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為什麼不開挖?

x堅定不一


我國現在對於帝王陵寢採取的是保護性挖掘的裡面,既如果沒有證據顯示該陵寢被盜或被破壞,是不會主動挖掘帝王陵寢的,這主要是因為現在的保護措施還不到位,秦始皇兵馬俑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當初挖掘的時候兵馬俑是有顏色的,而且顏色是非常豔麗,但是由於挖掘之後保護措施不到位,在出土後的幾分鐘之內,兵馬俑上的顏色全部氧化脫落,所以之後在沒有完全的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是不會主動挖掘古墓,意念對文物造成破壞。而且換句話說,從中國人的傳統來說,挖墓刨墳畢竟不是什麼好事,自古偷墳掘墓都是殺頭的大罪,曹操的摸金校尉也都是偷偷摸摸的,並沒有光明正大,而且這還是趕上亂世,人命如草芥的年代,所以國家叫停了所有對帝王陵寢挖掘


崔啟坤C


乾陵是中國古代一座非常特殊的陵墓。其一,與通常的皇帝陵寢不同,乾陵共埋葬著兩位皇帝,分別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是一座帝王合葬墓;其二,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未被盜墓賊光顧的帝陵,可以說在所有帝陵中都是“開掛”的存在;其三,關於乾陵的陪葬品大家也是議論紛紛,饒有興趣,畢竟它的主人太特殊了。那麼,為什麼不打開墓穴進行發掘呢?其實這是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國家不允許挖掘

帝王陵並不是你想挖就能挖的,是需要報請國務院審批的。而1987年和1997年,國務院曾兩次正式發文,強調在國家層面上不主動挖掘帝王陵,這一規定目前已成為考古界不可逾越的“紅線”。由於定陵的慘痛教訓,目前很少有個人或組織敢於申請挖掘乾陵,即使申請,國務院也不可能審批通過的。早在1961年,乾陵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陝西省也多次發佈公告,加大對乾陵的保護力度。在這種大背景下,至少短期內乾陵都不可能被挖掘。

第二,挖掘技術達不到

經歷數千年的風雨和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盜墓活動,其他唐帝陵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唯有乾陵依然“堅挺”,這與它堅固的內部結構密不可分。乾陵“以山為陵”,修建在陝西咸陽市梁山深處,整個帝陵人跡罕至、位置險要、堅固異常。國民黨將領孫連仲曾試圖盜取乾陵,動用大批軍隊,經過長達半個月持續不斷的狂轟爛炸,最後連墓室的入口都沒找到,可見挖掘乾陵的難度有多大。

第三,保護技術達不到

由於陵墓主人的特殊身份,不少人推測乾陵埋有大量精美的隨葬品,都是屬於國寶級的文物。這些文物已經在地下沉睡上千年,一旦經發掘重見天日後,會由於溫度、溼度以及光照的原因產生不可逆轉的破壞,對文物保護要求極高。1958年定陵挖掘後,許多隨葬的絲織品、青花瓷器以及明神宗的棺槨和屍骨都遭到了極其嚴重的破壞,損失極其慘重。截至目前,國家在文保方面的技術依然尚為達到要求,因此不會輕易挖掘。

基於以上原因,乾陵依然在梁山完整的保存至今。目前,乾陵已經過數千年的風雨,希望它能夠一直這樣平靜的沉睡下去,遠離紛爭和世俗的打擾。


三夢遊水


回答問題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乾陵。以便大家看的更明白一些。

乾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縣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這裡埋葬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也是這位女皇武則天和其丈夫唐高宗李治夫妻兩位皇帝的的夫妻合葬墓,因其特殊性與唯一性,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一陵”。

乾陵建造之時,正值盛唐,國力充盈,因此,陵園建造的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據記載,乾陵佔地約20餘萬畝,裡面放置的珍貴陪葬品有800噸之多。史書稱其為“歷代諸皇陵之冠”。

而面對這樣一座寶庫,在長達1200多年的歷史中,盜墓賊的身影就沒有斷絕過,歷史記載的比較大的盜掘活動總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唐末農民起義中,黃巢帶領的起義軍聲勢最為浩大。他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半座大山都被挖走了,直挖出了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但是因為軍中無飽學之士,不懂乾陵坐北朝南的結構特點,結果因為挖錯了方向,終未得手。

