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鼠阿佛:每個孩子都是阿佛,願我們用尊重和接納助力孩子的成長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初次聽說《田鼠阿佛》是在一個媽媽群裡被寶媽安利的,她說:每個父母和孩子都應該讀讀這本書。所以,我迫不及待地入手了這本繪本和孩子閱讀起來。

正如那位寶媽說的,每個孩子都應該閱讀這本書。這本書不僅僅是寫給孩子,讓孩子去尋找自己的興趣;也是寫給父母的,讓父母學會尊重和支持自己的孩子;更是寫給全天下的每一個人,在百忙之中,擁有發現美的眼睛,去挖掘生活中的美好。

繪本的故事很簡單,是田鼠一家在冬天來臨前,辛勤儲存過冬的食物,只有阿佛一個人在發呆。在阿佛的家人問他在幹什麼?他說自己在收集陽光、色彩、詞語。於是,其他家裡人就沒啃聲繼續幹活了。冬天來了,家人把自己儲存的食物與阿佛分享,等到食物吃完了,阿佛就給大家講述陽光、色彩、語言。

今天我會從繪本大師李歐•李奧尼,孩子成長的精神營養,父母要尊重和無條件的愛支持孩子,孩子的自我肯定力,幫助孩子大方地接受他人誇獎五個方面來談談這本繪本給我的啟迪。

一、李歐•李奧尼:一個被譽為“20世紀伊索”和“色彩魔法師”的繪本大師,開創了繪本的里程碑

1、飽受藝術薰陶長大的李歐•李奧尼,多才多藝

1910年出生於荷蘭的李歐•李奧尼,因為他的叔叔、舅舅、姨父等是收藏家、藝術家,所以,他從小飽受藝術薰陶,甚至還反覆研讀畢加索的畫作,而他從小的夢想就是藝術家。

田鼠阿佛:每個孩子都是阿佛,願我們用尊重和接納助力孩子的成長

儘管他是經濟學博士,會多國語言,但是他依然在藝術師的路上求索,成為知名的設計師、先鋒派畫家、雕塑家,還會演奏鋼琴、手風琴、吉他,甚至多次開辦個人畫展和設計展,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

田鼠阿佛:每個孩子都是阿佛,願我們用尊重和接納助力孩子的成長

而他的繪本創作則源於49歲那年,他獨自一人帶著兩個孫子坐火車返回格林尼治。為了哄孩子安靜,他隨手從雜誌上撕下不同顏色的圓紙片,給孩子們講《小藍和小黃》的故事,就有了他的第一本繪本,並且大獲成功。

自從,知命之年的他開始了繪本創作《字母樹》、《西奧多和會說話的蘑菇》等等,而且憑藉《一寸蟲》、《小黑魚》、《田鼠阿佛》、《亞歷山大和發條老鼠》,四次榮獲美國凱迪克大獎。他也開創了繪本的新時代,被譽為世界繪本領域的里程碑。

如同《紐約時報》給予他的評價中所說:“如果繪本是我們這個時代一種新的視覺藝術,李歐·李奧尼則是這種風格的大家。”

因為他善於從簡單的故事,道出深刻的道理,又被譽為“20世紀的伊索”。在他的繪本故事中,故事的主角雖然是小動物,但卻耐心尋味,您會從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領會到人生的智慧。

2、《田鼠阿佛》:在簡潔的畫面下傳遞著不簡單的真意

《田鼠阿佛》的封面是一張簡單的白紙上,一隻半睜著眼的田鼠抱著一枝紅色的罌粟花在發呆。畫面簡潔,清爽,而且田鼠的造型設計很簡單。

田鼠阿佛:每個孩子都是阿佛,願我們用尊重和接納助力孩子的成長

打開繪本後,前環襯中不計其數的“Frederick”讓人頭皮發麻,但也襯托了作者的用意,現實生活是一團亂麻。而後環襯也同樣是密密麻麻的“Frederick”,也在間接地向我們暗示:生活縱然是一地雞毛,我們依然可以追求夢想,依然可以在一團亂麻中感受到歲月靜好。

