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和武松是親兄弟嗎?施耐庵的心思如何能琢磨透?

手心我心bxl版


武大郎和武松是絕對的親兄弟。

施耐庵為了突出二人的長相,以及在當時貧苦的兩兄弟成長中,父母早亡故。武大郎作為老大自然在小的時候就承擔起家庭的責任,維持生計,這樣武松才有機會習武學習,才有機會長得高大威猛,武功高強,最終也在官府當了差。而自小為了生活自己養育武松的武大郎來說葉過早的失去了學習,歷練的機會,壓力大,導致了長得矮,也是符合當時的現實的。二人從小的生存環境,導致了武大郎的悲劇,武大郎對於武松來說可以說即是哥哥也是父親。

二人從小的深厚情誼導致了最後武松為了武大郎報仇,不惜殺害潘金蓮和西門慶,這是符合當時社會人情現實的。


中央特約評論員楓子


施耐庵在書中說過,武大郎與武松是親兄弟無疑。

武大郎,身長不過五尺,面目猙獰,俗稱三寸丁谷樹皮,用現代話說他就是侏儒症患者。職業是賣炊餅,生平最出名的事就是被人帶綠帽子,還被姦夫淫婦毒死了。一生窩窩囊囊,中年橫死。

武松,身高八尺,孔武有力。職業是陽穀縣步兵都頭。一生是轟轟烈烈,先景陽岡打虎,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再梁山泊聚義,,最後活到八十而終。算是壽終正寢。

大傢伙一看,咋怎麼能是兄弟呢?完全是不同的風格啊。。

先說外貌,一個侏儒,一個人高馬大。雖然是天差地別,但我覺得很正常,別說可以落後的古代,就是現在講究優生優育的我們,生出這種反差大的孩子不也正常。還有點,我認為也跟古時候人們婚姻觀念也有關。那時候人們一方面貧窮不好說媳婦,二是喜歡親上加親。很多近親表兄妹結婚。說不定武大父母就是表兄妹,那麼武大與武二的身高就不是問題了。

再說性格上的不同,武大唯唯諾諾,窩窩囊囊,被人欺負了,也不敢聲張,只能自己忍氣吞聲。武松衝動暴躁,敢作敢當,萬事不懼。他們性格的養成,離不開他們的生存環境。他們兄弟自小父母雙亡,武大又當爹又當媽,辛苦維持著生計,個子矮小,遭人取笑也不敢伸展,畢竟那時候可不是文明社會富有同情心。常此下來武大郎就習慣了。武二郎則是看不慣自己哥哥受欺負,用自己人高馬大的優勢為哥哥出頭。

個人認為施耐庵把武大武二兄弟寫到差別如此之大,是為了故事情節的發展。要是武大郎也是人高馬大,風流倜儻,西門慶給武大郎戴不了綠帽子,那麼武大郎就不會死於非命。武松就不會鬥殺西門慶,那麼關於武松後面一系列的情節就不會鋪開。


V度


從體型來看,遺傳學來講,武大郎和武松實在不好意思是親兄弟。

一個又胖又矮,一個又高又帥。兄弟可以有差別,你也差得十萬八千里嘛!你寫的又不是神話,豬可以錯投了胎?

但是還是有可能,武大難產,缺氧很久,接生婆包裝武大時,該順起包,整成橫起包了。也可能就當一個圓球包,出來當然是不知道頭在何方了?


文學作品,只要有萬分之一的可能,他就敢寫。你難道把老子推得翻?

安排一個武大郎跟潘金蓮跟西門慶的三角戀,絕對不是為了武松跟西門慶來一場武打戲,表現武松的本領高強。

因為武松已經打過老虎,已經夠嚇人了。還不說又跟其他好多高手較量過,不差西門慶。

人如其文,文如其人。 文章所出的東西跟這個作者脫不了干係的。


施耐庵,歷史上能文能武,豪傑之士。 他有一股英雄夢,沒有實現。他最終化在書中,梁山鬥裡,成就他一生夢想。

施耐庵行走江湖,一定見識恩愛了不少女人。所有女人給他的印象,也就是歷史上男人對女人的印象:紅顏禍水。女人心,海底針。最毒不過婦人心。

所以施耐庵對女人是接近變態的恨。潘金蓮害死武打,武松來除害。閻惜嬌把宋江逼得多慘?用反詩賭宋江的人頭。孫二孃賣人肉包子,也嚇人。強迫扈三娘上梁山,林沖這樣的帥哥如雲,如此美人被宋江許配給矮腳虎,矮腳虎就是有點武功的武大而已。

你看多變態!


