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区别是什么?

立羽立羽立羽


尽管科学和哲学之间有一些共同点,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差异,我们先从什么是哲学和科学开始。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这是一项利用理性来探索和理解现实(形而上学)、理性思维(逻辑)、我们的理解范围(认识论)、道德善(伦理)、美的本质(美学)等问题的活动。


哲学可以定义正确的知识,是对现实和存在事物的本质研究。自古代文明以来,哲学就尝试解释世界上的一切。如果哲学家对一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人们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智力或训练就能理解这种话语。凡是具有一般智慧的人都可以用日常的言语和逻辑在哲学中解释一切事物。


什么是科学?

科学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的研究,已经存在了三个世纪。实际上,今天我们所谓的科学在其旅程的开始就被贴上了自然哲学的标签。科学努力理解各种现象。科学解释需要概念和方程式的帮助,这些概念和方程式需要适当的解释和研究,不经过学习的人无法理解。科学文本更加技术性,复杂性,需要理解数学概念才能有更好的理解。

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一、科学可以被定义为基于观察和实验,对自然和世界进行的研究,而哲学可以被定义为对知识,现实和存在的基本本质的研究。

二、科学作为一种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存在的时间才有三个世纪,而哲学解释了古代文明以来的一切。

三、凡是具有一般智慧的人都可以用日常的言语和逻辑在哲学中解释一切。另一方面,科学解释需要概念和方程式的帮助,这些概念和方程式需要适当的解释和研究,并且不属于科学界的人很难理解。


科普子期君


这是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探究的问题!

它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在网络里看到过的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某位专家与中国科学院的某位院士,俩人进行了一场关于”阴阳、五行是否属于科学”的辩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说:“阴阳五行是科学”;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说“阴阳五行不是科学;阴阳五行能造出来原子弹吗?”

事后更有北京某中医研究所跟着掺和,当然是以阴阳五行贯穿于传统中医学而发声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之“阴阳五行是科学”的说法喽。

据说,那场辩论没有取得什么好效果,反而让原本就吵得一塌糊涂的网络里争论得更加厉害了。

我看过那段消息的感觉嘛,一边忍俊不已,一边瞠目结舌……”关公战秦琼”了嘿,这都谁跟谁啊?!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基本情况:

2016年4月18日,科技部、中宣部联合印发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阴阳五行”豁然入列。这便是引发网络争论以及那场匪夷所思之辩的缘由。

——科技部,国务院主管国家科学技术工作的部门。

——中宣部,中共中央主管意识形态方面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国务院直属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

——哲学,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社会、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技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提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

在了解以上基本情况的过程中,不难发现,现代汉语字典对“科学”与“哲学”这两个概念的解释,存在着某些交叉混淆。概念的不清晰,或正是导致人们思维混乱的“元凶”吧。

这让我想起了战国时期的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没错,就是它。马,是一个大集合,而白马仅是其中的一个小集合,所以么,以概念而论,白马并不等同于马。

返回到主题,就概念而言,可以明晰地分辨出来,”科学”并不完全等同于”哲学”。科学类归哲学还是哲学类归科学?这是个问题!

如果将符合规律的学问,都归类于科学之列,那么代表人类思想结晶的哲学,则是居于指导人类活动地位的最顶端之科学。其他符合各门类之规律的学科,则是在哲学指导下的科学活动,而已。

一个没有哲学的民族,因其没有灵魂而注定混乱。那么,作为拥有最起码五千年文明史且其文明源远流长至今尚未断脉的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灵魂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至繁至简。繁到”博大精深”,简到“天人合一”。

回首百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主要目的之一则是为强国而欲引进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其结果呢,德赛二位先生尚未正式登岸,马克思先生便捷足先登了。作为舶来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如何处理其与“天人合一”的本土哲学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本土哲学家们所面临着的重要课题。很遗憾,迄今为止,作为致力于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如是,中宣部还在这个社会已将马克思主义奉为圭臬的当今,愣是将国民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且认识混乱不堪的本土哲学名词之“阴阳五行”原封不动地写进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里,导致这个社会的思想更加混乱……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难道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之哲学就不是科学吗?“阴阳五行”不能造出来原子弹,难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能造出来原子弹吗?