第二次大規模的盜掘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他率領兵丁一股腦掘開了十幾座唐陵,發了一筆橫財,因為手中有了錢,便驅動手下數萬人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剛要開挖,好好的天氣突然狂風暴雨,雷聲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幾次三番,溫韜受了驚嚇,這才絕了盜挖乾陵的念頭。

最後一次是在民國初年,國民黨將領孫連仲看到孫殿英盜掘慈禧墓和乾隆墓,便也有樣學樣的率領一團人馬,用軍事演習當幌子駐紮梁山,但是部隊日以繼夜的挖了幾個月卻連墓道口都沒找到,最終無功而返,乾陵得以倖存。

然而他們怎麼也沒想到的是,幾十萬大軍都挖不動的乾陵,居然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被幾個農民炸了出來。當時為了修補毀壞的公路,幾位村民用炮彈炸山取石,竟然意外炸開了隱藏千年的地宮入口。

陝西省考古隊聞訊後,立刻派人前往查看並保護現場。後來經過對地宮進行的局部探測,以及對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發掘,專家們推測乾陵墓室的結構是由墓道、過洞、天井、前後通道、左右宮殿組成。左邊躺著唐高宗,右邊躺著武則天。

在前後通道的兩側,又各有四間石洞,洞裡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牆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的國寶—《蘭亭序》。史書記載,李世民在遺詔裡讓《蘭亭序》陪葬地宮,就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時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發現《蘭亭序》,那麼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乾陵裡面。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也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細說起來,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惟一敢廢黜正統,座上皇位的女人,只有武則天一人。她66歲時掀翻了李唐龍案,宮門外高懸起武周的旗幟,硬是當了15年皇帝,死後又敢在自己墓前豎起無字碑,一生功過任憑後人評說。唐高宗李治風流倜儻、病塌上草就遺詔,要把他生前喜歡的字畫全部隨葬入墓。而武則天更是才氣橫溢的一代女皇,可流傳至今的《全唐詩》中,只收錄了她很少一部分詩作,那武則天那麼多失傳佳作都到哪裡去了呢?

乾陵裡到底有什麼寶貝?人們能否重見一代女皇的真實風采?半個世紀以來,乾陵的發掘與否始終是個熱門話題。2005年第5期《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上刊登了一篇題為《乾陵·天下第一陵,打開·石破又天驚》的文章,主張發掘乾陵,許多考古學家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觀點針鋒相對,使得這座特殊皇陵的命運備受矚目。

筆者認為不發掘乾陵有如下幾個原因:

1、中國考古界有一個大悲劇,那就是明十三陵定陵的挖掘。1956年,郭沫若和時任北京市市長的吳晗等人,力主發掘十三陵中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當時有很多人反對,因為中國的考古學是從1921年的周口店遺址發掘開始算起,到56年也不過30多年的歷史,何況建國之初,國家考古方面的人才、技術都極度缺乏。不過最後國家還是批准了發掘請求,不過試掘的帝陵從最大陵墓長陵改為第三大的定陵(明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陵墓)。當時郭沫若率領的考古隊經過一年的探查還沒發現墓葬的門在哪裡,由此可知困難多大,就這樣又過了半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們才找到了一堵高8.8米,厚1.6米的金剛牆。考古隊打開定陵後,由於當時考古技術的落後,當空氣進入這個封閉了近300年的空間後,字畫綢緞迅速腐化,其他文物也有相當大的損失。而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國寶級的金絲楠木棺材居然被考古人員當垃圾扔了。後來在文革期間,陵墓又遭到了巨大的破壞,皇帝三人屍骨無存。

定陵中大量文物的損失讓考古界痛心疾首,但是定陵的悲劇並沒有讓郭沫若反思。沒過多久,郭沫若又想挖掘乾陵和秦始皇陵,這次周恩來總理堅定的拒絕了郭沫若並回復:“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此後,不主動挖掘帝王陵成為中央的政策延續至今。

2、時至今日,我們的科學技術能不能對乾陵地下的文物有效的實施保護還是一個疑問。定陵至今才三四百年曆史,出土文物尚且遭到了巨大的破壞。乾陵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誰能保證萬無一失?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文物,特別是絲綢,至今放在冰箱裡冷藏不敢拿出來示人,足以說明目前的保護條件不過關。

