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武則天的稱帝之路,解讀那些為之付出努力的人

前言

在歷史上,有一位傳奇的女子,她以自己樂觀的胸懷、卓越的才幹,完成了從尼姑——妃子——皇后——皇帝的華麗轉身,而後又以自己遠大的理想和非凡的見識,開闢了大唐盛世嶄新的篇章。於是在李唐王朝近300年的封建統治中,偏偏就有了十五載短暫的空白——武周政權,而這個時期的領導者就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從武則天的稱帝之路,解讀那些為之付出努力的人

關於武則天的人生,可謂眾說紛紜,有人說她雄才大略,有人說她大逆不道,一如她死後立在乾陵的那塊無字碑,因為自覺書不勝書,功過是非留待後人評論,所以千百年來,眾人對此爭論不休,但究竟原因至今難以判定。

但是,一個女人要想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里獲得成功實屬不易,光靠她一個人的努力奮鬥是不夠的,在她的帝王之路上,不乏許多支持擁護她的人。

與她共治天下的李治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夫妻二人先後稱帝的,只有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這一對,他們從相識相知到結為夫妻,而後又以“二聖”共治天下,並先後登上九五之尊的皇位,譜寫了一段千古風流的佳話。

要說給予武則天幫助最大的,那當屬他的模範丈夫唐高宗李治了。原本武則天在感業寺出家,李治去昭陵祭拜完李世民後,順路到感業寺看望武則天,倆人一見舊情復燃,“武氏泣,上亦泣”,哭成一團,依依不捨的分開。公元651年五月,唐高宗服孝期滿,便急忙詔令武則天入宮,次年五月就封她為正二品的昭儀,從此武則天得以常伴唐高宗左右,據說在唐高宗12個子女中,後面6人都是武則天一人所出,可見其恩寵程度。

從武則天的稱帝之路,解讀那些為之付出努力的人

後來,唐高宗還準備晉升武則天為宸妃,因遭到朝臣們的反對而沒有成功。但唐高宗不放棄,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乾脆決定廢掉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為後。

“朕昔在儲貳,特荷先慈,常得侍從,弗離朝夕……聖情鑑悉,每垂賞嘆,遂以武氏賜朕,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后。”——《資治通鑑·卷二》

在立武則天為皇后的神聖詔書中,唐高宗不僅向世人公開了他倆的私情舊事,而且還借太宗李世民之口,給予了立武則天為皇后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於是,在唐高宗的力主下,武則天順利登上皇后之位。

不久,唐高宗因為“苦風炫頭重,目不能視”不能正常處理朝政,乾脆把一些朝廷事宜交給武則天處理,根據《舊唐書·則天皇后紀》和《舊唐書·高宗紀下》記載,從659年武則天被委以政事到683年唐高宗去世的24年間,是唐朝的“二聖期”,在這期間,武則天都是唐帝國真正的參政議政者。其中,在公元674年,武則天因政績卓越,唐高宗又給她的位置升為

“天后”

此時的武則天就相當於唐高宗的代言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以到了公元675年,唐高宗因病情加重沒法操持國事,便有意下詔遜位於武則天(《舊唐書·列傳第三十四》),後來還是在大臣的苦諫下,唐高宗才打消遜位的念頭。自古皇帝遜位皇后是史無前例的,但唐高宗能夠發自內心的把皇權交給武則天,那份信任和感情是非常難得的,這也是武則天能夠在朝中取得權力的堅強政治後盾。

從武則天的稱帝之路,解讀那些為之付出努力的人

根據《舊唐書》的記載,高宗在遺詔中說:“七日而殯,皇太子即位於柩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后處分”。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唐高宗把他最牽掛的國事處決權義無反顧的交給了他最信賴的妻子武則天,這也為武則天日後的稱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正是在這份真摯感情的支持下,唐高宗李治不顧禮法制度,把武則天從感業寺中接回宮中,而後又衝破重重阻撓,幫助武則天登上後位,甚至在自己身體不好的時候,大膽放心地把朝中的權力交給武則天處理,以至於臨死之際還不忘把國事交付武則天處決。正是在唐高宗數十年如一日的信任照應下,武則天才得以與他共治天下,從而為日後走上帝位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平臺。