迄今,对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之哲学,运用最完整的,也就只剩下传统中医学了。

对本民族之哲学的不熟知甚而陌生的,不仅仅只有普通国民,还有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不然某院士也就冒不出来那句“阴阳五行能造出来原子弹吗?”。而即便是当今研究传统中医学的专家教授们,对什么是阴阳什么是五行,也还得靠在大量阅读典籍过程中的【悟】。

所谓“阴阳”,包括但不限于“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所谓“五行”,则是一套完整的“制衡理论”。

打住,该回答正题了。

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区别是什么?

答:一言以蔽之,按当下对“科学”的定义,哲学思维即科学思维!


峡里人事1


要明确,哲学也是一门科学(学科),科学有不同的语境。要知道,科学有不同的分类,科学有三个语境下的意思。

1. 基于经验的科学,统归【恰好论】

国人常把某种说法·想法·做法,说成是管用的、合理的、切实的、进步的、高效的。

如,这么说是科学的,这种想法是科学的,这个操作流程是科学的。

2. 研究现象的科学,统归【现象论】

●现象,是“存在形式”及其“运动方式”在人脑中基于条件反射所表现的印象。

●现象分类: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注意,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自然现象。

●认知大自然≈发现现象+解释现象。

现象是珍贵的资源,解释有唯一的真理。

——这句话见仁见智,读者要仔细琢磨。

2.1 研究自然现象的,叫自然科学

例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气象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2.2 研究社会现象的,叫社会科学

例如,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管理学、语言学、语义学。

3. 研究方法的科学,统归【方法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特指工具,泛指点子(主意)、手段、方法、诀窍、技术、工艺、套路、程序、规程。

3.1 研究思维方法的,叫思维科学

例如,逻辑学、哲学、数学、法哲学、美哲学、科技哲学、价值观(幸福观)。

3.2 研究技术方法的,叫技术科学

把自然科学成果转化为物质技术装备的方法论,叫应用科学,或工程技术科学。

例如: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原理、应用物理、应用化学、微电子学、电工学、仪器分析、激光制冷学、单晶硅制造学、压电陶瓷学、磁控管学。

技术科学的分类可多到数千数万个。可以说:自然科学有尽头,技术科学无止尽

综上所述,有基于三个语境的科学分类一览表,这样就可以探讨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联系与区别了。

4 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

4.1 哲学的意思

哲学是什么?源于希腊语的philosophy是研究智慧的学问。智慧是什么?见仁见智。

笔者以为,智慧是恰到好处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智慧是五花八门的层出不穷的。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你有你的奇门遁甲,我有我的旁门左道。

只要有用、能用、管用、实用,能解决问题,不管什么方法,都是一种智慧。

智慧不会从天而降,只能来自生活体验,来自生产实践。不同智慧用于不同场合。

有的智慧很厉害,四两拨千斤,点石成金。有的智慧不咋地,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那么问题来了,千差万别的智慧,有没有一套可以融会贯通的套路或玩意呢?

有的,这套玩意就是哲学。哲学是研究人类以最高效率来认知世界的方法论。

4.2 最高效的哲学

古今中外,每一个哲学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玩意,有的哲学,是异想天开,是意淫。有的哲学,纵横捭阖,集思广益,是精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高效的。

本文只讨论马哲的基本特征。显然,泛泛讲各种哲学,既没有可探讨的必要性,也不符合题目的善意诉求与积极意义。

4.3 唯物辩证法的特征

特征1,物质运动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意识是刺激脑细胞的电信号。

笔者学研物理学数十年,马哲的物质论,符合大量物理实验事实,尤其是真空不空。

特征2,对立统一论——物系的存在,是内环境与外环境之间相互制衡的对立统一体。

例如,核子是“光速震荡的电子”与“高密度场介质”之间相互制衡的对立统一体。

特征3,量变质变论——物态的质变,是特定环境下物系运动规模的累积效应。

例如,在至少有加速电压足够大的条件下,以光速对撞的正负电子急遽膨胀为正负光子,实现有形介质变成无形介质的飞跃。

例如,在地球大气层一般压强下,地表粒子消散为分子态。在地球辐射带较低压强下,分子态消散为等离子态 。在地球微波带(>150万千米)超低压强下,等离子态消散为电磁波。

特征4:实事求是论——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对策,不同语境有不同方法,这个不必赘述。

5. 科学思维的特征

为便于对比,这里的科学,特指利用多种方尤其是数学方法,来研究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科学。不涉及面向方法论的科学。以下给出科学思维的两大特征三个附注

特征1:基于测量的统计思维

这是最常用的面向现象的科学思维。统计思维,也叫实证思维、唯象思维。程序是:

发现与观察→实验与测量→统计与分析→建立方程组→审核与验证→发布与评审

典型案例:扭秤实验获得万有引力常数(F=GMm/R²→G),光电效应获得普朗克常数(eU=△hf→h),能量守恒获得玻尔兹曼常数(½mv²=1.5kT→k):

特征2:基于模型的演绎思维

通过发现大同小异的自然现象,总结出某个抽象模型,再用这个模型演绎其它现象。

例如,把一石激起千层浪抽象为简谐振动正弦波模型。用此模型,演绎或预测声波、光波、引力波、地震波,再加以验证。

电子自旋谐振子,扰动真空介质所激发的正弦波,作为引力波,其一个波节是引力子。

电子绕旋谐振子,切割核电荷引力线,扰动真空介质所激发的正弦波,作为电磁波,其一个波节,可拓扑为一个光子。

附注1:统计分析,是科学思维的灵魂,以事实为准绳,用数据说话,不可以伪造数据。

附注2:模型演绎,是典型的类比思维,最终还得大数据统计验证。否则,要警惕以偏概全。如把宇宙类比为黎曼球。

附注3:科学成果,只适合特定场合,而且在此特定场合下,不允许出现瑕疵与反例。

6. 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联系

这里的联系,包括两个方面:①二者的互补关系;②各自的功能区别。

6.1 哲学与科学的互补关系

哲学思维是对不同科学思维的高度抽象。哲学思维要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哲学思维是科学思维的指南,科学思维是哲学思维的源泉。哲学源于并高于科学。

6.2 哲学与科学的功能区别

哲学只提供

方法论,具有超然性、战略性、务虚性。哲学家要加强科学素养与学养。

科学要研究实证法,具有接地气、战术性、务实性。科学家要加强哲学修养与涵养。

注意1,西方大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除了医学,理工博士都叫哲学博士Ph·D

注意2,中国哲学家为什么越来越被边缘化?为什么霍金威腾扬言“哲学已死”?

注意3,极富哲学的中医学为什么常被微词为八卦?难道不必用自然科学强大自己?


物理新视野


在提出一个假说的时候,我们离不开哲学思辨,因为理性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找到最接近真相的答案。但是,科学思维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验证假说的时候,不预设哪个假说更有道理,最好忘掉所谓的有道理还是没道理,我们只是严格按照实验步骤作出实验结果。


今天的问答不是针对某一个特定听众的特定问题。最近在某平台学习哲学,看到一段论述,觉得挺有典型性,刚好可以回答经常在节目留言中遇到的一大类很难以直接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善于哲学思维的人和一个善于科学思维的人,往往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时,采用的路径是不相同的。今天我就想借此来谈谈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区别。


我先把我看到的东西念一下,那篇文章上说:


但是,我真的发现,受过哲学训练的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会明显胜过普通人。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见过一些人讨论一个有点庸俗的问题:黑丝袜为什么很能增加女人的性感?那些没受过哲学训练的人,给出的答案都很直接,很突兀。但只要你受过哲学训练,看到这个问题,马上就能找到有效的分析路径:首先你会用亚里士多德的“种加属差”的分类法,先看黑丝袜属于哪个大类,显然它属于丝袜这个大类,再看丝袜对于增加女人性感的共通点是什么,这就要和同类物品去比较,也就是和裤子、裙子、普通袜子去比较,显然这个共通点是良好的塑形能力。在取得这个共通点之后,再去分析黑丝袜相较于其他颜色的丝袜有什么优势,显然优势是显瘦,还能把肤色衬得更白。那么黑丝袜的优势就是,在种差的意义上,塑形能力最好,在属差的意义上,既显瘦又显白。这就是哲学训练能够给人带来的思维章法,你可以举一反三,更高效地应对各种实际问题。


再次申明一下,以上这段是我转述《熊逸书院》中的一段话,并非我自己的观点,我现在很害怕造成断章取义的误解。


看完我就在想,如果是我,拿到一个不得不给出答案的问题:黑丝袜为什么很能增加女人的性感?我会怎么思考怎么做呢?