秦始皇陵兵馬俑,1號坑原本彩色的陶俑由於遭受了火焚並埋在地下2000多年,受到各種自然侵害,有的顏色層下的生漆底層已經老化,失去了與傭體表面的粘附力,出土五六分鐘即翹卷脫落。近年來,兵馬俑的考古人員和德國科學家合作,才使部分彩繪兵馬俑得到了保護。

對科學技術而言,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我們能做的太少,不能做的太多。正是因為有這麼多的前車之鑑和發掘難題,所以我們還是要堅守不挖帝陵的鐵律。

3、“事死如事生”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禮制。這種觀念和“孝”、“禮”聯繫在一起,成為傳統社會的重要思想。生前所用之物,死後必定跟隨其主人陪葬墓中。而墓主人生前的僕人車馬也由各種材料製作成替代其的“人俑”和“車馬俑”,生生世世的服侍墓主人。所以我們現在考古發掘的墓葬中都有著大量精美的隨葬品。我們可以從這些隨葬品中,瞭解到各個朝代、地域的風土人情,還原歷史。

而隨著封建社會的結束,中國人的喪葬習俗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我國在1985年開始推行強制火葬。由於殯葬制度的改革以及國人思想的改變,無論達官貴人還是貧民百姓,現在的墳墓裡再也不會有古代那些精美豐厚的隨葬品了。如果我們不計後果的把現有的大型陵墓統統發掘完,那麼我們能給我們的後代留下什麼呢?所以,我們還是應該如周總理所言:莫把好事都做完,留待後人來完成。

我相信,乾陵所蘊藏的秘密,會與武則天傳奇的命運一樣,驚世駭俗。至於將來還有沒有可能目睹武則天的真容,還有多少出人意料的發現,這些懸念將長期的困擾著世人,謎底的真正揭開,尚待來日。

中國有著世界上連續不斷、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優秀文化。做為炎黃子孫,我們必須要了解中國寶貴的歷史文化。“知來處,明去處”,只有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我們的民族才能更加自信!“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我是博觀文化傳媒人;讓我們一起守護歷史,守護華夏文明。


山東博觀文化


乾陵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兩位皇帝的合葬陵(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也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文物儲藏最豐富、而且沒有被盜的帝王陵墓之一,被稱為埋在地下的“世界第九大奇蹟”。

乾陵位於陝西乾縣北部的梁山之上,梁山有三座山峰,一高兩矮,呈山字形排列,乾陵就在梁山最高的主峰之上。

而據有關史料記載,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駕崩之後,其萬壽宮的修建由皇后武則天主持,選址在了梁山之上,因梁山位於都城長安的西北方向,在八卦之中屬於乾位,所以取名為乾陵。雖然在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已經被葬入了乾陵,但乾陵的修建工程並沒有停止,一直延續到公元705年女皇武則天駕崩之後,又重新將官洞口打開,將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合葬才算終結,又用巨型石加固,重又在石縫間灌注鐵水。按照時間來算,乾陵的修建整整延續了22年,奢華程度在唐朝帝王之中無人能比。

按照記載,乾陵的墓道口位於梁山主峰的山腰部,墓道呈斜坡形,全是在石體之上鑿挖而成,。待女皇武則天的棺槨安放進地宮之後,工匠們便用長方形或正方形石條堆砌閉塞墓道,每個石條上面都有凹槽,便於嵌入鐵製的栓板進行堆砌。待石條堆砌完成後,就將高溫燒化的錫鐵漿水灌進石條與栓板之間的縫隙之中,所以堅固異常。待封閉墓道之後,再在周圍加以掩飾,以便墓道口和山體混為一體,難以勘察尋找。

另外,乾陵是按照“因山為陵”的葬制,將梁山主峰作為墓冢,在山腰鑿洞修建了地宮。由於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從石山腹部另鑿新洞進入地宮則有很大的難度。乾陵這樣的修建方式為其日後倖免被盜掘提供了先決條件。

其中最大規模的盜墓就有三次,分別是唐朝末年,黃巢在佔領長安後,就曾派40萬軍隊前去乾陵盜墓。他們在梁山西側連續挖了很久,最後竟然挖走了半座大山。但是因為他們不懂乾陵坐北朝南的結構特點,挖錯了方向,最後無果告終。

