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誌禪師:京都鄴都浩浩,還是菩提大道

寶誌禪師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齊梁之間的一位“神僧”。

寶誌禪師:京都鄴都浩浩,還是菩提大道

神到什麼程度呢?據說從一出生就不一般:“金陵東陽民朱氏之婦,上巳日聞兒啼鷹窠中,梯樹得之,舉以為子。”什麼意思?就是寶誌禪師是被他“媽”朱某氏從鳥窩裡撿回家的。當然這只是《指月錄》裡的說法,也有說寶誌禪師不是金陵(今南京)人,而是金城(今蘭州)人。

不過不管哪一種說法,都說寶誌是7歲出家,師父是“僧儉”,學的是禪(專修禪觀)。7歲就出家去當和尚,這是個什麼概念?固然有祖師大德的因緣機巧在裡面,但更多的恐怕還是家庭際遇的問題。

遠的不說,近代少林寺就有一個6歲就出家的李太保,從一個被人嫌棄的“要飯孩兒”到為搶救佛像抱著炸彈往外跑被炸瞎雙眼;再到1942豫西大旱靠著一頭瞎驢往返於崇山峻嶺間販運煤炭養活全寺僧人,被譽為“瞎子神僧”;再到文閣時成為全國範圍內堅守寺院死不還俗的十幾人之一,並以德服人,以命相爭,與紅小將們鬥智鬥勇,最終保住了中國最大最全的古塔建築群——塔林;爾後不斷為僧人爭取那一領“衲衣”,最終眾望所歸成為少林寺第二十九代方丈行正法師(釋永信的師父)。

說這麼多是想舉個例子告訴大家這個幾歲就出家和成為“神僧”都是怎麼來的。畢竟一千多年前的據說太過久遠,而近現代的事情卻是歷歷在目,有據可查,算是給大家提供一個心底的參考。

寶誌禪師的神奇不僅是家庭出身不詳和7歲就出家,據說還有披頭散髮,光腳走路等種種“異行”,反正就是“與眾不同”。當然光有這些“行為藝術”,沒有真本事的,充其量也就是一個神經病而已。顯然寶誌禪師不是神經病,而是真正的“神僧”。

寶誌禪師:京都鄴都浩浩,還是菩提大道

神在哪裡?舉三個例子略作說明。一是示現神相。皇帝詔畫師給寶誌禪師畫像,畫師盯著眼前這個普普通通甚至有些邋遢的和尚,實在是找不到一丁點兒“大師”的感覺,所以也就遲遲動不了筆。於是“師遂以指剺面門,分披出十二面觀音,妙相殊麗,或慈或威”,這一示神相嚇得畫師更不知道該怎麼畫了。

二是身現神通。寶誌禪師在齊國的IP越來越亮,逐步成為了南朝的頭部意見領袖,齊武帝一看這還得了,這哪兒來的野和尚,朕要他閉嘴。於是,寶誌禪師被投進了建康監獄,罪名是“妖言惑眾”。牛逼的人物到哪都牛逼,進了監獄的寶誌禪師能夠一連幾天不吃飯,而且“無飢容”。

三是行現神蹟。不僅食物控制不住寶誌禪師,連空間都不能耐他何。本來已經把他投進監獄了,可在金陵的大街上,又有人看見了他,慌得獄卒趕緊去查牢房,等到了牢房一看,人家正在牢房裡打坐呢,好像根本就沒離開過一樣。後來這樣的詭異事多了,齊武帝也知道“關不住”他,就把他“請”到了“華林園”,開始“軟禁”。

寶誌禪師的神蹟還有很多,這裡不再一一列舉。關於他的神異,150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還在津津樂道,可想而知當初他對整個世間的衝擊和震撼,也難怪齊武帝要“囚”他,“禁”他。那麼刨除一切誇大和傳說來看,寶誌禪師又是如何成“神”,成“聖”的呢?

恐怕還是因為他的思想,尤其是佛學或者禪學方面的思想。現在一說起禪宗,恐怕除了佛祖拈花,迦葉微笑這一創立學說的公案,最讓人念念不忘和震撼動容的恐怕就是梁武帝和達摩祖師的那一段“了無功德”的千年對話了。


寶誌禪師:京都鄴都浩浩,還是菩提大道

其實,在達摩之前,寶誌禪師就已經與梁武帝有了一段同樣道理的對話了。梁武帝問:“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寶誌禪師:“十二”。梁武帝:“其旨如何?”寶誌禪師:“在書字時節刻漏中。”梁武帝更蒙了(益不曉),又問:“弟子何時得以靜心修行?”寶誌禪師:“安樂禁。”

關於這段公案,我們不再細說,因為不管說什麼,都有可能落入言語的窠臼,也都不能服眾。眾生根器不同,領悟自是各異,拿出來只是例證一下寶誌禪師的思想。當然,寶誌禪師也絕不是靠這幾句“機鋒”和度化梁武帝一個人才流傳千古的。

他在南朝的影響是舉國性質的,活著的時候被稱為“神僧”,死的時候諡號“廣濟大師”。從他留給後世的10首《大乘贊》、一篇《十二時頌》、14首《十四科頌》等偈頌中,我們可以窺探到寶誌禪師的禪學思想之一角。

尤其是那“菩提煩惱不二、持犯不二、佛與眾生不二、事理不二、靜亂不二、善惡不二、色空不二、生死不二、斷除不二、真俗不二、解縛不二、境照不二、運用無礙、迷悟不二”之離經叛道,之石破天驚,之本質究竟,至今仍然綻放著理性的光芒、日月的光芒、不滅的光芒!深深地影響著世界,震撼著世界!

那麼,何以至此?一個不知父母為誰,生於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的中國,7歲便無家可歸的少年,怎麼就成了彪炳千古的高僧?他的道在哪裡?

寶誌禪師:京都鄴都浩浩,還是菩提大道

這還需要我們從他的隻言片語中尋找答案。

寶誌禪師曾說:“終日拈香擇火,不知身是道場。”

還是“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自在汝心頭”的老一套,有點老生常談有點俗。但是大道至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歲孩童都知道的事兒,八十歲老翁確實未必做得。於是,誰做得了誰便成了“神”,成了“聖”。而那些做不到的人,便開始傳頌,開始吹捧,開始神話那些做到了的“人”。

於是,“人”便成了“佛”,成了“聖”,成了高不可及的存在。

再問什麼是道,如何成道。寶誌禪師曾曰:“京都鄴都浩浩,還是菩提大道”。而法眼禪師又說:“京都鄴都浩浩,不是菩提大道”。這真是靈山自在汝心頭,京都鄴都浩浩,都是菩提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