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的區別是什麼?

立羽立羽立羽


儘管科學和哲學之間有一些共同點,但它們之間還是存在差異,我們先從什麼是哲學和科學開始。

什麼是哲學?

哲學是這是一項利用理性來探索和理解現實(形而上學)、理性思維(邏輯)、我們的理解範圍(認識論)、道德善(倫理)、美的本質(美學)等問題的活動。


哲學可以定義正確的知識,是對現實和存在事物的本質研究。自古代文明以來,哲學就嘗試解釋世界上的一切。如果哲學家對一種現象進行了解釋,人們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智力或訓練就能理解這種話語。凡是具有一般智慧的人都可以用日常的言語和邏輯在哲學中解釋一切事物。


什麼是科學?

科學作為一種自然現象的研究,已經存在了三個世紀。實際上,今天我們所謂的科學在其旅程的開始就被貼上了自然哲學的標籤。科學努力理解各種現象。科學解釋需要概念和方程式的幫助,這些概念和方程式需要適當的解釋和研究,不經過學習的人無法理解。科學文本更加技術性,複雜性,需要理解數學概念才能有更好的理解。

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一、科學可以被定義為基於觀察和實驗,對自然和世界進行的研究,而哲學可以被定義為對知識,現實和存在的基本本質的研究。

二、科學作為一種對自然現象的研究,存在的時間才有三個世紀,而哲學解釋了古代文明以來的一切。

三、凡是具有一般智慧的人都可以用日常的言語和邏輯在哲學中解釋一切。另一方面,科學解釋需要概念和方程式的幫助,這些概念和方程式需要適當的解釋和研究,並且不屬於科學界的人很難理解。


科普子期君


這是個很有意思且值得探究的問題!

它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在網絡裡看到過的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消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某位專家與中國科學院的某位院士,倆人進行了一場關於”陰陽、五行是否屬於科學”的辯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說:“陰陽五行是科學”;中國科學院的院士說“陰陽五行不是科學;陰陽五行能造出來原子彈嗎?”

事後更有北京某中醫研究所跟著摻和,當然是以陰陽五行貫穿於傳統中醫學而發聲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之“陰陽五行是科學”的說法嘍。

據說,那場辯論沒有取得什麼好效果,反而讓原本就吵得一塌糊塗的網絡裡爭論得更加厲害了。

我看過那段消息的感覺嘛,一邊忍俊不已,一邊瞠目結舌……”關公戰秦瓊”了嘿,這都誰跟誰啊?!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基本情況:

2016年4月18日,科技部、中宣部聯合印發了《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陰陽五行”豁然入列。這便是引發網絡爭論以及那場匪夷所思之辯的緣由。

——科技部,國務院主管國家科學技術工作的部門。

——中宣部,中共中央主管意識形態方面工作的綜合職能部門。

——中國社會科學院,是中共中央直接領導的,國務院直屬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最高學術機構和綜合研究中心。

——中國科學院,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

——哲學,人們對整個世界(自然界、社會、思維)的根本觀點的體系。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

——科學,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

——技術,人類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並在生產勞動中提現出來的經驗和知識。

在瞭解以上基本情況的過程中,不難發現,現代漢語字典對“科學”與“哲學”這兩個概念的解釋,存在著某些交叉混淆。概念的不清晰,或正是導致人們思維混亂的“元兇”吧。

這讓我想起了戰國時期的名家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沒錯,就是它。馬,是一個大集合,而白馬僅是其中的一個小集合,所以麼,以概念而論,白馬並不等同於馬。

返回到主題,就概念而言,可以明晰地分辨出來,”科學”並不完全等同於”哲學”。科學類歸哲學還是哲學類歸科學?這是個問題!