《水滸》是一部男人群體的英雄夢,也是一部教育男人小心女人的書。

只要你認真考察,施耐庵對女人恨不解憂。

但 施耐庵的心沒有全死。女人還是在他心中劃過一道彩虹,美麗璀璨。

施耐庵這場美麗女人夢,只是他在流浪江湖裡,在朱門樓高裡,輕輕一瞥。只是在人群中看了一眼,就拉上了帷幕。

這個女人卻在他心裡揮之不去。

這個女人就是李師師。那個男人,或許就是卑微的男人燕青。

燕青就是施耐庵的化身。

這種愛,可望而不可即。這種愛可想而不可聞。偷不著的,是愛的絕響。

今生的輕夢,唯求有來生緣。


李師師傾國傾城,是燕青的夢,也是施耐庵的夢。

在《水滸》女人成堆討厭裡,李師師,給了施耐庵希望,也給了天下繼往開來的男人們希望。

李師師是女人最點睛的一筆,最靚麗的一筆。

武松是主要人物,他有他的方向。《水滸》旁枝別處,寫出一個武大來,就是為了牽出潘金蓮來,上一堂男人不要招惹女人的實戰課。


獨行的豬


大家好,我是文史面面觀,一個熱愛歷史的90後,很高興和大家交流~

在《水滸傳》中,行者武松的英武形象,讓不少人傾慕,當然大家更加對他哥哥嫂子的故事津津樂道,那麼究竟武松和武大郎是什麼關係呢?


在《水滸傳》中,施耐庵先生為了劇情的發展,和塑造武松形象的目的,加入了這一段,根據這條線的劇情發展,武松當然是大郎的親弟弟,不然也不會怒於大郎被害死的事情,更不會去手刃仇人。大郎做事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底氣,因此,小說中的二人確實是親兄弟。


在真正的歷史上,他倆也還真沒關係

我們先看看這個大郎是何許人也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似,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 。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譭,古墓橫遭毀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後人,是為銘記焉。”

是不是可以看到這就是大郎的原型?這是明朝清河縣令武植的墓誌銘,可以看出人家長得帥,還當官,媳婦也是名媛,一家人和和睦睦,跟那個不足一米五的窩囊蛋可是一點關係都沒有。


再看看武松,他可比武植大了幾百歲呢

貌奇偉,嘗使技於湧金門外”,“非盜也”。

在《臨安縣誌》《西湖大觀》《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記載了北宋時杭州知府中的提轄武松勇於為民除惡的俠義壯舉。武松本是江湖藝人,受杭州知府提攜,後因得罪權貴而被罷官,繼任者就是臭名昭著的太師蔡京的兒子蔡鋆,那可是個大奸臣,無惡不作,人稱''蔡虎''。

如您所願,武松為民除害,解決了他。武松殺了蔡虎。官兵蜂擁前來圍攻武松,武松終因寡不敵眾被官兵捕獲。後慘遭重刑死於獄中。當地“百姓深感其德,葬於杭州西泠橋畔”,後人立碑,題曰“宋義士武松之墓”。

因此可見,真正歷史上,這二位沒有半毛錢關係。

我是文史面面觀,一個熱愛歷史的90後,歡迎大家一起交流哦。


文史面面觀


據《水滸傳》中交代,武大郎和武松確實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他們二人從小父母雙亡,武大郎很小的時候就挑起了照顧整個家的重擔。弟弟武松能順利成人並練就一身武藝,主要是因為武大郎的勤勞(賣炊餅)撐起了這個家。

那為什麼作者施耐庵要在水滸傳中安排武大郎這個角色呢?其用意又是什麼呢?

