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 張世強


2020年3月7日,星期六,晴。

春天來了,總會有一萬種理由誘惑著人外出。這不,平川幾位文史愛好者不約而同地謀劃出一個去遠足的很好的由頭,去探訪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據明代《嘉靖固原州志》記載,自榆林神木堡黃河至甘肅蘭州黃河之間,其中經過寧夏的這1000公里地帶,東西山勢聯絡,中間深溝懸崖,逶迤相接;約有十分之六七的地段,稍加鏟削,築牆立營,就能夠設險扼守,組成一道防禦線,阻擋北方敵人的南侵之路。唯獨在東起固原衛與甘肅環縣交界的響石溝,西至甘肅靖虜衛(靖遠)的花兒岔,這長約600餘里地段,平漫可以通行,無以阻擋入據河套蒙古火篩部的南下侵犯,需要大規模的修築長城。現在的同心縣與海原縣,明代時大部地面屬固原衛與靖虜衛管轄。因此,自明弘治十五年至嘉靖十六年,曾經在這一帶大規模的修築過邊牆。《九邊考》記載:“弘治十五年,總制尚書秦紘奏築固原邊牆,自徐斌水起,迤西至靖虜花兒岔,長六百餘里,迤東至繞陽,長三百餘里,即今固原以北內牆也”。徐斌水,今名徐冰水,在同心縣城東北80裡;靖虜即今之甘肅靖遠縣;繞陽,古堡名,在鹽池縣城以南,今陝西、甘肅、寧夏交界一帶。所謂“內牆”,就是指與經過寧夏西北部的長城相對而言之。(引自《明代“固原舊邊”》許成 /著)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有了前幾次野外的教訓,這次,我就備好了足夠的飲品,遠足口渴的感覺真是忘不了,畢竟,自古以來就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行軍要訣。又是張志軍老師駕駛著隨他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寶座,輕車熟路來到大營水村。從大營水村村口南面沿著去石碑子村的硬化路,很快來到劉白高速交匯處,鑽過橋洞,上到一處緩坡,就再沒有車輛可行的路了。