田鼠阿佛:每個孩子都是阿佛,願我們用尊重和接納助力孩子的成長

李歐•李奧尼的繪本特色善於通過拼貼手法呈現,繪本中的角色形象都很簡單,但是總會別出心裁地抓住角色的形象特點。封面中半睜著眼發呆的田鼠,內頁中閉著眼睛採集陽光、背對著讀者採集顏色、半睜著眼採集詞語的的阿佛,慵懶的形象躍然紙上。而睜著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繪聲繪色給大家講詩的阿佛,則把活力和朝氣鋪展在讀者眼前,讓讀者感受到被認可後的阿佛的價值。

不愧是“色彩魔術師”,在簡潔的畫面中,把五彩繽紛的田園風光,把陽光、色彩、詞語在阿佛口中暢想開來,展現著歲月的美好。而冬天來臨後,冬天的蕭瑟和破敗則被褐色的石牆,乳白色的雪,日漸減少的食物展現開來。

作為世界級的繪本大師,才華橫溢的他一直都是自寫自畫,因為他想原汁原味地呈現自己的思想,不想自己的作品被變形。而且在他的採訪中,他說《田鼠阿佛》中的阿佛就是兒時的他,因為他是獨子,父母都忙於事業。所以,年幼的他常常在大房間內發呆、玩耍,可以一整天坐在那裡靜靜的冥想,獨享心靈的美好,甚至做白日夢。

二、養育孩子不僅僅是吃飽穿暖,還要有精神生活,而富足的精神生活可以滋養落魄的困境,讓孩子保持著對未來的嚮往

繪本中,4只田鼠在勞動,阿佛在發呆,他們各自選擇不同的活動,但卻同樣溫飽了蕭瑟的冬天。4只田鼠的儲藏度過了冬天的前半段,而阿佛的詩歌和陽光則溫暖了消沉的家人,熬過了冬天的下半段。

田鼠阿佛:每個孩子都是阿佛,願我們用尊重和接納助力孩子的成長

約瑟夫•F▪牛頓在《靠信仰而活》書中講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還要靠美與和諧,真與善,工作與娛樂,愛情與支持,仰望與憧憬。

收集陽光,採集顏色在很多人眼裡是不務正業,是不著調的,但是在凌冽的寒風中卻撐起田鼠一家的一生,給他們向上的力量,讓人感受到歲月的美好。

在經典奧斯卡電影《美麗人生》中,男主角圭多就是一個風趣健談的文藝青年,可是在大眾的眼裡,他是荒誕不靠譜的神經質,天馬行為的想象力,做事不按常理出牌。

田鼠阿佛:每個孩子都是阿佛,願我們用尊重和接納助力孩子的成長

他鐘意的女主角多拉在被父母逼迫嫁給有為青年時,多拉義無反顧地選擇了腦洞清奇、熱情似火的圭多。不幸的是,在兒子喬舒亞五歲生日的時候,他們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

在殘酷冰冷的監獄裡,在慘無人道的高壓管控下,圭多卻把它描述成一個童話,一場遊戲,用樂觀和愛為孩子編織了高貴的精神生活,讓5歲的孩子把殘酷和冰冷想象成一場遊戲。用遊戲的規則換來了孩子的生命,也換來了孩子的精神需求,讓孩子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情和嚮往。

田鼠阿佛:每個孩子都是阿佛,願我們用尊重和接納助力孩子的成長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活在自己的精神生活中,縱然環境惡劣、物質匱乏,但是精神的富足會滋養我們的人生,讓我們在失意中不消沉,在潦倒時不怨天尤人,做自己生命的主人。那麼,在機會到來時,我們才會抓住機會一展才華。如同阿佛,在事物沒有時,冬季難熬時,他用自己的詩溫暖了大家,溫飽了家人。

成績、學習、升學壓力、找工作、談朋友、結婚成家都會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一道坎,都會考驗著孩子的心智和選擇,讓孩子體會到挫敗和無助。但是我們給予孩子的精神生活卻會伴隨孩子一生,滋養孩子的心靈,讓他們一生都樂觀積極。