假设我不用过多考虑时间和经济成本的话,只是单纯地要把这个问题给研究清楚。那么,我的第一反应是——先确认这个陈述到底是真还是假,因为科学思维已经让我养成了首先质疑一些哪怕是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观点。如果说,黑丝袜实际上并不能让大多数男人觉得增加了女人的性感,那么这个命题也就成了一个伪命题。


我的第一步就是到论文库中去检索,看看是否有前人做过相关的研究,发表过相关的论文。就目前来说,任何科学研究成果公之于众的最佳途径还是论文,尤其是那些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


很遗憾,经过一番检索,我只找到一些有关腿的长度和女性魅力相关性研究的文章或者引用率很低的论文,我没有找到直接研究黑丝袜和性感方面研究的相关论文。看来,我只能是自己动手去研究这个问题了。需要做的第一步还是要确认到底这个陈述是真是假,这就必须设计受控实验。


定义


在设计实验之前,按照科学思维的习惯,我们还要对命题中的每一个概念进行比较清晰的定义。因为在科学思维中,对研究对象要做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我们先来做定性分析,在这个命题中,关键词是黑丝袜、女人和性感。我想黑丝袜和女人的定义不会有太大的歧义。至于性感,我的理解是“对一个男人所引起的代表性冲动的生理性反应的程度”。如果大家对此有不同意见,可以再议,不影响我今天讨论的主题。


接下去我们就要定量分析。那实验到底怎么设计呢?我相信会有无数种方案,不同的方案也会有高下之分。我现在提出一个并不是深思熟虑后的方案,毕竟我不是真的要发表论文,只是为了说明一种思维方式。所以,如果你觉得我设计的实验其实很笨,我也虚心接受,我绝对相信有更好、更周密的实验。


我先找到一个 30 岁左右各方面都在平均水平的模特,然后给她拍摄两组照片,


  • 一组是穿黑丝袜的,
  • 一组是不穿丝袜的,


当然,照片要尽可能地展现女性的妩媚动人一面,有些照片需要让模特做出一些性暗示的动作。然后,我从我的听众中找出 100 名志愿测试者,当然,都是成人,样本的随机性分布也是越大越好。



接下去,我把测试对象分成两组,一组称为实验组,让他们看那组穿黑丝袜的照片;另一组称为“对照组”,让他们看那组不穿丝袜的照片。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就用物理测试的手段来测量每一个人在看照片时的血压、心率、呼吸、体表湿度以及海绵体血量等等生理指标。如果没有这种条件,退而求其次,可以设计一张问卷,让每个人在看完照片后回答问题。


设计问卷当然也是一门大学问。总之,原则就是尽量不要让被试对象通过问题看出你的实验目的。问题本身也是带有定量的成分,例如不能简单地问你是否愿意和她约会,而是要他选择


  • 花 100 元请她看场电影、
  • 还是花 300 元共进烛光晚餐、
  • 还是花 1 万元一起海南双飞游,


我相信你们能设计出比这更好的问题,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总之,通过这样一个受控实验,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相对可信的结论:黑丝袜是否真的会增强女人的性感程度,如果是,会提高多少,以及对哪种年龄或者哪种类型的男人最有效等等。


当然,这个结论要完全可靠,还得由其他独立的机构也重复同样的实验,我们就不展那么开了。


好了,上面这步做完,我们仅仅是完成了回答问题的第一步。现在我们假设,实验确认这个命题是真的,黑丝袜确实增强了女人的性感程度。那么接下去,我们就要来研究到底是什么原因了。


这时候,我们就要先提出一个假说,然后再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这个假说。例如,我的第一个假说是黑丝袜会让女人的皮肤显得更白,所以提升了性感指数。那么我就要先设计实验验证皮肤变白会提升性感指数的假说,得到验证后再设计实验来比较黑丝袜、白丝袜、肉色丝袜等等不同颜色的丝袜对男人的影响。当然,我也可以提出一个假说,认为是黑丝袜会让女人的腿显得更长,而长腿会让女人显得更性感。这时候,就要分步证实长腿对男人的影响和黑丝袜对腿的视觉长短的影响。


在提出一个假说的时候,我们离不开哲学思辨,因为理性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找到最接近真相的答案。但是,科学思维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验证假说的时候,不预设哪个假说更有道理,最好忘掉所谓的有道理还是没道理,我们只是严格按照实验步骤作出实验结果。如果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了心理预期,就很容易忽略不符合预期的数据,强化符合预期的数据。


总之,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可以分解的很细很细,需要把这个问题彻底搞清楚,那需要做非常多的实验,甚至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一起参与。


听到这里,如果你生出的一个反应是:科学思维的人真 TMD 钻牛角尖,典型的书呆子思维,明明通过思辨或者简单观察就可以轻易得出的结论,非要搞得那么复杂。


对此,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实际上,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种思维模式很低效率,通俗地讲就是很“轴”。能具备科学思维的人到今天在社会中也是非常少的,我觉得不会超过人群总数的 5%。