其次是五代時期,耀州刺史溫韜也對乾陵覷已久,他曾帶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挖掘乾陵。但是說來也奇怪,他曾三次上山前往乾陵,但是出發之前還是晴空萬里,豔陽高照,一到梁山就會風雨大作,而只要人馬一撇,天氣又會立即轉晴。溫韜在多次挖掘未果後,只好斷了此念頭。

最後到了民國初年,國民黨孫連仲的部隊曾用炸藥炸開墓道3層豎立石條,正當盜墓者竊喜之時,一股濃煙突然從墓中冒出,盤旋直上,變成了龍捲風。一瞬間,石子塵沙四處亂飛,7個士兵當即吐血身亡,其他人見狀急忙逃竄,盜墓失敗。

直到1958年,乾陵附近的幾位農民炸山取石,才在無意中找到了墓道口。當時,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主張對乾陵進行考古挖掘,但是並沒有得到國家同意,因此乾陵地宮時至今日依然保存的十分完好。無疑,這些失敗的盜墓事例使乾陵更加神秘。但是不管上述事例是真是假,對於乾陵沒有被盜的原因,眾說紛紜。

而乾陵依然恪盡職守地保護著主人武則天和丈夫李治的遺體。乾陵雖然歷經千年滄桑,但是,依然風雨不動,歷代盜墓賊都在乾陵面前無功而返,甚至連乾陵的墓道門都沒有找到,據說是因為袁天罡和李淳風兩位風水大師尋找到的風水寶地,可見這塊風水寶地確實保護了帝王長眠地下而不受凡人紛擾。


文靜視角


乾陵在唐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一座極其特殊的陵墓,它不僅是一座帝后合葬墓,更是一座絕無僅有的雙帝合葬墓,它也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挖的陵墓。關於陵墓中的一切,都讓人心動不已,尤其是代表盛唐水平的墓室建造格局以及陪葬品,簡直是讓後世為之瘋狂,當然盜墓賊也沒少光顧,好在始終沒有找到入口,而到了近代,雖然入口已經找到,但是國家已經下達了保護指令,因此,乾陵至今還是保存完好的。

在武則天與李治合葬之後的一千多年裡,乾陵一直靜靜地在那裡,任無數的盜墓賊對它研究來研究去就是進不去。民間的盜墓賊就不用提了,那是數也數不清,我們單單來看看出動軍隊來盜挖乾陵的幾次大型活動。

第一次就發生在唐末,風雨飄搖的大唐迎來了黃巢起義,黃巢甚至攻進了長安稱帝,在長安待了近三年的時間,期間黃巢曾帶著四十萬大軍公然盜挖乾陵,這次大規模的盜挖行動的成果是喜人的,四十萬人拼盡全力挖了四十米的大溝,之後沮喪而回,原來他們挖錯了方向,所以即便是挖掉了半個梁山,卻依舊毛也沒找到。

第二次發生在五代十國時期,這個時期出現了一個瘋狂的盜墓賊,他就是溫韜,當時他還是一個節度使,對唐十八陵是毫不客氣,乾陵自然也不例外。不過在溫韜出動軍隊盜挖乾陵的時候,卻總是遇到詭異的天氣,每次一靠近乾陵,就狂風大作,暴雨忽至,這可是大忌諱,因此溫韜不得不終止了對乾陵的盜挖。

第三此就到了近代,冷兵器已經成為過去時,孫連仲帶著他的部隊用槍炮來轟炸乾陵,但很意外的,不管孫連仲用多少的炸藥,乾陵始終牢不可破,入口始終沒有出現。

1958年的一天,幾個農民在乾陵附近放炮炸石搞建設,卻在無意中將乾陵的入口炸了出來。乾陵地宮的墓道一出現,立即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陵墓中的一切實在是太吸引人了,人們迫不及待想要發掘乾陵,來看一看盛唐的美景。

但是,前有定陵的教訓,國家對帝王陵墓的發掘工作持慎之又慎的態度,只要陵墓並沒有遭到破壞,就不允許開挖。這既是為後世留下寶貴的遺產,也是為了保護陵墓中的一切,畢竟即便現在的科學技術已經能夠探測出陵墓中的大部分情況,但還是有未知是我們不知道的。

