮鬥成果。

做大做強當然需要下功夫,而能清零,能夠出離,能夠放鬆身心,則需要更強大的功夫。


睡功

讀了尼采的話,還讓我想到了我們中國另外一位道家的聖人,叫陳摶老祖,他老人家最擅長的功夫就是睡功。

他關於“睡”留下了很多的詩篇,有幾篇我特別喜歡,念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篇:

常人無所重,唯睡乃為重。舉世皆為息,魂離神不動。

老人家說的很多境界,我們不一定能夠完全理解。但是唯睡乃為重,說明他是最看重睡功的,在睡的過程當中調整自己的身心,把自己清零,達到那種禪定的狀態。

第二首詩是:

覺來無所知,貪求心愈濃。堪笑塵中人,不知夢是夢。

我特別喜歡“堪笑塵中人,不知夢是夢其實我們平時很看重的,很在乎的,拼命想抓住的東西,從長遠來看,它只不過是一場虛幻。

如果我們能看見這個虛幻的本質,你不要把它看得太重了,那麼人的心就會自在了。

第三首詩:爐裡近為藥,壺中別有天。欲知睡夢裡,人間第一玄。

欲知睡夢裡,人間第一玄。”我特別喜歡。

當我去耶路撒冷的時候,導遊告訴我們,給我們講耶穌當年悟道,很多的道理都是從夢中得來的。

孔子也關注自己的夢:

吾不復夢見周公。比如他夢見麒麟死掉。包括莊子。剛剛圓寂的一位五臺山的高僧夢參法師,老人家也是通過夢來悟佛法的。


靈性

所以說睡,不簡簡單單能夠讓我們的身體和生理上得到休息,更能讓我們的精神和思維充滿靈性,更有智慧。

所以尼采在《漂泊者及其影子》的這本書裡告訴我們:

吃個飽飯,再睡個飽,比平時多睡會兒才是最好的方法。睜開眼睛後,你會發現自己煥然一新,充滿力量。

可見,真的是想幹大事的人,要先學會睡覺的大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