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漢武帝霸業基礎的貨幣——五銖錢

對於歷史上貨幣的出現,一直存在不少爭議,一些人認為馬蹄金、白金三品等是古代的日常貨幣

,從史書記載來看,這些從嚴格意義來說,都不算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它最多隻是漢武帝統治時期對於自己對國家秩序的治理手段。

而在當時真正意義上的貨幣,是五銖錢,它不僅是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產物,更是奠定其歷史地位的關鍵元素。

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以來,一直在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半兩”錢,可千萬別小看這半兩錢,它在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扮演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及時在漢高祖打下江山之後,漢朝前期依然延續這使用半兩錢的習慣。

到了漢武帝時期,他就大刀闊斧地開啟了幣制改革。經過長達二十多年的改革,其間多達6次的反覆修改,終於將代表秦朝時期的半兩錢徹底廢棄。

奠定漢武帝霸業基礎的貨幣——五銖錢

有人要問,那如何確定漢武帝時期的五銖錢的標準呢,是以什麼作為重量的參照物呢?為何要堅定執行五銖錢的貨幣政策呢?

如果要說起這其中的原因,所需篇幅過於宏大,簡而言之可總結為兩個因素。

漢武帝如此堅定地推行幣制改革,其一是在國家治理上的考量,想要統治國家,必然會通過壟斷貨幣的製造權,這也是漢武帝在統治過程中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制的重要體現,從而實現治理國家過程中的政治態勢的穩定。

其二是從經濟上作為出發點,沒有哪個皇帝不想要榮華富貴,即使是漢武帝,他同樣需要通過幣制改革來確立自己徵收財稅的需求,從而為國家軍事和自身的宏圖偉業買單。

一、幣制改革的目的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正式登基,在此之前曾發生過震驚歷史的

七國之亂,當時以吳王為首的抵抗力量幾乎形成不可扭轉之勢,幸虧當時有周亞夫這名猛將坐鎮,才終於將這一局勢扭轉。

試想如果當時被吳王戰勝,取代漢景帝之後,那基本上就沒漢武帝的事了。而吳王之所有如此囂張,很大程度上他在當時了掌握了貨幣鑄造的壟斷權,從而大肆斂財,為後來的叛亂提供經濟支持。

也許有人會問,鑄造貨幣不是應該中央政府才有的權利嗎,為何這些諸侯國也能隨意鑄造貨幣。其實在如今看來荒誕不羈的事情,在當時而言卻那個時代的產物。

奠定漢武帝霸業基礎的貨幣——五銖錢

在漢朝剛剛建立之初,所面臨的內憂外患很多,其中秦朝末期的農名起義以及當時和楚霸王battle時所遺留下的破壞,讓這個剛剛建立起來的國家滿目瘡痍。

《史記》中就有明確記載,就連皇帝出巡時都無法滿足成色上佳的馬匹,而其他將軍或大臣只能坐牛車。甚至在當時也出現了夜不閉戶的情況,最大原因是百姓家家戶戶都窮得叮噹響,根本沒有值錢的東西怕賊惦記。

在這種局勢之下,百姓生活物資極其短缺,而在當時秦朝所延續下來的半兩錢,就顯得面值過大了,漢朝前期的百姓根本無福消受,在市面根本沒有交易的機會。

於是在劉邦打敗項羽之後,為了解決這一老大難的問題,讓整個國家得到恢復發展,其在公元前二百多年,就正式頒佈了民間自行降低半兩錢的重量,雖然在名字上還是延續著秦朝的叫法,但在重量上已經較之前輕了一些。於是充漢朝初期開始,就出現了類似於

八銖半兩、榆莢半兩。

而正是這樣的法例,讓原本歷經人間痛苦的百姓開始有了鑄幣權,在建立制度之初,而恰好被吳王鑽了漏洞。這一仗,幾乎讓漢朝面臨滅頂之災。吸取教訓之後,漢武帝執政時期,就開始將加強中央集權,而鑄幣權正是其中最為關鍵的一個因素。

