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漫谈赫连勃勃如何建立胡夏政权?

引言

公元265年,执掌魏国大权多年的司马家族迎来新的继承者—司马炎。鉴于国内各方势力已经屈服,曹魏一族绝无东山再起之可能,司马炎断然与曹家决裂并威胁曹奂将皇位禅让于自己,历史车轮轰轰然的转入一个新的朝代—晋。执政之初,司马炎挟历史大势遣兵伐吴并一举结束三国乱局,一统天下。国内战事渐息,司马炎为稳定司马家族统治地位,以防重蹈曹魏家族覆辙,决定依照周制分封诸王,这一看似符合当时背景的做法却埋下了极重的隐患即日后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使得国内战火再起,人心思乱,塞外游牧民族趁着晋朝皇族挥刀相向,无力北顾之际,大举入侵中原,由此拉开中原文化最为黑暗的时刻—五胡乱华。五胡入侵中原后迅速立稳脚跟,并建立各自政权。据史书记载,在五胡乱华的短短一百二十余年中,中原及北部地区出现过十六个势力较为强大的政权,本文所将讲述的便是其中曾在史书上留下浓墨一笔的胡夏国开国君主赫连勃勃。

“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漫谈赫连勃勃如何建立胡夏政权?

五胡入侵中原的征伐

一、死里逃生,刘勃勃入后秦

查询《魏书》我们可以得知,赫连勃勃原名刘勃勃,祖籍匈奴,父亲为匈奴部落下的一个小首领。晋朝国内出现动荡后,原本忌惮中原势力的塞外游牧民族之间矛盾彻底激发,各部落间征伐不断,刘勃勃之父便死于拓跋氏的围杀。而后拓跋骑兵将矛头对准身单力薄的刘勃勃,见到拓跋氏试图斩草除根,刘勃勃立即连夜孤身逃离,几经周折后成功逃入当时建国的后秦统治者姚兴麾下。

“初,魏主灭刘卫辰,其子勃勃奔秦,以女妻之。勃勃魁岸,美容仪,性辩慧,秦王兴见而奇之,与论军国大事,宠遇逾於勋旧”—《资治通鉴》

姚兴对于亡家来奔的刘勃勃可谓亲睐有加,对其在军国大事方面的见解十分欣赏。刘勃勃凭着这这份恩宠迅速在后秦站稳脚跟并逐步发展自己的势力,当时后秦周边政治环境十分恶劣,各个胡人政权均对后秦虎视眈眈,见到此状,姚兴毫不犹豫的赋予刘勃勃军政大权,并封其为五原公、安北将军,刘勃勃正式获得统领军马的权力,其势力迅速扩张。

“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漫谈赫连勃勃如何建立胡夏政权?

《资治通鉴》部分史料

兴曰:“卿何以知其为人?” 邕曰:“勃勃奉上慢,御众残,贪猾不仁,轻为去就;宠之逾分,恐终为边患。—《资治通鉴》

从上述《资治通鉴》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后秦朝中有着不少反对大用刘勃勃的臣子,然而一意孤行的姚兴并未听从这些建议,而是一错再错的命令已统帅大军的刘勃勃前往朔方镇守边境。

二、深受恩宠,安北将军脑生反骨

事实上,如果事态到此为止并无转变的情况,深受后秦救命与信任之恩的刘勃勃也许会老老实实的坐镇边境,为后秦谋一方平安。然而高坐皇位的姚兴误以为刘勃勃已经完全听命于自己,因此毫无顾忌的与拓跋和好并互有来往。

得知这一消息的刘勃勃可谓惊惧交加,一方面他担忧后秦会与拓跋的魏国政权关系迅速缓和,届时如若魏国索要漏网之鱼的刘勃勃,后秦极有可能将自己双手送上;另一方面,拓跋与自己有着不可调停的杀父之仇,一心要做出宏伟之业的刘勃勃如何能够对仇人视而不见。因此,在姚兴并未注意到的黑暗地方,刘勃勃反心已起。

“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漫谈赫连勃勃如何建立胡夏政权?

西夏太祖拓跋

而后数年,刘勃勃打着加强边关防守力度的旗号,大范围招兵买马并铲除军内的后秦势力。在自身势力已成后,刘勃勃决定反出后秦!刘勃勃先是截下鲜卑族送往后秦的八千匹马,并集结军队将姚兴岳父杀死,将其麾下军队全部收服,受困于周边国家虎视眈眈的姚兴只得在后悔之余吞下苦果。

三、建国大厦,赫连勃勃新建国都

公元407年,已成一方诸侯的刘勃勃正式称帝,自称“天王”,建国号“大夏”。随后借“赫实与天连”之意将自己的“刘”姓改为“赫连”,自此大夏国皇帝赫连勃勃一名正式出现于历史书籍中。

“陛下将欲经营宇内,南取长安,宜先固根本,使人心有所凭系,然后大业可成。高平险固,山川沃饶,可以都也”—《晋书》

纵观历朝历代,每个政权在建立时均需要确定一个城市作为国都,赫连勃勃麾下的臣子自然也认同这一观点。因此在赫连勃勃正式称帝后,这些深受厚重赏赐的夏国臣子纷纷上疏,希望可以早定国都,至于都城的选择,朝中观点大多偏向于高平城。然而赫连勃勃却未被哄哄然的朝臣建议所打动,他了解自己的军队,更了解自己帝位的来源,他的军队是擅长奔袭打游击战的骑兵,他的地位是趁后秦麻痹之际匆然自立的!

