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銖錢”影響之深,在中國貨幣史乃至世界貨幣史上佔據重要地位

五銖錢自西漢武帝元狩五年至唐武德四年,鑄造歷史長達七百餘年,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貨幣品種。

五銖錢在曲曲折折的漫長道路上前行發展,成為“六最”之錢(版式最多、鑄造工藝最成功、成錢數量最大、為鑄幣提供經驗最豐富、流通範圍最廣、生命最長壽)。

五銖錢是一種中國古銅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長的貨幣,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直到東漢末年為止,期間五銖錢也遭受過毀滅性的打擊。在我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深遠的影響。這不僅在我國錢幣史上絕無僅有,而且在世界貨幣史上也是罕見的。五銖錢的特色及藝術魅力在於它是方孔圓錢,內方外圓,使人有“方如行義,圓如用智”,圓通靈活,完備周全和靜中寓動,柔中見剛的美感。

五銖錢是中國錢幣歷史上使用歷史最久的錢幣,從西漢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到隋末,七百多年中一直斷斷續續都有使用五銖作為貨幣。五銖錢主要為東西漢和隋代的流通貨幣,鑄造量極大,尤其是西漢時期的郡國五銖、上林三官五銖和東漢建武五銖鑄造量最多,最為常見,沒有多大市場價值。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三銖錢,重如其文。這是恢復銅鑄幣名義價值與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個措施。但是由於三銖錢與四錢重的半兩錢等價使用,於是又導致盜鑄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廢三銖錢,行用半兩錢”。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從新鑄造三銖錢並造皮幣和白金(銀)幣,還頒佈了盜鑄金錢者死罪令。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文“五銖”從此啟用。

其實最早是在中原地區發行,漢代五銖錢的流通曆史在這個時候就開啟,一直髮行到東漢末年時期,中間雖然也出現一些小的變動,可以說西漢東漢末年期間,五銖錢就起到了一統天下的一個作用,這樣一枚錢幣使用的時間非常長久,但是它的形態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後來我們也可以看到了許多不同的五銖,這枚錢幣品相如此完好實屬不易,也可以看到比較顯著的市場價格上升。

古錢幣,承載著中國幾千年歷史風雲的厚重故事和華美樂章,記憶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文字演變和書法史,是中國歷史朝代的名片。錢幣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它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近年來,隨著錢幣收藏的不斷升溫,古錢幣慢慢走入了人們的視野,收藏狂潮不斷湧起,市場行情蒸蒸日上。

縱觀近幾年來的收藏市場,總體成交數據呈現出連年下滑態勢,以至於市場上關於“回調”的探討不絕於耳。然而,在每年的春秋兩大拍賣中,卻總能冒出一些“任性”成交的“億元”拍賣數據,給低迷的市場提振信心。事實上,正是這些大收藏家們的“任性”表現,為助推藝術品市場整體的繁榮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信心支撐和資金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