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艾迪芬奇的记忆(What Remains of Edith Finch)》是Giant Sparrow开发商创造的叙事游戏,游戏以倒叙、插叙等手法,牵扯出一连串的诡异死亡事件。

作为一名游戏玩家,每当有人问我,有什么值得推荐的剧情向单机游戏时,我总会在给他的清单中提到这部作品。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玩家所扮演的艾迪·芬奇是芬奇家族的最后一人,她的母亲在去世之前将祖宅的钥匙交给了她,在祖宅中,她得以重现家族成员的人生,在见证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之后,试图揭露这个家族百年来的恶毒"诅咒"背后的秘密,故事也就由此展开。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游戏的画面极其细腻,并且在设计的时候加入了大量的细节。每个家庭成员的的房间设计都各有特色,色彩饱和度很高,视觉的舒适性对于整体流程的连贯有不小的助推效果。而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就能发现在房间的每个角落,都隐藏着家族每个成员所代表的的物品。而也正是因为这些细节,使得整款游戏的氛围塑造十分优秀,很容易就能代入其中。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房间的一角

而艾迪芬奇的记忆与其他游戏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UI了。从游戏开始到游戏结束,玩家都完全找不到游戏的UI,整个画面也因此变得异常干净,虽然缺少了UI所带来的提升,但却不会让人迷失方向,让人不免在某个瞬间会忘记这是一部游戏——而是在看一场电影。在芬奇家族每个家庭成员的故事里体验不同的人生。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剧情故事的好坏,全靠作者讲故事的"功力"。全长三个小时的故事流程中,各种零碎的小故事通过"祖宅"这个载体把族谱纷杂的人物脉络联系到一起,浑然天成。

而《艾迪芬奇的记忆》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此——仅一部作品,片段式的故事推进下有着各异的叙事手段,而这些片段串联起来却又十分流畅,一气呵成地讲好了一个大故事。

这就是讲故事的能力,虽然没有长篇大论的描写,但仅仅字幕、背景音、画面结合的片段中,家族成员的故事已经完全映入玩家心里。每个故事情节的巧思和结局的升华更是让人震撼到"无语凝噎"。

仅仅是这些,本作高分实至名归。

令人拍案叫绝的字幕艺术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第一次知道,原来字幕,也可以成为游戏的一部分。

在游戏中,字幕一般都是浮现在画面的最下方,仅仅作为一种语音描述的补充。游戏最精致的地方在于字体设计,它不像以往那种位列底部字体,而是悬浮在半空中,被大量用于场景切换、剧情推动,以及游戏场景中重要的道具(比如说下图)。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字幕成了可以操控的"道具"

字幕从剧情的翻译或讲解,变成了游戏的"路标"和"引导",当游戏希望你看向哪里的时候,字幕就会很适宜的出现在哪里,给你一个缓慢的转场,它不仅仅指引了玩家的关注点,也有助于场景变换的无缝切换。

这种颠覆传统的样式让人眼前一亮,无需反复按着空格和回车,跟随着你的脚步它们会不经意间出现和小时,虽然没有地图的提示,但只要方向大致正确,剧情就能被触发。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随风飘散"的文字

当文字随着抖动从蒲公英上缓缓抖落的时候,我对于字幕的理解似乎又上了一个台阶。

精彩的悬疑故事、别出心裁的字幕引导和连贯流畅的节奏让《艾迪芬奇的记忆》在叙事探索类游戏中出类拔萃。而叙事方式上的革新则足以让它升格为"行走模拟器"们的创意灯塔。

炫技般的叙事手法

在一款叙事游戏中,一般都是采用同一种叙事手法来进行讲述,而《艾迪芬奇的记忆》最精彩的除了故事的本身之外,还在于它多样化的叙事手法。

事实上,这部作品在讲述每一个芬奇家族的人物故事时,都采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表达形式——几乎每一种讲故事的方式,都足以成为支撑起一款全新独立游戏的核心创意。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从头到尾,其实在艾迪芬奇的祖宅中活动的始终只有玩家一个人,故事的展开形式主要依靠艾迪•芬奇在探索过程中评论性质的自言自语,以及以信件、照片、书籍、漫画等媒介触发的其他芬奇家族人物的插叙。