沒有武大郎,梁山就沒有武松

武大郎是一個心地善良、老實本分的小生意人,靠著買炊餅為生,盡心盡力的撫育弟弟成長。他身材矮小、相貌醜陋、生理上也有些缺陷。能夠娶美貌的潘金蓮為妻,實際上是一種陰差陽錯的意外。

而正是這種意外,卻要了他的命。潘金蓮因為武大郎有缺陷,自己的叔叔武松太過正直、對自己無意,在受西門慶百般勾引和算計之後,終於紅杏出牆,託身於西門慶。

這還不算,為了掩蓋事實,又為了能夠和西門慶做長久的夫妻。在西門慶和王婆的教唆下,毒殺了武大郎。最終她和西門慶都被武松殺死。武松也因此惹上了官司,被刺配孟州。最後幾經周折,上了梁山。

所以武大郎的一生不僅是對武松落草前的生活情況有一個交代,而且武大郎的死,是武松殺人、刺配他處、落草為寇的直接原因。可以說如果沒有哥哥武大郎,梁山就不會有武松這號人物。


突顯人物武松的可貴品質

武松是《水滸傳》一書中的重要主角,作者通過了很多故事情節來刻畫他的形象,塑造他的品質。如:打虎景陽岡、血濺鴛鴦樓、獨臂擒方臘等。而在與武大郎有關的故事中,至少突顯了武松三個可貴的品質:

  • 重情重義、手足情深
武大郎是武松的親哥哥,他不像武松那般高大英、而是矮小丑陋,人稱“三寸丁枯樹皮”。在武松打虎被授予都頭一職後,武松巧遇兄長武大郎。在眾目睽睽下,他沒有擺官架子,而是下馬拜見兄長武大郎,並磕頭叩謝他的撫育之恩。所以足見他重視手足親情、並不為了面子,而在意旁人的眼光。

  • 行為正直、不貪女色

潘金蓮在武松回家後,對武松的外貌和武功十分欽慕。百般獻媚,表露心跡。武松不僅不為所動,反而多次勸解和呵斥。希望自己的嫂子和哥哥能夠好好的生活。所以這說明了他是一個正直的好男兒。

  • 嫉惡如仇、有怨必報

在哥哥武大郎被毒死後,武松幾番奔走,查明哥哥的死因,為兄報仇。終於讓他知道了是西門慶、王婆、潘金蓮三人合夥毒害的。對於仇人,他沒有手下留情,三人相繼被他殺死。儘管他知道殺人犯法,自己也會收到重懲。而且他知道西門慶勢力大、武功高,自己很有可能被他反殺。但他還是為了哥哥而義無反顧。這體現了他嫉惡如仇、有怨必報的性格。


諷刺當時官逼民反的社會

《水滸傳》裡描述的是一個黑暗、官逼民反的封建社會。武大郎本是一個老實本分、勤勤懇懇的小生意人。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因為自己有一個美貌的妻子,就被當時的權貴迫害致死。這體現的社會是何等的黑暗。

所以作者施耐庵刻畫武大郎這個形象,另一個原因就是諷刺當時社會的黑暗,使官逼民反體現得更加明顯。 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當時人民的同情。


若木語

作為武松的親哥哥,武大郎這個角色不僅是因為武松這個主角的需要,更多的是反應當時社會的現狀。他所代表的北宋末期窮苦階層,正是當時被壓迫、被剝削得最厲害的。



若木小記


我們只談論《水滸傳》,武大郎和武松確實是親兄弟,書中原文寫得比較詳細,這裡不再重複。雖然他們長得差別很大,武大郎又矮又醜,武松生得高大威猛,但這種差別也是符合現實的,有的雙胞胎兄弟還差別很大呢,何況他們並不是雙胎。其實這麼寫,作者施耐庵是有用意的,我認為有如下幾點:

一、突顯武大郎的懦弱,武松的強悍。

在人們通常的印象裡,弱者通常是又瘦又矮,強者是高大威武。所以施耐庵把武大郎塑造成又矮又醜的形象更加突出他的懦弱,人們叫他“三寸丁,谷樹皮”,而且家裡還很窮,只能賣炊餅為生。這樣,潘金蓮這個漂亮的女人嫁給武大郎才會產生巨大的心裡落差,紅杏出牆也就順理成章了。而作者又要讓武松以打虎英雄的形象出現,就必須把他的外貌寫得高大威猛,這樣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才能讓人信服。還有,只有武松和武大郎的巨大反差,潘金蓮才會對武松心生愛意,被武松拒絕後,她才因愛生恨,進而私通西門慶。