所以,在孩子撿樹葉,在孩子抱回一大堆石頭,在孩子的抽屜裡藏著一大堆亂七八糟的物件時,在孩子獨自發呆時,不要用成人的無趣打斷孩子的冥想,不要用成人的眼光來俯瞰孩子,不要用我們的無知來破壞孩子的精神世界。

在我們去不了的兒童精神世界中,有他們的天馬行空,有他們的五彩繽紛,有他們的富足和詩意,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呵護和引導。

如同兒童閱讀推廣人阿甲老師所說:《田鼠阿佛》是教我們向自我內在去尋找安寧和幸福,而不是全然依賴於外部的物質世界。

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和未來,請在滿足孩子物質條件的基礎上,呵護孩子的精神世界,讓他們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得到豐盈的營養和充沛的滋養,從而保持著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

三、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生命的渴望,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用無條件的愛幫助孩子建立對自己的認同,大方地接受被人的誇獎,為孩子的人生賦能

周國平曾經說過: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如果沒有教養,愛就會失去風格,僅僅停留在動物性的水準上。任何一個孩子都絕不會因為愛得太多而變壞。相反,得到的愛越多,就會變得越好。

1、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用尊重和無條件的愛支持孩子,讓他們放飛自己的夢想

繪本中,在眾人為儲存過冬的食物而忙碌,阿佛卻不事生產,發呆、冥想。儘管家人不明白他的做法,卻沒有因為他不勞動而排斥他,仍然把過冬的食物與他分享,才有了後來的一展風采的機會,才有了詩人阿佛。

田鼠阿佛:每個孩子都是阿佛,願我們用尊重和接納助力孩子的成長

儘管在很多大人眼中,收集陽光是沒用的,採集詞語更是無稽之談,但是阿佛的家人用尊重和無條件的愛幫助阿佛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成為一名詩人。

在日益嚴峻的升學壓力中,在鬥爭激烈的智能社會中,興趣愛好常被當做孩子的跳板,幫助他們翹起更好的美麗人生。不論這些興趣是否是孩子的真愛,只要是有用的,才是最重要的,才是頭等大事。而那些沒用的閒書、武俠小說、詩歌、畫畫卻被很多父母束之高閣,認為耽誤孩子的學業,耽誤孩子的未來。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都有自己對生命的渴望。可是,在千篇一律的升學考試中,許多孩子選擇了自己不感興趣的興趣,活在父母的期望中。

如同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講道: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工業品沒有生命,可以流程化製作。而農作物恰恰相反,是有生命的個體,有它自身的意志和精神。但現在教育的工業化,標準化的流程就會沒有容納個性的空間。

我們無法改變教育環境,但可以用尊重和無條件的愛澆灌孩子的成長,用無條件的愛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讓他們成為生機勃勃、有活力的孩子,而非眼神黯淡的學習機器。

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會有自己的愛好,會有匪夷所思的想法,而這些興趣想法也會放飛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發展自己的個性和才華。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給孩子成長的土壤,做孩子的觀察者、陪伴者,在保護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自由。我們的豐富經驗或者成熟的想法或許完美無瑕,但是孩子是通過體驗和感知世界來獲得智慧的。而我們的代勞和說教則會破壞孩子的創造力,會限制孩子的天馬行空想象力。

民國知名作家三毛,在幼年的作文中寫道自己想成為一個拾破爛的人,卻被國文老師抄起黑板擦扔過來,還訓斥道:既然拾破爛,還來上學幹什麼。

在她的老師眼中,拾荒是可惡的,是離經叛道的,是不應該的。他們認為自己的思想是正確的,孩子只有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才是正道,所以,扼殺了一些孩子的夢想。

幸運的是,三毛有一對懂她的父母,父母用無條件的愛和尊重支撐了女兒的愛好。他們會在家裡闢出一方天地給女兒當做拾荒的收藏室。他們會在海邊散步時,苦苦尋覓好幾個鐘頭,為女兒撿到兩顆彩石,送給女兒,也被三毛稱之為“痴心石”。

而三毛的老公荷西也是她的拾荒知己,他會把三毛撿回來的破爛,化腐朽為神奇,做成生活用品,做成項鍊……更在結婚時,在烈日的撒哈拉沙漠中苦苦尋找到一副完整的駱駝頭骨,送給三毛。

