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之久,為什麼他始終沒有將趙德昭立為太子?

鳶飛九天2018


關於宋太祖趙匡胤在位十六年為什麼始終沒有立事實嫡長子趙德昭為皇太子這個問題,個人認為,要分幾個階段來看。



首先是第一個階段,建隆時期。建隆元年,在陳橋驛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正式開元建國,建立了大宋王朝。雖然宋王朝後來成為了正統王朝,但是彼時它的性質和五代十國時期的其他王朝並沒有太多不同。五代十國時期是一個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時代,扯上一面黃旗往身上一披就敢自稱皇帝!周太祖郭威這麼幹過,宋太祖自己也是這麼幹的,周恭帝郭宗訓不就是這麼讓宋太祖趕下臺的嗎?而主少國疑,正是後周政權倒臺的一個重要原因,稱帝之後的宋太祖面臨著和周世宗郭榮同樣的窘境。建隆元年,宋太祖活著的兩個兒子趙德昭才九歲,趙德芳尚在襁褓之中。一旦宋太祖像周世宗那般英年早逝(周世宗沒活過四十歲,而彼時宋太祖已經三十三歲),他的兒子將面臨周恭帝同樣的局面。雖然人都不希望自己早死,但是有周世宗的先例在,宋太祖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那麼,該怎麼辦?四個字,找個備胎!那麼誰最適合當這個備胎?很顯然,自己的胞弟趙光義(即宋太宗,原名匡義,為避宋太祖帝諱更名光義)最合適。於是,當初周世宗的那一套行頭被安在了宋太宗頭上,晉王兼開封府尹,這是五代時期約定俗成的無冕儲君。可見,起初宋太祖的確是將宋太宗置於了儲君的地位。但是,為什麼沒有明立為皇太子或者叫皇太弟呢?原因很簡單,宋太宗就是一個備胎,一旦自己的兒子長大成人,宋太祖還是準備換上兒子的。一旦明立,勢必引發政局動盪。而這個約定俗成的所謂無冕儲君,我願意認、你就是,我不願意認、你就不是!



第二個階段是乾德時期。建隆的三年、加上乾德的六年,九年時間。這個時期內,宋太祖的兒子們在漸漸長大,到乾德六年時,趙德昭已經十八歲上下,用現在的標準來衡量也已經成年了。而就在這九年的時間裡,因為宋太宗一直頂著儲君的光環,而宋太祖的兒子們沒有任何封爵,朝中勢力已經紛紛開始站隊,宋太宗藉機大肆發展自身勢力,而這也成了後來宋太祖用兒子替換胞弟宋太宗的最大障礙!因為兒子還在成長期,而且宋太宗仍然具有其繼續以儲君身份存在的價值,宋太祖並沒有急於易儲,畢竟彼時他才四十歲剛出頭、身體健康,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等,而貿然易儲,除了導致政局動盪,並沒有太大益處。個人認為,到乾德後期時,實際上宋太祖內心很可能已經有了易儲的打算了,只不過沒有公開表露而已。



第三個階段是開寶時期,這個時候宋太祖內心實際上已經有了易儲的打算。如果擱明太祖朱元璋身上,或許就直接動刀子解決問題了,可是宋太祖偏偏是個不喜歡用刀子解決問題的人,這一點從他接連上演兩出杯酒釋兵權也能看得出。因此,宋太祖並沒有選擇極端方式,而是採取了溫水煮青蛙的處理方式,想逐步削弱胞弟宋太宗的勢力,以達到易儲的目的。從現有史料來看,這段時期也是趙氏兄弟矛盾較多的一個時期,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宋太祖彼時的心態。不過,畢竟宋太祖才四十多歲,來日方長,他並不著急,當然可能也有宋太宗尾大不掉的原因,宋太祖為了避免政局動盪而沒有操之過急。