但我想告诉你,恰恰是有这么一些少数人大约在 400 年前从哲学思辨的模式中又延伸出了这么一种看起来有点笨拙的科学思维模式,人类文明才得到了爆炸式的前进。


科学有故事汪诘


哲学思维方式主要靠脑子冥想,比如佛陀普提树下,觉悟大道,外在观事物之象,内在思考其中的规律,不需要去实验,也就是说,哲学思维可以说是单向性的思考想像。

科学思维方式是从实验中,推导出事物的原理,事物遵循的规律,以文字表达和数学方程式论述,也就是说,科学思维以实验为标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双向性的去推导事物规律。

哲学和科学是不分家的,哲学从科学中完善自己,科学从哲学中提升自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作用,是推动文明的发动机。


孙悟空科学指南


我不是专业人士,回答这个问题就就不是很专业啦,只是简单的说一下自己对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感受。

哲学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从思维模式上,我认为二者及存在对立,也存在相容。有人说“科学的尽头,就是玄学。”牛顿晚年对神学很崇拜,爱因斯坦晚年对玄学非常感兴趣,而这两位是科学界的大佬,他们从某种意义上是那个时代科学的巅峰,最后却都回归哲学。

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 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所追寻的目的,哲学探究的是人生的意义,而科学探究的是生命本身,所以二者的出发点就截然不同,研究的方式也不同。哲学强调一个整体,将阴阳作为一体,而科学强调分析,阴就是阴、阳就是阳,这是完全对立的两面。故而哲学思维的发展最后偏向系统,而科学的思维发展最终偏向精细。

当然哲学思想与科学思想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哲学思想中强调平衡,认为时间万物都需要维持一个平衡的状态。而科学思想同样如此,科学思想讲求物质守恒、能量守恒等等也是一种平衡。

总体而言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有差异,但是也有相互帮助的时刻,尤其是哲学思维是可以指导世间万物的一种思维模式,它与科学思维并不存在对立。

当然这些只是我的一些浅显认识,自然很多不足,不知道大家怎么认识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


帝国烽火


首先,哲学和科学均出自西方,舶来词,哲学本义是爱智慧,科学本义是以理性思维为前提的一个研究方法、一个知识体系。

其次,科学来自于哲学,在近代西方,许多大牛以自己是哲学家引以为荣,而对科学家并不以为然(比如爱因斯坦直言自己是哲学家而非物理学家)。科学和哲学的其共同点是,理性思维。其不同点是,科学偏重从现象出发寻找本质来解释世界,哲学偏重从整体出发统摄现象来解释世界。

再后,理性思维分为归纳思维+演绎思维,两种思维各有优劣,但是,到了现代,已经变异只注重演绎思维,导致很多人误以为(包括很多大学教授),不用数学建模说话就不叫科学,不用数学建模说话就评不上优质论文(拿诺奖更是痴心妄想)。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归纳思维,如阴阳(二元对立统一)。也有演绎思维,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科学大神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可勉强与之对标)。还有超逻辑思维,如太极、无极、太和、中、空、道、明德、虚极静笃等等,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和哲学的边界。

真理到底在哪里?

绝非哲学,绝非科学。

真理是理性思维无法认识也无法进入的。

故西谚云: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理性思维就是见到真理的障碍)。中国古人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理性思维就是见到真理的障碍)。


玉典麟须


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区别: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哲学思维方式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

科学是正确反映世界本质与规律的理论。科学思维,即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在于:①对象不同:具体科学以某一领域作为自己的对象,哲学以整体的世界作为对象。

②方式不同:具体科学以实证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哲学则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进行。

③一般与个别的区别,哲学是一般的方法论,具有普遍意义,而具体科学则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

哲学与具体科学又密切联系。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具体素材,哲学依靠具体科学提供的各种知识,才能使自己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哲学只有经常关注具体科学的新成果。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才能保持活力。反过来,哲学理论对于具体科学研究又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但必须注意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认为哲学无用、可以不要哲学的"取消论";一种是认为哲学可以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

威尔杜兰特有段话可以清晰的表明(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区别) : “科学是分析说明,而哲学是综合解释;科学总是化整为零,把有机体分解成器官,把晦涩转化为明晰。它不管事物的价值、理想的可能性,也不管它们的终极意义,只是满足于说明它们的现状和作用,只专注于事物本身的性质和运动过程。”