二、揭示當時的社會環境,強者生,弱者亡。

《水滸傳》主要揭示了當時北宋宋徽宗時期的官場腐敗,社會生存環境惡劣,從而有許多人起義造反。作者把武大郎寫成的這個形象,正是廣大受壓迫老百姓的一個縮影,生活困苦,受官府欺壓無處申冤,最後只能默默地消亡在這個世界。而強者則會揭竿而起,走向反抗的道路。

三、為武松上梁山做鋪墊。

潘金蓮毒死了武大郎,引發了更大的矛盾衝突。正因為武大郎是個受壓迫的弱者,而且是武松的親哥哥(還撫養武松長大),武松這個嫉惡如仇的硬漢才會在申冤無門的情況下殺人報仇,徹底反抗,最終上梁山聚義。所以武大郎的弱者形象必然是悲劇的結局,從而為武松上梁山做鋪墊。

結語:

作者施耐庵的這種塑造武松兄弟倆長相的巨大差別獲得了極大成功,正因為這樣,才有了武松的精彩故事,才讓《水滸傳》成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博超講堂


武松與武大郎在施耐庵的《水滸傳》中,就是一對親兄弟。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至於施耐庵設計這對親兄弟是怎麼想的,那就只有從原著文本中找答案了。也就是如題主所云,施耐庵為何要這樣寫這對親兄弟,一個武高武大,英雄了得。另一個“三寸丁,谷樹皮”,活得辛苦,難道作者真的有令人琢磨不透的心思?

一母同胞為何狀貌迥異?

武松景陽岡打死老虎,便被陽穀縣令留了下來,任命為都頭。兩三天之後,武松在街上閒玩,忽然聽得背後有人叫他。武都頭回過頭來一看,正是自己的哥哥武大。書中於是便反覆交代,這兩人就是一對親兄弟:

那人原來不是別人,正是武松的嫡親哥哥武大郎。……看官聽說:原來武大與武松,是一母所生兩個。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施耐庵在文本上自述了兩遍,進行了重點提示,又通過潘金蓮重複了一遍:“武松與他是嫡親一母兄弟”。

既然如此,武大與武松這對一母同胞的嫡親兄弟應當是毫無疑問了。那麼,一母所生,這兄弟二人的差距為何如此之大呢?不僅讀者懷疑,潘金蓮也大惑不解:“他又生的這般長大。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樹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悔氣!”

施耐庵在書中介紹,武松身長八尺,一貌堂堂,武大則身不滿五尺,面目醜陋,頭腦可笑。三寸丁,說的是武大身材像個小孩子;谷樹皮,則是形容其皮膚粗糙,又像個黑老頭。如此巨大的差異,能是一母同胞嗎?施耐庵這樣寫是何道理?

其實,這其中涉及到遺傳學的問題,施耐庵沒說清楚,綠野老道也對這門學問一竅不通。不過,這種現象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兄弟姐妹之間狀貌差異較大的情況,在以前不足為怪。現在獨生子女多,也就不常見了。雖然施耐庵沒有從遺傳學這方面解讀武大與武松的身高、長相、能力方面的差異,但卻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了這兄弟二人為何完全不像一母同胞的親兄弟。

武松兄弟原本是清河縣人,書中沒有提到他們的父母,應該是早就去世了。父母雙亡,武大就承擔起了撫養武松的責任。加之武松自小頑皮,經常惹事,武大所承受的生活壓力可想而知。過早的體力付出,必然會影響身體發育,我們鄉下把這種情況叫做“傷力”,中醫叫“癆”。也就是說,在長身體時,只要有一次負荷遠遠超出自己的體能,就可能出現“傷力”的情況,從而影響身體發育,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長不高。

武大每天起早做炊餅,然後挑上街去賣。長期如此,影響發育則是大有可能的。武松有經常喝酒打架吃官司,武大便替武松出頭,去衙門聽候。北宋法律規定,這樣的治安問題除了出錢保釋外,還可以吃脊杖免於其他處罰。武大賣炊餅能賺幾個錢?吃脊杖就是家常便飯了。武大自己都說:“不曾有一個月淨辦,常教我受苦”,如此,武大在生理上被摧殘就大有可能了。