隨著時間的推移,宋太祖的身體卻慢慢等不起了。開寶晚期,宋太祖病了,還病得不輕。畢竟年近五旬,從畫像來看,宋太祖比較肥胖,加之這個年齡正是三高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宋太祖身體變差也是正常的。到這個時候,宋太祖已然不能再等了。從宋太祖的行事風格來看,他很可能還是想再上演一出杯酒釋兵權,如果動刀子解決問題,他早就應該動手了,可是並沒有。個人認為,所謂“燭影斧聲”很可能就是一出草草收場、未能達到目的的杯酒釋兵權。趙氏兄弟為了這個問題發生了激烈爭吵,畢竟讓宋太宗主動交出即將到手的皇位,很難。或許有人會覺得臣下和皇帝激烈爭吵不太正常,不過別忘了,二趙曾經做了二十年布衣兄弟,私下爭吵並不是沒有可能。或許正是因為激烈爭吵、情緒激動,加之酒精的催化,最終導致了宋太祖病情加重或者突發心腦血管疾病暴亡。從醫學方面來看,這種可能性是相當大的。本人向來不認同宋太宗弒兄說:一來弒君這種事根本沒有必要自己動手,歷朝歷代弒君篡位者都避嫌唯恐不及,沒有是誰自己親自動手的!二來宋太祖是武將出身、膀大腰圓,宋太宗相對要文弱許多,宋太宗想殺了宋太祖、還要全身而退,很難。三來第二天宋太祖被發現亡故後,開寶宋皇后的反應不是追究宋太宗弒君,而且想迎立趙德芳製造既成事實,這不符合常理。至於不少人所謂的下毒說,就更加說不通了。給現任皇帝下毒可不是後來給李煜下毒,彼時的宋太宗恐怕還沒這個能力,更何況二人是在一起飲宴,宋太宗給他哥下毒就不怕出現意外、毒死自己?退一萬步講,即便他有這個能力、也能保證不會誤傷自己,古代的毒藥無非砒霜、鴆毒之類,中毒症狀明顯。第二天宋太祖如果被發現中毒身亡,宋太宗就是第一嫌疑人,開寶宋皇后既然有心讓趙德芳即位,完全可以以此為藉口,先將宋太宗弒君的事情公開,如此一來自己便佔據了主動地位和道德制高點,完全沒有必要先派人迎趙德芳入宮、企圖製造既成事實,不是嗎?因此,下毒說根本站不住腳!



不管宋太祖怎麼死的,總之他死了,一切戛然而止。他的兩個兒子根本不可能是羽翼豐滿的宋太宗的對手,最終只能接受既成事實。如果宋太祖當夜沒有暴亡,個人認為,事後或許他就沒這麼客氣對待這位胞弟了,搞不好真會用刀子解決問題。畢竟彼時的宋太祖可是實權皇帝,宋太宗羽翼再豐滿,恐怕也鬥不過宋太祖。但是,歷史沒有如果!趙光義最終成了趙炅,成了宋太宗。


農民工歪說歷史


趙匡胤死的時候已經49歲,他的兒子趙德昭已經25歲成年,按照中國古代的帝王傳統,立兒子為太子,應該是很正常的事情,為何他沒有這樣做呢?

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死後,不是他的兒子繼承了皇位,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趙匡胤遲遲不立太子,是不是也從側面印證了“金匱之盟”的真實性呢?



想要搞明白這件事,不能按照現在人的思維去揣度,而應該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具體情況來分析。 縱橫總結出兩方面原因來解答,大家可以慢慢品。

趙匡胤和趙光義的合夥創業模式,讓趙匡胤不敢擅自立太子

趙匡胤是歷史上典型的權謀大師,在他設計的宋代政治體制下,幾乎從根本上消除了權臣,武將,地方勢力對皇權的威脅。

有人卻說趙匡胤百密一疏,沒有消除宗室子弟對皇權的威脅,最後導致自己的皇位被弟弟奪了去。

其實,我倒是認為,不是趙匡胤沒有想過“削蕃”,而是趙光義實在是一個很厲害的人,這樣趙匡胤也投鼠忌器,不敢把削掉趙光義的權力,甚至不敢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大家看有關趙匡胤的事件時就會發現,趙匡胤能夠發動陳橋兵變登上皇位,背後操控和執行的人都是趙光義,可以誇張點說,沒有趙光義的支持,趙匡胤不一定有膽量篡位。

趙匡胤登基之初,北宋政權並非十分穩定,也是一片混亂的局面,這個時候帶兵出征的人,還是趙光義。

簡單來說,趙匡胤的這個弟弟太牛了,而且也十分優秀,正因為如此,可能也導致趙匡胤不敢擅自立太子。

兄終弟及傳位方式在五代十國時期的流行,趙光義本身也是皇位繼承人

由於很多人懷疑趙光義皇位來源的合法性,以至後來趙光義不得不拿出“金匱之盟”,也就是趙太后臨死前,讓趙匡胤答應她在趙匡胤死後,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