从转场时候的语音变换中,很自然的切换到了被讲述人的角度,并且每个人的故事都采用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整个流程下来13个人的故事不但没有丝毫重复,而且几乎每一个都讲得精彩纷呈。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芭芭拉•芬奇原本是家族里一位耀眼的童星,她以自己的尖叫而出名,却在16岁那年不幸死于一场神秘的恐怖暴乱。于是芭芭拉的故事顺理成章的变成了一本恐怖漫画,在漫画特有的分镜中,故事的悬念也因此被营造得非常到位。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用漫画的分镜技巧来营造游戏悬念

而艾迪·芬奇的哥哥刘易斯·芬奇个故事则是整个游戏

"叙事水平的标杆"

里维斯是咸鱼罐头厂的一名工人,每天的工作实际上只需要不断重复同一个动作:用流水线上的铡刀切鱼头。长年累月枯燥重复的工作让他逐渐患上了妄想症。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边砍鱼边开始幻想

从正常的流水线作业,到渐渐开始幻想出一些线条,重复而枯燥的工作对于他的摧残开始显露出来。而随着字幕交待,刘易斯的想象画面开始出现在玩家屏幕左半边的一部分,他想象着自己是一个勇敢的冒险者,在平面的线稿世界下展开冒险。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想象面积扩大,画面升级为2.5D

随着流程的推进,刘易斯想象的画面开始占据了左半边的整个屏幕,画面也丛平面转变为2.5D的上帝视角,这时候玩家需要一边使用鼠标切鱼一边控制任务的移动。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幻想里的人数越来越多

紧接着,想象的画面开始占据整个屏幕,想象的画面扩散到整个平面,也从2.5D转变为3D第三人称视角,而现实画面仅剩下鱼和工作的右手,但还是要进行鼠标操作。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转变为3D第三人称视角

随着剧情的发展,刘易斯的妄想症越来越严重,眼前的一切都已经变得陌生,仿佛是一台机器一样切着三文鱼。推开车间的大门,刘易斯仿佛灵魂出窍般看到了正在工作的自己,看着自己的手在无意识的运动。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已经陷入妄想的刘易斯

刘易斯已经完全把幻想和现实颠倒,他意识到自己只有在想象中的世界才有价值。于是开始认为自己是一个凯旋归来的英雄,正享受加冕为王的仪式,于是他一步一步走向了他的王后,他的皇冠。

与之相对应的,里维斯想象的"勇者游戏"在这时候不但变成了有着丰富3D建模的越肩视角游戏,而且还占据了屏幕的绝大部分位置。象征着现实生活的"流水线切鱼"小游戏则被淡化到了一个不怎么显眼的位置。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在他的加冕台前,他低下了头,看着皇后手里的皇冠。而他低头戴冠的地方像极了断头台,现实中的刘易斯也同样低下了头——在铡刀的地方。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在幻想的世界加冕成王

在想象中的世界里加冕为王之前灵魂出翘般的情景一闪而过,工厂车间和幻想的影子渐渐重合在一起,玩家会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指示就是刘易斯死亡故事中所做的一切,"我"既是刘易斯。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实际的工厂车间

之所以被称为叙事游戏的标杆,并不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有多么回味无穷,

而是因为它传达出了一种极致传神的体验赢取了我的同理心,让我能够高度精确地体验到角色心态变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玩家似乎也和刘易斯一样渐渐陷入其中,忘记了自己其实是在幻想,而实际上仍然实在切鱼的事实,切身体会到了刘易斯的死亡过程。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切鱼小游戏让我亲身感受到流水线工作有多么无聊,画质逐步进化的勇者游戏也让我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想象与现实的差距。当里维斯决定全面放弃现实生活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很难用世俗的眼光对他评头论足,我和这个角色同样感到无奈、绝望。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首次通关之后,我马上下定决心再次尝试,因为总感觉游戏的情节有些对不上号。在反复尝试之后,我终于承认游戏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未解的片段,不过整体的脉络实际上已经非常完整,许多细节上的问题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必要。这些缺失的拼图其实更像是"维纳斯的断臂"——在残缺、悬念和遐想的作用下反而变得更美了。

结语

直到现在,Finch古宅的墓碑仍困惑着我,Edie为什么要在自家人没过世前建好墓地?对于这个问题也许今后都得不到解释,正如游戏里阐述的种种诅咒现象无法给出定义。但死亡是安静祥和的,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学会成熟地对待生命、直面死亡,才能做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艾迪芬奇的记忆》:永恒的爱与死亡

——正如故事最后,Edith的儿子手捧鲜花,读完最后一页日记本记载的内容,将花束献给自己的母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