如果將符合規律的學問,都歸類於科學之列,那麼代表人類思想結晶的哲學,則是居於指導人類活動地位的最頂端之科學。其他符合各門類之規律的學科,則是在哲學指導下的科學活動,而已。

一個沒有哲學的民族,因其沒有靈魂而註定混亂。那麼,作為擁有最起碼五千年文明史且其文明源遠流長至今尚未斷脈的中華民族,所具有的靈魂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至繁至簡。繁到”博大精深”,簡到“天人合一”。

回首百年前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其主要目的之一則是為強國而欲引進西方的“民主與科學”。其結果呢,德賽二位先生尚未正式登岸,馬克思先生便捷足先登了。作為舶來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如何處理其與“天人合一”的本土哲學之間的關係?應當是本土哲學家們所面臨著的重要課題。很遺憾,迄今為止,作為致力於研究“哲學社會科學”的最高學術機構和綜合研究中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也沒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不僅如是,中宣部還在這個社會已將馬克思主義奉為圭臬的當今,愣是將國民從未接受過正規教育且認識混亂不堪的本土哲學名詞之“陰陽五行”原封不動地寫進了《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裡,導致這個社會的思想更加混亂……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難道中華民族“天人合一”之哲學就不是科學嗎?“陰陽五行”不能造出來原子彈,難道馬克思主義哲學就能造出來原子彈嗎?

迄今,對中華民族“天人合一”之哲學,運用最完整的,也就只剩下傳統中醫學了。

對本民族之哲學的不熟知甚而陌生的,不僅僅只有普通國民,還有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不然某院士也就冒不出來那句“陰陽五行能造出來原子彈嗎?”。而即便是當今研究傳統中醫學的專家教授們,對什麼是陰陽什麼是五行,也還得靠在大量閱讀典籍過程中的【悟】。

所謂“陰陽”,包括但不限於“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所謂“五行”,則是一套完整的“制衡理論”。

打住,該回答正題了。

哲學思維和科學思維的區別是什麼?

答:一言以蔽之,按當下對“科學”的定義,哲學思維即科學思維!


峽里人事1


要明確,哲學也是一門科學(學科),科學有不同的語境。要知道,科學有不同的分類,科學有三個語境下的意思。

1. 基於經驗的科學,統歸【恰好論】

國人常把某種說法·想法·做法,說成是管用的、合理的、切實的、進步的、高效的。

如,這麼說是科學的,這種想法是科學的,這個操作流程是科學的。

2. 研究現象的科學,統歸【現象論】

●現象,是“存在形式”及其“運動方式”在人腦中基於條件反射所表現的印象。

●現象分類:自然現象+社會現象。注意,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特有的自然現象。

●認知大自然≈發現現象+解釋現象。

現象是珍貴的資源,解釋有唯一的真理。

——這句話見仁見智,讀者要仔細琢磨。

2.1 研究自然現象的,叫自然科學

例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質學、氣象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

2.2 研究社會現象的,叫社會科學

例如,社會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管理學、語言學、語義學。

3. 研究方法的科學,統歸【方法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裡的“器”,特指工具,泛指點子(主意)、手段、方法、訣竅、技術、工藝、套路、程序、規程。

3.1 研究思維方法的,叫思維科學

例如,邏輯學、哲學、數學、法哲學、美哲學、科技哲學、價值觀(幸福觀)。

3.2 研究技術方法的,叫技術科學

把自然科學成果轉化為物質技術裝備的方法論,叫應用科學,或工程技術科學。

例如:三論(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計算機原理、應用物理、應用化學、微電子學、電工學、儀器分析、激光製冷學、單晶硅製造學、壓電陶瓷學、磁控管學。

技術科學的分類可多到數千數萬個。可以說:自然科學有盡頭,技術科學無止盡

綜上所述,有基於三個語境的科學分類一覽表,這樣就可以探討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的聯繫與區別了。

4 哲學思維的基本特徵

4.1 哲學的意思

哲學是什麼?源於希臘語的philosophy是研究智慧的學問。智慧是什麼?見仁見智。

筆者以為,智慧是恰到好處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方法。智慧是五花八門的層出不窮的。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你有你的奇門遁甲,我有我的旁門左道。

只要有用、能用、管用、實用,能解決問題,不管什麼方法,都是一種智慧。

智慧不會從天而降,只能來自生活體驗,來自生產實踐。不同智慧用於不同場合。

有的智慧很厲害,四兩撥千斤,點石成金。有的智慧不咋地,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那麼問題來了,千差萬別的智慧,有沒有一套可以融會貫通的套路或玩意呢?

