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安的人生是不是很消極?

煙波江雨78281612


消極的情緒與積極的態度,取決於本人的心態。

人生遭遇,各有因果。【隨】有入鄉隨俗、入港隨灣之意。【遇】的境意則不同,層次也不同,寓意深遠……有可遇不可求,也有偶遇的機會,更有敬而遠之的人生境界,總之,把握底線,把握機遇,隨心隨緣則安。

優秀的人,無論遇上多大的問題,都能化解於無形的能力,而且姿勢也非常優雅。

拿得起則是生存,

放得下就是生活,

拿得起就是能力,

放得下就是智慧,

以真心才能贏得真誠,

懂珍惜方能換得永恆。

願朋友們以陽光的心態【隨遇而安】!

謝謝!





張毓德的笑看人生


其實,隨遇而安的生活是不是消極,得分開的說。你說:知足常樂,算不算隨遇而安的一種。我們常跟別人說,做人需要知足常樂,不要不知足。不知足,在我看來,有點貪的意思,那麼就變成貶義詞。然而,也有人會說,做人就要不知足,那樣你才有勁,才有動力去最求美好的事物。聽起來都是很有道理的話。



如果你現在還是很年輕的時候,隨遇而安,確實不是很好的一件事,不是說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就是需要我們年青的時候,不要安於現狀,而是要乘著自己年青,有動力、激情的時期,好好的奮鬥一回,別到老了,後悔自己年青不努力,遺憾終生。



如果你現在到一定年齡了,隨遇而安,這算是一種心智上的成熟,有一種隱於深山老林的境界。隨遇而安,這需要多大的心境才能做的到,只有到達一定的境界的時候,你才會看淡世間,迴歸內心的道。有時,我們很是羨慕李白的灑脫,陶淵明的:採集東林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臨泉聽水


隨遇而安,顧名思義就是不管遇到什麼,都應以平常的心態去接受,積極面對,不抱怨,如此人生才會過得舒心,不鬧心。

我們很多時候遇到好的事情就會欣喜接受,希望人生事事都如此;遇到不好的事情就抱怨不斷,消極應付,勉強對待,於是結果更不如意,導致更加否認自己的能力。而這時如果我們以隨遇而安的心態去處理任何事情的話,結果都會比預期的好,不管是好是壞。


隨遇而安,並不是消極的,恰恰相反,它代表著人應該以積極樂觀、不抱怨的態度去面對所遇到的事情。當然有時我們會產生誤解,隨遇而安就是不作為嗎?

比如我們本想去逛街,在路上突然下起濛濛小雨,這時你是如何心態呢?

1、哎,真是糟糕,一天的計劃都被這該死的雨打亂了。

2、真幸運,上天知道我好久沒呼吸到清新空氣了,馬上就清洗一下空氣;知道我生活節奏太快了,叫我慢下來欣賞一下身邊的風景。


這兩者心態,我們該選擇哪種呢?我是會選擇第二種的,因為不管你接受與否,下雨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與其抱怨,還不如用美美的心情來享受。

從以上例子,我們也可以知道,隨遇而安,就是當這種事情,我們無法去改變他的模樣,他的存在方式時,我們要善於去改變我們的心態,以積極樂觀去對待。


淘小鋪淘導師


隨遇而安分解一下寓意深遠,一個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風順,有挫折,有痛苦,有歡喜,有成功,隨的意思是在任何場合不要任性,觀察分析,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方可定位自己,遇的意思不是所有的好事從天而降,人的一生能有幾次偶遇,但是一旦遇到好的機遇也不要輕易放棄,機會難得,如果不適合自己的,可以敬而遠之,不要理會,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把握好這兩點,其他的事情就沒有風險了,你就心中而安了。


善人141


讀書的時候一直覺得隨遇而安是一個貶義詞,而真正進入社會闖蕩,遍體鱗傷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隨遇而安是一種生存方式,是一種人生境界。很多時候,我們都想著改變自己,改變身邊的人,改變生存環境,甚至改變這個世界,而最終得到了一些,但也失去了很多。得到了金錢,失去了健康和休閒;得到了權力,失去了真正的朋友和安逸;得到了地位,失去了親情的陪伴和純真的初心。既然如此,還不如隨遇而安,在不同的地方發揮自己的光和熱,照耀該照耀的人和事,不越界,不跨境,既來之則安之,也許不會得到太多,亦不會失去太多……


老李淨瞎說大實話


我不認為隨遇而安的人生是消極的,其實隨遇而安也是有積極作用的。下面我想談談我對隨遇而安的認識和理解:

如果從心理學上來分析“隨遇而安”我可以將其看作是人們適應社會的一種方式。社會適應有兩種方式:

1、積極適應:所謂積極的適應,指的是個體試圖通過積極的努力,增強自己行為的動機和態度,使自己對變化了的環境,獲得一種優勢或支配性的地位。

2、消極適應:指的是對變化了的環境採取沒有摩擦的、簡單反應的方式,或是跟隨大流,或是心甘情願地使自己處於服從他人的地位,這類人沒有過高的要求,有時對自己的合理的需要反而採取壓抑的方式去順應他人。

那麼“隨遇而安”屬於哪一種社會適應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而我的觀點是:有積極的一面,但基本上屬負性的,因為它的基本特徵是:“滿足現狀”和“以不變應萬變”。

“隨遇而安”的“積極作用”。 當看到自己的慾望難以達到時,人們可以用它來抑制不切實際的慾望,因而“只知耕耘,不問收穫”,這類人一般不會慾壑難填,不會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錯誤,心態很是平穩,日子過得倒也太平。

當人們缺乏適應、創新能力時,可以用它作為“阿Q的自潮方式”來重新平衡自己的內心的矛盾,解除因慾望不滿帶來的痛苦,這類人不會自尋煩惱,更不會自我折磨; 在競爭非常劇烈的情況下,它還可以使一些人將它作為退出競爭的“理由”,減少人際之間的衝突,而他人因為看到這類人構不成對他利益發展中的威脅,也就不會找上門來挑釁、尋事生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