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之路:讀《一句頂一萬句》有感

文 | 周曉霞

作者簡介:周曉霞,省級機關幹部,愛好文學,書法,旅遊。

尋找之路:讀《一句頂一萬句》有感

一場跨越七十年的尋找之謎。


一條縱橫千萬裡的尋找之路。


沒有答案。沒有盡頭。


小說上半部,楊百順從小就開始找,找住處,找朋友,找活計,找師傅,一直找到變成了楊摩西,又變成吳摩西。最後,孤獨無助的吳摩西為了尋找唯一能“說得上話”的養女,走出了鹽津,背井離鄉不再回頭。這是過去。下半部,吳摩西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又輾轉數千裡,尋到了延津。這是現在。從吳摩西的走出延津,到牛愛國的走向延津,跌宕百年。小說中所有的情節關係和人物結構,所有的社群組織和家庭和諧,乃至於性慾愛情,都和人與人能不能對得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化解衝突、激發情慾有關。因此,尋找“說得上話”的人,便成了一生追尋的枷鎖。心靈的疲憊和生命的頹廢,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隨行地產生了。


尋找之路:讀《一句頂一萬句》有感

影片《一句頂一萬句》中的主人公牛愛國

孤獨感根植於每個人的內心。不管是家大業大的掌櫃們,還是辛苦打工的小學徒,不管是一生傳教不利卻一生傳教不輟的老詹,還是貴為一縣之首,或愛做木匠,或愛聽戲,或愛打槍的縣長,沒有誰不是孤獨的,沒有誰不在尋找“說得上話”的人。


由此,我們忽然發現,為什麼我們活得這麼累?這種累,猶如漫漫長夜,磨礪著我們的神經祖祖輩輩。


為了擺脫這種孤獨和累,書中的人們努力製造著聲響。羅長禮的喊喪,延津縣的社火。人們也努力尋找著“知己”。老楊和老馬,老韓和老曹,縣長和戲子。但這一切,改變不了書中人物的命運。就像今天,我們民族,我們每個人還在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和成本一樣。不管你導演了多大的場面,不管你舉行了多少個慶典。這一切,擺脫不了內心的孤獨和疲憊。


讀這本書是不輕鬆的。你會笑,但笑過後你沒法忘記;你會難過,但難過後你不能停止思索。每一個人的說,每一個人的想,繞啊繞,往往從開始的一不期然已經繞到了三四五甚至六七八。你不得不停下來替他們捋一捋。但是你會發現,其實你自己何嘗不是也總是這樣繞啊繞,把自己繞的孤獨又疲憊嗎?


我們所有中國人,不也都習慣於這種繞嗎?


看來,尋找,還得繼續。



徵稿啟事:讓每個人心底的文字都發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