“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漫谈赫连勃勃如何建立胡夏政权?

赫连勃勃影视剧形象

如若他将国都确定为后秦势力长期占据的高平城,一旦双方发生战事,后秦部队对自己军队驻扎的城池防御布局状况了如指掌,而骑兵固守一城无疑自断臂膀,届时骑兵所具备的出其不意的优势将荡然无存,自己的帝位自然难保。在拒绝朝臣建议之后,赫连勃勃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

“夏王勃勃大赦,改元凤翔;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筑都城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勃勃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宜名新城曰统万。”—《资治通鉴》

赫连勃勃要一反常人之想,在自己势力范围内新筑起一个都城,并钦定城名为统万城。据史料记载,统万城的建造工作前后征用十数万民工,共经历六年才得以竣工。都城建造完成后,赫连勃勃十分高兴并手书都城四个城门名:东门为招魏,南门为朝宋,西门为服凉,北门为平朔。这些名字所对应的分别是夏国周围的四大政权,由此可见赫连勃勃试图一统中原的勃勃野心。

“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漫谈赫连勃勃如何建立胡夏政权?

西夏政权的遗址

四、遇强示弱,大夏骑兵入主长安

在夏国倾全国之力建造统万城,周边的胡族势力分布出现了巨大变动,后秦被刘裕所灭,拓跋魏氏也在迅速壮大。此时夏国内部因建造都城财政出现欠缺,民间也因过重劳役而民心不稳,赫连勃勃在仔细分析时局后决定向刘裕政权示好,争取时间恢复自身力量。

俄而刘裕灭泓,入于长安,遣使遗勃勃书,请通和好,约为兄弟。勃勃命其中 书侍郎皇甫徽为文而阴诵之,召裕使前,口授舍人为书,封以答裕。裕览其文而奇 之,使者又言勃勃容仪瑰伟,英武绝人。裕叹曰:“吾所不如也!”—《晋书》

赫连勃勃通过伪装获得刘裕认可并短暂达成联盟关系,致使拓跋魏氏不敢有所举动。公元418年,刘裕率军南下,先前攻占的后秦国都则交由儿子坐镇,促使刘裕此次南下的原因除了当时战略进攻的需要,剩下的则是刘裕认为赫连勃勃已经和自己建成坚固的同盟,如若长安受到威胁,赫连勃勃必然出兵相救,然而刘裕的算盘打空了。

“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漫谈赫连勃勃如何建立胡夏政权?

刘裕大军北伐场景

刘裕大军刚刚放出即将南下的消息后,远在统万城的赫连勃勃便获知这一消息,在仔细斟酌利弊后,赫连勃勃决定借刘裕南下之际起兵进攻长安。留守长安的士兵自然不是对手,因此夏军并未出现较大伤亡便成功入主长安城。长安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地,自古被视为国都首选,因此在攻破长安城不久,胡夏朝臣集合上述建议赫连勃勃迁都长安,但是赫连勃勃再次拒绝了,他仍旧坚持自己之前的观点,将大军回撤至统万城。

此后渐入万年的赫连勃勃不再热衷于四处扩张,而是沉迷于奢侈皇宫生活,本就心狠手辣再加上荒唐的皇帝生活致使赫连勃勃愈加视人命如草芥。朝堂议事时,若有臣子举止失当,便会被视为不尊立即处死。

正式由于这些荒唐而又残忍的举动,致使夏国朝廷人心惶惶。公元425年,赫连勃勃病死于统万城皇宫,早已将大夏国视为池中之物的拓跋魏国立即出兵,趁夏国内局势未稳之际一举攻破国都统万城,至此,前后延续二十余年的夏国宣告灭亡

“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漫谈赫连勃勃如何建立胡夏政权?

纪念赫连勃勃时期

总结

仁者见仁,后世对于赫连勃勃的评价并不统一,但是在笔者看来,《晋书》对其评价十分客观公正即“虽雄略过人,而凶残未革”。纵观赫连勃勃整个人生阶段,我们可以发现早期的他机敏、圆滑且胸怀壮志,以丧家犬之姿依附于后秦姚兴麾下,竟然能依靠自己的处事能力与不俗的见解获取姚兴的赞赏,并被委以重任。这在“肥水不流外人田”一理盛行的五胡部落中是十分罕见的。

但是他的身上终究流淌的是一股原始游牧民族的血液,他不安于现状,更不愿轻易臣服于对自己广施恩惠的姚兴,他一心积累势力并最终反出后秦阵营。在政权迅速更迭,兵荒马乱的年头,这一看似不近人情的举动并未引起众人的愤慨敌视,因此赫连勃勃得以在起兵反秦后仍能迅速稳定局势。晚年的他凶残、多疑,以致无论中央或者地方人心思乱,为最终的灭亡埋下祸根。

赫连勃勃孑然一人最终成为称霸一时的诸侯,在家族人的眼里,他无疑是一位英雄;受后秦之恩惠却起兵造反,这在盛行“忠孝”文化的中原文人眼中是大不韪之为,因此在他们严重赫连勃勃可为奸雄;而在千年之后,身处太平盛世的我们,应该看到他身上所具备的机敏、处事圆滑、当机立断等社会交际中必不可少的品质,认真品味其中故事,必将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魏书》、《资治通鉴》、《晋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