口說無憑,還讓趙普“於榻前為約誓書,……藏之金匱”,所以就被稱之為“金匱之盟”。



很多人會說,哪有這麼不靠譜的媽,因為寵愛自己另外一個兒子,就敢指定皇位繼承人,而且還留下證據,肯定有假。

“金匱之盟”真假難辨,但是兄終弟及的皇位傳承方式,在五代十國以來極為流行。

因為亂世,所以容易出現非常規的事情,比如五代十國的假子制度就很流行,這些養子不但被委以重任,甚至還擁有繼承權。

五代只有幾十年,但是假子出身的皇帝就多達三個。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奇葩局面,就是因為局面太混亂,搞不好自己就被人整死了,自己的兒子太小繼承不了皇位,就得依靠自己扶持起來的養子來撐局面。

這種行為肯定是不利於長期發展的,但是五代十國太混亂,幾十年太久,只爭朝夕。

後周世宗柴榮就是郭威的養子,郭威死後,柴榮繼承大權,柴榮死後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由於年幼,這才被趙匡胤取代。



趙匡胤當時兒子也不過二十多歲,北宋又處於內憂外患之下,在趙匡胤死後,如果沒有一個強力的領導人物支撐的話,宋代未必不是五代的尾子。

連養子都能夠繼承自己的權力,自己的弟弟會沒有機會?

如果趙匡胤再活得久一點,或許趙德昭與趙光義的皇位爭奪會更激烈,但是當時來說,是沒有任何與趙光義爭奪的資本。

縱橫還是那句話,分析歷史事件,不能憑藉現代人的思維去揣摩,而是根據當時的歷史背景去分析。


史論縱橫


趙匡胤有四個兒子:長子趙德秀,次子趙德昭,三子趙德林,四子趙德芳。其中,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先後夭折,趙匡胤黃袍加身、登上帝位的時候,身邊的兒子就剩下趙德昭和趙德芳,其中,德昭10歲,德芳2歲。

趙匡胤生於927年,960年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宋朝,受禪為皇帝,該年趙匡胤34歲,趙匡胤於976年去世,在位17年,去世時剛剛50歲。之所以要把這些時間節點弄得這麼清清楚楚,是便於理解趙匡胤為什麼不立趙德昭為太子這個問題的解答。

開寶九年(976)的一個冬夜,趙匡胤病逝於宮中,第二天,弟弟趙光義於靈柩前繼位,是為宋太宗。關於趙光義的繼位,史上有“金匱之盟”這個故事,說趙氏兄弟的母親杜太后臨終前,曾給趙匡胤交待遺言,讓他百年後,將皇位傳於三弟趙光義(趙匡胤長兄趙匡濟在宋朝建立前已經去世),再傳四弟趙廷美,再由廷美傳趙匡胤的兒子德昭或者德芳。

這個遺言交待後,命宰相趙普抄正,“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這就是“金匱之盟”。據說,杜太后之所以讓趙匡胤傳位於弟弟,是因為有感於“柴氏使幼兒主天下”,結果為武將所篡奪,因此,杜太后認為:“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

這是趙光義得位的合法原因。同時,趙匡胤也確實是這樣安排的。我們知道,宋朝皇帝傳位,無論是父傳子,或兄傳弟,無論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這個儲君都是在很長時間內,有一定的人事安排的,也是有一定爵位安排的。如果是兒子,必會立為太子,任為開封府尹,進爵為王。

但我們可以看見,趙匡胤當了17年皇帝,兩個兒子德昭、德芳,沒有一個出任過開封府尹,生前也沒封過王,這都是不以之為儲君的證明,也就是說,趙匡胤在生前,從來就沒有過要讓自己兒子繼承皇位的制度性安排,既沒立德昭為太子、也沒立德芳為太子,要知道,趙匡胤去世前,趙德昭已經25歲,小兒子趙德芳也已經17歲了,他們中的任何一個被立為太子,趙匡胤都有的是時間和條件從容安排,而且,他甚至對兩個兒子稍高的爵位封贈都沒有,可見,趙匡胤生前根本就沒有立自己兒子為太子、作為將來繼承大位對象的打算。