有的,這套玩意就是哲學。哲學是研究人類以最高效率來認知世界的方法論。

4.2 最高效的哲學

古今中外,每一個哲學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玩意,有的哲學,是異想天開,是意淫。有的哲學,縱橫捭闔,集思廣益,是精品。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最高效的。

本文只討論馬哲的基本特徵。顯然,泛泛講各種哲學,既沒有可探討的必要性,也不符合題目的善意訴求與積極意義。

4.3 唯物辯證法的特徵

特徵1,物質運動論——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意識是刺激腦細胞的電信號。

筆者學研物理學數十年,馬哲的物質論,符合大量物理實驗事實,尤其是真空不空。

特徵2,對立統一論——物系的存在,是內環境與外環境之間相互制衡的對立統一體。

例如,核子是“光速震盪的電子”與“高密度場介質”之間相互制衡的對立統一體。

特徵3,量變質變論——物態的質變,是特定環境下物系運動規模的累積效應。

例如,在至少有加速電壓足夠大的條件下,以光速對撞的正負電子急遽膨脹為正負光子,實現有形介質變成無形介質的飛躍。

例如,在地球大氣層一般壓強下,地表粒子消散為分子態。在地球輻射帶較低壓強下,分子態消散為等離子態 。在地球微波帶(>150萬千米)超低壓強下,等離子態消散為電磁波。

特徵4:實事求是論——理論聯繫實際,從實際出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對策,不同語境有不同方法,這個不必贅述。

5. 科學思維的特徵

為便於對比,這裡的科學,特指利用多種方尤其是數學方法,來研究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的科學。不涉及面向方法論的科學。以下給出科學思維的兩大特徵三個附註

特徵1:基於測量的統計思維

這是最常用的面向現象的科學思維。統計思維,也叫實證思維、唯象思維。程序是:

發現與觀察→實驗與測量→統計與分析→建立方程組→審核與驗證→發佈與評審

典型案例:扭秤實驗獲得萬有引力常數(F=GMm/R²→G),光電效應獲得普朗克常數(eU=△hf→h),能量守恆獲得玻爾茲曼常數(½mv²=1.5kT→k):

特徵2:基於模型的演繹思維

通過發現大同小異的自然現象,總結出某個抽象模型,再用這個模型演繹其它現象。

例如,把一石激起千層浪抽象為簡諧振動正弦波模型。用此模型,演繹或預測聲波、光波、引力波、地震波,再加以驗證。

電子自旋諧振子,擾動真空介質所激發的正弦波,作為引力波,其一個波節是引力子。

電子繞旋諧振子,切割核電荷引力線,擾動真空介質所激發的正弦波,作為電磁波,其一個波節,可拓撲為一個光子。

附註1:統計分析,是科學思維的靈魂,以事實為準繩,用數據說話,不可以偽造數據。

附註2:模型演繹,是典型的類比思維,最終還得大數據統計驗證。否則,要警惕以偏概全。如把宇宙類比為黎曼球。

附註3:科學成果,只適合特定場合,而且在此特定場合下,不允許出現瑕疵與反例。

6. 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的聯繫

這裡的聯繫,包括兩個方面:①二者的互補關係;②各自的功能區別。

6.1 哲學與科學的互補關係

哲學思維是對不同科學思維的高度抽象。哲學思維要發展,取決於科學技術的進步。

哲學思維是科學思維的指南,科學思維是哲學思維的源泉。哲學源於並高於科學。

6.2 哲學與科學的功能區別

哲學只提供

方法論,具有超然性、戰略性、務虛性。哲學家要加強科學素養與學養。

科學要研究實證法,具有接地氣、戰術性、務實性。科學家要加強哲學修養與涵養。

注意1,西方大科學家同時也是哲學家,除了醫學,理工博士都叫哲學博士Ph·D

注意2,中國哲學家為什麼越來越被邊緣化?為什麼霍金威騰揚言“哲學已死”?

注意3,極富哲學的中醫學為什麼常被微詞為八卦?難道不必用自然科學強大自己?