發掘容易,但發掘之後的保護性工作才是最難的,文物一旦遭到破壞就是不可恢復的,怎麼慎重都不為過。

因此,乾陵這座神秘的陵墓,之前確實是挖不動,但是現在卻並不是挖不動,而是出於保護的目的而不進行發掘,這是有本質區別的。








慷慨高歌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乾陵是一座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梁山的唐朝墓葬,在唐代首都長安(今西安)西北方向約85公里處。該陵為唐高宗李治(649年–683年在位)與武則天(690年–705年在位)的合葬墓,建成於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龍二年(706年)加蓋,採用依山為陵的建造方式。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截至2013年僅開掘了五個陪葬墓,從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

我們來說說武則天和唐高宗這乾陵之謎,乾陵裡到底有什麼文物?乾陵為什麼不挖?乾陵被盜過嗎?為什麼盜墓的無功而返?


一、歷史上乾陵被盜過嗎

在我國曆史上,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長達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沒有斷絕過盜墓者的身影。小毛賊多如牛毛,正史裡不記載,野史裡也懶得寫。歷史上有名有姓的盜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較大的盜掘活動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種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盜成功。

唐末農民起義,黃巢聲勢浩大。他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挖走了半座大山。因為軍中無飽學之士,不懂乾陵座北朝南的結構特點,結果因為挖錯了方向,終沒得手。

史載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是個有官銜的大盜墓賊。他率領兵丁一古腦掘開了十幾座唐陵,發了一筆橫財。因為手中有了錢,便驅動數萬人於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挖掘過程十分不順,遇到的天氣總是狂風暴雨,溫韜受了驚嚇,才絕了發掘乾陵的念頭。
民國初年,國民黨將領孫連仲親率一團人馬,也想學學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炸開了墓道旁的三層岩石,最後卻也沒能撈得半點好處。
1960年,幾個農民放炮炸石頭,一不小心竟炸出了武則天的墓道口。這個墓道口是真正的國家級絕密,盜墓賊們找了1000多年也沒找見,黃巢40萬大軍挖了幾年也沒挖出來。此後,人們在這個墓道口上邊手植了一棵華山油松,如今四面迎風,已成棟樑之材。

目前,許多專家認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從石山腹部另鑿新洞入地宮,難度很大,目前尚未發現新的盜洞。至於事實是否像人們希望的那樣,只有等到打開地宮的那天才能得知了。

二、為什麼盜墓者在乾陵無功而返

乾陵雖然歷經千年滄桑,但是,依然風雨不動,歷代盜墓賊都在乾陵面前無功而返,甚至連乾陵的墓道門都沒有找到,可見這塊風水寶地確實保護了龍體鳳軀長眠地下而不受凡人紛擾。但是,也有古人指出,梁山風水是好,但是它利陰而不利陽。


武則天選定這裡作為埋葬自己與唐高宗的陵墓,是為了武家後代子孫興旺。並且提出了以下觀點:

第一,乾陵與太宗的昭陵龍脈隔斷,如果是普通百姓埋在這裡,可以興旺三代,但是皇帝葬在此地的話,恐怕三代以後,江山有危險。事實也確實如此,唐朝自唐玄宗之後就由盛轉衰,此時據武則天當政也不過三代。
第二,唐朝的龍脈之首在九峻山,太宗葬在此地,居於龍首而使唐室興旺,但是,梁山是周朝的龍脈之尾,尾氣必衰。

第三,梁山北峰最高,前面兩峰像乳房。整個山形,遠遠看去像一個少婦平躺,乳峰高聳。這是一個典型的利陰的地方,陰氣瀰漫,不利於陽,並且梁山主峰直秀,屬木格,南邊二峰圓滑,屬金格,三座山峰雖然挺拔,但是遠看很平,屬土相,金克木,土生金。在主峰下修陵寢,必定導致陰氣壓倒陽氣。武則天之所以篡權掌天下,與她將陵墓選在此地有關。

當然,上述推論,無法證實或者證偽。不過從梁山的地形來看,雙峰高挺,二水環繞,似乎是一個美女靜靜地平躺在此處。不管梁山是利陰還是利陽,但它確實是一塊罕見的風水寶地。

三、乾陵地宮裡,到底有多少文物?