反觀趙匡胤對弟弟趙光義,不但任他為開封府尹,而且封他為晉王,凡重要國事都與他商量定奪,這都是作為儲君安排的表現。至於趙光義繼位後,對弟弟廷美、侄子德昭、德芳施以毒手,讓他們先後去世,則是權力鬥爭的結果,鞏固權位的結果,但卻不能因此而說趙光義繼承皇位不合法。


帝國的臉譜


趙匡胤所在的時代,是五代這個中國歷史上特殊時代的延續。在趙匡胤生前,確立趙光義的繼承人地位是個合理的選擇。如果趙匡胤再活個十年二十年,國家穩定後,會有很大概率逐步削弱趙光義勢力,讓自己兒子繼位。但可惜趙匡胤只活了49歲,還沒來得及做這些。

(趙匡胤)

五代時期是個綱紀廢弛,沒有現在我們一般印象中的中國古代常見的君臣大義之類存在,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才是當時的主流思想。一個年富力強有一定軍事經驗和強大黨羽勢力的繼承人,才有可能坐穩位置。老皇帝一紙詔命就能立個太子坐穩位置,在這個時代是不存在的。

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奪柴家皇位,就是很典型的案例。柴榮英年早逝,繼位的兒子年齡太小。即使不被趙匡胤篡奪,也會被其它實權大將篡奪,基本沒可能保住位置。

趙匡胤在位期間,還不能確定自己的大宋會不會也是一個短命王朝,五代變成六代。趙匡胤扶植自己的弟弟趙光義,以免自己萬一像柴榮一樣突然病逝時家族無強力人物繼位,也算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陳橋兵變趙匡胤稱帝后不久,趙光義就被封晉王出任開封府尹。按五代慣例,親王加開封府尹已經是繼承人的標準配置。就是說趙匡胤做皇帝后不久,就已經確定了弟弟趙光義按五代慣例的繼承人地位。

(趙光義)

趙匡胤在位期間,天下還沒完全一統。趙匡胤去世前一年的975年,宋軍才平定南唐。趙匡胤去世時,宋軍還沒平定契丹的附庸政權北漢。此時依舊有讓年長且已經形成自己勢力的趙光義繼位保證能坐穩位置的需要。

趙匡胤去世前,雖然趙德昭已經26歲,但趙德昭缺乏軍事經歷也還沒形成自己的班底。趙匡胤想傳位趙德昭的話,需要時間給予趙德昭豐富自己的經歷形成自己的黨羽班底。而趙光義長期已經是實際的繼承人,趙匡胤下決心去削弱趙光義勢力也需要費一番功夫。

從歷史上來說,趙匡胤去世前,還沒有下定決心削弱趙光義勢力培養趙德昭。趙匡胤去世時年齡不大,如果多活十年二十年,有很大概率去努力自己讓自己兒子繼位,但歷史沒有給趙匡胤時間。

趙光義繼位後,天下逐步穩定,時代已經徹底變了,自然就能把位子傳給自己兒子了。


仁勇校尉


【1】

大宋朝開國那會兒,皇位繼承有個特點,那就是兄終弟及。

關於北宋兄終弟及的緣故,有說法認為是宋太宗篡位,也有說法是宋太祖有別的考慮。

今天本文就從後者思路出發,探討這個問題。

【2】

唐朝滅亡,意味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因為在朱溫廢掉唐朝皇帝之前,軍閥雖然也不把皇帝當回事,但是,多少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的敬畏之心的。

而朱溫廢掉唐朝皇帝,則意味著,軍閥們已經不需要一個相對有點兒權威的皇帝了,誰都可以當皇帝,只要你有兵馬有本事。

就這樣,在這個思路下,整個中原大地,戰亂了五十多年。

宋太祖接盤的時候,面臨的局勢也是這樣:皇帝沒啥權威可說。

也就是說,宋太祖心知肚明,自己死後,繼承人能不能繼續延續大宋的統治,還真是不好說的事情。

【3】

因此宋太祖面臨這機會成本選擇:

1、讓自己的弟弟當皇帝,那皇位肯定和自己的兒子沒關聯了,但是趙家天下可以長久;

2、讓自己的兒子趙德昭當皇帝,那鬧不好,大宋會崩盤。

因此,基於這個想法,太祖很可能選擇自己的弟弟。


辰州觀海


提起宋太祖趙匡胤,我們會聯想到許多歷史典故,諸如陳橋事變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等等。對於這位北宋開國皇帝,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可以說相當高。然而就是這麼英明神武的北宋第一位皇帝,他的子孫卻始終再也無緣皇位,也算曆史罕見。那麼宋太祖趙匡胤為何不立自己的兒子趙徳昭為太子,反而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呢?