物理新視野


在提出一個假說的時候,我們離不開哲學思辨,因為理性的思考有助於我們找到最接近真相的答案。但是,科學思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在驗證假說的時候,不預設哪個假說更有道理,最好忘掉所謂的有道理還是沒道理,我們只是嚴格按照實驗步驟作出實驗結果。


今天的問答不是針對某一個特定聽眾的特定問題。最近在某平臺學習哲學,看到一段論述,覺得挺有典型性,剛好可以回答經常在節目留言中遇到的一大類很難以直接回答的問題。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一個善於哲學思維的人和一個善於科學思維的人,往往在思考同一個問題時,採用的路徑是不相同的。今天我就想借此來談談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的區別。


我先把我看到的東西念一下,那篇文章上說:


但是,我真的發現,受過哲學訓練的人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會明顯勝過普通人。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見過一些人討論一個有點庸俗的問題:黑絲襪為什麼很能增加女人的性感?那些沒受過哲學訓練的人,給出的答案都很直接,很突兀。但只要你受過哲學訓練,看到這個問題,馬上就能找到有效的分析路徑:首先你會用亞里士多德的“種加屬差”的分類法,先看黑絲襪屬於哪個大類,顯然它屬於絲襪這個大類,再看絲襪對於增加女人性感的共通點是什麼,這就要和同類物品去比較,也就是和褲子、裙子、普通襪子去比較,顯然這個共通點是良好的塑形能力。在取得這個共通點之後,再去分析黑絲襪相較於其他顏色的絲襪有什麼優勢,顯然優勢是顯瘦,還能把膚色襯得更白。那麼黑絲襪的優勢就是,在種差的意義上,塑形能力最好,在屬差的意義上,既顯瘦又顯白。這就是哲學訓練能夠給人帶來的思維章法,你可以舉一反三,更高效地應對各種實際問題。


再次申明一下,以上這段是我轉述《熊逸書院》中的一段話,並非我自己的觀點,我現在很害怕造成斷章取義的誤解。


看完我就在想,如果是我,拿到一個不得不給出答案的問題:黑絲襪為什麼很能增加女人的性感?我會怎麼思考怎麼做呢?



假設我不用過多考慮時間和經濟成本的話,只是單純地要把這個問題給研究清楚。那麼,我的第一反應是——先確認這個陳述到底是真還是假,因為科學思維已經讓我養成了首先質疑一些哪怕是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觀點。如果說,黑絲襪實際上並不能讓大多數男人覺得增加了女人的性感,那麼這個命題也就成了一個偽命題。


我的第一步就是到論文庫中去檢索,看看是否有前人做過相關的研究,發表過相關的論文。就目前來說,任何科學研究成果公之於眾的最佳途徑還是論文,尤其是那些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


很遺憾,經過一番檢索,我只找到一些有關腿的長度和女性魅力相關性研究的文章或者引用率很低的論文,我沒有找到直接研究黑絲襪和性感方面研究的相關論文。看來,我只能是自己動手去研究這個問題了。需要做的第一步還是要確認到底這個陳述是真是假,這就必須設計受控實驗。


定義


在設計實驗之前,按照科學思維的習慣,我們還要對命題中的每一個概念進行比較清晰的定義。因為在科學思維中,對研究對象要做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我們先來做定性分析,在這個命題中,關鍵詞是黑絲襪、女人和性感。我想黑絲襪和女人的定義不會有太大的歧義。至於性感,我的理解是“對一個男人所引起的代表性衝動的生理性反應的程度”。如果大家對此有不同意見,可以再議,不影響我今天討論的主題。


接下去我們就要定量分析。那實驗到底怎麼設計呢?我相信會有無數種方案,不同的方案也會有高下之分。我現在提出一個並不是深思熟慮後的方案,畢竟我不是真的要發表論文,只是為了說明一種思維方式。所以,如果你覺得我設計的實驗其實很笨,我也虛心接受,我絕對相信有更好、更周密的實驗。


我先找到一個 30 歲左右各方面都在平均水平的模特,然後給她拍攝兩組照片,


  • 一組是穿黑絲襪的,
  • 一組是不穿絲襪的,


當然,照片要儘可能地展現女性的嫵媚動人一面,有些照片需要讓模特做出一些性暗示的動作。然後,我從我的聽眾中找出 100 名志願測試者,當然,都是成人,樣本的隨機性分佈也是越大越好。



接下去,我把測試對象分成兩組,一組稱為實驗組,讓他們看那組穿黑絲襪的照片;另一組稱為“對照組”,讓他們看那組不穿絲襪的照片。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就用物理測試的手段來測量每一個人在看照片時的血壓、心率、呼吸、體表溼度以及海綿體血量等等生理指標。如果沒有這種條件,退而求其次,可以設計一張問卷,讓每個人在看完照片後回答問題。