乾陵地宮裡,到底有多少文物呢?經過這麼多年的探測考察,一位資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說,最少有五百噸!這還不包括墓道里的那些條石,而那些造型各異刻有文字的條石,也是難得的文物。
根據考古工作者對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宮的局部探測,以及對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發掘,專家們推測乾陵墓室的結構,是由墓道、過洞、天井、前後通道,左右宮殿組成。左邊躺著唐高宗,右邊躺著武則天。

在前後通道的兩側,又各有四間石洞,洞裡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牆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史書記載,《蘭亭序》在李世民遺詔裡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那麼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乾陵裡面。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細說起來,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惟一敢廢黜正統,戴上皇帝帽子的女人,只有武則天一人。她66歲時掀翻了李唐龍案,宮門外高懸起武周的旗幟,硬是當了15年皇帝,死後又敢在自己墓前豎起黑色的無字碑,一生功過任憑後人評說。唐高宗李治風流倜儻、病榻上草就遺詔,要把他生前喜歡的字畫全部隨葬入墓,估計書法大聖王羲之除《蘭亭序》之外的精品都被李治帶入了棺槨。

而武則天更是才氣橫溢的一代尤物,可流傳至今的《全唐詩》中,只收了她很少一部分詩作。武則天那麼多失傳佳作哪裡去了呢?是否就葬在陵中?這實在是彌天之謎。

四、武則天的這座乾陵為什麼不挖掘?

帝王陵的開發歷來是文物界極為敏感的事,而以乾陵尤甚。早在40年前,乾陵第一次被發現後,周恩來總理在文化部送上的一份《乾陵發掘計劃》上批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1995年,發掘乾陵的提案上了人代會。限於客觀條件,有遠見卓識的國家領導人表示,暫時先放一放。

目前文物界對於陝西省開發乾陵的設想眾說紛紜。據陝西當地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文物界人士稱,當地的文物界專家大多贊成開發,而外地的專家則持反對意見的居多。反對意見認為,在我們沒有足夠力量保護好發掘出來的文物的情況下,還是以不發掘為上。而陝西專家的意見則認為,乾陵若不開發,未必是最好的保護手段,因為乾陵位於地震帶的連接處,而且目前面臨地下水滲透的威脅。據悉,陝西省文物主管官員不久前已向文化部負責人彙報了該省開發乾陵的規劃設想以及有關技術層面上的問題。但國家主管部門尚無任何表態。有可能會組織專家進行考察論證。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子巖說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它也是唐十八陵唯一沒有被盜的陵墓。

關於陵墓中的一切,都讓人心動不已,尤其是代表盛唐時期的墓室建造格局和文物的精湛製作水平。相傳王羲之的蘭亭序也在其中,當然千年以來盜墓賊沒少光顧這個地下文物寶庫,好在沒有早到入口,到了我們近代,因為有了明代萬曆皇帝定陵的教訓,好多的書籍,絲綢因為技術保護工作不到位都沒有保存下來,周總理下達了不主動開啟任何一座帝陵的保護指令。



戶外釣魚大勇


乾陵由於建造工程浩大,結構複雜,千百年來有幸免於被盜掘。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人們對發掘古陵墓,尤其是千年以前的帝王陵有理性的認識。在沒有把握可以完全保護好文物的情況下,冒然去發掘是危險的,很可能讓無數珍貴的文物毀於一旦,因為很多竹簡、布帛、紙墨、木質等材質的文物,在陵墓中環境可保存完好,一旦見天日就會氧化風化,產生難以修復甚至摧毀式影響,很顯然這樣做是對中國古代文化極度不負責任。

因發掘帝王陵造成嚴重後果的例子,比如郭沫若主持發掘明神宗定陵,說來都是淚。


gg哥


乾陵作為神秘的陵墓,古時候是挖不動,但是現在是處於保護的目的,不進行發掘。這是有本質區別的。古時候那些盜墓者想要挖掘乾陵需要耗費很大的精力。因為乾陵的地宮墓道位置非常不好找,它處於山的腹部必須要開山而入。

1958年幾個農民在乾陵附近搞建設,卻無意中把乾陵的入口炸了出來,這也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但是對於乾陵的發掘工作保持著慎之又慎的態度,只要陵墓並沒有遭到破壞,就不允許開挖。





攸莯推拿


中國的龍脈所在,開挖會影響風水,影響國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