或者,武大大小就得了某種疾病,發育不良,不僅沒長高,而且生理方面也受到了影響。潘金蓮說武大不會風流,大概就是指的這件事。

那麼,施耐庵為何不能將武大寫成與武松差不多形象的人物呢?反正都是虛構的,怎麼寫都可以。

施耐庵為武松的故事做鋪墊

兄弟見面後,武大就對武松介紹了分別一年來的生活狀況,說是娶了一房老小,從清河縣搬到了陽穀縣。武大為何要跨界搬家呢?原因就出在那房老小潘金蓮的身上。

書中交代,武大身材矮小,相貌又醜,更嫌“不會風流”。因而,潘金蓮便招來了一群蜂蝶,鬧出了大緋聞。沒奈何,就只得搬家以躲避清河縣奸詐的浮浪子弟們。假若武大像武松那樣,潘金蓮是絕對不會出軌的。

潘金蓮原來也是一個貞潔烈女,受僱於大戶人家。這個大戶見潘金蓮有幾分姿色,便要勾引她。潘金蓮不畏大戶淫威,斷然拒絕,一狀告到了主家婆哪裡。大戶勾引不成,大概還遭到了老婆的訓斥與羞辱,一怒之下便把潘金蓮嫁給了武大。

施耐庵也認可潘金蓮本質不壞,說:“這婆娘倒諸般好,為頭的愛偷漢子”。潘金蓮雖然不滿武大郎,但卻從來沒有因為拒絕大戶這件事而後悔,她再也沒有提及過這段事為自己的不貞辯解。假若當初從了大戶,做個小妾雖然低賤了點,但絕不會落得個身首異處的悲慘下場。

因而,回到上文的分析,武大極有可能是因為過早擔負了生活壓力,導致了發育不良。又因為經常挨板子,生理方面也受到了影響。這兩個因素同時存在,才是潘金蓮出軌,後來又勾引武松的緣故。假如武大身材長相,或者是生理方面有一樣正常,也就不會從清河縣搬到陽穀縣來,也就不會發生與西門慶、王婆勾結毒殺武大的事情。沒有出事,武松的故事又怎麼寫?是不是就在陽穀縣繼續做都頭,然後回清河縣把武大夫妻接過來呢?如此,還會有武松殺嫂、鬥殺西門慶的故事嗎?沒有這些故事,也就沒有梁山上的天傷星行者武松了。

潘金蓮在勾引武松之前,就曾經對武松說:“自從嫁得你哥哥,吃他忒善了,被人欺負,清河縣裡住不得,搬來這裡。若得叔叔這般雄壯,誰敢道個不字!”

即便是武大不會風流,狀貌及得武松,也沒有人欺負她了。除了生理上的慾望外,潘金蓮勾引武松,還有找靠山的意思。嫁給武大時,若非“三寸丁,谷樹皮”,誰人知道夫妻二人的生活質量如何呢?有武高武大的外貌鎮著,那幫奸詐的浮浪子弟們不明就裡,也就不會去招惹潘金蓮了。

西門慶勾搭潘金蓮,也是相同的情況。偶遇潘金蓮後,西門慶雖然心裡發癢,但卻不敢輕易往這方面想。王婆卻知道潘金蓮是誰家娘子,從外貌上判斷出武大與潘金蓮不是一對。西門慶知道潘金蓮是武大的老婆,立即色膽膨脹,便央求王婆做媒撮合。

在王婆眼裡,潘金蓮就是嫁給賣棗糕的徐三,挑銀擔子的李二都是一對。這些人能跟武松比嗎?倘若施耐庵把武大也寫成武松這樣的人物,王婆也不敢貪圖西門慶的錢財,去做這個賊媒了。

所以說,施耐庵把武大這一對親兄弟寫成這樣,主要原因還是要為武松的故事做鋪墊。施耐庵絕對沒有隱含武大與武松是“同父異母”兄弟的意思,講明瞭是“嫡親”。所謂“嫡親”就是同父同母,“嫡”以父系為準,武大武松同母,也就一定同父。

除了故事需要,施耐庵沒有別的心思以供讀者琢磨。

武大郎就是武植嗎?

