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道教」道教祖師羽化前,囑咐弟子們造出一座“空中道觀”

古巴比倫王國曾經建有一座“空中花園”,被列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實則,如果對中華文化詳加了解後,就會知道,“空中花園”我們也能建設,而且何止是花園,我們建在“空中”的,是道教廟觀。


「走進道教」道教祖師羽化前,囑咐弟子們造出一座“空中道觀”

(古巴比倫空中花園復原圖)


像龍門派祖師丘處機曾經修行過的龍門洞道觀,便是一座“空中廟觀”,還有陝西塔雲山道觀等等,更有本文主角,一座道教祖師羽化前囑咐弟子們造出的懸空廟觀。


「走進道教」道教祖師羽化前,囑咐弟子們造出一座“空中道觀”

(龍門洞道觀)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前幾天推文中提到過的高道寇謙之寇天師羽化前將一干弟子叫到身邊,囑咐說:要建一座空中廟觀,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


「走進道教」道教祖師羽化前,囑咐弟子們造出一座“空中道觀”


於是,一干弟子領命,便開啟了完成恩師願望的探尋之旅,最後,也不知是哪位弟子,在恆山腳下一處山谷中找到這方清靜寶地,山谷東側是主峰天峰嶺,西側是海拔1600餘米的翠屏峰,中間是桑乾河的二級支流唐峪河,藏風聚氣,山水相靠…


山景、水景,一副洞天福地氣象,而且交通也還便利,南北行人往來穿梭,既是“仙界”,如寇天師所願,又近紅塵,能傳道弘教於一方,堪稱道觀的絕佳選址。


「走進道教」道教祖師羽化前,囑咐弟子們造出一座“空中道觀”

(遠眺)


就這樣,從寇天師羽化到選址到籌建,他的弟子們四處奔走、精心設計、多方籌資…


終於在懸崖峭壁上建設成這座道觀,名“玄空閣”,為寇天師的願望畫上一個句號。


「走進道教」道教祖師羽化前,囑咐弟子們造出一座“空中道觀”


“玄空閣”三字中,“玄”取自於道教教理,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而“空”則有一種說法為源於佛教教理,不過小道士我個人以為這有些牽強,寇天師的弟子自然是道士,怎會在廟觀取名中引入他教稱謂?


如今,“玄空閣”已經改名為“懸空寺”, 據傳是因為整座廟觀就像懸掛在山崖之上,而漢語中,“懸”與“玄”同音,因此得名,但道教文化的意味便淡了些。


想來其中曲折,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走進道教」道教祖師羽化前,囑咐弟子們造出一座“空中道觀”


從前的“玄空閣”,今天的“懸空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北嶽恆山素以道教聞名,山上有許多道觀,據說八仙之一張果老仙師便在山中修道成仙。


這座建成於1400年前北魏後期的廟觀,歷經歷代修繕,目前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恆山十八景中“第一勝景”,更是我國僅存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獨特所在。


「走進道教」道教祖師羽化前,囑咐弟子們造出一座“空中道觀”

(夜景)


千百年來,巧奪天工的“玄空閣”歷經數次大地震,卻安然如初,源自最初的設計巧妙,建築物本身位於懸崖凹陷處,利用頂上微微前傾的崖壁,可以遮風擋雨,進而形成了如此奇險、巧妙的景觀,由此可以看出寇天師弟子們以及歷朝歷代修繕廟觀的匠人們高超的建築技藝和智慧。


這是寇天師弟子們興建的我國第一座“空中廟觀”,也是一份來自1500年前想象力的結晶。


「走進道教」道教祖師羽化前,囑咐弟子們造出一座“空中道觀”


其選址之險,建築之奇,結構之巧,豐富的內涵,堪稱世界一絕。它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國寶,也是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


正如當代古建築學家羅哲文所言:“一個仙山樓閣式的、藝術價值很高的組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