她的家人用尊重和無條件的愛支持著三毛的興趣和愛好,也在支撐著三毛的生活和未來,讓她在在異國他鄉的孤獨生活中,讓拾荒成為了她的閒情雅緻,成為了她的精神支柱。

所以,我們不要用自己的想法限制孩子的選擇,不要用我們的價值觀來判斷孩子的興趣愛好。在孩子獨處時,給孩子空間去想象;在孩子想學游泳時,陪孩子去學習;在孩子給我們講故事時,用鼓勵和聆聽支持孩子的興趣,用我們的尊重和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求同求異。

而尊重和無條件的愛也是我們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是所有孩子都應該得到的禮物,是沒有理由,是不需要認可的。這是我們的饋贈,是孩子的安全感的來源,是孩子向外探索的動力,也是孩子的心理營養,滋養孩子的一生。

2、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幫助孩子肯定自己,建立對自己的認同

  • 阿佛,你怎麼不工作?
  • 那現在呢?阿佛。
  • 阿佛,你在做白日夢啊?
田鼠阿佛:每個孩子都是阿佛,願我們用尊重和接納助力孩子的成長

在阿佛不事生產,發呆、冥想時,在家人屢次詢問阿佛。阿佛只是淡定地回答:我在採集陽光,收集顏色,收集詞語,他沒有因為家人的屢次詢問而放棄自己的追求,仍然堅持著自己的選擇,他一直知道自己是詩人,仍然堅持做著精神食量的採集。

這就是孩子對自己的認同和肯定,才有了不被外界所影響的堅定和堅持,才會有強大的內心和自信去面對未來的挑戰和風風雨雨。

我們每個人都有被認可、被接納、被愛的內心渴望,常常在別人的期待中活出了別人的理想,唯獨失去了自己的個性。而阿佛能在家人的不理解中,堅持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堅持做詩人的工作,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強大的內心,才不會被外界所左右。

而孩子對自己的肯定和認同,則來自於父母的認同和肯定。在孩子小時候,當我們接納孩子,認同孩子的價值,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和安全的依戀關係。孩子也會接納自己,從內心產生對自己的認可和肯定,就會有充足的安全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自我肯定力高的孩子,知道自己優點,也會坦然接受自己缺點。他們能夠接受自己,也能接受別人,欣賞別人,從而在從容淡定中找到自己成長的空間。他們在別人做的好時,不會自卑,不會嫉妒,還會覺得快樂,會以別人的快樂而愉悅,成為自信樂觀的孩子。

而自我肯定力低的孩子,會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他們的潛力就在唯唯諾諾中發揮不出來,他們的夢想也會在猶豫遲疑中逐漸喪失,因為自己沒有能力,也會嫉妒別人,甚至會看不起別人,從而獲得優越感。

把三個兒子送進斯坦福大學的陳美齡女士在課程中講道:自己的大兒子在小時候經常被同學說醜,不像媽媽,因為陳美齡很漂亮。而陳美齡女士在聽到大兒子問自己:“媽媽,我是不是不漂亮?”她沒有急於否定,沒有安慰,而是帶著兒子翻出她小時候的照片給兒子看。

她抱著大兒子問:“媽媽和你很像,你覺得媽媽難看嗎?”兒子回答說不難看,於是陳美齡女士開始告訴孩子,外表會改變,但是內在的美永遠不會變,幫助兒子建立對自己的認同。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價值,不能因為長得不好看,不能因為成績差,不能因為跑步慢就否定孩子的價值,就看不見孩子的成就。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這樣做,來幫助孩子建立對自己的認同。

(1)儘量不要讓孩子去做什麼,而是問孩子想做什麼,喜歡什麼,給孩子抉擇的自由。

(2)不拿孩子的缺點和別的孩子做比較,比較會讓孩子看不到自己的優勢,失去對自己的認同。

不比較孩子的不一樣,告訴孩子只和昨天的自己作比較。我們接納孩子的不一樣,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就會做的更好,就會樹立自信心,願意嘗試哪些弱勢的項目。

