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價值觀上有何不同?

美國的建國者們在討論建國方案時,不可謂不細緻,但是他們卻遺漏了一個最重大,也是日後真正影響美國的政黨問題。在美國,不管你有多大的能力,如果沒有政黨的協助,你也當不上總統,因為總統候選人都是政黨推舉的。


其實美國的國父們都是反對政黨存在的,他們對於政黨或深惡痛絕,或鄙夷不屑、或心存疑懼,把政黨看成政府“最險惡的敵人”(華盛頓語)、“最可怕的災難”(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和約翰·亞當斯語),把黨派精神說成“施政者的最嚴重的墮落”(托馬斯·傑斐遜語)。托馬斯·傑斐遜為了同黨派意識劃清界限,甚至這樣說:“如果非得同政黨一起才能進天堂,我寧可不進天堂。”當時的輿論也普遍反對結黨,連反對《憲法》的反聯邦派也一致認為黨派是邪惡的。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價值觀上有何不同?

其實《憲法》裡沒有提到建立政黨制度,從闡述制憲思想的《聯邦黨人文集》中可以看出《憲法》是反對結黨的。《憲法》的宗旨之一就是防止或消除黨派對政府的影響,儘管美國反對政黨,不過到最後還是走上了政黨國家的道路,美國的政黨政治與英國類似,也經歷了兩個階段,這兩個階段的標誌性事件分別是政黨推舉總統候選人和全國性政黨組織的建立。

第一階段:美國舉行第一總統選舉時並沒有政黨,喬治·華盛頓也建立了沒有派性的和諧政府。然而,新的政治機制剛剛開始運轉,政黨制度的幼芽就萌發了,美國政府內部形成的不同政治派別,是在圍繞1787年《憲法》批准問題而展開的鬥爭過程中形成的。

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人主張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因為主張批准聯邦《憲法》;而以傑斐遜為首的反聯邦黨人則反對給聯邦以太多的權力,主張應該在《憲法》中加上保障人民權利的條款後再批准《憲法》,因此他們自然就是民主黨和共和黨。《憲法》雖然得到批准,但兩派在一系列政策問題上的爭論持久不絕,1793年底1794年初國會中兩黨陣線已經涇渭分明。到了1796年,總統候選人由黨派推舉,這也標誌著政黨開始壟斷政治權力。


第二階段:美國的政黨最初只是議會黨,但是隨著選舉的需要,慢慢就發展成了全國性政黨。19世紀初,廢除財產資格限制成了各州選舉改革的主要內容,到1828年時,全部24個州己有12個實行了“白種男子普選權”,民主黨在1848年成立了全國委員會,共和黨也於1856年建立了全國各級組織。南北戰爭後,黑人與白人有了同樣的選舉權,這時各黨派要在輪流執政的格局中取勝,就不能光在議會內部鬥爭,而要走向社會,在社會上獲得更多公民的支持才能上臺執政,這樣政黨也就擴大到整個社會。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價值觀上有何不同?

美國製憲會議

現在美國有兩大政黨,民主黨和共和黨。民主黨的歷史比較長,可以追溯到建國初期;共和黨的歷史比較短,可以追溯到南北戰爭時期,但是兩黨從意識形態上完全定型則是進步運動之後。美國人用“象”“驢”代表這兩大黨,“象”代表共和黨,“驢”代表民主黨。

美國有左右派之分,左派主要是指民主黨,右派主要是指共和黨;美國政治也分為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自由主義主要是指民主黨,保守主義主要是指共和黨。

其實,這兩個黨從思想根源上來說,也是同根同源,都是西方古典政治自由主義的信徒,都主張個人自由、市場經濟、自由競爭,都反對激進革命、極權主義,都對權力有懷疑,主張對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只不過二者在實現自由和平等的方式上有不同意見。

民主黨認為,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發展到壟斷時,政府應保護公民自由和機會平等,所以主張政府要對經濟進行干預。比如,對工資和工作時間立法、給工人組織工會的權利、通過稅收增加社會福利等。其主要實踐是西奧多·羅斯福抑富扶貧政策和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新政,這兩位是叔侄關係,又稱為老羅斯福和小羅斯福。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價值觀上有何不同?

象驢之爭

共和黨並不反對政府幫助窮人。不過,他們認為由私人部門,如基金會、宗教組織、志願組織、慈善機構等來做會比政府更有效、更廉潔。所以,與民主黨相比,共和黨對政府更不信任,共和黨擔心政府對經濟的過度干預會損害自由競爭。同時,共和黨強調對信仰、傳統、道德的尊重。其主要實踐是里根時代的經濟自由化政策和小布什的保守主義。

一般來說,民主黨的擁護者主要是少數族裔、天主教徒、南方人、工會會員、知識分子、年輕人及低收入者;共和黨則通常對企業主管、企業家、專業人員、農場主、富人和郊區居民有較大吸引力。不過,在實際情況中,沒有哪個群體是牢固地支持一個政黨的。而且選民對政黨的選擇也是不斷變化的。多元化的社會和利益不同的眾多集團的存在,使政黨成為利益不同的各種選民的大聯合。兩黨也因此迴避分歧嚴重的問題,在許多問題上採取中間立場,以爭取更多的選票和避免黨的分裂。天長日久,美國兩黨都越來越沒有自己的鮮明特色,相互之間區別也不是太大。

所以,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差異,主要是組織問題,而非原則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