《水滸傳》中,武松的哥哥就是以排行得名,叫做武大,街坊鄰居都叫他武大郎,沒有大號。潘金蓮給武大設靈位,靈牌上分明寫著:“亡夫武大郎之位”。書中還有史大郎、公孫大郎等“大郎”,就是在家排行老大。

然而,不知何時,武大卻得了個大號“武植”。說起這個武植,還真有一段令人不禁噴飯的傳聞鬧劇。

據說,河北清河縣城南三公里處,有個武家那村有一座古墓,經發掘確認墓主是一個名叫武植的人。於是,便認定這個武植就是《水滸傳》武大郎的原型,潘金蓮的先生,武松的哥哥。

說是潘金蓮的先生倒還有可考的餘地,據說,這位武植娶了名門淑媛潘氏為妻,名字就叫潘金蓮。武植曾經在明成祖永樂年間中進士,官拜七品。為此,當地還專門為武植修葺陵園,勒石以志之。奇怪的是,武植碑銘中說他中進士,哪年哪科卻沒有考證清楚。說他官拜七品,“與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言之鑿鑿,但哪年做官,在何處做官,也是語焉不詳。

即便是有武植其人,但與武松就是嫡親兄弟嗎?武松此人雖然出現在《大宋宣和遺事》和《宋江三十六人畫贊》中,但籍貫生平已不可考。《浙江通志》說杭州城有個武松,據綠野老道分析,大概也是據傳說而記載的。因為,這部地方史志中說武松曾經做過杭州知府的都頭。都頭這個官名是在南宋紹興十一年時才在宋金榷場中出現,杭州武松卻是北宋年間的人,怎麼就做了南宋的都頭呢?

即便是杭州真的有個武松,又是如何跑到清河縣與武植做了嫡親兄弟呢?武植與武松不可能做兄弟,也就不是施耐庵書中的武大郎了。武大郎墓誌雖然沒說此人有個兄弟叫武松,但卻指明瞭武植“名節無端詆譭”,也就是把武植與《水滸傳》中的武大郎搞成一個人了。因為武松此人不可考,就不能斷言武植就是施耐庵筆下的武大郎。

更為重要的是,即便是武植中進士做官娶潘金蓮為妻確有其事,但卻是明成祖年間的事情了。此時,施耐庵的《水滸傳》早就完成。據綠野老道分析,《水滸傳》成書時間最遲不會超過明成祖永樂十年,此時的“武大郎”恐怕還是個孩子吧,施耐庵又是如何未卜先知,知道這個苦孩子長大後將娶名門淑媛潘金蓮為妻呢?

傳說,武植之所以被抹黑,是因為一個名叫黃堂的人搞的鬼。黃堂果然“荒唐”,他與武植是同學,一同去考進士,武植學霸一舉中榜,黃堂卻名落孫山,心裡極不平衡。不久,黃堂家失火,便去找武植借錢,因為武植忙於公務,沒能接見。但是,武植卻悄悄的把黃堂的房子修好了。黃堂卻不知情,於路之上,在樹上牆上寫下了很多汙衊武植的話,把武植畫得矮小丑陋。據說,這一幕被施耐庵看見了,於是,就塑造了《水滸傳》中的武大郎形象。

真的是編故事的水平太低了。施耐庵此時早就死了,即便沒死,他怎麼就去了清河縣?還親眼看到了武植是如何被汙衊的?

類似黃堂報復汙衊武植的故事,其實早就被講過多次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陳世美被抹黑一案。說的是陳世美原本是個好官,也是因為鄉親找他借錢要官,陳世美沒有好好的招待。鄉親中有幾個文人,回家一合計,便寫戲罵陳世美忘恩負義,做了駙馬不認秦香蓮。於是,《鍘美案》流傳至今。此外,還有潘美被汙為潘仁美案,也是如出一轍。

還有更奇怪更搞笑更令人感到不屑的傳聞,說施耐庵的後人得知此事,專門寫信寫詩向武家潘家後人道歉。假如這件事情是真的,那就不是搞笑那麼俗套了,簡直就是故意弄虛作假,拿古人以及古典文學名著來替自己臉上貼金,企圖發古人財。

我想,鬧劇終歸就是鬧劇,但願這些傳聞都是假的。武大、武松只是《水滸傳》中的一對嫡親兄弟,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的藝術形象,絕不是無底限消費的鬧劇玩偶。


