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245):干的人知道、记的人知道,就不让读的人知道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37)


要讲第二个宰相,是许敬宗。

官场上有一种人,脚踩两只船,总能不翻船。

许敬宗就是这种人。

说起来许敬宗也是个老干部。他跟李世民差不多年纪,早年在隋朝做个小官。宇文化及扬州兵变,许敬宗父亲许善心被杀,他自己苦苦求饶才保住小命,为这事还留下个污点,说他没骨气向仇人讨饶。后来他投靠瓦岗军,跟魏征同志一个办公室,都是李密的秘书(记室)。李密失败又投靠唐朝,这里他比魏征幸运,魏征去了李建成手下,他则被李世民招为秦王府学士。李世民那个学士大家知道,实际是他抢班夺权的小班子。

有了这个资本,他在贞观时期总体混得不错,有点小波折,不影响升官,顺顺当当干到部级高官(中书侍郞、银青光禄大夫,相当于正部级副部长)。尤其重要的:后期李世民安排他到太子李治手下任职(太子右庶子,东宫领导班子成员),照惯例,这基本就是未来宰相的节奏。

果然,李治一上台,他被提一级做了部长(礼部尚书),正式进入三品大员行列。但也是从这时起,许敬宗再次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

第一次斗争不那么明显。当时许敬宗把孙女嫁给广东大土豪冯家,收了不少彩礼,结果‘有司劾举,下除郑州刺史’,被有关部门检举,遭到贬官处分。

这处分有点过了。

彩礼不是一般求人办事的礼金,翻遍《唐律疏义》,你也找不出哪条规定说彩礼该收多少。

这还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大唐往事(245):干的人知道、记的人知道,就不让读的人知道

唐律疏议

长久以来,许敬宗就不属于长孙无忌一党。他比较著名的一个事,是在前太子李承乾被废后,给李世民上个报告,说承乾虽然有罪,可他手下还有不少好人,皇上不能一棍子打死。这个报告一上,‘帝悟,多所甄复。’平反了不少人。

这些人重新起用,总是要占位子的,占谁的位子?当然是长孙无忌一派人的位置。

本来借打击前太子,正好可以安插人马、扩充势力,许敬宗这个报告一出,搅黄了其中不少人的美差。单凭这一件事,就知道许跟他们不是一伙的。

许敬宗最关键一次提拔,在李世民东征高句丽途中。当时中央大秘书长(中书令)岑文本病故,紧急召他到前线,任命为代理副秘书长(检校中书侍郎)、掌管机务,‘由是专掌诰令’,一举跻身中枢权力核心。

本来正常途径,下一步给个中书侍郎正式命令,再加‘专典机密’、‘参知机务’之类的头衔,就进宰相班子了,岑文本、包括褚遂良他们就这么上来的。

事实许敬宗得到的待遇,却是明升暗降——提一级做部长,但从皇上身边调离。

帝王体制,权力跟距离有关——谁挨皇上越近,谁权就越大。皇上身边管机密的代理副部长,权力大大高于坐自己办公室的正部长。

这个安排,再次说明许敬宗跟元老派的疏离。

恐怕还不止疏离那么简单,从接下来彩礼事件看,简直是必欲除之而后快。

史书中老有些‘有关部门告发’、‘亲近大臣提议’这样含糊其词的记载,其实这个有关部门、亲近大臣究竟是谁,当事人知道、写的人知道,就是不让我们读的人知道。

想知道也不难,稍微了解下当时形势就明白了。

象许敬宗这种情况,跑不了就是长孙无忌一党干的。

干的办法也简单。收彩礼是不犯法,但身为中央大员,跟地方豪强、尤其边远地区豪强(有割据可能)联姻,在政治上有点犯忌讳,只要在皇上面前说一句:“许部长跟冯家结亲,朝廷有个风吹草动他们全知道,以后中央拿什么降住这帮人?”另外,礼部专管风俗教化,部长带头收受巨额礼金,叫天下人怎么看?

不管什么理由,总之许敬宗连个部长也没保住,灰溜溜被赶出京城。

他这次贬官,时间并不长。

俄复官。永徽三年,入为卫尉卿,加弘文馆学士。

卫尉卿是个从三品官,比礼部尚书小半级,主要职责是管理中央武器库,相当于军械部长,李渊当年就干过这个军械部的副部长(卫尉少卿)。这官还没什么,后面那个弘文馆学士可就厉害了。前面曾提过:此馆属顶尖贵族学校,学生只收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子弟。‘学士’主管馆中事务,相当于校长。

此校长无编制无品级,全由皇上钦点,‘自武德以来,皆妙简贤良为学士。’后期更是专由宰相兼任。学士除了管理生徒,还有一项重要职能:‘凡朝廷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得参议焉。’基本也是个预备宰相的节奏。

许敬宗什么本事,前脚灰头土脸受处分,后脚就捞这么个好差使?

本篇修订版,可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