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葬禮,101響禮炮,108名槓夫擡棺,為送別萬人空巷

孫中山先生葬禮,101響禮炮,108名槓夫抬棺,為送別萬人空巷

他高舉起反帝反封建的旗幟,他說要“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他是三民主義的倡導者,他是“中華民國國父”,他是改革先驅。為改造中國用盡了畢生的精力。他就是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一生致力於改變中國的現狀,創建一個更好的中國。他的一生都在奔走呼號,他的人生是革命的一生。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的偉人,也難逃時間的洪流,於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與世長辭。

人死不能復生。但是,活著的人為了表達對孫中山先生的尊敬和紀念,在人世間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這場葬禮的規模空前盛大,祭奠者達到了74萬人,而這個數字還不包括海外同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場隆重的葬禮。

孫中山先生葬禮,101響禮炮,108名槓夫抬棺,為送別萬人空巷

民族偉人孫中山

這是孫中山先生曾經作過一首詩,名字叫做《挽劉道一》,用於表達對萍瀏醴起義烈士劉道一祭奠和追思。詩中對於革命烈士劉道一的強烈惋惜和思念令人動容。其實,孫中山先生本人何嘗不是一位烈士。他這一生乾的事情不多,但樣樣都對後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投身革命、推翻帝制、聯俄容共……在那個黑暗的時代裡,孫中山先生想要為中國開闢一條新的道路,重振中國東方雄獅的神威。

雖然,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並未成功,他帶著遺憾離開了人間。但是,孫中山先生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民族等方面留下的影響都深深地影響著後世的我們

孫中山先生葬禮,101響禮炮,108名槓夫抬棺,為送別萬人空巷

辭世願歸葬紫金山

1924年,為了謀求中國的南北統一,孫中山先生抱病北上,不幸於1925年3月12日病逝於北京,終年59歲。孫中山先生病逝之後,遺體被暫時安置在北京碧雲寺內。其實,先生北上之前。已經知道了自己的身體狀況難以好轉,於是事先留下了遺囑。他寫下了三份遺囑,分別是《國事遺囑》、《家事遺囑》、和《致蘇聯遺書》。

在遺囑當中,孫中山先生表達了想要安葬在南京的願望。原文是“辭世願歸葬紫金山”。那麼,為什麼是南京呢?南京對於孫中山先生來說,是一個意義非凡的城市。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職。南京的政治地位不容置疑,他對南京有很深的感情。於是,孫中山希望他死後能夠再次回到南京,安葬在南京。但是,對於孫中山先生的葬禮,各方卻有著不同的意見。

黨葬?國葬?

孫中山先生去世這一段時期裡,中國尚且處於動盪階段。也就是說,孫中山先生宏大的葬禮又很特殊,需要國家統一大規模的群眾支持和資金支援。同時,孫中山先生作為“中華民國國父”,其政治地位不容否認,理應為孫中山先生舉行

國葬。但是,最後孫中山先生的葬禮形式,其實是黨葬

孫中山先生葬禮,101響禮炮,108名槓夫抬棺,為送別萬人空巷

什麼是國葬?國葬是民國以來最高級別的葬禮。1916年12月,北京政府制定通過了《國葬法》,《國葬法》第一條規定中華民國國民中對國家有特殊貢獻者,准許實行國葬。北京政府曾經為蔡鍔和黃興舉行了國葬典禮

。孫中山也曾為為南方政府重要成員伍廷芳頒發了國葬令,並於1924年12月在廣州為伍廷芳舉行了葬禮。

但是,這裡牽扯到了兩方面的意見。當時,臨時政府的掌權人是段祺瑞,而臨時政府與國會實質上並不融洽。臨時政府和國會所代表的國民黨的關係其實十分微妙。 經過考慮之後,段祺瑞臨時政府在3月17日決定為孫中山先生舉行國葬。

但國民黨方面卻有不同的意見。一部分人贊成國葬。一部分人反對接受臨時執政府的國葬。這些人以唐紹儀、章炳麟為代表。他們認為段祺瑞為首的臨時政府不應該為孫中山先生舉行國葬,這件事應該交由日後的正式政府來辦。更有人提出了黨葬的主張

孫中山先生葬禮,101響禮炮,108名槓夫抬棺,為送別萬人空巷

但是,當時國民黨內部並不團結,黨葬的條件並未成熟。於是,國民黨人迴避了國葬和黨葬的名義,為孫中山舉辦了盛大的治喪活動。他們在葬禮中融入了孫中山先生的政治理念。眾多革命口號響徹雲霄。現場有孫中山先生的演講錄音,也有人在現場演說孫中山先生的生平,極富感染力。

3月24日至4月1日這八天裡,來弔唁簽名的人達到了74萬人,未登記簽名者更是不可勝數。治喪活動之後,國民黨人開始在南京為孫中山修築墓地。同時,以新一代領袖蔣介石為核心的“黨治國家”政權迅速崛起,為孫中山先生實行黨葬的時機業已成熟。

隆重葬禮

1928年,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建成。隆重的“奉安大典”即將舉行。整個“奉安”過程包括四個階段,典禮隆重而肅穆,佈置和陣列尤見排場和氣勢,傳達出一種震懾人心的威儀。

孫中山先生葬禮,101響禮炮,108名槓夫抬棺,為送別萬人空巷

1929年5月25日的子夜時分,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正式開啟了南遷之行,10分鐘內101響禮炮響徹天空。這一路上,聞訊前來送殯的隊伍達萬人之多,街道兩旁向孫中山先生致敬的民眾多達30多萬人,北平大街萬人空巷。娛樂場所停止了開業,電燈在夜裡失去了光亮,用於表達對孫中山先生的哀思。

街邊到處可見垂頭為孫中山先生默哀的人群,一股肅穆而莊重的氣息充斥在空氣當中。護送孫中山的隊伍十分地龐大,更有群鍾自發地跟著隊伍。隊伍途經天津、濟南、浦口等火車站,當地各界的黨政官員、紳商、普通民眾都分別在當地舉行了隆重的迎送儀式。

1929年6月1日是奉安之日。上午4點15分,獅子山炮臺101響禮炮轟鳴。4點25分,靈車發動。9點30分,槓夫抬起了孫中山先生的棺材。整個抬棺過程一共有108名槓夫參與其中,整個過程無一人有怨言。大家都把這次抬棺看成是

一種榮耀

孫中山先生葬禮,101響禮炮,108名槓夫抬棺,為送別萬人空巷

在莊嚴肅穆的氣息中,孫中山先生長眠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一代偉人就此安息。偉人已逝,精神長存。孫中山先生一生為國民做了無數的貢獻,死後的殊榮也是表達了大家對他的尊重和緬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