為她搖旗吶喊的寒門

由於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的奮力抵制,唐高宗廢后的事情進展的很不順利,不管是李治主動找大臣私聊,還是多次找輔政大臣們商議,甚至唐高宗放下身段親自去拜訪親舅舅長孫無忌,給他送禮、賜官,好話軟話說盡,但都沒有結果。

就在關鍵時刻,一個小人物李義府的出場,解了武則天的燃眉之急。

話說,李義府曾為太宗李世民起草詔書,可惜他出身寒門,以至於到了唐高宗時期,還在做抄抄寫寫的工作,然而他不甘心,終於等到廢后的機會。

偏偏因為工作上的事,李義府犯了點錯得罪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個眼裡揉不得沙子的人,他素來就不喜歡陰沉虛偽的李義府,剛好藉此機會想把李義府趕出京城,李義府被逼無奈就給唐高宗上了一份重量級的奏章:“速立武昭儀(武則天)為後,以安兆民之心。”

從武則天的稱帝之路,解讀那些為之付出努力的人

這奏章可謂是雪中送炭,在唐高宗陷入困境的時候,突然有一個理解自己的大臣,給自己廢后的事搖旗吶喊,心裡特別高興,於是趕緊把奏摺拿給群臣們看,緊接著又提拔李義府為中書省待郎,一個秘書瞬間成為副部級高宮,這樣的榜樣引得朝中一大群出身寒門的宮員紛紛效仿,大家都上表要求廢后。

長孫無忌也不甘心,他趕緊聯絡裴行儉、褚遂良等大臣,決定聯合彈劾李義府。但唐高宗在武則天的攛掇下率先下手,果斷將裴行儉貶到遙遠的高昌,直接砍掉了長孫無忌的臂膀,事情鬧到這個地步已是無法收場,但朝堂上爭論不休,廢后問題一時又陷入僵局。

這時又一個人的意外出現,給了武則天立後最有力的支持,他就是李績。

其實李績跟武則天素不相識,他出來幫忙原因很簡單,也是因為出身低微,雖然他戰功卓著,但在李世民時代一直遭到壓制,而長孫無忌掌權後,更是連他的兵權也被收掉了,所以藉機對長孫無忌報復。

“此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舊唐書·李績傳》

從武則天的稱帝之路,解讀那些為之付出努力的人

李績的加入,徹底改變了朝堂上膠著的狀態,他只對唐高宗說了這一句話,卻一語驚醒夢中人,後面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先是反對廢后的重臣諸遂良被貶,而後王皇后正式被廢,31歲的武則天晉升皇后位。緊接著裴行儉、上官儀等長孫一脈的重臣陸續被清除,後來長孫無忌也被髮配到四川、自縊而死。

在這個過程裡,還有一個出身寒門的許敬宗,他給武則天出力也很多。

在廢后期間,許敬宗是緊跟李義府的步伐給唐高宗上奏的人,當廢后之爭白熱化期間,唐高宗特意提拔他為禮部尚書。作為廢后事件的直接執行者,他非常懂得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心意,後來有人舉報長孫無忌勾結太子謀反,他就以此事對長孫無忌窮追猛打,報了主子的心中之仇。在武則天奪權的道路上,他可以說是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後來他受唐高宗之命在修定《姓氏錄》的時候,又刻意抬高武則天家族的地位,算是當時對武則天最為忠誠的寒門。

不管是李義府、許敬宗,還是後來新加入的李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出身寒門、不受重用,而且在朝廷中深受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長期的壓制,於是藉助唐高宗廢后的時機,重新在朝廷中選擇了正確的站隊,順便為他們的新皇后武則天搖旗吶喊,這些都是武則天在掌權過程中最為有利的因素,正是因為他們的及時出現,武則天才能夠順利地當上皇后,從此母儀天下。

使她介入朝政的良將

但是武則天很明白,之所以任用李義府這種笑裡藏刀和許敬宗那樣見風使舵的“貳臣”,也只是權宜之計,想要真正介入朝中大權,還需要在男權社會中樹立自己的威望。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一場戰爭的爆發,很快就讓武則天在唐高宗面前展現了非凡的智慧和才幹。