綠野萍蹤01


武大郎和武松在《水滸傳》是親兄弟,如果不是親兄弟,就不會有潘金蓮,武大郎也不會娶潘金蓮,即使娶了,西門慶直接把潘金蓮接走,武大郎大氣也不會吭一聲,也不會死了,武松也就不可能殺西門慶和潘金蓮,更不會血濺獅子樓,也不會有武松的一切災難和上梁山。

但傳記畢竟是作者根據史料與虛構結合成的,只能作為故事和文學去品讀,作者的意圖只能探索史實人物和事蹟,去猜測真實用意,可能他忌憚的人物相當厲害,只能用巧合的名字或諧音去影射,批評粉刺或曲意汙辱打擊報負。這就需要讀者犀利的眼光和敏銳的思維去洞察,如《水滸傳》中,那麼碰巧殺死的淫婦都姓潘,武大郎的那位姓潘,病關公楊雄的妻子也姓潘,這就不由人聯想到作者施耐庵現實中與姓潘的女子有說不清的恩怨情仇。

作者的心思,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想法和看法,我猜想,施耐庵與姓潘的女子自小青梅竹馬,兩情廂悅,到了成婚的年齡,由於施耐庵家貧如洗,此女子愛上了做官之人,嫌貧愛富的舉動深深刺痛了施耐庵的心,他憤怒、惱火、怨恨無處發洩,於是把她做官的丈夫醜化成了武大郎,潘姓女子自然是潘金蓮了,他讓他們不得好死且遺臭萬年,方解心頭之恨,還不解恨,又來段嫁給楊雄,病歪歪的一個人,且功能不全,無異於守活寡,再來個受不了找和尚,過完癮再給殺了,這是活脫脫的罵人和咒人的篇段。

按後人搜索整理,真正的武大郎,原名武植,夫人潘氏,陽穀縣令,也許施耐庵或前故事人和武植有過節,著書立說黑他未可知也!


木火燊輝


大家好,我來發表一下個人的見解。

按照《水滸傳》所說武大郎和武松是一母同胞,武大郎身高不足五尺,宋朝衡量標準一尺等於30.72釐米,五尺也就是153.6釐米,不足五尺雖然不是侏儒,在當時的宋朝算是矮的了。對於武松書中所述身高八尺,約2.46米,兩人身高相差如此之大,顯然不符合遺傳學的規律,顯然兩人是否是親兄弟有待考究。

歷史上武松是不存在的,只是施耐庵在自己的小說中寄託了一些自己的情感,使作品更富有虛構性,讓讀者更加享受故事。至於武大郎歷史上是真有其人,武大郎原名武植,清河縣武家那村人士,中進士做了山東陽穀縣的知縣,相貌不俗、為官清廉。


花開別落


至少作品裡交待的是親兄弟

哥哥武大郎盼兄弟武二郎回來的心情也是非常急切的,當然武二郎對武大郎的感情也是非常深的,可見兄弟二人的情誼。武大郎有天生的缺陷,武松雖然作為弟弟,但也是明常為兄長出頭,保護武大郎的,從鄆哥和武大郎的行為也能看出來,在外受了欺負都是找武松擺平的。

從施耐庵的角度來看,武大郎的描寫主要是引出潘金蓮

武大郎和潘金蓮、還有西門慶的那些事,其中一個作用是為了武松後來的行為作鋪墊。可能更有一個深層原因,就潘金蓮和西門慶的戲份,作者著墨其實也不少。

可能這也是施耐庵著重描寫的一部分,用為增加作品的豐滿度、層次感和傳播性,畢竟多數人還是對這種情況比較感冒的。本來是一部英雄題材的作品,全是老爺們,就把很多潛在的作者排除在外,增加了感情戲、言情戲,把受眾成幾何倍數擴大,吸引了更多的作者。

從後面的章節來看,言情戲還不少,閻婆惜、潘巧雲等等,或許言情戲的加入也是

施耐庵成功的一部分吧,畢竟《水滸傳》寫的再好,也得先吸引人來看。有內涵沒錯,也要先有流量,讓更多的人來了解作品,再加以喜歡並重視,施耐庵做到了。所以,武大郎與武二郎有關係,引出了潘西,潘西卻又能獨立成篇,後來有了《金瓶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