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姑向和尚表白?和尚回了20个字,精彩绝伦

这事要从大唐说起,道姑表白和尚,也只能是在大唐了。除去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没有哪一个朝代能如唐朝那样,拥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一切;历史上也没有一个朝代像唐朝那样自由开放,女人会有如此高的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骨子里的自信,是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都空前繁荣所带来的底气。

说远了,今天我们不谈政治,不论茶道,我们聊一聊大家都喜欢的风月,说一说茶历史上的一个小花边。

首先说这道姑,她来头可不小,唐代四大才女之一李冶,不仅有才,还貌美,晚年被皇帝召见,见了后还赞了一句俊俏的老太太,可见年轻的时候有多美。而她向高僧皎然表白那年正是她最年轻最貌美的时候,大约十七岁左右,亭亭玉立呀。

道姑向和尚表白?和尚回了20个字,精彩绝伦

你说十七岁是不是太早熟了?不,对于李冶来说,一点都不早。她六岁时她就写出了《蔷薇诗》,因为这首诗她才被父亲送入道观成了道姑。这首诗是这样的:

经时未却架,心绪乱纵横。

花架还没搭好,蔷薇的枝叶却已经肆意纵横了。

因诗中的“架”与“嫁”谐音,她父亲认为此诗不祥,小小年纪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绪乱,长大后怕不是一个守规矩的女子,为了预防女儿不守妇德,十一岁就把她送进了道观。

唐朝李姓是国姓,尊老子李耳为始祖,立道教为国家。唐太宗曾下诏明示“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道教既成国教,人们势必趋之若鹜,唐朝后妃公主进入道观的比比皆是,名门闺媛也多争相出家作女道士。女道士除了衣食无忧之外,还可以与男子自由交往而不受法礼约束,她们时常穿梭于官僚士大夫的圈子,诗歌酬答,歌舞娱人。

李冶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到十六岁的。她天真浪漫,又勇敢又漂亮,在遇见皎然不久后就热情洋溢地表白了: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信纸素白如雪,将它叠成双鲤鱼的形状,你想不想知道我的心中事?打开双鱼,就可以看见它。

少女的心事羞怯又明白,将真心藏在鱼腹之中,只等心上人将它打开。

其实不用打开都知道,皎然很君子地没打开,他回了首诗婉转又坚决地谢绝了李冶。

道姑向和尚表白?和尚回了20个字,精彩绝伦

皎然是什么人呢,他系出名门,丰神俊朗,是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十世孙。他早年科考,名落孙山;中途学道,求仙求长生;最后皈依佛门,圆融通达。

认识李冶的时候他也就三十五岁左右,但这一生该经历的他都已经经历过了。

对着这样一个妙龄女子,天真大胆,无畏无惧,又一片真心,他是这样谢绝的: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诗的开头两句 “天女来相试, 将花欲染衣”,借用的是佛经故事。

据 《维摩诘经·观众生品》载:有一位大乘菩萨维摩诘在丈室中故意 “示疾”,文殊等大菩萨及舍利弗等大弟子都来问疾。维摩诘借此机缘向众人说法, 期间有一位天女把花撒向大家。天花飞到菩萨们身上,纷纷坠落;然而碰到大弟子们,便紧紧粘在他们身上,任凭他们用神力拂拭,也不能除去。最后天女解释说,只有真正彻悟佛理,摆脱一切世俗杂念的人,花才不会粘附在身上。

诗的后两句,皎然十分洒脱地写道: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表明他已悟佛理,禅心不起,天花不能染衣,还请天女捧花归去。

道姑向和尚表白?和尚回了20个字,精彩绝伦

潇洒如斯,文采如斯,定力如斯,令人赞赏。

高僧的气质和文采我们是学不来的,(毕竟他的文集是由皇帝下令编定的)不妨从中学习一点拒绝的技巧。

在这首诗里,皎然先将李冶形容为“天女”,给足了面子,再说她是有意来试自己的禅心,找好了台阶。最后表明身份,坚定立场。

整首诗的氛围也把握得很好:轻松自然,以戏谑的口吻开始,以庄重的姿态结束;既表明了态度,又不让人尴尬,实在是高明!

你要说皎然一点没动心,我是不大相信的,但比起后来的名士阎伯均,隐士朱放,皎然这种给不起就坚决拒绝的态度真是让人喝彩!

李冶收到诗后,也许难免会有些失落,但聪慧如她,一定能从诗中读到了皎然的苦心,于是试着收起爱意,和皎然成为了好友。

以后的她逐渐明白,能拥有皎然这样的朋友,是何等幸福奢侈的事:他会指点你的诗画茶艺;会在你失恋时为你写诗出气;会为你引见他的好友,提升你的朋友圈。他可以是你最敬重的师长,也会是你最知心的朋友。他看透一切,点拨一切,他片叶不沾身,他是太上忘情人。

他是你眉间的神情萧散,他是你心中的日月水天!

这就是大唐才女李冶和高僧皎然的故事了。千年以后,当我们再读起皎然的这首轻盈婉转,清丽自然的小诗时,你会觉得它读起来更像是一首情诗,诗僧倜傥,道姑缠绵,却没有人知道他们之间真实的故事了。


我是席华裳,高级茶艺师,请跟我一起走进历代茶人的世界,领略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