公元661年,唐朝和高句麗之間發生了曠日持久的戰爭,本來唐朝計劃先打高句麗的盟友百濟,然後再集中力量殲滅高句麗,不料百濟國突然聯合日本從朝鮮半島登陸夾擊唐軍。於是,戰場局勢急轉而下,唐軍腹背受敵,在這種危難關頭,朝中無人可用,唐高宗無奈決定御駕親征。

這時候武則天則極力的勸阻了唐高宗,她大膽地提出新的作戰方案:讓唐朝組織海軍,渡海從朝鮮半島登陸擊敗日軍,務必保證戰役勝利,而後高句麗可滅。當這個軍事方案被高效的執行後,唐軍果然殲滅了高句麗,並且打敗了日本,完成了唐太宗李世民至死未竟的心願。

武則天由此聲名鵲起,也獲得唐高宗的信任,開始參與朝政。在這場戰爭裡,武則天最大的貢獻就是識人善用,而被他大膽提拔的人才,就是平生第一次獨立指揮大規模戰役的老將一一劉仁軌,此時他已是60歲高齡。

從武則天的稱帝之路,解讀那些為之付出努力的人

這位軍人從唐高祖李淵時期就入伍參軍,在李世民時期只幹到了縣尉一職,直到唐高宗登基後,才升任給事中的小官,後來因得罪李義府被治罪下獄,幸虧武則天說情才免於一死。不久後,高句麗之戰陷入危局,劉仁軌得武則天保薦,臨危受命渡海東征。

武則天發現劉仁軌,始於他《平高句麗五策疏》的奏摺,劉仁軌早就提出從水陸夾擊高句麗的軍事戰略,從那時起武則天就發現了這位老將的不凡之處。公元661年三月,劉仁軌受命出征,帶領唐軍先是擊破百濟軍的包圍,而後又率領水師在白江口與日本規隊相持,當時日軍的數量是唐軍的近四倍,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劉仁軌搶佔有利位置,率先發動火攻,居然殺得日軍全線崩潰。這場中日曆史上第一次交兵的“白江口之戰”,徹底打垮了日本囂張的氣焰。

從武則天的稱帝之路,解讀那些為之付出努力的人

得勝歸來的劉仁軌自然受到朝廷的嘉獎,一次性官升六級。到了公元665年,朝廷又提拔劉仁軌為太子李弘的左中護。後來劉仁軌退休後,唐軍敗於吐蕃還不忘劉仁軌這位老將,派他專門負責防備吐蕃。在唐高宗國事日漸荒廢的情況下,劉仁軌的飛黃騰達,大多授意於武則天。而後,劉仁軌還先後做過武則天次子李賢、三子李顯的太子太傅,可謂對他信任有加。

“昔漢以關中之事委蕭何,今託公亦猶是矣。”——《資治通鑑·唐紀》

唐高宗死後,劉仁軌再次被起復,武則天甚至把劉仁軌比做是漢丞相蕭何,這樣重視的程度可謂是武則天絕對的心腹愛將了,以至於後來劉仁軌病死,武則天還專門下令停朝三日以示悼念,這份尊寵和禮遇,怕是彼時的武則天識人善用最好的明證了。

正是劉仁軌的出現,讓武則天在朝中樹立了自己的威望,從此順利進入朝政,成為唐高宗的左膀右臂,而後步步為營,直到攀至權力的巔峰,但是武則天能夠從萬千低層官吏中僅憑一份奏摺就判定劉仁軌的才幹,也算是英明聰慧的皇后了,乃至於以後劉仁軌對之盡職盡責,兢兢業業報銷大唐朝廷,這都是武則天重視人才的結果。

助她奪權得位的能臣

此時,已貴為“天后”、 受詔處決軍國大事的武則天,離她夢寐以求的皇位僅有一步之遙,但是如果沒有這個人的出現,那麼武則天的稱帝之路怕是要無限拖延了,而在武則天最終登基之路上起決定性作用的人,就是裴炎。

那麼裴炎是怎樣進入武則天的法眼的?