設計問卷當然也是一門大學問。總之,原則就是儘量不要讓被試對象通過問題看出你的實驗目的。問題本身也是帶有定量的成分,例如不能簡單地問你是否願意和她約會,而是要他選擇


  • 花 100 元請她看場電影、
  • 還是花 300 元共進燭光晚餐、
  • 還是花 1 萬元一起海南雙飛遊,


我相信你們能設計出比這更好的問題,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總之,通過這樣一個受控實驗,我們就能得出一個相對可信的結論:黑絲襪是否真的會增強女人的性感程度,如果是,會提高多少,以及對哪種年齡或者哪種類型的男人最有效等等。


當然,這個結論要完全可靠,還得由其他獨立的機構也重複同樣的實驗,我們就不展那麼開了。


好了,上面這步做完,我們僅僅是完成了回答問題的第一步。現在我們假設,實驗確認這個命題是真的,黑絲襪確實增強了女人的性感程度。那麼接下去,我們就要來研究到底是什麼原因了。


這時候,我們就要先提出一個假說,然後再用實驗的方法去驗證這個假說。例如,我的第一個假說是黑絲襪會讓女人的皮膚顯得更白,所以提升了性感指數。那麼我就要先設計實驗驗證皮膚變白會提升性感指數的假說,得到驗證後再設計實驗來比較黑絲襪、白絲襪、肉色絲襪等等不同顏色的絲襪對男人的影響。當然,我也可以提出一個假說,認為是黑絲襪會讓女人的腿顯得更長,而長腿會讓女人顯得更性感。這時候,就要分步證實長腿對男人的影響和黑絲襪對腿的視覺長短的影響。


在提出一個假說的時候,我們離不開哲學思辨,因為理性的思考有助於我們找到最接近真相的答案。但是,科學思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在驗證假說的時候,不預設哪個假說更有道理,最好忘掉所謂的有道理還是沒道理,我們只是嚴格按照實驗步驟作出實驗結果。如果我們在做實驗的時候,有了心理預期,就很容易忽略不符合預期的數據,強化符合預期的數據。


總之,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可以分解的很細很細,需要把這個問題徹底搞清楚,那需要做非常多的實驗,甚至需要各個領域的專家一起參與。


聽到這裡,如果你生出的一個反應是:科學思維的人真 TMD 鑽牛角尖,典型的書呆子思維,明明通過思辨或者簡單觀察就可以輕易得出的結論,非要搞得那麼複雜。


對此,我一點也不感到奇怪,實際上,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種思維模式很低效率,通俗地講就是很“軸”。能具備科學思維的人到今天在社會中也是非常少的,我覺得不會超過人群總數的 5%。


但我想告訴你,恰恰是有這麼一些少數人大約在 400 年前從哲學思辨的模式中又延伸出了這麼一種看起來有點笨拙的科學思維模式,人類文明才得到了爆炸式的前進。


科學有故事汪詰


哲學思維方式主要靠腦子冥想,比如佛陀普提樹下,覺悟大道,外在觀事物之象,內在思考其中的規律,不需要去實驗,也就是說,哲學思維可以說是單向性的思考想像。

科學思維方式是從實驗中,推導出事物的原理,事物遵循的規律,以文字表達和數學方程式論述,也就是說,科學思維以實驗為標準,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理論與實驗相結合,雙向性的去推導事物規律。

哲學和科學是不分家的,哲學從科學中完善自己,科學從哲學中提升自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作用,是推動文明的發動機。


孫悟空科學指南


我不是專業人士,回答這個問題就就不是很專業啦,只是簡單的說一下自己對哲學思維和科學思維的感受。

哲學與科學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從思維模式上,我認為二者及存在對立,也存在相容。有人說“科學的盡頭,就是玄學。”牛頓晚年對神學很崇拜,愛因斯坦晚年對玄學非常感興趣,而這兩位是科學界的大佬,他們從某種意義上是那個時代科學的巔峰,最後卻都回歸哲學。