(3)在孩子犯錯時,不要單純地批評孩子,讓孩子害怕犯錯。而是在接納孩子失誤的前提下,引導孩子尋找彌補的方法,最大程度地減少傷害。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說過: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孩子有安全感,才能有自信和自尊,才能與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際關係。在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中,總能被一類人所吸引,他們有著天然的開朗自信,是團體氛圍的調節器。所以在有愛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會自然而然的自信。

所以,愛孩子請接納孩子,讓孩子建立自我肯定力和自我認同感,從而能夠坦然接受失敗和一時的失意,也能接受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會取長補短,正確看待自己,認識自己,也能客觀地欣賞別人。

3、幫助孩子大方自信地接受別人的誇獎,承認自己的優秀,從而客觀地正視自己

  • 阿佛,你是個詩人哪!
  • 阿佛臉紅了,他鞠個躬,害羞的說:我知道。
田鼠阿佛:每個孩子都是阿佛,願我們用尊重和接納助力孩子的成長

在繪本的結尾,阿佛帶著些害羞而又大方地接受大家的讚美的畫面,在我的腦海中久久不能散去。這種落落大方的自信,恐怕是每個孩子渴求的,但卻是我們文化所迴避。

從小到大,不論是父母還是老師,因為害怕孩子驕傲自滿,害怕孩子自大,在孩子獲得成功時,總教育他們要謙虛,要謙卑,要懂得禮讓。

  • 在孩子學業成績好被鄰居誇獎時,父母嘴裡說的是:“哪有,哪有,這孩子飯都不會做。”
  • 在孩子幫助父母做家務被朋友誇獎時,父母嘴裡說的是:“就今天勤快,平時懶著呢。”
  • 在孩子懂事被陌生人表揚時,父母趕緊不好意思地說:“哪有,哪有……”

於是,孩子對謙虛習以為常,就會把做家務的熱情變成一時的激情,就會不自信,就會在職場上退居二線,不敢擔當。

而不迴避別人的讚美,接受自己的優秀,不是驕傲自滿,而是客觀地正視自己,從而有能力辨別出別人的讚美和自己是否相符,積極去做出符合別人期望的事情。

所以,在孩子被誇獎時,我們就教孩子承認自己的優秀,落落大方地接受別人的讚美,同時感謝別人的鼓勵和誇獎。但是在誇獎孩子時,可以指出誇獎的具體行為(比如鄰居誇孩子英語好,我們可以回應鄰居:真的太感謝您**了,孩子肯定心裡也會高興,說明她最近一段時間的努力學英語有了成效),從而告訴孩子誇獎的原因,幫助孩子形成成長型思維。

所以,在孩子被誇獎時,引導孩子大方地接受吧。承認自己的優秀,也是正確看待自己的底線。

寫在最後

《田鼠阿佛》通過田鼠一家的生活,在簡單的故事中,傳遞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四個田鼠儲備過冬食物,阿佛在發呆採集精神食糧,但卻一樣溫飽了他們的蕭瑟的冬天。在簡單的故事中告訴我們:人生不止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詩歌”雖然沒用,但卻會充實孩子的心靈世界,會滋養孩子的精神世界。而阿佛家人用分享食物和誇獎“他是詩人”來尊重和支持著阿佛的夢想,讓阿佛在家人的無條件的愛中放飛自己的夢想。

他曾經在採訪中闡釋自己的繪本創作思想:“所有的藝術作品,不管是多麼簡單,都應該含有某種程度的意義,兒童書也不例外。含蓄的意思往往比生硬的灌輸能更長久地存留於孩子們的心裡。”

當然,繪本的閱讀不僅僅在於內容的解讀,藉助繪本,我們去和孩子一起角色扮演,一起詩歌朗誦,朗誦聖野的《手套》、顧城的《安慰》等等。我們還可以和孩子用彩筆畫出心目中的田野,還可以和大些的孩子一起用言語來描述陽光、色彩、詞語,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用彩紙剪出田鼠和田野、石頭,學習作者的拼貼手法。

當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您心目中的阿佛又是什麼樣呢?歡迎留言寫下您心目中的阿佛。


關注 ,關注育兒,持續分享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