裴炎出身于山西世家大族,學識淵博,通過科考進入仕途,但他非常踏實,先在山東、河南等地的基層做官,後來被調回中央做御史。而他能夠進入朝廷的權利樞紐,卻因為一個“極端天氣事件”。

話說,從公元675年開始,唐朝關中地區突遭大旱,連續三年顆粒無收。而這時唐朝還在與吐蕃進行頻繁的戰爭,國家經濟壓力很大,眼看著災情一年比一年重,御史裴炎果斷上了一份奏摺:要求朝廷立刻停止在西域的戰爭,讓邊防軍退回關中,並且挖河開渠引黃河水灌溉以緩解關中旱情。

從武則天的稱帝之路,解讀那些為之付出努力的人

這個瘋狂的建議遭到滿朝大臣的反對,但武則天堅決支持他,此後裴炎作為工程的負責人,修築了連接渭水到黃河的水利工程,灌溉良田無數,以致於創造了多年大旱關中平原無災的奇蹟,幫助唐朝渡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從此裴炎就得到武則天的賞識,後來還被破格提拔為宰相,唐高宗東巡的時候,裴炎還受命協助太子監國,後來唐高宗病重,裴炎受遺詔輔政,成為百官之首,榮耀至極。

要說裴炎給予武則天最直接的幫助,那是在唐高宗駕崩後的第三天,他上奏朝廷,以太子沒有理政經驗為由,要求太后武則天先行垂簾聽政。這是裴炎首次利用自己的威望和權勢,為武則天的干政找到了正當理由。

武則天對裴炎的建議很滿意,從此後對他信任有加,經常召見他詢問唐中宗李顯的表現,可惜李顯的所作所為實在讓人大跌眼球!

據歷史記載,李顯不但沒有治國的本領,而且偏聽偏信,純粹是爛泥扶不上牆型的君主,有一次他老婆韋皇后吹了枕邊風,李顯就要立馬提拔岳父當宰相,因這事跟裴炎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中宗欲以後父韋玄貞為侍中及授乳媼子五品官,炎固執不從,帝怒曰:"我意讓國與玄貞,豈不可?何惜侍中邪?"炎懼,因與武后謀廢帝。……乃廢帝為盧陵王。”——《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四十二》


從武則天的稱帝之路,解讀那些為之付出努力的人

其實裴炎當時的反對是對的,完全出於對皇權的維護,只是沒想到矛盾逐漸激化,李顯居然說出把皇位讓與岳父這樣大逆不道的話,裴炎無奈就去找武則天告狀,偏偏武則天最忌諱那種暗自積蓄勢力的後宮,於是就密謀裴炎展開了廢帝行動,經過裴炎一系列出謀劃策,唐中宗李顯的皇位就被順利廢掉了。

但口子一開, 李唐王朝正統皇權之位就岌岌可危了。雖然後來武則天也讓小兒子李旦當皇帝,但李旦不敢對皇位太感興趣,登基後一直忙於研究音律文學,國事全交付武則天處理。至此,武則天的帝王之位,就剩下最後一步了,裴炎卻突然站出來反對。

史說,裴炎在獄中極其剛烈,拒絕向武則天低頭認罪。從此,這位曾為武則天效力的能臣,自然就成了武則天通向帝位的犧牲品。但不可否認的是,正是裴炎一路的推動和促成,才使武則天最終完成了奪權之路質的飛躍,儘管一開始裴炎的本意並非如此,但是他對於武則天即將登基的這個結果,確實起到關鍵的作用。

縱觀武則天的稱帝之路,唐高宗李治的信任和關照,以及與她共治天下的歷練,給予武則天提供了良好的施展平臺。而李義府、許敬宗、李績等寒門官吏的出現,成功的幫助武則天榮登後位,並順利打壓了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為武則天的掌權創造了有利條件。劉仁軌的出現,更是讓武則天知人善用、卓識遠見的理政能力得到了唐高宗的認可,從此在朝中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而最後裴炎的死以及徐敬業版亂的平定,讓武則天徹底搬開了阻擋登基最後的絆腳石。然後,在群臣多次上表勸請武則天稱帝的情況下,武則天終於順理成章的坐上了帝位。也從此,在李唐王朝的統治時效內,被硬生生地割裂出了一個15年的歷史空白,那就是武則天所創建的——武周王朝。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胡明曌-武則天的世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