二、五銖錢的計量方式

說了五銖錢興起的原因,那我們就來說說在漢武帝時期貨幣的計算方式吧。作為歷史上有名的皇帝,漢武帝算的上是一位有著政治抱負的帝王,在正式登基之後,得益於文景之治時所創造的基礎,開啟了新一輪的積極擴張政策。與自己的父輩們的無為而治相比,漢武帝在治國上的態度更加積極。

面對諸侯國的態度不再房認不理,對於常年出現暴亂的匈奴地區,他派霍去病、衛青等精兵良靜北上討伐,

從而實現了河西走廊地區的統一。

奠定漢武帝霸業基礎的貨幣——五銖錢

另外延續至今的絲綢之路,正是又漢武帝時期開始的,由當時極富外交才能的張騫專門出訪西域各國,實現了古代亞洲與歐洲的商業之路。

在西南和東南地區而言,漢武帝也利用其強大的軍力收復了

四川、雲南、廣東、廣西、福建、以及朝鮮半島等地區納入其龐大的帝國版圖之中。

各種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是需要鉅額的財政支持才能完成的,由於開疆擴土的進程太快,導致在漢武帝父輩們所留下的那些財政基礎早已出現“財政危機”。於是這位宏韜偉略的漢武帝為了籌措到更多的財政支持,便對當時社會的貨幣制度開始洗牌。

而這一切,都是從鑄幣權開始入手,歷時27年的貨幣改革,經歷6次貨幣政策改革,最終將秦朝半兩錢的貨幣政策徹底變革為五銖錢的計量標準。而這次幣制改革也讓漢武帝的治國霸業真正有了堅實的財政基礎。

這場歷時二十多年的幣制改革,所經歷的波折和困難,是前人無法想象的。也正因為如此,漢武帝的幣制改革對以後長達幾百年的歷史發展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

奠定漢武帝霸業基礎的貨幣——五銖錢

從漢武帝即位的次年開始,就開啟了他的幣制改革。公元前140年至前113年,這場歷時27年的改革之路,跨越了整整一代人的時間,最終成就了漢武帝的宏圖霸業。

三、幣制改革的過程

在公元前140年,幣制改革正式開始,由於市面上流通的半兩錢,其實已經減重為三銖,而真正的改鑄只是為了讓其名副其實。想不到這樣的權利下放,

卻引起了民間私自鑄造貨幣的風潮。而這樣的風潮卻讓原本銷燬四銖半兩的政策起死回生。

第二次幣制改革的重點主要體現在鑄幣的技術上。重新鑄造的四銖半兩與文景之治時期的同等貨幣更輕,這無疑是鑄幣技術的一次重大改良。其中還有一項被稱為“有郭半兩”的技術,在當時的鑄幣技術而言,是一項震撼世人的技術革新,它其實就是在錢幣上增加一個又淺又細的外郭。

奠定漢武帝霸業基礎的貨幣——五銖錢

時間來到公元前119年,幣制改革進行到第三次。單就霍去病和衛青打敗匈奴一役,其軍費就嚴重超支。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漢武帝才開始鑄造白金三品等貨幣。

而最後一次幣制改革,是發生在公元前113年。彼時,漢武帝通過頒佈條例的方式,廢除了1:5的比價,通過詔書的方式,成為市面上的五銖錢成為評價流通的基本貨幣。同時禁止了各個郡國內部鑄幣的權利,只有上林三官擁有鑄造貨幣的權利。

而上林三官其實就是位於上林苑內的辨銅、均輸、以及鍾官這三類官員。分別掌管鑄造和辨別銅錢的色彩以及銅錢鑄造材料的運輸。

四、結語

如今的五銖錢已經成為漢武帝時期的經典文物,它集中體現了漢朝時期的經濟、政治發展。不得不感慨漢武帝作為一國之君,在面臨內憂外患時,不僅能平定各諸侯國的叛亂,

還能通過幣制改革的手段,實現國家的統一,這是一個王朝的基礎,更是漢武帝留給世人最為珍貴的歷史印記。

參考文獻:

《五銖錢制度研究》

《亂世中的漢代“五銖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