趙匡胤從始至終都將趙光義作為自己的皇位繼承人。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時間,等到他駕崩時他的兒子趙徳昭已然25歲,在年齡上不存在“短板”。即便趙匡胤登基稱帝時趙徳昭尚且年幼故而不立為太子,那麼在長達16年的時間裡,如果趙匡胤想要立他為太子,機會可以說一大把。因此可以明確的是,趙匡胤從未想過要立趙徳昭為太子,他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始終只有弟弟趙光義。



很多人就感到疑惑了。雖然“兄終弟及”跟“父死子繼”一樣,歷來是皇位傳承的傳統方式。但基本上都是因為皇帝無子嗣繼承的情況下的第二選擇,直接繞過“父死子繼”而選擇“兄終弟及”屬實罕見。而趙匡胤恰恰就選擇了“兄終弟及”,這也是吸取五代時期皇位傳承的教訓以及出於對整個北宋王朝前途命運考慮。

1、受到五代時期皇位傳承的影響。

縱觀五代時期,因為頻繁的政權更迭使得皇位傳承的成功率降到極低的水平。除了郭威傳柴榮成功,石敬瑭傳石重貴成功之外,其他全部失敗。並且失敗後下場之悲慘讓趙匡胤不得不引以為戒。因此,雖然趙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但他也不知道北宋會不會重蹈前朝的覆轍,不知道自己的皇帝可以當幾年。基於這種情況下,出於對整個北宋的考量以及對自己年幼子孫的保護,他也必然會選擇年長、並且能力實力都高出自己兒子的弟弟趙光義為繼承人。



2、“金匱之盟”之說。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樂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頓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於榻前為約誓書,普於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這是《宋史 后妃上》的記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金匱之盟”的正統來源。也就是說,杜太后生前就已經關於皇位繼承問題跟趙匡胤有過商議,並且明確了讓趙光義繼承皇位的決定,而趙匡胤也同意了杜太后的決定。顯然,杜太后也是因為看到了前朝的景象引以為鑑,為了維護好不容易打下的北宋江山考慮。

再看趙光義和趙徳昭的仕途發展。

在杜太后死後,趙光義就被封為開封府尹。在五代以及北宋前期,宗室親王出任開封府尹的職位,相當於“公開”其為皇位繼承人。隨後趙光義又被封為晉王,徹底確立了其為皇位繼承人。

反觀趙匡胤的兒子趙徳昭,在出閣後竟然沒有按照“皇子出閣即封王”的慣例被封王,甚至在趙匡胤在世時始終都沒有被封王。顯然這是趙匡胤有意為之,表明了自己傳位趙光義的決心。



趙匡胤將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光義一脈,而北宋的皇位卻再也沒有迴歸於自己這一脈。或許趙匡胤泉下有知也會無限感慨,也會為自己當初的決定有些許後悔吧。


月關略萌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6年,共有四個兒子,分別是趙德秀,趙德昭、趙德林、趙德芳。長子趙德秀早逝,二兒子趙德昭順理成章應該是最有機會成為太子的人,而宋太祖遲遲未立太子,許多人都疑惑宋太祖的這一舉動。

傳聞宋太祖的一生都帶有神秘色彩。

史料記載,趙匡胤有一天喝醉了酒之後,有人把黃袍披在他身上,他便成為了皇帝。執政16年,原本沒有疾病,身體健朗的宋太祖,甚至在暴斃的前一天晚上還和弟弟趙光義吃了一頓晚飯,第二天便一睡不起,像是自然死亡,沒有打鬥爭執的痕跡。有人說趙匡胤黃袍加身是自導自演,有人說趙匡胤的死因蹊蹺,懷疑是他的弟弟趙光義下毒致死的,而詳細情況我們無從瞭解。宋太祖死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繼皇位,成為宋太宗,為什麼成為皇帝的不是趙德昭呢?