当一个现象出现在我们眼前时,科学家则热衷于解释眼前现象,并不太在乎这个现象背后是否有更为宏大的意义,这是科学研究的一个传统,不论是哪一门作为科学的学科基本上都有这样的习惯。这是科学的隐形要求,是科学自身的体现。

哲学与科学的本质区别为:哲学是理论思维,而科学则是实证思维。哲学是以逻辑推论为方法的综合性的、间接性的、抽象性的、理论性的思维,通常又称为理论思维。

科学是以实验为方法的单纯的、直接性的、实证性的、经验性的思维,又称为经验思维或实证思维。哲学是对科学的总结,科学是对具体事物的研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从哲学思维到科学思维,从“最”哲学的思维(一头茂盛的秀发)到“最”科学的思维(彻底的谢顶),科学思维从哲学思维渐渐地演变过来,从之前的一头秀发到秃顶,虽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已然是本质上的不同了。

从表面上来看,哲学思维是“聪明”的(哲学在希腊文里就有聪明的意思),而科学思维恰恰看似“愚笨”的。科学思维的效率很低,通俗地讲就是很“轴”的。





元元Cy


哲学,是分析、推理、判断因果的学问。

哲学,与自然规律与法则密不可分,是遵循自然规律与法则的学问,是研究必然的学问。

哲学,是“道”的具体代表,“道”是通过哲学而发挥作用的。

哲学,是指导一切学科的顶层科学,是科学中的科学。

哲学,是道与理相结合。(根据“道”,也就是法自然法则进行推理),是在“道与理”的层面上。

科学,是理与术相结合的学问。

科学,是在“理与术”的层面上。

科学,是想办法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实验,要证明某种因果关系是否存在的学问。

科学,侧重于更多的是,研究用什么手段或者叫做方法,才能证明因果存在与否的学问。侧重于找到证明因果的手段。(手段,代表术)

通过科学证明,人们可以,得到需要的结果,避免不需要的结果。

在证明因果关系是否存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哲学的分析与推理对其进行指导,多数都是以通过哲学的分析,推理与判断所得出的理论结果,作为要证明的课题。

简要回答这些,有不当之处,望读者给予指正。


顺其自然方能久远


你不是学哲学的,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奇怪。但是,这实在是一个关于哲学史的问题了,不是现代哲学问题了,现在哲学人觉得有点可笑。

你们所说的哲学思维和科学的思想的关系,不是现代哲学的一个特征。相反,它是传统西方哲学史上的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现代哲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拒绝所谓的“宏大叙事”。拒绝解释所谓的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存在形态的解释。

科学思维完全不同的形态是:科学的思想的、一个最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于一个问题的探索,必须寻找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就是说,科学的思想是有其精确的答案。哪怕是差一丝一毫都是谬误。这就是科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最最重要的特征。

但是,哲学完全不同。

一个哲学家所探索的一个哲学命题,最终并没有一个精确的答案。大家在一起讨论这个哲学命题是相互指责,都说别人是错误的,而自己的解释才是正确的。最后,热闹一阵,大家散了,没有兴趣了。不了了之。

哲学史上的许多问题都是这样的结局。

这就是哲学探索与科学探索的最大的区别。

比如,黒格尔所探索的“绝对精神”,后来的哲学家不再探索。所有的哲学问题根本就没有答案。

比如,关于“存在”这样一个哲学领域里的基本概念,黑格尔的内涵和马克思的内涵完全不同,胡塞尔和黑格尔完全不同。甚至胡塞尔的存在的概念,和他的学生海德格尔的存在的概念,也完全不同。

一个哲学家探索的问题,后来的哲学家根本不去涉及的。即使涉及一个相同的概念,其内涵根本就不一样。同一个词,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一个个概念。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从罗素以后,哲学开始了所谓:语言学的转向,这样一个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现代西方哲学所探索的是语言学的问题,根本和物理学没有关系。

所以伟大的科学家霍金说:哲学死了,就是这个意思。西方现代哲学,不能给科学提供宏观的、思维空间上的丝毫能力的指导了。

但是,也不要太悲观,哲学领域现在出现的分化,分化出许多交叉性学科。比如:文化哲学,科学哲学之类。这是专门探索科学研究领域内的哲学问题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问题。

比如英国的大哲学家:约翰 波普,就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哲学家。

现代哲学的极度分化,可以说,已经没有了一个完整的说、哲学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概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