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逍遙遊》觀人生萬象,淺談自由與幸福

說到自由,不得不提莊子的《逍遙遊》,莊子所說的“逍遙”與自由在某種意義上是互通的,他追尋的是一種無所依賴的絕對自由狀態。可事實上,這幾乎是無法達成的。人類存活於世,首先就得有氧氣、水源與食物這些必要條件,這麼一來,從一開始,無所依賴的前提就是無效的,更別提我們達成任何目標總是會需要某些條件。所以,我們所認為的自由一旦套用到莊子這套理論上,就會變成一紙空談。

從《逍遙遊》觀人生萬象,淺談自由與幸福

因此,自由只能是相對的自由。

我們可以將自由劃分成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物質上,選擇怎麼樣的衣食住行都是主觀意願,是自由的。我主要要談談精神上的自由。世俗人常常掙扎於得失之多少、苦樂之多少,其實恰恰就是因為精神上還不夠自由,仍然囿於世界所默認的標配,而更多缺少一種獨立的自我精神追求。我總以為世上的事情都是平衡的,你失去什麼,上天總會以其他無數種形式反饋給你,所以大可不必過於執著,苦樂也是一樣,只要學會轉換,學會苦中作樂,何愁苦多樂少呢?孔夫子一心恢復周禮,無奈時局不許,半生顛沛,卻有孔門三千人,賢者七十二,永垂青史。蘇軾才華橫溢,卻因烏臺詩案險些喪命,從此官場少一位宰相之才,文壇多一個絕世才子。無論孔夫子還是蘇軾,真要較真起來,得失多少,苦樂多少,都是計算不清的。可他倆都看得明白,苦悶散不了,卻也不再固執,換個路子求出果了。這就是精神上的自由了,敢於追求理想國,也敢於放棄追求,另尋出路,放過世界,也放過自己。

從《逍遙遊》觀人生萬象,淺談自由與幸福

我們常覺得生離死別是最無奈痛苦的事情,但莊子卻在妻子死後鼓盆而歌,讓人費解。事實上,這是因為莊子看透生死之常理,認為妻子之死不過是遵循了天道,故而如此。這也是精神上的自由,基於對世界、對宇宙有一個基本的哲學認識,需要一定精神境界。

至於幸福,從《逍遙遊》中不難看出,莊子對幸福的理解大概是小大之辯的相對幸福。蜩與學鳩的幸福和大鵬鳥的幸福雖然不在一個層次上,追求也就有所不同,但都達到了相對幸福的標準。人也是一樣,因為追求不同,所以幸福標準也就不同。但有時候,一個小目標的達成也未嘗不是一種幸福。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如果過於追求絕對維度裡的終極幸福,勢必深陷不幸福的沼澤裡無法自拔。得到幸福,失去也幸福,因為有了新的經驗教訓。快樂固然幸福,苦中作樂也是別樣的幸福。一帆風順幸福,卻也少了歷練,感恩逆境也可以是幸福的。活著幸福,解脫地死去也是幸福。以獲得榮譽為理所應當的幸福,榮辱不驚也是超然的幸福。

從《逍遙遊》觀人生萬象,淺談自由與幸福

所謂幸福,在乎追求,在乎心境。心之所向,便是幸福。如果將另一個人的幸福強加到自己身上,未必幸福。但如果心境坦然,隨遇而安,又可以是幸福。幸福不是別人眼裡的成功、光榮、快樂,而是自我意識的完善,是內心世界的昇華,是成熟心態的培養。

自由本身也是一種幸福,幸福也需要自由才能夠得以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