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之路: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文 | 周晓霞

作者简介:周晓霞,省级机关干部,爱好文学,书法,旅游。

寻找之路: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一场跨越七十年的寻找之谜。


一条纵横千万里的寻找之路。


没有答案。没有尽头。


小说上半部,杨百顺从小就开始找,找住处,找朋友,找活计,找师傅,一直找到变成了杨摩西,又变成吴摩西。最后,孤独无助的吴摩西为了寻找唯一能“说得上话”的养女,走出了盐津,背井离乡不再回头。这是过去。下半部,吴摩西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又辗转数千里,寻到了延津。这是现在。从吴摩西的走出延津,到牛爱国的走向延津,跌宕百年。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结构,所有的社群组织和家庭和谐,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得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因此,寻找“说得上话”的人,便成了一生追寻的枷锁。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行地产生了。


寻找之路: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影片《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主人公牛爱国

孤独感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不管是家大业大的掌柜们,还是辛苦打工的小学徒,不管是一生传教不利却一生传教不辍的老詹,还是贵为一县之首,或爱做木匠,或爱听戏,或爱打枪的县长,没有谁不是孤独的,没有谁不在寻找“说得上话”的人。


由此,我们忽然发现,为什么我们活得这么累?这种累,犹如漫漫长夜,磨砺着我们的神经祖祖辈辈。


为了摆脱这种孤独和累,书中的人们努力制造着声响。罗长礼的喊丧,延津县的社火。人们也努力寻找着“知己”。老杨和老马,老韩和老曹,县长和戏子。但这一切,改变不了书中人物的命运。就像今天,我们民族,我们每个人还在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和成本一样。不管你导演了多大的场面,不管你举行了多少个庆典。这一切,摆脱不了内心的孤独和疲惫。


读这本书是不轻松的。你会笑,但笑过后你没法忘记;你会难过,但难过后你不能停止思索。每一个人的说,每一个人的想,绕啊绕,往往从开始的一不期然已经绕到了三四五甚至六七八。你不得不停下来替他们捋一捋。但是你会发现,其实你自己何尝不是也总是这样绕啊绕,把自己绕的孤独又疲惫吗?


我们所有中国人,不也都习惯于这种绕吗?


看来,寻找,还得继续。



征稿启事:让每个人心底的文字都发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