之所以不立趙德昭為太子,《宋史》中解釋為“金匱之盟”,即宋太祖趙匡胤與母親杜太后的約定。他們約定在趙匡胤百年之後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趙光義百年後再傳給弟弟趙延美,再由趙延美傳回趙匡胤的兒子,皇位由此種方式輪迴趙匡胤的後代。《宋史-杜太后傳》中記載著立約是為防止“主少國疑”,因為宋家的天下是從後周柴家孤兒寡母手中奪來的,在杜太后看來,如立長者為君,是社稷之福。


而後,宋太宗趙光義上位後,趙匡胤原本還活著的兩個兒子相繼離奇去世,宋太宗之後的歷史記載中,也再沒有“主少國疑”的說法了。


狂熱歷史


趙匡胤駕崩的時候,才49歲,死得太突然,來不及作安排。雖然當時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也已經26歲左右了,不算小。但接班這事,還是一步一步來,趙匡胤還沒給他更多歷練的機會就掛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金匱之盟”,老太后在世的時候,指定要趙二郎光義接班,趙大郎不好違抗。但時間久了,發現宋朝不會成為短命王朝了,有點後悔,想給自己兒子接班,結果被趙光義暗殺了。當然,這些都是猜測,沒有明確的證據。不過趙大和趙二之間,確實有場暗戰,趙二郎雖然沒有功績,但長期擔任開封府尹,肯定有了自己的勢力,趙大想遷都,無非就是想削弱趙二的勢力,結果趙二千方百計阻撓,沒遷都成,意味著趙二的勢力依舊,趙大要扶植趙德昭的時間又不夠。
我個人是這樣看的,先不管“金匱之盟”和“斧聲燭影”的真實性,就拿趙匡胤的立場來說吧,可能有個心態變化。趙匡胤也是以大將的身份兵變成功,登基時不過33歲,那時候趙德昭也就10歲左右,當時宋朝還不會成為短命王朝還不好說,亂世還沒結束,趙匡胤不敢貿然立小朋友當太子。十幾年後,趙德昭長大了,可以立太子了,但御弟趙光義在開封府的勢力又變強大了,當時趙匡胤可能想慢慢削弱趙光義之後,再立太子,結果莫名其妙突然掛掉,來不及作調整——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趙匡胤心目中的太子人選是趙德芳(八賢王),故而一直不立趙德昭當太子。對此,你怎麼看?


綠茵守望者


宋朝雖然終結了五代十國的黑暗時代,但是對於趙匡胤本人來說,他自己是不知道的。

可以說,皇帝是歷史上最吃香的職業了,可謂是“醒掌殺人劍、醉臥美人膝”,是每一個男人的夢想。

但是,在五代十國當皇帝,卻是一份最危險的職業,原因是那個時代“王政不綱、制度不張,權反在下、倫常巔倒”,意是思那個時代根本沒有什麼君臣大義,今天你好我好大家好,明天不好就直接一拍兩散。


(太祖劇照)

所以有一些人,為了不被部下推為皇帝,就直接下令殺人了。

比如,石敬瑭當河東節度使時,一次出去外面打獵,軍中忽然有人大叫“萬歲”。當時正“韜光養晦”的石敬瑭嚇得大尿,他連忙下令斬殺為首的兵士三十多人。

又比如:大將符彥饒帶兵的時候,有裨將帶兵士欲“擁立”老符。後來,老符在帳外暗藏甲士數百人,摔杯為號盡殺之!

(摔杯,又見摔杯!)

恐怖的是,有些皇帝還不是自願當的,是被別人架上去的。其實,“陳橋兵變”也並不是宋太祖的獨角戲,這種事情在當時就發生過太多次 。

所以,趙匡胤在被部下“披上黃袍”之後,說了一句“你們不是想尊我為主,而是你想要自己的富貴罷了!”這一句話,絕對的不矯情。沒有當皇帝的能力,就不要當,否則結局很慘的。

比如柴榮的義父郭威,就被仇家殺死了全家,白髮人送黑髮人,人間慘劇,後來因為無子,這才把皇位傳給了義子柴榮的。

我們從這個角度從分析,就知道趙匡胤為何十六年不立趙德昭為太子了。

其一:根據五代十國當時的黑暗,主幼臣強,絕對是一個悲劇!


(幼年天子)

其二;把皇位傳給一個沒有足夠把控能力的人,也會是一個悲劇,有可能最後滿門盡死!