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 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所追尋的目的,哲學探究的是人生的意義,而科學探究的是生命本身,所以二者的出發點就截然不同,研究的方式也不同。哲學強調一個整體,將陰陽作為一體,而科學強調分析,陰就是陰、陽就是陽,這是完全對立的兩面。故而哲學思維的發展最後偏向系統,而科學的思維發展最終偏向精細。

當然哲學思想與科學思想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哲學思想中強調平衡,認為時間萬物都需要維持一個平衡的狀態。而科學思想同樣如此,科學思想講求物質守恆、能量守恆等等也是一種平衡。

總體而言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有差異,但是也有相互幫助的時刻,尤其是哲學思維是可以指導世間萬物的一種思維模式,它與科學思維並不存在對立。

當然這些只是我的一些淺顯認識,自然很多不足,不知道大家怎麼認識哲學思維和科學思維?


帝國烽火


首先,哲學和科學均出自西方,舶來詞,哲學本義是愛智慧,科學本義是以理性思維為前提的一個研究方法、一個知識體系。

其次,科學來自於哲學,在近代西方,許多大牛以自己是哲學家引以為榮,而對科學家並不以為然(比如愛因斯坦直言自己是哲學家而非物理學家)。科學和哲學的其共同點是,理性思維。其不同點是,科學偏重從現象出發尋找本質來解釋世界,哲學偏重從整體出發統攝現象來解釋世界。

再後,理性思維分為歸納思維+演繹思維,兩種思維各有優劣,但是,到了現代,已經變異只注重演繹思維,導致很多人誤以為(包括很多大學教授),不用數學建模說話就不叫科學,不用數學建模說話就評不上優質論文(拿諾獎更是痴心妄想)。

最後,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歸納思維,如陰陽(二元對立統一)。也有演繹思維,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科學大神貝塔朗菲提出的系統論可勉強與之對標)。還有超邏輯思維,如太極、無極、太和、中、空、道、明德、虛極靜篤等等,這已經遠遠超出了科學和哲學的邊界。

真理到底在哪裡?

絕非哲學,絕非科學。

真理是理性思維無法認識也無法進入的。

故西諺雲: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理性思維就是見到真理的障礙)。中國古人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理性思維就是見到真理的障礙)。


玉典麟須


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區別: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體系。哲學思維方式指的是人們認識、改造客觀世界時所運用的具有哲學特徵的思維方法。

科學是正確反映世界本質與規律的理論。科學思維,即形成並運用於科學認識活動、對感性認識材料進行加工處理的方式與途徑的理論體系。

哲學與具體科學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其區別在於:①對象不同:具體科學以某一領域作為自己的對象,哲學以整體的世界作為對象。

②方式不同:具體科學以實證知識的方式來進行,哲學則是以對這些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和再思考的方式進行。

③一般與個別的區別,哲學是一般的方法論,具有普遍意義,而具體科學則是個別的特殊的方法。

哲學與具體科學又密切聯繫。具體科學為哲學提供具體素材,哲學依靠具體科學提供的各種知識,才能使自己建立在可靠的基礎上,哲學只有經常關注具體科學的新成果。隨著具體科學的發展而發展,才能保持活力。反過來,哲學理論對於具體科學研究又具有指導作用。因此。哲學與具體科學是一般和個別、指導和被指導的關係。但必須注意反對兩種錯誤觀點,一種是認為哲學無用、可以不要哲學的"取消論";一種是認為哲學可以代替具體科學的"代替論。

威爾杜蘭特有段話可以清晰的表明(哲學思維與科學思維的區別) : “科學是分析說明,而哲學是綜合解釋;科學總是化整為零,把有機體分解成器官,把晦澀轉化為明晰。它不管事物的價值、理想的可能性,也不管它們的終極意義,只是滿足於說明它們的現狀和作用,只專注於事物本身的性質和運動過程。”

當一個現象出現在我們眼前時,科學家則熱衷於解釋眼前現象,並不太在乎這個現象背後是否有更為宏大的意義,這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傳統,不論是哪一門作為科學的學科基本上都有這樣的習慣。這是科學的隱形要求,是科學自身的體現。

