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高考成绩一般,但为什么当了老师后题目全都会了?

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在高中学习不是很拔尖的学生,毕业之后当上了老师,高中不会的就全会了呢?

大部分的教师大学时都是师范生,在大学时会将每个专业分的很细致,而且只需要学习这一个专业的知识,不像高中需要多门功课兼顾。而且在大学期间学科难度会比高中大大增加,师范学生会掌握知识点的原理,而不是单纯的知识应用。这就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才能做到我们看起来的什么都会。

师范生高考成绩一般,但为什么当了老师后题目全都会了?

除了在大学期间学到的专业学科知识外,实践的运用也对老师的教授知识起到了很大作用。一个新老师可能做不到什么都会,但是每个老师上课之前是需要备课的。备课要查找的资料非常多,还有加深对科目的掌握,备课期间还要做很多的题目来研究例题是否适合学生。长期以往,每次上课之前教师都会重复的做题,对于学生来说困难的题,在教师眼中也不过想“1+1=2”这样了。

网友一:首先,是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在上高中的时候成绩不是很好,有些知识还没有都学会。但是考上大学之后学习了比高中更加高深的知识。学的多了,原来高中学的那些知识和大学学的知识连贯起来了,融汇贯通!知识多了也便于迁移,知识多了还容易把原来不会的东西迁移弄懂。

第二,是理解能力增强了,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小学生学认识钟表。是60进位,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起来非常的困难。但是成人一天学没上过。对于钟表认得却很准确,这就是成人和小学生她们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有些知识不用学只要年龄到了理解能力到了,他自然而然就理解了。随着老师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前上学时没有理解东西,拿起书来看一看,有些问题就理解了!

网友二:的确,中小学教师在高考的时候几乎都不是成绩最好的学生,但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常常老师们却能够驾轻就熟,教出非常优秀的学生,体现出非常优秀的教学能力和解题功夫。分析原因,具体如下:

1、尽管高考时不是最优秀的学生,但也是不错的学生,尤其是70后,60后的这些教师,当年能考上大学就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啦;

2、成人以后,思维能力更加成熟;

3、走上教师岗位后,教室会在自己所担任的学科上花很多功夫钻研,总结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题技巧;

4、老师们相互之间也会切磋,相互学习,尤其是现在科技如此发达,QQ群就是老师们交流学习的很重要的工具;

师范生高考成绩一般,但为什么当了老师后题目全都会了?

网友三:刚毕业的老师并不比学生强。根本在于教学两个字。要去教学生就不得不先弄会那些东西,不但要弄会还要弄透。我记得自己第一年教书的时候一节课至少也要准备七八个小时,即便如此还是战战兢兢。怕讲错,怕学生问到自己不会的东西。这样日积月累下来自然而然个人知识储备就上来了,以前不会不懂得也都开了窍。其实就算是一个中等成绩的高中生,你把他扔在上讲台一年,他的成绩也会超过九成九的同学。

网友三:作为一名重点高中的老师,我想告诉你,很多刚毕业的年轻老师,绝对比不上学生;即便是老教师,如果不提前备课,手中无答案,也不敢说自己全会,做的全对;有些老师,可能一辈子也比不上学生,他们一辈子只会照本宣科吧了。

老师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高三是一个节点。一个年轻老师,如果带一届高三,他对高考的理解,就会完全不同,站在高考的高度,重新去教高一,他的授课水平就有了高度和深度!如果不带高三,有些老师即便成了老教师,也属于年轻的老教师。

老师的成长,需要机遇!讲课比赛,是老师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机遇,因为它给老师一个学习和反思的机会,它给了老师吸收学科老教师经验的机会,也给老师开阔眼界的机会。

网友四:进入教师队伍,老师就是“偏科”的代言人,只专心研究一门学科,你让高中化学老师去代初中化学课,只要提前备课就没问题,你让他去讲语文,他就没底了。老师和社会上任何一个岗位都一样,熟能生巧,整年如一日,大纲都在脑子住下了,所以年纪越大经验越老道,职场上也一样,一个工种干了几十年,你也成专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