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農村麥收那點兒事,那個年代,誰還想提起

閉上眼睛,回憶一下,那個手舞鐮刀的年代,應該是60後和70後的農民最不願意回憶的。太苦了,只能用這3個字來概況。

亮子做為一個80後,也趕上了一段時間。拿起筆,調動我的思維,我要記錄下來。因為這段農村發展歷史,再不追憶,就被我塵封起來了。現在的新生代農民,更是不曉得父母那一輩,或者爺爺那一輩,經歷了什麼。

邯鄲農村麥收那點兒事,那個年代,誰還想提起


收麥子前的準備。當田地裡麥子金黃的時候。村裡人就開始準備了。準備什麼呢?先是搓繩。那個時候的繩子好像有兩種。一種是把棉花杆子水泡後,那層皮撕下來,用溼的棉花杆皮搓繩兒。大家可以想象到就這一農家活兒,就得費多大勁。

還有一種就是稻草繩,我們這裡不種稻子。稻草是從別處買來的。

收割麥子,肯定是要磨鐮刀的。農家人早早的就把家裡的鐮刀拿出來,在磨刀石上嚯嚯嚯的磨起來。

邯鄲農村麥收那點兒事,那個年代,誰還想提起


收麥子前整理場地。鐮刀磨好了,要先整理一片場地。打麥場一般都是幾戶合弄的,或者在一家地裡,或者在兩家的臨界處,一家出一半地。打麥場怎麼弄呢?

先把那一片的麥子收割了,然後水灌溉一下。把麥茬拔了,要把那塊地整平,整光。記憶裡,好像在場地半乾不幹的時候,用碾子壓一遍,這樣平整。就這一小工程,得忙活兒一兩天。

邯鄲農村麥收那點兒事,那個年代,誰還想提起


場地弄好了,開始收割麥子了。腰間捆著草繩,先在地上放一根。然後左手抓麥子,右手揮舞鐮刀。一把又一把,一個畦子又一個畦子。一直彎著腰,抬起頭來,看看前方,快了,快了,快到地的另一頭了。

那個時候,到地裡看一下,遍地的人。頭戴草帽,揮舞鐮刀。

在這裡,加一個小插曲。好像是我9歲的時候吧。爹孃讓我一起去地裡幹活兒,我拿著鐮刀遲遲不想動彈,因為我知道地裡的滋味。熱不說,胳膊接觸著麥子,回來後一洗,有種說不出的刺撓疼痛。我拿著鐮刀坐在樹蔭下,把玩著鐮刀。一不小心劃破了手,我沒有哭,而是趕緊跑到娘跟前。我手破了,娘緊忙找一布條給包上,心疼的給說一頓,然後讓我回家。我便一溜小跑回去了,那個時候,我是寧可受點兒傷也不想去割麥子的。

邯鄲農村麥收那點兒事,那個年代,誰還想提起


幾畝地,用幾天時間割完。每天割的麥子,要打捆的。打捆後要弄到場地上。有騾馬的,用騾馬拉,沒有的,人用小車推,一車一車,一趟一趟。堆在場地邊,天氣不好,用塑料布蓋上,天氣好再掀開。

堆在場地邊,一家一堆兒。晚上的時候,要來看場地的。因為麥子收割完了,一般先播種玉米,玉米播種完了,再打麥子。玉米的播種,那個時候也是人工,挖一坑兒,撒兩三個籽。

邯鄲農村麥收那點兒事,那個年代,誰還想提起


那個時候麥子是怎麼脫粒的。要把麥子攤到場上暴曬。待幹得差不多了,有的是騾馬拉著碾子碾壓麥子,極少有錢戶買了拖拉機,用拖拉機拉著碾子。

那個時候,也有了脫粒機。村裡有商業頭腦的鄉親,開始往外租脫粒機,一天多少錢。

幾家人怎麼打麥子呢?用騾馬碾壓的,有牽騾馬的,有攤麥子的,有翻麥子的。用脫粒機的,有給麥子揭繩兒的,有往脫粒機裡面填的,有劃拉麥粒的,有用叉子鏟麥稈的。這一工程,一個人幹不了,的確得多人合作。

邯鄲農村麥收那點兒事,那個年代,誰還想提起


為啥我留戀打麥子的那刻?因為我們是幾戶合打麥子。輪到哪戶時,就從家裡帶好吃的。記憶裡,好像買些油條,炒幾個菜,還有肉啊!打麥子吃飯的待遇,和我們這過廟會,過春節吃的一樣的。那個年代,吃飽飯就是不錯的,何況能吃些可口的飯菜呢?

後來有了收割機。這種收割機是接在拖拉機上的。拖拉機一過,麥子齊齊的倒下,人再拿著草繩兒去捆綁麥子,然後弄到場地上。

說起那段時光,60後和70後的老農估計又要悲嘆了。誰能想到有現在這個好時光呢?

邯鄲農村麥收那點兒事,那個年代,誰還想提起


麥收季節,人待在家裡喝著茶水就行。一打聽聯合收割機快到自家地頭了。開著車到地裡,給人家一說,聯合收割機下地。幾畝地,一兩個小時解決。想想以前收個麥子得月把地,這日子可真是天差地別。

大家好,我是亮子,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您有故事,我來執筆。記錄農村,記錄農民,見證咱農家人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