其三:在統治基礎沒有穩定之前,將位置傳給趙光義,是一個避免滿門盡死的辦法,最起碼當時的趙光義的表現可圈可點!

其四:宋太祖慢慢佈局,“杯酒置兵權”之後,開始收掉各個軍閥頭子手中的軍權,再加上一系列的手段之後,國家體制慢慢地穩定下來了。

其五:“燭影斧聲”之夜,有可能是趙太祖向其二弟趙光義攤牌了,看到了國家穩定之後,趙太祖有可能逼迫或者跟二弟商量,要收回趙光義的“開封府尹”的位置。

在那個年代, “開封府尹”都是儲君必須過渡的一個職位。這個也算是太祖“杯酒置兵權”的繼續版本了,其實不難想象,這也是趙太祖的一貫手段。

其六:兩兄弟可能因此爆發了“口舌之爭”,趙光義不想放棄手中的權力,於是趙太祖死了。

其中的過程,是殺君還是太祖暴亡,我們並不知道。但是太祖大怒喊了一句,“你好自為之!”各位看官可以自行腦補其中之意!

總而言之,從太祖佈局慢慢收權,並且加強了國家制度的建設,到與趙太宗攤牌的這個時間,就用了十六年!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后在位16年,始終沒有把長子趙德昭立為太子,這其中的難言之隱,恐怕也就只有趙匡胤能夠真切感受。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趙匡胤發出了一個訊號,就是內定接班人為趙光義,為什麼有兒子,並且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兒子,趙匡胤還要選著傳位趙光義呢?

其實,趙匡胤很早就想傳位給趙光義,有跡象表明他有這樣的想法!要知道,在趙匡胤時代,是沒有設立太子的,所謂太子就是儲君,不設立太子,難道趙匡胤不想要儲君嘛?當然不是。其實宋朝的儲君有一個更好聽的名字,叫“親王尹京”,這是一種沿襲五代時期的制度。“親王尹京”就是指親王擔任首都行政長官,同時就具有儲君身份。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就冊封了“親王尹京”,此人就是趙光義。

“親王尹京”雖然沒有太子之名,但已經具備繼承繼承皇位的資格與條件。而可憐的嫡長子趙德昭,雖然樂善好施且禮賢下士,但在朝中仍舊做著使相的職務。論能力,趙德昭是有的,論血緣,趙德昭合情合理,那為什麼趙匡胤不直接讓趙德昭出任太子,而是讓弟弟出任“親王尹京”呢?

其實,趙匡胤有他的難處,也有他的打算!

眾所周知,宋朝主體為後周。當年的趙匡胤還是一個將軍,突然間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回來就繼承了後周的產業。建國初期平定四方,趙匡胤回頭就來了個“杯酒釋兵權”,因為他怕手下人來個故技重施。趙匡胤如此做,保證了自己的皇位,但卻只能保住自己的皇位,子孫後代只能聽天由命!

趙光義作為趙匡胤的好弟弟,一直是宋太祖的好幫手。從陳橋兵變開始,緊隨趙匡胤前後。趙光義個人能力突出,南征北戰,戰功卓著,為人禮賢下士,趙匡胤一直把他當做二把手來培養。當時的趙德昭只是一個孩子,趙匡胤也是全心全意致力於基業創建之上,兄弟來年各個上下齊心,終有大宋天下。

定鼎天下之後,趙光義的職務確定了趙匡胤對他的希望,他就是內定的接班人。從這一點來看,趙匡胤的確是為了大宋江山殫精竭慮。如此一來,依靠趙光義的實力與威信,完全可以讓宋朝延續。 趙匡胤難道就沒有私心嘛?當然有,但他又能怎麼做呢?杯酒釋兵權自斷臂膀,立趙光義為“親王尹京”確立其地位,如果在後期貿然立趙德昭為太子,結果只會是叔侄之爭,沒有他路,到那時候,這場鬥爭,趙光義必然獲勝,趙德昭必然失敗,與其內鬥削弱宋朝實力,不如索性傳位趙光義,豈不是大宋長治久安之良策?

只可惜,趙光義還是弄死了趙匡胤的兩兒子,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保住皇位。但從長遠來看,趙匡胤的確成功了,因為宋朝得延續,內鬥得以平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