下得車後,仰望西邊高山,巍然矗立著一座高大的烽火臺——石碑子烽火臺。這座烽火臺的東北方砂溝,正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稍林溝烽火臺。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稍林溝是一條狹長的砂溝,流水沖刷帶來的青砂石鋪滿了整條溝,兩邊山體較為陡峭。剛進溝時,便遇到了四棵生長旺盛的老榆樹,奇特的是,它們如同同甘共苦的情侶一樣,兩棵兩棵緊挨著生長在一起,一起迎接日月出落,一起櫛風沐雨,從青春歲月到皓首白頭一起守望著……不由得讓人感慨萬千,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艱難行進2個小時,回首遙望,水泉北面的最高峰——尖山,仍赫然在目。砂溝南側的山腳下,一路走來,影影綽綽感覺到疑似人工塹坡的痕跡,但由於幾百年的風雨侵蝕,已難以判斷。砂溝兩側山體,植被稀少,山體風化嚴重。越向裡面行進,植被覆蓋越來越豐茂,嫩嫩的小草已從乾涸的青砂地中鑽出來了。在一處陰面的山窪裡,一隻野兔子從草叢中躍起驚慌奔走。成群結隊的鷓鴣、鵪鶉在山坡上急步覓食,警惕的望著我們。腳下一隻剛剛睡醒的壁虎不緊不慢的在地皮上游走,似乎有意停下腳步等著我們給它拍完靚照後才離開。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鬱映輝先生不止一次來這地方進行文物考察,他引導我們從一處小山谷中上山,這個小山谷風蝕更明顯,巨石堆砌,搖搖欲墜,幾乎要順著山谷滾下去。山埡口的地方,片狀青石如碼放的書卷一樣,層層疊疊,一棵紅皮榆樹堅強的紮根於其上,伸展開的樹冠像一面旗幟一樣在山風的呼嘯中獵獵飄揚,宣示著自己的生命力!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沿著山脊向東行進,滿山都是一團一團的荊棘,尖刺時不時扎進我的鞋面,讓我行走異常痛苦;看起來陽光明媚,但是山巔的風竟然是那麼強勁,東南風颳的人有時候站立不穩,我們只能弓著腰順著荊棘間的一道道水溝趔趄前行,有著豐富野外探訪經歷的張治軍老師和單順朝先生說,這些小水溝其實就是長年累月被羊才出來的小道,再經歷風雨侵蝕後形成的,我恍然大悟,才明白了什麼叫“羊腸小道”。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翻越過又一處山脊後,抬頭仰望,稍林溝烽火臺就矗立在前方山頭上,與尖山烽火臺遙遙相望,守望在北國的山樑上。我緩緩地來到他跟前,脈脈的凝視著他,圍著他走了一圈又一圈。他是那麼的雄偉,在青色的山石之巔幾百年來就這樣堅強孤獨地屹立著;他是那麼地讓人心疼,除了西南角仍然挺立著,其他三面都已經坍塌在了歷史的長河中。烽火臺為黃土夯築,讓人驚奇的是,烽火臺上不長一根雜草,要夯築起這麼一座頗有體量的烽火臺,是花費了怎樣的辛勞從嶙峋的亂石中篩選出黃土呢?烽火臺的外圍有塢牆,從坍塌的圍牆來判斷,牆體較為厚實,外側存有壕溝遺蹟,具有較強的防禦功能。我又腳步了一下,烽火臺的東西、南北長為35米左右。稍後,我們幾個決定在此休息一下,用我們些許的時光陪伴他孤寂的靈魂。俯視四方,我心中在此升騰起對當年戍邊將士的敬重之心,我們帶著充足的食物和飲料走了這麼一點路程尚感疲憊至極,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他們是經歷了怎樣的常人難以想象的處境生活的呢?是什麼力量和精神讓他們堅守在這人跡罕至的青山之巔呢?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為了繼續探究,我們稍事歇息後又出發了,翻越了一座山樑後,下山進入到通往李家坪的一道山谷中。這座山谷異常俊秀,白草沒膝,鬱郁蒼蒼的小灌木長滿了山坡。小砂溝兩側,紅皮的榆樹一棵棵各顯風姿,有些展現著她美麗的樹冠,有點賣弄著她妖嬈的身段,有的交頭接耳指點著別的草木的紅塵軼事。有一棵弱小的榆樹長在半坡,一道裸露的長長的根鬚像是盤龍一樣擰卷著身體,深深地扎進砂溝中;還有一棵柔情的小榆樹把自己嬌弱的身姿斜伸在小砂溝上方,脈脈含情地凝望著遠方來的郎子。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順著小砂溝折而向西行進了一段路程後,到了紅土溝,在牧羊人的指點下,我們順著紅土溝南側的平臺地一路向下,時不時有美麗的丹霞地貌、壯觀的風蝕小山,給人以行途的驚喜。河谷中,積水匯聚到一起,成為牧羊人家絕好的水源。尤其是有一處絕壁,從半壁上有山泉汩汩而出,在這冬日,形成了壯觀雅緻的冰瀑,“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讓人歎為觀止。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又向南翻越了一座小山包後,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我們居然來到了稍林溝烽火臺的西北向山谷下。這次可以肯定的是,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塹坡長城的遺蹟了,塹壕遺蹟明顯。我根據行進過的痕跡推測,圍繞著稍林溝烽火臺山峰,塹坡長城也就修了一圈,構成多重防禦體系,確保蒙古鐵騎不能越過任何一處隘口。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已而夕陽斜沉,我們不得不加快步伐,抬頭再次仰視青山之巔蒼涼的稍林溝烽火臺,默默地向他告別,又翻越了一條小山谷後,踏上了來時稍林溝砂溝。青嵐色的暮靄中,遠處重巒疊嶂,宛若一幅沉鬱的油畫,卻見石碑子烽火臺巍然矗立在蒼茫的暮色中,是那樣的震撼人心!

稍林溝烽火臺及塹坡長城探訪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