哲學與科學的本質區別為:哲學是理論思維,而科學則是實證思維。哲學是以邏輯推論為方法的綜合性的、間接性的、抽象性的、理論性的思維,通常又稱為理論思維。

科學是以實驗為方法的單純的、直接性的、實證性的、經驗性的思維,又稱為經驗思維或實證思維。哲學是對科學的總結,科學是對具體事物的研究,兩者有本質的區別。

從哲學思維到科學思維,從“最”哲學的思維(一頭茂盛的秀髮)到“最”科學的思維(徹底的謝頂),科學思維從哲學思維漸漸地演變過來,從之前的一頭秀髮到禿頂,雖然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已然是本質上的不同了。

從表面上來看,哲學思維是“聰明”的(哲學在希臘文裡就有聰明的意思),而科學思維恰恰看似“愚笨”的。科學思維的效率很低,通俗地講就是很“軸”的。





元元Cy


哲學,是分析、推理、判斷因果的學問。

哲學,與自然規律與法則密不可分,是遵循自然規律與法則的學問,是研究必然的學問。

哲學,是“道”的具體代表,“道”是通過哲學而發揮作用的。

哲學,是指導一切學科的頂層科學,是科學中的科學。

哲學,是道與理相結合。(根據“道”,也就是法自然法則進行推理),是在“道與理”的層面上。

科學,是理與術相結合的學問。

科學,是在“理與術”的層面上。

科學,是想辦法利用各種手段,包括實驗,要證明某種因果關係是否存在的學問。

科學,側重於更多的是,研究用什麼手段或者叫做方法,才能證明因果存在與否的學問。側重於找到證明因果的手段。(手段,代表術)

通過科學證明,人們可以,得到需要的結果,避免不需要的結果。

在證明因果關係是否存在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哲學的分析與推理對其進行指導,多數都是以通過哲學的分析,推理與判斷所得出的理論結果,作為要證明的課題。

簡要回答這些,有不當之處,望讀者給予指正。


順其自然方能久遠


你不是學哲學的,所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並不奇怪。但是,這實在是一個關於哲學史的問題了,不是現代哲學問題了,現在哲學人覺得有點可笑。

你們所說的哲學思維和科學的思想的關係,不是現代哲學的一個特徵。相反,它是傳統西方哲學史上的基本的思維方式和方法。

現代哲學的基本特徵就是拒絕所謂的“宏大敘事”。拒絕解釋所謂的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徵和基本存在形態的解釋。

科學思維完全不同的形態是:科學的思想的、一個最最重要的特徵是,對於一個問題的探索,必須尋找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就是說,科學的思想是有其精確的答案。哪怕是差一絲一毫都是謬誤。這就是科學之所以稱之為科學最最重要的特徵。

但是,哲學完全不同。

一個哲學家所探索的一個哲學命題,最終並沒有一個精確的答案。大家在一起討論這個哲學命題是相互指責,都說別人是錯誤的,而自己的解釋才是正確的。最後,熱鬧一陣,大家散了,沒有興趣了。不了了之。

哲學史上的許多問題都是這樣的結局。

這就是哲學探索與科學探索的最大的區別。

比如,黒格爾所探索的“絕對精神”,後來的哲學家不再探索。所有的哲學問題根本就沒有答案。

比如,關於“存在”這樣一個哲學領域裡的基本概念,黑格爾的內涵和馬克思的內涵完全不同,胡塞爾和黑格爾完全不同。甚至胡塞爾的存在的概念,和他的學生海德格爾的存在的概念,也完全不同。

一個哲學家探索的問題,後來的哲學家根本不去涉及的。即使涉及一個相同的概念,其內涵根本就不一樣。同一個詞,實際上根本就不是一個個概念。

這就是為什麼後來從羅素以後,哲學開始了所謂:語言學的轉向,這樣一個西方現代哲學的一個基本特徵。

現代西方哲學所探索的是語言學的問題,根本和物理學沒有關係。

所以偉大的科學家霍金說:哲學死了,就是這個意思。西方現代哲學,不能給科學提供宏觀的、思維空間上的絲毫能力的指導了。

但是,也不要太悲觀,哲學領域現在出現的分化,分化出許多交叉性學科。比如:文化哲學,科學哲學之類。這是專門探索科學研究領域內的哲學問題的思想方法、思維方式的問題。

比如英國的大哲學家:約翰 波普,就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哲學家。

現代哲學的極度分化,可以說,已經沒有了一個完整的說、哲學到底是什麼這樣一個概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